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4-02-16 07:2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
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
摘要: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的主要哲学观点是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为缓解压力,摆脱烦恼,有必要重温老子哲学,吸取其中的生存智慧,减轻生活压力,真正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子哲学;生存智慧;顺其自然;平常心
1 如何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即事物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这就是矛盾。自然万物都处于一个大矛盾之中,有其特定的规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就社会而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充斥着各种矛盾,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在各种压力下,许多思想家出现了,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减轻社会的矛盾,缓解生存压力。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那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其中,老子的贡献无疑是很大的。“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在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老子的智慧体现为“自然”两个字,即保持自然的心态对待外物。时代虽然不同,但矛盾依旧存在,在当前社会,老子“自然”的生活哲学对我们大有裨益。 自然主义是老子的哲学智慧,同时,老子又把它应用于生活中,从古至今,老子的这种“自然主义”对国人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进入现代化以来,世界格局缩小,全球一体化逐渐形成,西方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各种高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背离了自然的发展规律。
工业发展,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繁华之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危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是循环发展的,当前,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成了全世界的呼吁。因为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遭到了应有的惩罚,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反省。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的巨大作用,也提出了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自然的发展理念,天然物污染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欢迎,人们休闲度假也喜欢去自然中享受自然的静美,人际关系也朝着和谐的方向迈进,人们的生活也多选择顺其自然的态度。
依赖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想要获取任何事物都与自然密切相关,如今,自然主义的思想地位在不断提高,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现代化社会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压力,多半源自于社会中的不自然。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摆脱各种压力,内心归于平静是每个人都盼望着达到的境界。这就需要将自然的哲学观完美的融入现代社会,“知足知止”、“功遂身退”、“少私寡欲”,老子的这些智慧对寻找内心超脱是很有帮助的,“抱怨以德”的做法在摆脱各种纠纷和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在充满矛盾的年代,学习老子的为人处世方法,获益颇多。老子的智慧已经高度的艺术化了,因此,重温老子,可给现代人许多生活启发,使人们换个生活方式,保持自然的心态,使自己活的更洒脱。
2 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不自生,故能长生”,“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两句话即是说,在对待自己的生命时,要顺其自然,不可违背自然之道,也无需对生命妄加增益。老子认为,长生的法门是“不自生”,这其中也明显地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在老子看来,生命只是一个自然体,它的兴起和消亡有其自身规律,人是由物质构成的,也会不断地磨损,生老病死是避免不了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顺应自然,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人的内心不能整日被生死缠绕,应
将生命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受外界诱惑较深,恨不得将世间一切都归为自己,以此满足自身的各种欲望,他们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增益生命,这与老子的自然主义是相悖的,若只顾放纵享受,不但是对生命无益,反而会对生命造成巨大伤害。
老子推崇清心寡欲,恬淡自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话很有道理,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过分追求享受色彩,长此以往,视觉器官受到刺激,必导致视力减退;整日追求珍馐旨宴必然食欲退减。所以看似是在增多,其实是在减少。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渐渐富裕,美味佳肴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小汽车越来越普及,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现代“文明病”。此外,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家庭压力巨大,各种竞争层出不穷,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引起了人体失眠困乏、注意力不集中、休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医学上称之为“不定陈述综合征”,是身心不健康的表现之一,简称亚健康。对此,老子有他独特的看法,即回归自然,减少欲望。以“五果”、“五谷”、“五菜”“五畜”与日常生活适宜地搭配,能够蓄精益气、固本培元,预防疾病、健身长寿。还有一种也是方法就是“节食”。节食有两层意思:一是少吃,只吃八分饱;二是少沾油腻荤腥。这里面包含了部分道家养生学的成分,既体现了自然主义,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老子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顺其自然,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身体和心里都是随着自然变化而变化的。白天适合劳作,晚上适于睡眠,而现代人,因为种种原因总是熬夜过度,长此以往,无论身心健康,都将受到影响,容易老去。
3如何对待名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追溯人的生命真谛或所有作为的本源,几乎都和名利有关,各个时代、各个阶层,过度追求名利的人比比皆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在名利面前发此一问,即是教育我们勿要被名利蛊惑了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许多人都在为如何晋升、如何成名忙碌着,有些人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借助网络炒作,一举成名,引起一片哗然。这也可以归结为人的贪欲,想要的东西太多,各种压力无形之中就压了下来,何不以平常心看待,当一切都云淡风轻,生活自然会变得潇洒。也许名利是不可能摆脱的,但这无所谓,因为老子哲学的重点在于顺其自然,他不反对名利,只是教给我们一个正确对待名利的态度,即平常心。有名无名,有利无利,都应自然看待,莫将其看得太重。“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里的“有身”指的是世俗之人追逐名利的观念误区,“无身”则是摆脱这种误区,所以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地排解烦恼。
4 结束语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十分庞大的,内容也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其基本精神进行了论述分析,同时,结合当前的生活形势,很有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自然的眼光看待外物,做到顺其自然,从而活的更轻松。
参考文献:
[1] 高学文,曹海燕.消极表象背后的积极本质--老子生存智慧说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104-106
[2] 谭大友.老子的生存智慧[J].青海社会科学,2006,21(5):240-242
[3] 韩硕,黄金华.老子的生存智慧——“藏”[J].青春岁月,2013,22(4):173-175
[4] 苗运才.老子哲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前沿,2010,26(12):217-219
[5] 丁原明.论老子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0,21(12):260-262
[6] 周军伟.论老子哲学的整体架构及性质[J].开封大学学报,2011,19(2):147-149
篇二: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
当时我非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
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
1.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前面几句是:“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和KTV,一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孔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
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不愿意去。大官更不好当,权力大意味着风险也大。“伴君如伴虎”,说完就完了。庄子想当不大不小的中号官,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他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当了。这样,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不当官后的庄子,生活很潇洒,他把自己的生活称之为游世,就是游戏人间。原则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心理和他们拉开距离,愤世嫉俗、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时代文化的要求。那些有文化又失意的贵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特别的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其精华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就是说,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道家的分化。和任何学派一样,道家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老子之后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南道,其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把老子关于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有几句话点明了北道(黄老)
的特征,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就是说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一看就不是正宗的道家,而是戴着道家帽子和面具的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2.老子
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也表明老子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司马迁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他活了一百多岁,很孝顺,尽管自己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所谓彩衣娱亲。他也是老子。
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儋。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认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一是胡适,另外一个是梁启超。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观点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当时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火。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相当于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先秦时期在简帛上书写,材料珍贵,作者必须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就
比较精彩。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多更多了,水平能拿上台面的却少而又少。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这五千字很了不起,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不管你吃麦当劳还是吃面条饺子,都吃得香,这是“甘其食”。不管你穿西装还是中山装,都觉得舒服,这是“美其服”。可有位先生却将这话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还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这句话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这样的解释应该说也通。《道德经》五千字,虽然谁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理解,但是也不能乱读。
3.《老子》
老子最反对强求一律,但现在为了讲课方便,姑且把《老子》里面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第一是道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
篇三:老子领导智慧通论
老子领导智慧通论
吴### 电子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不自为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 老子认为, “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自 身具有至公无私的特性和德相。“大道泛 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 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 欲。”“不辞”、“不有”、“不为主”即是指 “道”具有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 得所需但却无私无欲的德相。“万物作焉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天地间的万物都不辞劳瘁地造作, 但从不把造作的成果据为己有。 在老子看来,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尤 其需要有这种合乎道体的德相。他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 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认 为,天下的侯王将相们,即所谓以“一身 系天下安危”者,只有做到了以爱己之心 来珍惜呵护天下的人民,用全部爱心去 对待人类,才能寄以“系天下安危于一 身”的重任。他以此来告诫为官者要以贵 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人,以爱身的态度 去治理天下。 一是随时随地存有救世济人的责任 感。在老子看来,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尤其 需要有合乎道体的德相。二是尽全力为 众人服务而毫不推辞。老子提出: “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驮 载万物,生养万物,无私奉献。我们人类 要效法大地的榜样,为他人贡献而心甘 情愿,竭尽全力而不求回报,而为官者更 应具有天地无私奉献的德行。三是宠辱 不惊,功成身退。在老子看来,世俗之人 由于得失名利之心太重,缺乏“无私”、 “无我”之胸襟,一旦受到宠爱或者屈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少私寡欲”,在中国伦理的诸多德目之中, “廉” 是一项极受褒扬的道德修养。早在春秋 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把“廉”奉为国家 的“四维”, “维”即结物的大绳, “四维”即 立国的四大纲要之一。宋苏辙以为: “唯 廉可以服殊俗”,称道“廉洁奉公”能够使 异族风俗顺服认同。可见“以廉为本”的 廉政思想在为官之道中尊为首要之义。 而老子智慧中 “少私寡欲”的思想能从心 性和品性两方面使为官者恬淡节情,自 我超越对感官之欲和功利之欲的过分追 求,做到廉洁奉公,洁身自爱。 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 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不但无益于贵生, 反而弄得行伤德坏,身败名裂。老子指 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可见,二千多年前的老子 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看到了过多的欲望一 方面造成人的心性紊乱,损害人的健康, 另一方面又使人失去敦朴品性,激发人 任意妄为,恶念丛生。而老子深邃凝重的 智慧中为为官者调治过分的感官之欲和 功利之欲亦开出了灵验之方。 1.“身重于物”的价值取向是“少私 寡欲”的原动力为官者要治理好国家,就 不能崇尚功利主义。 2.“知足知止”的人生信条是“少私 寡欲”的控制阀老子一再劝诫人们: “祸 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知 足”才能“不
辱”,只有“知止”才能“不辱”。
老子思想中丰富的生活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的源泉。人生在世,首先必须面对的便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老子的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们承受着沉重的社会压力,一生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活在这种紧张的社会关系中,思想家们很早就在反思,试图寻找消除这种紧张关系的有效途径,老子就是中国最早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努力的哲学家。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最初的状态如同大自然一样,是和谐的、美好的,而高度紧张的社会关系是违背自然的,绝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状态。对此,老子提出了旨在缓解社会压力、消除社会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处世原则和一系列具体的处世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便是老子的生活智慧,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自然主义,即个人应以自然主义的心态对待他人及社会。现代人类面对的虽然是一个与老子完全不同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老子的时代要复杂得多,但彼此之间毕竟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变。因而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生活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老子自然主义的生活智慧两千多年来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常识和习惯。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是因为这种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符合人们的天性,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那些没有受到老子哲学熏陶甚至对老子哲学一无所知的人,也往往会在自己的日常活动中自发地倾向于自然主义的取向。老子的贡献,第一是把这种天然地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倾向性,由自发提升为自觉,上升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第二是把自然主义由哲学的高度再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的常识和习惯,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行一种自觉的指导。两千多年来,老子的自然主义对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使中国人受益无穷。而今,在西方文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代科学技术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与此同时,现代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越来越背离自然的趋势。对社会的巨变和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穷于应付的现代人,生活得越来越不自然,对自然主义逐渐疏远和陌生了。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上德若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抱怨以德”、“ 功遂身退”、淡泊名利、顺其自然,这些为人处世的智慧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化解社会纷争、协调人际关系。老子对待社会与人生的生活智慧,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境界。重温老子的处世艺术,可以启发现代人懂得如何换个活法,以缓解自己承受的社会压力,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洒脱、更本色、更自然。
同时,现代社会在为人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的同时,也大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名利之心的膨胀。两千多年前,老子最先思考了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牵着鼻子走,不要为身外之物所役使。站在老子哲学的立场观察,现代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有很多都是自寻烦恼,人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轻松的活法。如果不把名利和社会地位看得过重,学会象老子那样知足知止、知进知退、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从容豁达地对待人生,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洒脱、更真实,这何尝不是现代人较为明智的一种生活选择呢?老子甚至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老子这里的“身”,不同于佛教所说的“肉体”,“有身”乃是指的世俗之人追逐名利的观念误区。“无身”亦即“后其身”、“外其身”,如能做到“无身”,淡泊名利,无疑是排解烦恼和避免祸患的最彻底的方法。
现代社会崇尚刚健进取,鼓励人们的竞争意识,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无可厚非,但也并非是越刚强、越有竞争性越好,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如此。一味的刚强容易使得人生缺乏必要的韧性,单纯的竞争不但容易使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也使社会成员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这是现代人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除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现代人,为了自我保护并在竞争中获胜,常常不得不学会攻心斗
智乃至虚伪敲诈,做些违背良心事,同时也会因人性被扭曲而感到厌倦和不安,这使得我们象棋了老子关于见素抱朴、绝伪弃诈的古训,它可以净化现代污染过重的心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求得内心的安宁。现代人在投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同时,也需要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也时常会产生缓解所承受的压力的渴望,因而,老子所倡导的守柔、谦下、处顺、知足、不争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势下,采取顺其自然的超脱态度,主动地后退一步,可以获得天宽地广、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艺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失去其新鲜感,尤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所需要。
老子这种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平常心”,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对于现代人有效地缓解来自社会的精神压力、协调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内心的超脱和宁静,都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生活指导。“平常心”并不是要人放弃努力、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不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平常心”虽然不给自己找压力,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却往往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君不见激烈的赛场上,那些背负着沉重心理包袱的竞赛者常常会手忙脚乱、表现失常,而怀有“平常心”者却能够轻装上阵,往往会有上佳表现。如今,“平常心”已成为时髦的话语,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往往事到临头又被抛在脑后,可见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要真正拥有“平常心”,读《老子》或许最有效。老子对待生活的自然主义态度,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境界。它不仅可以启发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采取顺其自然、淡泊超脱的态度,有效地缓释精神压力、化解烦恼,而且也不失为现代人走向事业成功、攀登人生高峰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指导方法。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向我们展示的生活中的辩证法。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老子的治国方略和帝王之术:无为而治 ,无为无不为,为与不为关键在于一个恰到好处的度,不知常,妄作凶。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有所为,有所不为,可谓大为。无为即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性,这是通往有为上乘境界的不二法门。而且老子处理危机的秘诀: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从易治难,成本最小,成效最大,这些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多教育意义。
正在阅读: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02-16
财务管理(省开)期末复习指导10-13
小学英语代词用法大全08-09
柴油发电机检测报告08-24
关于孙中和的介绍08-15
虫草泡酒配方大全及其功效作用01-06
技术标砖混206-08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人际关系
- 老子
-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