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高频考点四 百家争鸣讲练测

更新时间:2024-03-06 22: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高频考点四 百家争鸣讲练测

高频考点解读K

一、原因

1.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趋于崩溃;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尚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意识形态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开始出现,造就一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二、诸子百家 学派 儒家 时期 人物 儒家学派创始人,以“仁”为核心,主张“克己复礼”和中庸之道,提出“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创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贡献 春秋 孔子 战国 孟子 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强调先义后利,倡导“养浩然之气” 熔礼、法于一炉,主张礼法并用;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性之恶,注重后天教化 荀子 道家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主张无为而治;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思想 提倡“齐物”论,万物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倡导顺应自然 春秋 老子 战国 庄子

法家,战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和变法革新

墨家,战国,墨子,主张“兼爱”,爱无差等;倡导“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提倡“尚力”、“节用”、“节葬”,反对铺张浪费三、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四、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1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核心提示

百家争鸣是先秦圣哲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所提出的不同主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墨家思想则在历代均不受到重视。

【典型例题】

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井田制的瓦解 C.社会的大变革 D.出现追逐利益的风气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理解能力,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试题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必然会波及到思想文化领域。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所以本题选C项;A、B、D三项都是当时社会大变革方面的表现,可排除。 【典型错误分析】 一些学生认为B项井田制的瓦解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所以就自然而然认为根本原因是B项而误选;而C项社会大变革是对当时社会转型原因的总体和根本概括,包括B项的内容,故C项才是最根本因素。

【答案】 C 题后反思 考生要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对抓住事物的主干能力的培养。在复习时应把握春秋战国时代的阶段特征,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同时注意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和民本思想。 易混易错点透析K 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1)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一统,而法家路线确能收到好的效果。

(2)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3)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r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