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23 18: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封市历史地理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 姓名:梁铁芹 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开封市现隶属于河南省,北濒黄河,西依郑州,南同许昌、周口毗邻,东与商丘、山

东接壤,是一座由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是六朝古都之一,而且还是七

朝都会 ,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也在我们每个开封市民的心里留下了

刻骨铭心的烙印!在古代社会,我市政区名称、地域范围不断调整变更,城市等级也是时升

时降,期间经历了两千七百多年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直到1954年我市成为开封地区行署

所在地,河南省辖市,政区名称、管辖范围才算基本上确定下来。

关键词: 古代历史政区 近代历史政区

一、开封市古代历史政区演变

综观整个历史时期,在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封建王朝不断更新换代,基于巩固封

建统治政权的需要,我市名称、管辖区域、城市政治地位等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除了战国时期,惠成王六年(BC346),魏都于大梁(今开封市)以外,在五代之前开

封一直都是地方性城市;而五代宋金时期是开封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大宋帝国阶段,

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全国性的国际大都市,经济影响力和政治

威望远及国内外,达到了其历史发展的顶峰,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繁盛局面;元明清之后开封

市逐渐开始衰落,不再是群雄争锋的对象;到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迟缓,开封真的是默默

无闻了,成为古城衰落的典型。这大体上就是开封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趋势。

关于开封城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周大一统时期,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所筑,但这只能作

为一种传说对待①。春秋时,那时的开封被称为仪,是卫国的一个普通的小城邑,很不起眼,

根本就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其中有正史记载的开封城出现在郑庄公(BC743—701)

时代。此时,东周政权无力保持天下一统的局面,王室衰微,列国争霸,开封地处中原,成

为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为开疆拓土,命令大臣郑邴在郑国东南筑成“仓城”(今古城村西

北),为储粮藏粟之处,定名“启封”。现在的开封就是由仪邑、启封发展而来的。战国时,

韩哀侯元年(BC376)韩国灭郑,启封属韩。而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避强大的秦国的

压迫,在惠成王六年(BC364)把魏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筑大梁城,并于

城郊开鸿沟(浚水),引浦田之水,故大梁亦称浚仪。“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

②就是明确的记载。这是我市在五代以前唯一一次被定为国都的标志,由一般的县治城市忽

然上升为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不为众人所知的小庙变成闻名遐迩的皇城,为大

梁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开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的大梁城“北据燕赵,

南通江淮,水陆都会,形势家饶”,城内商贾云集,络绎不绝,“除田宅外无空地,人民车马

往来日夜不休”,出现了一百三十多年的短暂繁荣。此外,还形成了著名的大梁文化。可以

这样说,大梁城在战国魏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五代以前开封发展的鼎盛时期。

秦朝时,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③ 大梁城遭受了致命的破坏,战国魏为其发展所做的贡献几乎消逝殆尽,这是很让人遗憾痛

惜的。魏国灭亡以后,秦一统天下,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封以败亡之城的身份被秦降为

浚仪县,归三川郡中的砀郡管辖,再次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县治城市,由盛极一时的王畿重

新回到最先的起点,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和荣耀,其落差是相当大的。而秦所立的浚仪县、启

封县就是今日开封县的前身。西汉初,启封县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称“开封县”,意谓“开

拓封疆”,这就是开封名称的历史渊源。汉武帝时,浚仪由兖州陈留郡管辖,是一个州郡治

城市,政治地位有所上升。“陈留郡,十七城。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①

②《东京梦华》杜本礼、高宏照、暴拯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汉)《汉书·志》班固撰 颜师古注《地理八·陈留郡》卷28,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59页

③ (汉)《史记》司马迁撰 赵志远、张鹏主编《秦始皇本纪》卷6卡是维吾尔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黄、东昏、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己吾、考城、扶沟”④,这些都说明了浚仪是

治于兖州陈留郡的,仍然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元和郡县制:东魏孝

静帝置梁州,周宣帝改名为汴州,以城临汴水故也”⑤,这就是汴州的来历。魏国时期,“梁

州领郡三。夏阳郡、开封郡、陈留郡。陈留郡,领县三。浚仪、封丘、小黄。”⑥此时,开封

还是由陈留郡浚仪县治,仍然是一个州郡治城市。“兖州,州郡国八。陈留国、濮阳国、济

阳国、高平国、任城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统县十。小黄、浚仪、封丘、酸

枣、济阳、长垣、雍丘、尉氏、襄邑、外黄。浚仪有鸿沟”⑦这是晋时的情形,仍归兖州陈

留郡管辖,没有多大的变化。到了隋朝,开皇三年(583),隋废郡治,开封只留汴州建制,

即由汴州浚仪县治,下辖浚仪、开封、陈留、外黄、长垣、济阳雍丘七县,是州治城市;大

业三年(607),又废汴州,开封由豫州荥阳郡浚仪县治,其下无属县。史料记载:“荥阳郡,

统县十一。管城、泗水、原武、阳武、圃田、浚仪、酸枣、新郑、荥阳、开封。开皇初,郡

废。大业初,州废。有关官。有通济渠、蔡水”⑧有证实,也提到了隋炀帝开通运河以及浚

仪当时的隶属状况。。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河),使位于运河边上的汴州加强

了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很快成为关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唐朝时,武德四

年(621),开封归汴州总管府汴州浚仪县治,下辖浚仪、开封、小黄、新里、封丘五县,是

一个总管府州治城市;武德七年(624),改为汴州都督府汴州浚仪县治,有开封城邑,浚仪、

陈留、雍丘、尉氏、中牟五县,是一个都督府州治城市。贞观元年(627),由河南道汴州浚

仪县治,仍然下辖五县,是道州治城市;延和元年(712),归河南道汴州浚仪县、开封县治,

下辖浚仪、开封、陈留、雍丘、尉氏、中牟六县,还是道州治城市;天宝元年(742),改为

河南道陈留郡浚仪县、开封县治,仍下辖六县,是一个道郡治城市;乾元元年(758),又改

为河南道汴州浚仪县、开封县治,是道州治城市。史料“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汴州总管

府,管汴、洧、杞、陈四州。领浚仪、新里、小黄、开封、封丘等五县。七年,改为都督府,

废开封、小黄、新里三县入浚仪。延和元年六月,割浚仪十四乡分置开封县。天宝元年,改

汴州为陈留郡。乾元元年。复为汴州。建中二年,筑其罗城,旧领县五。浚仪、雍丘、陈留、

中牟、尉氏。户五万七千七百一,口八万二千八百七十九。”⑨又“汴州陈留郡雄。武德四年,

以郑州之浚仪、开封,滑州之封丘置。土贡:绢。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

五百七。县六。浚仪、开封、尉氏、雍丘、封丘、陈留。贞观元年省入浚仪。延和元年析浚

仪、尉氏复置。”⑩都有相关的记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开封的政区名称、管辖区域以及政

治地位频繁变更和调整,尤其时天宝年间之后,以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宣武军至所迁至汴州,开封成为军州治城市,下辖浚仪、开封、陈留、雍丘、

尉氏、中牟六县。宣武节度使李勉筑汴州城,城周长21里150步,是为今日开封城的历史

雏形。到了五代时期,“梁开平元年,梁祖初开国,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京,元管开封、

浚仪、陈留、雍丘、封丘、尉氏六县。至是割滑州之酸枣、长垣,郑州之中牟、阳武,宋州

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许州之扶沟、鄢陵,陈州之太康九县隶之。后唐复降为汴州。以宣武

军为额,其阳武、长垣、扶沟、考城等四县,仍且隶汴州,其余五县却还本部。晋天福中,

复升为东京,复以前五县隶之。汉、周并因之”11除后唐将将开封降为汴州,下辖浚仪、开

封、陈留、雍丘、封丘、尉氏、阳武、考城、扶沟、长垣十县,使其成为军州治城市之外;④

⑤ (晋)《后汉书·志》司马彪撰 梁刘昭注补《郡国三》卷90,中华书局1965年,第3447—3448页 《北周地理志(下)》王仲犖撰《河南下·汴州》卷7,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1页

⑥ (北齐)《魏书·志》魏收撰《地形志三·梁州》卷160,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31—2533页

⑦ (唐)《晋书·志》房玄龄等撰《地理四·兖州》卷14,中华书局,第418—419页

⑧ (唐)《隋书·志》魏徵等撰《地理中·荥阳郡》卷30,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35页

⑨ (后晋)《旧唐书·志》刘昫等撰《地理一·河南道》卷3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3页

⑩ (宋)《新唐书·志》欧阳修、宋祁撰《地理二·汴州陈留郡》卷3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9页

11 (宋)《旧五代史·志》薛居正等撰《郡县制·河南道》卷150,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12—2013页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都于汴梁,将其升为开封府,下辖浚仪、开封、陈留、雍丘、封

丘、尉氏、中牟、阳武、襄邑、考城、扶沟、鄢陵、太康、酸枣、长垣十五县,使其成为府

治城市,定为中原藩镇割据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强化了开封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威

望,为其随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宋朝时,建隆元年(960)改为东京,定都

于此,由东京开封府管辖,仍然是府治城市。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东京,开封府。治开

封、祥符二县。地里。东至本京界二百四十五里,自界首至南京六十里。西至本京界一百一

十五里,自界首至郑州二十五里。南至本京界二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至陈州一百五十里。北

至本京界一百里,自界首至滑州一百里。东南至本京界二百五十里,自界首至亳州一百五十

里。西南至本京界一百五里,自界首至颍川府七十里。东北至本京界一百四十五里,自界首

至曹州一百三里。西北至本京界一百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至卫州七十五里。户主十八万三

千七百七十,客五万一千八百二十九。县一十七。赤开封府。赤祥符。八乡、陈桥、八角、

张三馆四镇。畿尉氏。畿陈留。畿雍丘。畿封丘。畿中牟。畿阳武。畿酸枣。畿长垣。畿东

明。畿襄邑。畿扶沟。畿鄢陵。畿考城。畿太康。畿咸平。”12由此可见,其地域是相当广

阔的,人口殷实,开封是归东京京畿路开封府管辖的。又“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都,

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13里也有相似的记载。又“永初郡国属兖州,何、

徐属豫州。永初郡国无浚仪,有酸枣。永初郡国有东郡、陈留、濮阳三郡。陈留郡领酸枣、

小黄、雍丘、白马、襄邑、尉氏六县。今领县四。浚仪令、小黄令、白马令、雍丘令。户百

九十六,口二千四百一十三。寄治谯郡长垣县界。14”浚仪县还是归陈留郡管辖的。大中祥

符元年(1008),浚仪县并入祥符县,因此开封又称为祥符。此外,不仅形成了高度发达的

东京文化,而且在交通贸易上,东京地处天下中心,城内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

贯城,“八方辐辏,万国咸通”又“四夷朝服,曾无虚岁”,成为全国性的国际大都市。两宋

之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开封城内商业繁荣的艺术反映。至此,开封空前绝后

的繁盛局面达到极限,也是其古今发展的顶峰;此后,开封逐渐衰落下去直到今天,成为古

城衰落的典型。到了金朝时期,废北宋东京名,称开封为汴京。又“南京路,国初曰汴京,

贞元元年更号南京。府三,领节镇三,防御八,刺史郡八,县一百五。开封府,天德二年罢

行台尚书省,置转运司、提刑司。天德二年置统军司。天德四年,户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九十。

泰和末,户百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一十。县十五,镇十五:开封、祥符、阳武、通许、太康、

中牟、杞、鄢陵、尉氏、扶沟、陈留、延津、洧川、长垣、封丘。”15这是金朝初年开封的

情况。天德五年(1153),金帝完颜亮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称燕京为

中都大兴府,称汴京为南京开封府。开封成为金朝的陪都。到了元朝,开封的地位急剧下降,

由河南江北道行中书省汴梁路管辖。“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领县十七。开封县、祥

符县、中牟县、原武县、鄢陵县、荥泽县、封丘县、扶沟县、阳武县、杞县、延津县、蘭阳

县、通许县、尉氏县、太康县、洧川县、陈留县”16又“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汴梁路。

至元九年,开封、祥符倚郭。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县十七。开封、祥符、中牟、

原武、鄢陵、荥泽、封丘、扶沟、阳武、杞县、延津、蘭阳、通许、尉氏、太康、洧川、陈

留”17都有相似的记载。明朝时,开封成为明初在北方的陪都,洪武九年(1376),废除行

省,置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改由(北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

祥符县管辖,是府治城市;至洪武十一年(1378),废北京,由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祥

符县治,仍然是一个省府治城市。史书中有相关的记载:“开封府。元汴梁路,属河南江北12

13 (宋)《元和九域志》王存等撰 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四京·东京》卷1,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宋史地理志汇释》郭黎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4(梁)《宋书·志》沈约撰《州郡二·豫州》卷36,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85—1086页

15 (元)《金史·志》脱脱等撰《地理中·南京路》卷25,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7—590页

16 (元)《元一统志》孛蘭盻等撰 赵万里校辑,卷3,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23页

17 (明)《元史·志》宋濂等撰《地理二》卷59,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01—1402页

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开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罢。领州四。陈州,许州,禹州,

郑州。县三十。祥符、陈留、杞、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原武、阳

武、封丘、延津、蘭阳、仪封、新郑、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密、荥阳、荥泽、河阴、

汜水。”18明朝时,开封又做了将近十年的陪都。在金朝和明朝这段时期,,开封是由都城被

降为陪都,政治地位稍微有所下降。到了清朝,顺治三年(1645),仍然由河南省开封府治,

下辖陈州、许州、禹州、郑州四州以及祥符、陈留、杞县、通许、太康、沈丘、尉氏、有川、

鄢陵、扶沟、中牟、阳武、原武、封丘、延津、兰阳、仪封、商水、西化、项城、临颍、襄

城、郾城、长葛、新郑、密县、荥阳、荥泽、河阴、汜水三十县。如“开封府,清初,河南

省治,仍领州四,县三十。雍正二年,陈、许、郑、禹直隶,割县十四隶之。延津、原武属

卫辉、怀庆。乾隆中,禹及密、新郑还隶;河阴省;阳武、封丘属怀庆、卫辉,仪封为厅,

后亦省。北至京师千五百八十里,广三百七十里,袤三百六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五十一分。

京师偏西一度五十五分。领州一,县十一”19都有这样的记载。除了在清朝开封不再做陪都

以外,金朝、明朝以及前清时期,统治者对开封还是相当重视的,虽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远

远不及宋朝,但是其衰落的速度并不是太快,从整体而言,还是处于比较繁荣的状态的。

二、近代以来开封市政区变动调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来侵,开封市迅速衰落下去,其政区仍然处

于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中,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大体上确定下来。

晚清时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整个城区改划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和南关区

五区。宣统元年(1909),由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治,下辖陈州、许州、禹州、郑州四州以

及祥符、陈留、杞县、通许、太康、沈丘、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阳武、原武、

封丘、延津、兰阳、仪封、商水、西化、项城、临颍、襄城、郾城、长葛、新郑、密县、荥

阳、荥泽、河阴、汜水三十县,勉强算得上是府治,但其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 民国时期,仍然设五区,行政属开封县管辖。民国2年,由河南省豫东道开封县治,下辖开

封、陈留、杞县、通许、尉氏、洧川、鄢陵、中牟、兰封、考城、禹县、密县、新郑、商丘、

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雎县、柘城、淮阳、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太康、扶

沟、许昌、临颍、襄城、郾城、长葛、郑县、荥阳、河阴、荥泽、汜水三十八个县,是省道

治城市。民国16年,由河南省开封县治,其下无属县,为省治城市。民国18年,将城外至

护城堤以内的东区、西区、南区、北区称为四郊区。沦陷期间,由河南省开封市治,下辖开

封县,是省治城市。日伪政权将四郊区改为四镇。民国34年,开封归第一行政督察区开封

县治,仍然是省治城市。民国37年,由豫皖苏行政公署开封特别市治,还是省治城市。城

区改为利汴、文化、仁和、崇廉、中山五镇,护城堤内外统划为乡。1948年4月,国民政

府行政院内务部方域司宣布:河南省会设在开封县(今开封市)。开封上升为河南省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1948年10月24日,开封获得解放,此后一直是开封市政府所在地,其

行政辖区为原省会城关五镇及护城堤以内区域。1949年7月,实行“以警代政”,撤销区、

镇、街三级政府,改设区公所,在城郊设立城郊区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一五计划”时期(1949—1957),1949年建国初,由中原临时

人民政府河南省开封市治,是省治城市。1953年,成立回族自治区,设立自治机关,其辖

区为鼓楼镇、南土镇、清平镇、乐观镇及曹门镇之曹门南街、曹门南后街、泰安街、山门口、

明新街、惠济河南东岸(北段)六条街,共辖44条街道。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

迁至郑州,开封称为开封地区行署所在地,省辖市,开封市的行政区划基本上确定下来。至

此,开封由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降为豫东地区的中心,对古城衰落和现今开封市的

缓慢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1955年,撤销镇政府,建立街道办事处,下设街道18

19 (清)《明史·志》张廷玉等撰《 地理七·开封府》卷4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8—981页 《清史稿·志》赵而异等撰《地理九·河南》卷62,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68页

人民委员会,这就是开封基层民主组织的雏形。1956年回族自治区改为顺河区,撤销开封市回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设立区人民委员会。十年发展时期(1957—1967),1959年,开封实行城市公社化运动,设立新门关、菜市、鼓楼、州桥、书店、午朝门、曹门、清平8个公社及2个农业直属队,积极配合党中央的号召。文革期间(1967—1976),开封活动也比较活跃,设有红旗区(南关区)、红光区(鼓楼区)、红星区(龙亭区)、红卫区(顺河区)4个区,并在各区成立了区革命委员会,响应全国的红卫兵行动。1971年,开封县划归开封市管辖,1977年,开封县又划出开封市,仍归开封地区管辖。改革开放以后,开封仍由河南省治,省辖市。开封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开封市人民政府。到1983年,市区设立街道办事处20个,县郊设乡89个,镇4个,村民委员会2128个。

至1987年,开封市辖龙亭区、顺河区、鼓楼区、南关区、郊区5个区及开封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尉氏县5个县,形成了现今准确的行政区划。

注:

①杜本礼、高宏照、暴拯群著《东京梦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②(汉)班固撰 颜师古注《汉书·志》卷28《地理八·陈留郡》,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59页

③(汉)司马迁撰 赵志远、张鹏主编《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卡是维吾尔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④(晋)司马彪撰 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卷90《郡国三》,中华书局1965年,第3447—3448页 ⑤王仲犖撰《北周地理志(下)》卷7《河南下·汴州》,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1页

⑥(北齐)魏收撰《魏书·志》卷160《地形志三·梁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31—2533页 ⑦(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志》卷14《地理四·兖州》,中华书局,第418—419页

⑧(唐)魏徵等撰《隋书·志》卷30《地理中·荥阳郡》,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35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志》卷38《地理一·河南道》,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3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志》卷38《地理二·汴州陈留郡》,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9页 ⒒(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志》卷150《郡县制·河南道》,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12—2013页 ⒓(宋)王存等撰 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和九域志》卷1《四京·东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⒔郭黎安著《宋史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⒕(梁)沈约撰《宋书·志》卷36《州郡二·豫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85—1086页 ⒖(元)脱脱等撰《金史·志》卷25《地理中·南京路》,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7—590页 ⒗(元)孛蘭盻等撰 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3,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23页

⒘(明)宋濂等撰《元史·志》卷59《地理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01—1402页

⒙(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志》卷42《 地理七·开封府》,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78—981页 ⒚赵而异等撰《清史稿·志》卷62《地理九·河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68页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地理图集》 谭其骧著

《开封简志》开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皇城·皇宫·皇陵》系列丛书·开封卷《东京梦华》,杜本礼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2s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