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1-26 06: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营口市二十九中学的语文教师张彬彬。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线,串起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云南的歌会》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无论是内容还是写法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后面几篇文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能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会景物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课文,运用网络资源,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家笔下的云南人的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写了三种场合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探究写法上的不同,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赏析“山路漫歌”部分的精彩语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散文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难以引起共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利用网络环境,提供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加强学生直观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是我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的教学环节有:(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介绍、(三)结合网络资源学生自主探究、(四)研读赏析、(五)写作练笔、(六)主题拓展。下面我就本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突出的三个环节加以说明。

首先是情境导入,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领略云南的美丽风情,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满

2

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东西往往掌握的迅速、牢固。因此,此环节我运用了网络视频及图片,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这就是我当时的导入情形。(放导入视频)。

结合网络资源学生自主探究这个环节是文章的重点之一。学生单凭文本无法对云南的歌会形成一种感性的审美意识,所以在此环节我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3个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和网络上相关的视频资料概括出云南歌会的场合、形式及各自的特点,并通过与电视或其它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作比较,总结出云南歌会总的特色:淳朴、自然。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作者仅仅在写歌会吗?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的理解便水到渠成。这个环节中网络视频的呈现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有了形象的感受,使学生有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配合,从而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理解了主题,也为赏析语言做好了铺垫。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写作训练,二是主题拓展。我在课件中设置了写字板,让学生描写一处景物,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之后在网络环境下,找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看切换后的屏幕,使交流更直接,更有效。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热情。请看大屏幕。

在主题拓展中我提供了除云南民歌以外的其他地方的

3

民俗资源,像东北大秧歌、陕北安塞腰鼓、蒙古舞、新疆舞等视频资料,(同时点击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评价与反思:我感觉网络课最大的优势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浏览大量网络资源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知识、提升了感悟。

不足之处:整体感知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但我分析的还不够深入,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的深度。另外,我感觉课堂上的生成性语言还不够精彩,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单一。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n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