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18 20: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水北小学 许彩霞

单元教材解读:

第三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3。四篇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技艺;有的赞扬古代少年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则塑造了大作家的感人形象。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在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写法上的特点。在练习3的处处留心部分呈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和读读背背中的小诗《时间》所称赞的人物品质与前面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相似块。如果我们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主题定为“在名人故事中成长”。

单元总体目标:

1. 明确本单元的人物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2. 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品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复述故事《菩萨兵》、《大作家的小老师》,背诵积累《塞下曲》、《少年王勃》的三、四自然段。

4.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向古今中外的名人学习,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写一件事。

2、理解这几篇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所描写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才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并能讲这几个故事。

单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读懂习作3中的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照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中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3、使学生掌握“斜构、卧构”的运笔手法。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过了几篇记叙性的课文,对于记叙文的写法、语言特点及记叙的行文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像这样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还未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以读为本,在读中发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教学中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此尽最大可能发挥好本组教材对学生的语言熏陶和育人作用。 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2、充分运用识字卡片与学生互动,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字词。

第7课 菩萨兵 与文本对话: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对藏胞的争取展示出这样的过程,即从寻找藏胞到帮藏胞春耕,也就是从口头说服到行动上的证明。着重写典型人物朱总司令的三次典型语言,简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写藏胞的变化是遵循着这样的线索,即从躲红军到后来没有找而是悄悄地主动回来见红军、感激红军,那是因为红军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藏胞也真正理解了红军。

虽然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故事却生动感人。所以,教学设计应抓住一个“情”字入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挨”这个多音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动员”、“尽心尽力”等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知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能根据故事的提纲,抓住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内容。

4、通过品读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1、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是“菩萨兵”(板书课题)。自读课文后想一想,课文的题目来自于课文的哪里?(来自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3、抓住关键词“几时见过”、“菩萨”、“!”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是藏胞回来以后对红军说的话,“几时见过”是“什么时候见过”,再深入地说是“从来没有见过”朱德总司令领导的红军,他们的所作所为太神奇了,只有天上的菩萨才会这样仁慈,这样无私。)

4、请学生针对这句话进行提问。(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提问) (1)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2)红军什么地方像菩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反复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加深对生字新词认识和记忆。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指出不理解的新词,学生间相互交流解决,不能的生词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语境随机解决。(例如:对“尽心尽力”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在上文找到“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来理解。) 4、指名试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时学生肯定不能说周全,教师也不必急于求成)

5、再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必要时教师可以扶一扶,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再来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也便于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6、再指名交流,直到人人会说为止。 三、回归课堂提问,反馈朗读效果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围绕课文最后一小节提出的疑问吗?现在你能回答哪些问题?或者是还是对这些问题还只是个模糊认识?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3、对学生初读课文或多或少的收获,给予鼓励表扬。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还有问题没解决,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篇课文。把书读好了,有些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2、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和课文的第一小节,让学生对比着读。 3、这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脑海中马上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 师:藏胞前面是“早就躲进了深山”,后面“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甚至还称红军是“菩萨”。藏胞还是那些藏胞,可对红军的态度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难道是红军为藏民做了什么事?到底做了什么事?

4、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了不起。 5、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的2—7小节。 二、把握文本要处,引入深思

1、红军到底为藏民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1)藏胞躲红军,红军找藏胞。你从哪里知道的?(相机出示红军找藏胞的原因“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2)帮藏胞春耕。你从哪里知道的?(相继出示朱德总司令的两段话。) 3、指名读、齐读朱德总司令说的这三句话,读到流利为止。

4、问学生:通过这三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理解,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思考,那样或许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为了让学生做到有效思考,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作相应的思考提示。) (1)学生读第一句。“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藏胞为什么躲进深山里?“怎么受得了?”那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动员”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值得我们想一想。

(2)学生读第二句。“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为什么怨不得他们?反动军队是怎么糟蹋他们的?朱德总司令为什么后来不再派人去找藏族同胞?他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也值得我们深思。

(3)学生读第三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把这句话去掉?“尽心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怎样理解朱德总司令这里所说的“种子”?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注意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原句中标注)

5、让我们关注这些问题,回过头去再次去读一读课文。学生开始读课文。

6、根据编写故事的提纲及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内容。 出示: (1)、藏胞听说 ,朱德总司令 。 (2)、朱德同志让翻译 。 (3)、翻译没有找回藏胞,朱德 。 (4)、朱德带领红军 。 (5)、藏胞 。

三、研读文本人物,品位真情告白

1、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所悟。

2、教师对学生所悟点点滴滴进行梳理,得出一个结论:红军的一言一行,实际是一种爱,是红军对藏胞的军民之爱。

3、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1—7小节。特别读好朱德总司令三句暖人心的话。 4、课文读到现在请大家再来谈谈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这样一来就呼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

积累与运用:

看图写话:

1、请学生看P42-43的插图。

2、看图上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揣摩他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指名学生交流。

4、出示训练格式:

藏胞悄悄回到家,看到红军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有

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他们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心想 。 第二天,红军要继续二万五千里长征了。离别时藏胞 ,(可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红军和藏民成了亲密的一家人。

资料链接:

故事背景:1934年至1935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横跨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目的地。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红军到达的藏族地区。 长征:http://baike.http://www.njliaohua.com//view/6412.htm 朱德:http://baike.http://www.njliaohua.com//view/1769.htm

藏族:http://www.chiyou.name/page/zl/mz/zangzu.htm

课例链接:

1、 http://www.17xxw.com/Article/sjb/yw/snjx/efjjhkh78/ 2、 http://www.qskjy.com/soft/index.html

第8课 李广射虎

与文本对话:

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

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文包诗这类课文,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文,也不同于过去直接出现的古诗,它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离孩子的生活很远的、难懂的古诗精巧地包含在这篇浅显的、富有趣味的描述性短文中。短文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适当的部分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孩子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特别是对古诗中的重点内容“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的深远意境,编者还配合精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令人费解的诗句。由此看来,这篇短文中的“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则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从而达到“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样的课文教学,其重点不是分析、讲解 “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读“文”,更好、更快、更有兴趣地学会“文”中所包含着的这首诗。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 的武艺高超。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历史上有位了不起人物,叫李广。西汉名将,以勇敢善战著称,使匈奴数年不敢来犯,人称“飞将军”。因为这个人太了不起了,所以大诗人卢纶就写了首诗《塞下曲》来赞扬他。 二、激疑导学

1、出示实物投影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

2、再请位学生读。齐读。

3、你们知道为什么刚刚你们读得不太好吗?

(我想是因为孩子们是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4、是呀,要朗读好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除了多练习,多琢磨朗读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你们说是吗?

5、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呀,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李广射虎》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叫做“文包诗”。(板书)什么叫文包诗呢?你们看看这三个字,也许能猜出来。 (文包诗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着一首诗。) 6、你们明白了没?其实,所有的文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的意思蕴涵在文章里面。你们能找找这首诗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吗?

7、学生自读课文去找。发现诗的意思在课文的2、3两个自然段。

师:是的,而且巧的很,这两段合起来正好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李广射虎》。 8、自由轻声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9、默读故事,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

10、请学生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可以这样为他们铺路架桥:先写李广将军夜晚巡逻,突然森林深处风吹草动,再写以为是老虎便拉弓猛射,最后写天亮一看,箭射中的竟然是一块巨石。) 三、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主题,激趣引探。

1、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联系故事内容理解诗的意思。我想只有读懂这个故事,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也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这个故事呢?老师讲故事就特别惹人听,很多人都盼望着听讲故事呢。你们想听吗?(想听) 2、那你一边听,一边想想,从我讲故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能做到吗?必要时可以用笔做做简单的记录。

(为了吸引学生,课前老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这里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2、3两段。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目标的暗示:教师将这个故事说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其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将这两段朗读好。但是,这样的寓目标于无形之中,让兴趣增浓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动活泼。)

二、精读感悟。

1、你从我的讲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请整理一下,一分钟后交流。 2、学生动笔整理。 3、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从你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1)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句中体会到的。) (2)请你再读一读。注意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完再谈谈你的体会。

(我从中体会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出来。)

(3)《塞下曲》中哪个词表达了“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的意思?

(诗中“没在石棱中”中的“没”字。)

(4)查查字典,这个“没“字有几个读音?(可以读作“mei”。) (5)你们能不能用它组几个词?(没有。)

(6)在这句诗中应该读作什么?(读作“mò”) (7)“没”是什么意思?(人或物沉下或沉没。漫过或高过。) (8)谁能用“没”组词?(没收。)

(9)诗中的这个“没”字用哪种解释比较准确呢?(沉没。)

(10)石头沉没在河水中还可以,箭怎么会沉没在石头中呢?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李广射箭时用的力气很大。)

(我想这个讨论肯定很有意思。一个“没“字我们不仅了解了它不同的读音,会组成不少词语,而且弄清了它在诗歌中的意义。)

(11)最后小节中还有哪一处的描写也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 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又用“惊呆了”来形容大家惊讶的程度。这一方面表示大家对原先是老虎的估计落了空,更重要的是为下文作铺垫,因为要射中一块石头并不难,而要把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却难之又难。)

齐读最后一小节,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 师:从刚才老师的故事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我还体会到了李广将军的机敏和果断。 (1)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出来的? (“警惕的目光”、“猛然间”、 “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词语体会出来的。) (2)“连忙”是说李广很慌张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不是他的慌张?(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一系列的动作十分娴熟)

4、齐读这一小节,读出李广的机敏果断,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

5、那明明是一块石头李广为什么会当成老虎呢?这能说明李广的神勇无比吗? (1)那是有原因的。因为是夜晚,月色朦胧。

(2)因为“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3)因为这里常有老虎出没。 6、一起读第三小节的“原因”。

7、那么古诗中的哪些诗句表达的是这些意思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对呀!同学们太会思考了。

8、有感情朗读故事,注意要读出什么?(李广的机敏果断,神勇无比)

积累与运用:

一、根据内容找诗句 1、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对应诗句:

2、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对应诗句:

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 对应诗句:

4、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对应诗句: 二、借助故事内容理解诗的关键字

暗( ) 惊( ) 平明( )寻( )没( )

三、练习讲故事《李广射虎》(用意是二,一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就是反馈作用,二是为了激起学生投入地学习讲故事,其实就是练习有感情地诵读。) 四、阅读《智勇“飞将军”》

资料链接:

1、白羽箭:古代的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白色的羽毛。诗中“白羽”采用借代的方法,以部分代整体,指的就是白羽箭。 2、朦胧:月光不明。 3、卢纶:(748~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七古亦佳,多唱和赠答之作。“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较为雄壮。

课例链接: 1、 http://www.qskjy.com/Soft/sanxia/List_4.html 2、 http://www.xiaoxue.com.cn/bbs/forumdisplay.php?fid=149&page=17 3、 http://www.17xxw.com/Article/sjb/yw/snjx/sdfdhiip78/200902/20090213121121_16254.html 4、 http://www.docin.com/p-10095643.html

第9课 少年王勃

与文本对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理解。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第三自然段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蕴含的优美意境。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à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 谈谈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老师这儿还有和王勃相关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多种朗读方式体现)

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到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内容

1、同学们,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重阳节那天,一位阎都督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参加。他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2、结果呢?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3、这样千古传诵的名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4、请同学们把刚才的发言好好整理一下,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先自言自语,再全班进行交流,力争做到人人会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让学生交流。这节课通过读书,读懂了哪些问题?又读出了哪些问题?(问题延续到下节课解决。)

四、教学生字 五、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的1—4大题的练习 2、读《王勃的名诗》

第二课时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之后,都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所以,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任务很容易完成,在理解这篇文章上没有多大难度。这种教学不管加上多少诗意,不管上到何种深度,说到底还是无法让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悟出奇才是怎么来的。所以我认为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应该成为我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课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奇才是怎么来的?王勃是怎么写文章的?我们是怎么写文章的?

我觉得“灵感”是训练学生学会习作的关键,写作教学不能忘记教学生进行灵感训练,当然这一训练是有难度的,而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训练学生灵感的方法。学生接受每一次训练,其实都动脑子想了,他们怎么想,想什么,什么样的想可以给予学生写作的冲动,这一些我们通过读这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么产生的?

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会模仿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但有的学生是拒绝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其实就是一种大脑拒绝思考的反映。所以文本中,王勃那种站在窗前凝望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让他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大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封闭。

我们还是来看看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中飞,

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我在读这三段文字时,最大的感受是这三段能够引导今天的孩子真正的明白如何去写作。我觉得如果不从写作的角度认识这篇文章,仅仅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解决一些孩子自己能够弄明白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淡化写作知识,但这么好的写作导文,逼迫我们不要淡化,应该强调,应该用这最鲜活的资料去唤醒孩子写起来,并且在以后的习作引导中用好这三段文字,重复着引导学生,相信这三段文字能够把孩子带入到写作天堂来。

可以试着这样进行教学: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大屏幕出示,底色为王勃站在江边凝望那幅秋景图,主色为《滕王阁序》全部内容。学生一定会被画面所震撼。) 1、指名读,齐读。

2、教师顺势帮学生大致理解诗意。 3、读了这篇《滕王阁序》,你最佩服王勃的地方是哪里? (文章写的好。胆子大,别人不敢写他敢写。而且写的快 。)

4、从课文哪些个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文章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5、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思如泉”是说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往外涌。

“笔走如飞”是形容王勃的笔在纸上飞快地写,根据不需要停下来思考。 6、王勃为什么写文章时能“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到过滕王阁,早就构思好了吗?(不是。)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课文开头说“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王勃只是“路过南昌”,他原来打算去“探望父亲”的。)

7那么他的文思是从哪儿来的呢?

(课文中说,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 8“凝望”是什么意思?(凝望就是目不转睛地看。)

9王勃为什么会目不转睛地看?(因为江上美丽的景色把他迷住了。) 10同学们把王勃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朗读一下。

11王勃站在窗前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美丽的景色吗?(不是,他还“边看边想”。) 12“边看边想”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王勃一边看江上美丽的景色,一边想怎样才能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 13如果只看不想怎样?

(他就不可能“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14“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做事之前已有全盘考虑。)

15在课文中的意思呢?

(王勃在写文章之前已经想好写什么、怎样写。) 16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所以他提笔写起来的时候才会怎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17王勃写好文章的速度非常快,文章写得好不好呢?(好。) 18你怎么知道的?(阎都督听人读了他的文章,“忍不住拍案叫绝”。) 19为什么阎都督激动地拍着桌子叫好?(因为王勃的文章写得既快又好。) 师:是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令人千古传诵的名著,的确让人折服。 20、我们写的作文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不能)为什么呢?

(王勃面对江上美丽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我们面对美丽的景色是从不留心。) 21这就是不善于观察。王勃在看景色时还怎么样?(边看边想。) 22(总结):学们,既不注意仔细观察,更不注意把观察到的东西想一想该怎样写下来,所以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写,有时勉强写也是硬凑起来的。可见,要在写作文时也像王勃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只要大家坚持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写出像王勃那样的好文章的。

(设想: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让学生追本溯源,不仅理清了文本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现。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积累与运用: 1、读读背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实践活动:

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文人很多,教师可动员学生收集类似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份专题小报。

资料链接:

王勃的生平介绍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 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 650年),卒于上元三年( 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 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 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

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 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课例链接: 1、 http://www.chinaschool.net/free-do-resourcespace-1-58.html 2、 http://ktjx.cersp.cn/jxkl/jxsj/200909/5901.html

3、滕王阁:http://baike.http://www.njliaohua.com//view/21276.htm 《滕王阁序》:http://baike.http://www.njliaohua.com//view/25328.htm#2 王勃:http://baike.http://www.njliaohua.com//view/9836.htm

曹植:http://codex.wordpress.org.cn/index.php?oldid=

101916

骆宾王:http://baike.http://www.njliaohua.com//view/9950.htm

第10课 大作家的小老师

与文本对话:

《大作家和小老师》这篇文章,苏教版教材第一次选用。讲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萧伯纳、莫斯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课文中出现的道理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对话,感悟萧伯纳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我们怎么教:

第一环节:课题质疑: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同时要学生完成这几个任务1、标好自然段,2、划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读熟。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互相评点正音,使得他们读准确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指导他们读准这些字音:“适、触”是翘舌音,吻、谦、联是前鼻音。学生一起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质疑讨论扫除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在读懂每一自然段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上课伊始产生的问题。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一下萧伯那的有关资料。了解文中的大作家的

大是指著名,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因此我将以问题“你觉得课文中的肖伯纳和小姑娘分别是怎样的人?”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的品读。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其中萧和小姑娘的对话最能凸现两人的性格特点是课文的重点。我将进行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这段对话,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引导学生抓住“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万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

第三步、透过萧伯纳想让小姑娘“惊喜万分”你还想到了什么?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到萧伯纳是在和孩子玩了好久,在临别时才亮出了身份不过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但同时也确实存在自夸的嫌疑。

第四步、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一回萧伯纳试着读一读课文。 第五那小姑娘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相机板书

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体会他的严于律己。相机板书

第六步、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三段意义深刻,是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这样的预设。 1、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联系萧伯那自身的成就以及上文中他与小姑娘的对话再次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认识他的谦虚。板书

3、想想课题为什么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题,以此进一步认识到他谦虚严于律己。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名人故事,可以要求学生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名人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也可以是电子小报。学习名人美好的品格。

积累与运用: 1、 朗读并摘录这段话:“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

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2、 收集有关谦虚的名人名言。 3、补充读物《幽默大师萧伯纳》 资料链接: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萧,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然而,由于世界观上的局限性,他没能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而终生是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课例链接:

1、 http://www.eku.cc/duow.asp?duurl=http://222.132.30.214:8080/upload/other/2006/D0A1D1A7D3EFCEC4/B4F3D7F7BCD2B5C4D0A1C0CFCAA6/BFCEBCFEBCAFBDF5/B4F3D7F7BCD2B5C4D0A1C0CFCAA6.ppt&tname=大作家的小老师 2、 http://www.51scb.com/xiaoxueyuwenkejian/197.html 3、 http://www.21cnjy.com/2/21001_kj/

习作3

与文本对话:

《习作3》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3篇习作。借刘常宁同学的《小草中的发现》这篇习作例文进行示范引路,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这样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生活中的发现。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因此在每次习作时,都必须重视例文的作用,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例文,还要重视学生领悟方法。在此习作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到什么,还要观察这样东西是怎样的。提前一周学习例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这样相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学生学什么:

1、明白自己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写下自己头脑中保存下来的精彩发现。

2、从范文中明白,写“我的发现”都是一些小事,把看到的小事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明白就行。 3、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学用打比方、拟人的写法,把“我的发现”写得有意思。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引导习作 书写草稿

一、速写发现

师:按照要求快速回忆,将答案立即写在纸上。 1今天,你有哪些发现?能写几条写几条。

2昨天,你有哪些发现?不要说假话,想几条写几条。 3前天,你有哪些发现?能想出一条就写一条。

4一星期前,有哪些发现?仔细想想看,想好了再写。

5一个月前,有哪些发现?动动脑,使劲想,肯定能想出一两条来。

6一年前,有哪些发现?拍拍脑袋,拼命地想,你肯定会高兴地写下自己的发现。 师:看看自己所写的一条条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快速回忆自己的发现及思考,他们一定明白,最近几天的发现最多,过去的很多发现想不起来了,而能够想起来的,都是印象深刻的。而这一条条发现,当然利于下面的作文。) 二、小事变大

师:大家都有一双眼睛,每天都会发现到很多东西: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了,闯红灯的越来越少了,天越来越热了,小草变绿了,花儿开了,红红进步了,荧荧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了,自己比以前更聪明了

从同学们刚才所写的发现来看,你们今天、昨天、前天的发现最多。其实过不了几天,这些发现都会被你们忘记的,因为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发现,好像不值得记在大脑中。像一星期前、一个月前、一年前的发现,可能因为太有意思了,印象比较深刻。但再过几年,这些事也会被你们忘记的,因为这些也是小发现,不值得永远记下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习作3”,默读一下教材中的例文。看完之后与自己所写的发现比一比,然后讨论。

(学生自读教材。因为教材非常简单,范文是刘常宁同学写的,写自己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嫩绿的小草,发现一群蚂蚁在造新家,离蚂蚁洞不远的地方还有几只甲虫。最后这些发现被刘常宁写成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学生看到刘常宁的发现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小发现。) 师:刘常宁发现的内容与你们每天发现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师:我觉得刘常宁的发现已经变了,已经从小事变成大事了。你知道我为什么说从小事变成大事了?

(通过多位学生的回答,他们肯定清楚,把小事写下来,写有趣一点,保存下来,发表在咱们语文书上了,知道的人多了,小事就变成大事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自己早就发现的很多很多小事,变成大事呢?

师:请同学把自己的一些发现写下来,能写多长就写多长。

(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这时便走到学生中巡视指导。我个人认为,根据人的写作习惯来看,此时,老师不宜巡视,巡视会打断一些孩子的思路。这时候,老师最好在一旁与学生同写。因为三年级的文章不长,二十多分钟,师生都能够完成草稿。)

第二课时 多遍朗读 修改眷写

一、多遍朗读

1每位同学先朗读自己的文章,一定要读到流利为止。

2觉得能读给同桌听了,再请同桌听一遍,并虚心听听同桌的看法。

(把自己的文章读到流利,最少要读五六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需要七八分钟。而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会一下子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当自己文章读流利了,其实通顺这一关就过了。)

二、有意思修改

1请同学们再读刘常宁的文章,把你认为刘常宁写得有意思的地方画下来。

2再读自己的文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学学刘常宁?想办法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有意思,变得让人家更喜欢。(重点指导学生使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以及使用打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进一步修改文章。)

三、自我评价

1本次习作,出现的错别字有:( ) 2不通顺的句子,在句子前用“?”标出。

3说出哪些地方的想象好玩,哪些地方新奇、有趣:( ) 4用“红色直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段。 师:出示四五位学生的文章当堂批改、确认。(对缺少有意思语句的习作重点指导。) 5出示老师的下水文,学生朗读后,点评确认。

(此环节意在让每位同学都能够明白这次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师总结:根据这次习作作重点讲评演说:通过这次习作,同学们应该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发现是非常有趣的事,可写的内容太多了。这次习作虽然写完了,但没有结束。从明天开始,坚持每天记下当天一个发现,一年就可以记下365件事,坚持十年、二十年,那就是成千上万的发现被你记下来了。到那时,你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想象不到。但如果你们从明天开始一个发现都不记,等你老了,恐怕就只剩下这次所写的“我的发现”了。

佳作引路:

草丛里的发现

今天,我在楼下草坪里玩耍。突然看见了一只小甲虫。它只有五六毫米长,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闪烁着金属光泽,两只触角虽然很短,但很坚硬,八只小爪子紧贴着地面。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也感到很好奇,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看着看着,我不禁手痒痒了,就小心翼翼地摸它。“咦?奇怪,它怎么不动啦?”我自言自语。我想再试探试探,就用手轻轻地碰碰它。可它仍然不动。我索性将它翻了个跟头,它还是像木头人一样,毫无反应。“死甲虫,真没意思!”我刚准备走开,奇怪的事发生了。呵呵,那“黑大帅”在慢慢移动呢!于是我又来了劲,想捉住它,右手刚碰它的身子,咦,它又不动了。 啊,真是太有趣了!原来这小甲虫还会装死!

草丛里的发现

春雨飞落人间,小草探出了脑袋,换上了绿色的新装,花儿从睡梦中醒来了,穿上了五彩的衣裳??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雨后的清晨,我去小河边玩。小河边长满了嫩绿的小草,非常招人喜爱。我拨开小草,惊奇地发现几条蚯蚓扭着身子在跳舞。哈哈,我知道,它们是在给土地爷爷松土呢。

蚯蚓的伙伴蚂蚁也忙个不停。一只蚂蚁好象闻到了食物的气味,于是它顺着香味飞奔过去,果不出所料,原来不远处散落着一些面包屑。我好奇地想一探究竟:这小蚂蚁是如何吃东西的呢?只见它围着面包转了两圈,用触角碰了碰,又爬到食物上。咦,它怎么不吃?居然从面包上爬下来,一溜烟地跑了。难道它还嫌弃这面包不好吃?我正纳闷呢,继续盯着这只蚂蚁的行踪。只见它回到蚂蚁群中,用触角向同伴们碰了碰。同伴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一群蚂蚁浩浩荡荡地朝着面包方向进军。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一个人搬不动那么多食物,回去是报信找救兵的啊!

没想到这一片小小的草地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小秘密,太有趣了!

池塘里的发现

天渐渐暖了,我在池塘边玩耍.岸边那一片片盛开的迎春花仿佛在争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我看见池塘里有一群五颜六色的彩条在动,唉,那是什么?我慢慢地走过去,怕惊动它们.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是一群群彩色的小鱼!我仔细地观察着它们,它们一会儿向东游,一会儿又向西游,一点也不怕我.这些小鱼的种类各不相同,往东游的是小金鱼,往西游的是凤尾鱼.我往东看看,又往西瞅瞅,这些小鱼多得难以计数.我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的小鱼不就是我去年夏天来这里放生的吗?瞧那条曾经被我不小心划伤的红色小金鱼,虽然背上的伤痕还在,但它已完全没有了曾经痛苦与挣扎,游得可欢了!还有那条被我叫做“阿黄”的黄色小鱼,显然已长大了不少,它轻轻摆着尾巴,似乎在和我打招呼呢!

记得在夏天放生它们的时候, 我还非常担心那么冷的冬天,这些小鱼能不能过得去,真没想到,今年春天居然还能看见它们,看来它们适应大自然的能力还真强呀!真心希望这些可爱的小鱼和我一起快乐地成长.

练习3

与文本对话:

练习3首先选用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这是一段抒情性很强的歌词,赞扬了解放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坚守在祖国边疆的豪情。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歌词所描绘的境界,充满情感地吟诵、歌唱。八个成语,有的意思相关,有的意思相近,这样安排便于记忆。鼓励学生结合《少年王勃》了解成语的意思,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口语交际,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并说说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和别人商量。同时,可以根据图意创设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在演练中学会商量。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难题,同学之间互相出谋划策,在交流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学什么:

1、学用字词句。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三框儿”的形状。 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 5、练习用毛笔书写“斜钩”和“卧钩”。。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写好钢笔字注意三框儿的结构摆放。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第一次交流肯定不到位) 3、再让学生听歌曲,再交流。

4、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 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

(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样理解?(形容孩子们的笑声像欢快的河水,回荡在桃园里。透过孩子们的笑声,我们看到了人民的生活是幸福的。因此这个笑声是幸福的,是幸福荡漾在桃园里,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故乡的什么令“我”难忘?

(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山水水;娘的笑脸,娘的唠叨;家人的叮咛,家人的祝福。) (3)还有什么难忘的?(学生的思维一定还在故乡里转,此刻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 (4)再读读诗歌。(学生马上会意识到守卫边疆的解放军难忘:小到家人到故乡,大到祖国。他们深深地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亲娘一样。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甘愿在风雪中守卫边疆。) (5)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 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出示:区、臣、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1)笔顺。

(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反馈。

①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 ②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 ③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三、课时作业:

完成练习中的一、二、四、五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读背成语;读背诗歌。 一、读背成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这类练习的热情,我们老师可以设法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

1、出示这八个成语。你会认读哪个成语了? 2、指名学生自豪的认读。

(这样,他读一个,你读两个,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认读全部的成语了。)

3、成语会读了。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谁最聪明?这样,老师说出其中一个成语的意思,你根据意思猜我说的是哪个成语,好不好? 4、教师说,学生猜。

(经过多次反复之后,孩子们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受这些成语所描绘的意思。) 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词语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 6、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 7、集体背诵。 二、读背《时间》

(1)世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

(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4)提问:“小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勤劳的人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学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 三、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的三、六两题。

(2)从八个成语中选择几个成语结合自己的生活完成一则小练笔。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商量,学写毛笔字并注意“斜钩”与“卧钩”的写法上的区别。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 (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3)怎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

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

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

(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

(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

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 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

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

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尤其注意红笔标注的笔画“斜钩、卧钩”。

4、指导学生按图提示的运笔走势书空。

5、教师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带有这两种笔画的汉字,进一步欣赏感受。 6、学生在大字本上书写。 三、课时作业:

完成语文练习册中第七大题“言语交际”。

资料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dHdWg2Ez28/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

石 银

单元教材解读:

第四单元由《赶海》、《荷花》、《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和习作4、练习4组成,就像一幅迷人的图画,有记录童年快乐的赶海图,有清雅脱俗的荷花图,有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画。

《赶海》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事情,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情实感。《荷花》的内容比较浅显,可以通过执法哦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赶海》、《荷花》、《古诗两首》,在体裁和题材上都有不同之处。体裁上,《赶海》、《荷花》两篇课文都是散文性记叙文,《古诗两首》是古代诗歌:内容上,《赶海》写出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荷花》和《古诗两首》描绘了自然风景的动人。本组课文是前三组课文类型的汇集和延伸。 单元总体目标分析:

1、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话题,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本单元所有课文的内容。

2、结合预习情况的反馈,借助字词典或生活经验把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3、围绕阅读话题,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及标点符号,体会它们的用法和在表情达意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4、在反复地阅读中,进行语言积累,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5、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并进行适度拓展和迁移。 6、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两首古诗来体会是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高尚的思想情怀。

单元重点及难点:

教师要全局地把握本单元课文,进行比较教学。在本组课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前几组课文的收获,发挥学生的潜力,指导学生。

11、《赶海》

与文本对话:

11、《赶海》本课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共5个自然段,文章开头巧妙地歌词很自然地引出下文。课文主要写赶到海边捉蟹,捉虾,最后满载而归。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课文儿童化的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露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

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借代意义,感爱“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时代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写。 我们怎么教:

一、激趣

师:配乐叙述:“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导入课文)

二、找趣

师:请同学们轻轻把书打开,默读课文2、3自然段,动笔划出你认为课文中写得有趣的地方。

三、读趣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学得可真认真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写得有趣的地方读得有趣呢?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读到哪里想到哪里,读慢些,留给自己想象的时间,谁想象得好,谁就能把这篇课文读得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朗读你刚刚划出的有趣的地方,相信你一定会给老师一个惊喜。

师:老师提醒一下,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的“闹”字。同学们读

到这个字,有没有想起自己平时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满足自己某项要求的情景。我们不妨来演一演“我”是怎样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的。老师来演舅舅,谁来演我的小外甥或小外甥女。谁闹得最厉害,我就带谁去赶海,先准备一下!

师:这个小外甥闹得可真够厉害的,连说带拉,一个劲地耍赖,这个舅舅真拿他没辙,只能带他去赶海了。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话读一读,特别注意这个“闹”字。

师:这一小节中,你还划出了哪些觉得有趣的句子,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导学生带上动作朗读。

师: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摸螃蟹,捏大虾,就算给螃蟹用大螯夹住了手,也觉得高兴。难怪我要闹着舅舅带我去赶海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来到海边领略一下赶海的乐趣!

师:叙述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并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四、延趣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享受了小作者赶海的乐趣,共同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童年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老师相信大家肯定有各自说不完的开心事。下面,谁愿意把你的开心事与大家分享?

师:我们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这些童年趣事将成为我们心底里最甜蜜的回

忆。下课以后,大家模仿《赶海》这篇课文,把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它一定会成为你童年最珍贵的一份收藏。

五、知识拓展:

海洋的定义

约占地球表面积为70.9%的盐水水域,称其为海洋,分布于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5%。全球海洋一般被分为数个大洋和面积较小的海。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有科学家又加上第五大洋——南极海,即南极洲附近的海域),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四大洋在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即南极海(又称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连。传统上,南极海也被分为三部分,分别隶属三大洋。将南极海的相应部分包含在内,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水总面积的46%、24%和20%。重要的边缘海多分布于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屿包围。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亚洲的地中海(介于澳大利亚与东南亚之间)、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欧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

海恋

海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温柔。

雨水是海的天使。海的女儿在遥远的远方轻声饮泣,眼泪落在王子的头发上,没有声音,也无迹可寻。而当爱情在水泡中升腾的时候,只剩下眼泪作为证据。

忧郁把眼泪汇成海,却被海锁在心底。忧郁是锁不住的,它幻成蓝,蔓延四周,添满海的每一寸肌肤。最终分不清到底是忧郁还是海。可当你忍不住捧起一汪海水,你会失望忧郁的蓝不再。难道那忧郁不曾有过么?还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自己?

海本无意展示它的忧郁。只是忧郁已深入骨髓,变成了海的气质。气质是无法被带走的,能带走的是海的祝福。阳光下无色耀眼的海水,在传达一份剔透明亮的心情。

海被激怒以后非常可怕——它并不总是忧郁。然而我更欣赏狂怒中的海。它掀起高高的海浪,嘶声呐喊。就算因此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它已心无理会。它只是在愤怒,也只有这时海是自私的。它自私得只在乎自己。所以我为它高兴。海不应该总是在乎别人而独独忽略了自己。

愤怒是一种很纯粹的情绪,生命因愤怒而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激情。愤怒中的人会有勇气做出其他时候都做不到的事情——通常这些事非同凡响。海也一样,海的愤怒使人们战栗于它的强大。那些平时被忽视的情绪在瞬间勒住人的脖子,同样令人窒息的情感,很是嚣张。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海的祥和温柔,开始意识到

海的博大然而默默无语的爱。

海总是不会令人失望。当它平静下来以后,一切绕回原点,人抚平心悸继续麻木的生活。恐惧成了一个无法证实的噩梦,不久就被抛在脑后。

只有一颗星星始终记得当时的壮观,深深地迷恋上海,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投入海的怀抱,正好被一对正在海边散步的情侣捕捉到了那美丽的瞬间。

看啊!好漂亮的流星哦!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 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迁移运用:仿照抓螃蟹和捉虾的写法,凭借生活经历或想象,写写生活中别的有趣的活动,如池塘里捞鱼摸虾等。 资料链接:

大海精美图片链接:

http://image.http://www.njliaohua.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ic=0&z=0&word=′óo£í???&s=0

课例链接:

http://www.aoshu.com/200906/4a2d132453633.shtml http://www.ruiwen.com/xiao/news/9466.htm 《赶海》说课稿:

http://hi.http://www.njliaohua.com//chinares/blog/item/0a8d47240f858130c8955907.html

12、《荷花》

与文本对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q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