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研究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11 21: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管理研究》试题

考试日期:2015年6月17日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论述题 (每小题 35 分,共70分。每题论述不少于1200字) 1.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试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政府

如何打造成学习型政府?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的组织。国内的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定义。例如:“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合的综合绩效”。

学习型政府就是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学习型政府具有如下特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教育培训处于中心地位;学习型政府全体成员,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普通公务员均有受教育、学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人人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形成学习进步的浓厚氛围,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超前学习。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级政府肩负的发展任务相当艰巨繁重;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政府工作人员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意识越

发强烈而迫切。因此,面对发展任务的艰巨性、知识更新的迅捷性、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势在必行,提升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要。

1、广泛发动,营造创建学习型政府的良好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法固然重要,但认识更重要。只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永恒的动力;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因此,创建学习型政府的首要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政府机关上下对创建学习型政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人人都领悟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真谛,学习型政府的创建才有坚实的基础。

2、结合实际,确立一个清晰而有感召力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即所谓的共同愿景,是指建立在政府机关全体员工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的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愿望或理想。要创建学习型政府,离不开共同目标的激励和引导。而共同目标的提出,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不能太笼统。目标只有清晰明确,才具有感召力。

二是必须切合政府工作实际,要涵盖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其共同追求。三是目标必须要长远。创建学习型政府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分步实施,这既需要有短期目标,也需要长期目标,但从实践看,建立学习型政府,更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四是提出共同目标,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善于走群众路线。如果目标只是领导者提出和个别、少数人认同,而未被广大机关成员所接受,或有相当数量的人对目标抱怀疑态度,不予认同,就不可能为目标而努力奋斗,更不可能激发起创造力。所以,共同目标应该是人人衷心向往的目标。

3、更新观念,领导干部率先实现角色转换。学习型的政府,

需要有学习型的领导。要建立学习型政府,首先领导必须转变观念,破除“真理在我手中\的思想,因为学>--j型政府的根本特点是整个政府的所有层次都在进行思考,而不是只有主要领导在思考。同时,领导也必须相应转变角色。在学习型政府中,领导是一个单位的舵手,是设计师,也是教师。领导不是通过控制机能将人们往正确方向推,而是通过满足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要来达到目的,即满足人们的成就感、归属感、自尊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得到认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领导者只有带头推行全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政府内部创新环境的形成。

4、循序渐进,推动政府机关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建立学习型政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特别是启动步子要稳健。要将个体学习上升到团体学习,这有利于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等到众多团体都变成整个组织的学习单位,并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和标准,才会实现整个政府机关的组织学习,进而构建成学习型政府这一组织管理模式。在创建学习型政府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锲而不舍,认定目标,坚持不懈,集中精力解决创建中的主要问题,遇到干扰不能轻易放弃,要把问题作为学习的机会。

5、健全制度,为学习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保证。人都有惰性,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人的进取心会渐渐被惰性所替代。因此,在创建学习型政府的初期,一定要特别重视制度约束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包括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一般干部学习制度,并加强督查和考核。要制定中长期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规划,有计划加强对于部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要建

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并同奖惩、升降挂钩,只有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才能真正推进学习型政府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2. 行政决策包含哪些要素?联系实际谈谈行政决策的发展趋

势。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是以行政决策为基础的。在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中,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生活、参与治理、对那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1、决策主体 2、决策客体 3、行政信息 4、决策方法 5、决策效果。

行政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且复杂。由于观念,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等原因使得我国行政决策存在很多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点:(1)决策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决策失误(2)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3)没有完善的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机制或平台(4)缺乏责任追究的有效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民参与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行政决策问题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包揽,公众也误认为决策就是上级的事情,但是,行政权力的狂涨,行政决策的领域已经不仅仅限于政府范围,而涉及到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到国外和港澳台,这种客观实际要求我们政府将“公民参与”问题纳入行政决策的各各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思想意识的不断进步,使得公民能够以第三人的身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行政决策。

通过民主协商来参与:协商民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即通过不断地公共

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考虑彼此的利益,在达成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将“私利”上升为“公利”。这种方式的参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是公民参与的一种可取方法。

建立服务型政府参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中心的转移,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历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注重有形的、内在的人员裁减和机构合并,管理型政府在职能转变上虽然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我国人处在“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过度阶段,而没有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这就使得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民生”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转变过程中民主参与,公民参与是关键因素。

通过网络平台参与:随着公民参与渠道的不断多样化,电视、报刊等媒体或咨询委员会、公开听证,论坛等参与方式被人们广泛运用。这些参与方式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人员、背景、学历等限制条件使得很多基层员工和人民群众不能广泛参与。其实,网络平台一直以来是一个参与度高的法方式。迅速、直接且没有很多的限制条件。在今天的“两会”期间,温总理也是同过微博来收集民意的,受到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1.决策分工制度化。由于政府职能的扩展,现代行政决策的内容、形式数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靠行政首长个人的力量显然已无能为力。因此决策职能的细分是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行政决策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断、谋、行的分工合作,每一职能都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和结构体系。领导者的职能是“断”,即在各种方案之间选择最有利的一种方案,或者是把各种方案综合优化成一种新的方案;决策智囊团的职能

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作用变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非单一的单向互动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也能够相应的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自组织希望得到政府正向积极反馈,减少负向消极反馈的意愿加强。

(二)信息社会扩大政府行政管理对象的范围

信息社会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鲜事物,这使得行政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广泛地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等等,当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诞生的电子商务对传统行政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传统行政管理的对象集中体现在人与“物质”层面,电子商务为政府行政管理对象带来了新变化,行政管理的范围由“物质”延伸至“虚拟”。电子商务自身的虚拟特点可以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但却对交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相应的新职能,如果政府没有提供适时的管理、服务与保障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就容易受到挫折。电子商务要求被引导、管理与服务的客观现实使得政府角色必须发生相应变化,政府不能仅仅是管理者、服务者,同时也应该是信息时代的领跑者。

(三) 信息社会要求政府行政管理工具改变从而提升效率 信息的快速流动要求政府能够快速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便捷高效传播,并可以使很多事件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舆论效应和社会关注度,包括引发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群体事件。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应对。其中特别是要注重善用信息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问题。

(一) 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行政理念

无论在任何社会背景下,构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都应该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于自己与公民关系必须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与定位。这一点在信息社会下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国家的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显著,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吸纳了“新公共服务”的管理理念,视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而非“掌舵”者,应竭尽所能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一点对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确立及有效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政府应树立以下理念: (二)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行政决策机制

决策的制定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和方向,是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及其它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决策者决策时需要考虑更多、更复杂的制约因素,决策速度要求更快,对决策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多。面对这些趋势和变化,决策制定者必须需要新的、更强大的决策方式来帮助他们制定有效而正确的决策。要提高决策水平就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建立深入了解民意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

(三) 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政府部门及层级架构 信息社会要求政府部门及组织结构由传统官僚科层制向扁平化、虚拟化转变,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加强横纵向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整个政府组织成为一个充满柔性化的有机体。 首先在行政部门设置上,要改变各个职能管理部门重叠、中间层次过多的状况,尽量做到每项职能仅设有一个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政府部门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直接行使专业性管理职能的部门要对其进行精简,适当增加行使宏观管理职能的机构;对于需要进行跨部门业务流程的,把处理同一项业务所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所需的各个功

能环节和机构人员,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流程;打破部门界限,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化协同化、业务流程一体化办公。 其次在权力等级结构上,向扁平化发展。增大行政机构的管理横向幅度,裁减中间管理层次,要把过于集中的权力逐级下放,逐步增强基层机构组织的作用。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形态扁平化、机构设置优化、权力形态分散化的新型体制结构,改变传统部门在业务上分割运行的状况,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完整和协调性,增强行政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能,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弹性、适应性强、效率高的政府。

(四) 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行政审批机制

一是要减少、规范审批事项。严格审查审批事项的内容、审批对象、工作程序、审批依据,该取消的取消,该归并的归并,该修改的修改,围绕结果进行审批。二是要改进审批方式,简化批手续,明确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透明度,建立健全对审批机关和审批人的监督制约机制。三是要改进行政审批的运作机制。打破机构部门利益壁垒,构建一个统一的面向民众和企业的行政化服务平台,形成真正的“一站式”服务;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实现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的协同工作,形成“一网式”服务;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文档进行简化和合并,设计和采用由各职能部门一致认可而网络系统又能够自动识别和处理的文档报表,形成“一表式”服务。尽可能地实行并联审批、集中审批、“委托审批”和网上审批。充分利用区域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不断深化网上全程办事代理服务,以网上跑替代人工跑,提高工作效率;以随时随地办替代定时定点办,实现办事时空无障碍;以网上监控替代人工管理,增强政府监管能力。

(五)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行政监督机制

政府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及时将各类信息传递给企业和公众,接收公众的监督。政府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的成果,利用政府的信息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信息,还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进行信息服务,并维护信息安全。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以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责、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要求其次,提高政府预判力与应对能力,构建信息预警及应急机制。在信息社会下,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媒介变大极为发达,极小的事情都可能形成“蝴蝶效应”从而演变成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政府应该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苗头进行及时的风险评估,未雨绸缪,务必做到防范于未然。

7. 引发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有哪些?导致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成功的行政组织变革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所谓行政组织的变革,是指行政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革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行政组织的变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活动,即破除旧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对行政组织的变革,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特别是必须冷净、客观地分析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变革的动力,减少乃至消除变革的阻力,保证行政组织变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环境的动因。 公共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环境的改变无疑是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的根本动因。无论是一般社会环境、具体工作环境,还

是团体社会环境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行政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推动着行政组织的变革。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行政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等等。

2.职能的动因。行政职能是行政组织存在的依据,行政组织是行政职能的载体或承担者。因此,行政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这就使得重新调整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3.目标和价值观的动因。 行政组织的目标反映行政组织的价值观和对客观环境的判断,是行政组织战略的凝聚点,而行政组织战略则是行政组织的内外因素如环境和机会,内部的能力和资源,管理部门的兴趣、愿望以及社会责任等的一种函数。因此,行政组织目标的重新制定或修正,都将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 4.人事的动因。 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会影响到组织上变动。如在西方国家,随着政府首脑的更换,经常发生政府机构的增减裁并。

5.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因。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政府组织广泛普及与应用,网络政府和电子政府的出现,促使行政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

1.误解方面的阻力。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态度体系之后,就必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在既定的态度体系框架内作出反应。人们对行政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

2.利益方面的阻力。从实质上说,行政组织的变革意味着政府内权力、利益和资源的调整或再分配,因此必然会触动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来自于利益方面的阻力是最顽强的和最富有破坏力的,对此应当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一般来说,当行政组织变革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时,人们就会对变革持反对态度。

3.成本方面的阻力。行政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效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

4.组织惰性方面的阻力。行政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成规、动作缓慢。而变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5.变革不确定性方面的阻力。通过变革给组织带来某一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结构、新环境、新任务、新行为、新格局、新利益、新结果。但新的东西总是人们所不了解和不熟悉的,而对不了解和不熟悉的东西人们通常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隐晦的不安全感,从而对变革持一定的观望和保留态度。

6.习惯性方面的阻力。 行政人员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从事某种特定的行政工作,就会形成关于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看法和作法,即习惯性。当变革试图改变他们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产生抵制态度。 行政组织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不要让那些导致反对变革的因素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缩小反对变革的力量,使变革的阻力尽量降低。

1.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制定合理而完善的方案,是保证改革成功的基

本前提。改革前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它可以起到安民告示和意见沟通的双重作用。

2.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各国在进行重大的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之前都需要对行政组织中某些关键性职位进行人事调整,以便从宏观的组织体系上保证未来的改革与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3.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组织管理和变革活动有多方面的作用,既可以吸收和集中普通工作人员的智慧,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减少思想阻力,从而促进变革顺利进行。

4.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也对克服个人和组织方面的阻力有较大影响。行政领导者若作风正派、大公无私、秉公办事,具有较高的群众威信,他们的方行就易于对广大普通行政人员产生较大影响力和积极的心理效应,提出的变革主张也易于为他们接受和肯定。反之,由他们提出的变革措施就难于产生积极反应,甚至引起抵触。

5.采取正确的变革方式。 行政组织变革能否确定一个有效、合理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变革阻力的大小,进而决定了变革的成败与否。

8.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请你谈谈对上述内容的理解。

衡量政府职能是否到位,关键取决于政府在运行过程中的两个力,即执行力和公信力。正因如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规则,提高各级政府、政府各个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行政行为,努力使政府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处理矛盾和问题,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政府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级政府机关加强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设,严格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大行政救济力度,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特殊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走过了一条艰难前行、成果丰硕的政府法制建设道路。但是,与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现代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相比,我国政府法制还存在不少缺陷和差距,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亟需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国的政府法制建设,不能简单地把国外东西照搬进来,必须注重与本土资源的结合改造。

第一,服务型政府不是不管事、不作为政府,而是要给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提供积极的服务和保障。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配置资源失灵的风险,所以政府有为市场提供宏观调控服务的职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服务型政府不是总揽一切的全能政府,而是要以简政放权为原则,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就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淡化自身传统

上的投资主体角色,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政府可以通过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一般的投资项目决策,应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

第三,服务型政府不是组织杂乱、力量软散政府,而是要优化自身组织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要给市场和社会提供有效、让服务主体满意的服务,就要大力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这种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原则,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各个部门要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同时要统筹理顺政府部门与党群机构的关系。

第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不可能自然形成,只能通过政府自觉、理性地去推动和创造。建设服务型政府,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就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早在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战略方针。16年来,我国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尚未实现。因此,为了切实解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迫切需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最基本问题。其中包括就业、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也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服务型政府建设比较滞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服务型政府,优质高效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使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

居,那么,就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理念,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不可否认,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基本公共服务重视不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加之一些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从而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长期口惠而实不至,使人民群众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最终导致其政府的垮台。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汲取。

9. 什么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政策主张是

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

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1、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主权,坚持服务取向。2、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他们认为传统政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做了许多做不了、做不好、舍本求末的事情。3、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公共行政力图建立等级森严的强势政府,强调扩张政府的行政干预。新公共管理则主张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测试,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4、重视效率追求。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方面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与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既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5、改造公务员制度。新公共管理主张对公务员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核心特征进行瓦解,强调公务

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6、创建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必须以收费来筹款,通过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以保证未来的收入”。不仅如此,政府还必须转变价值观,在把利润动机转向公众使用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政府公共管理者转变为企业家,学会通过花钱来省钱、为获得回报而投资。

1.转变观念,树立 公共管理 的理念 在公共管理模式下, 政府和公民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开放式 的交流,与公共管理部门一起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公共 管理价值所在 公民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参 与开始,逐步形成对一定范围内公共事务进行权利的组织,以组织 化的形式更为有效地参与到更为广泛的公共管理过程中 从政府 方面来说,树立权力公共性理念是当务之急 政府必须认识到自己 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经由公民委托的权力,必须向公民负责,要更 多考虑到公民需要,不能考虑提供只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尽量将 决策权下放到利益相关群体上,受公民的监督和制约 这就要求政 府改变仰视型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扩充信息输入渠道,特别是 在透明度方面需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 包括公开政府机构的工 作计划 人员管理 政策制定 法律条款 行政预算和公共开支的情 况等等,让普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畅通无阻

2.引入竞争机制,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推动政府改革 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充分认识市场机 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改善政府绩效的有效手段便是引入竞 争机制 只有通过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的因素,

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提高效率,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明确其宗旨是为社会服务,提高效率 和质量,使政府体制更灵活 我们应该在全面清理原有行政职能的 基础上,再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可以行使这些行政职能,政府也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如承包租赁委托代理招标等将其外包给社会公共部门手里,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同时,政府利用法律手段对各种非政府部门进行管理 实行公共产品 用者付费 制度,缩小公共领域范围,扩大私有 领域范围 这样可以减少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投资,不仅可以精简政 府的组织机构,减少财政开支,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形成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满足广大人民群 众日益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要,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借鉴新公共管理中的 服务定位 理念,遏止官僚腐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限制政府权力,使政府能够控制其自身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服务定位的思想改变了原先行政体系的主体中心主义,这种顾客至上理念,是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以公共利益为中心,从而使 腐败丧失了发生的根据 这对我国政府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一些部门推行政务超市服务质量承诺等制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制度的实行存在很大差异,有很多部门将此作为新闻炒作,停留在形式上而缺乏实际效果 由此,我国要逐步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的一个根本转变和官员的三个转变, 即政府由全面管理向管理和为社会(市场 企业和公众)服务并重的转变;官员由官僚转变为管理者,由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服务转变,由老实做官向老实做事转变,同时通过加强监督机制,提高透明度,保证投诉渠道畅通公共事物公开等

方式,来遏止官僚腐败的发生。

10.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

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何为有效的政府治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曾扮演过不同的角色,发挥过不同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像一个管家婆,无所不包、无所不揽,是典型的全能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是全能的,而是有限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政府扮演良好发展环境创造者、优质公共服务提供者、社会公平正义维护者的角色,切实履行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充分激发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铺路搭桥、提供保障。

提高有效的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主要举措

(一)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环节。只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应该由市场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切实用好“看得见的手”、充分用足“看不见的手”,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策要尽可能不搞“一刀切”,让地方有施展的空间;地方要强化全国一盘棋的理念,

维护中央权威。

2.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基础,要把减少行政审批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以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确保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经济活动,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3.优化政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出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要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更多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竞争择优,确定承接主体,并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有利于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1.优化政府机构设置。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必须继续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重点是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实施大部门制改革,主要是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分工过细的机构,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

行整合调整、综合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

2.理顺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责任,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按照宏观调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责定位,合理确定各自的权责范围和职能重点,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行政效率。

3.优化行政区域设置。一是科学把握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行政区划调整的新需求,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稳妥开展行政区划体制创新。二是按照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成熟先行的原则,在一些人口规模、面积大小、管理幅度适合的地方,依法有序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策,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正确引导。四是坚持科学论证,配套改革。

(三)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之文化自觉精神

提高政府治理之文化自觉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等,在参与政府治理的行为过程中,有一种能够随时自我“纠错”的能力,以促使政府治理质量和水平优良发展。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之文化自觉精神,要重视政府治理的价值观设计理念及其升华。一是由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升华,从以物为中轴中心回到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轴中心。二是由追求“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冲动的动机向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公益心等升华,使政府治理绩效建立在一种更高的道德层面之上。三是由集权管理向科学、尊重民意、扩大民主参与增量升华,从权力官僚至上的管制思想,向

法治德治并举的科学善治的思维模式转变,以达到政府治理向善治迈进。

划体制下国家全面控制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虽有全局与局部之分,却无宏观与微观之别。宏调调控理论与实践是改革时代产物。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要求“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同时第一次提出宏观调控命题:“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求“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

十四届三中全会体改决定阐述了宏调目标和方法。“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中共十六大以来10余年,更多强调“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最新改革决定明确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作为主要宏

调手段,提出宏调目标制定和实施机制化,体现决策层宏调理念的重要创新。针对危机后形势演变以及我国参与G20峰会实践,要求“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显然也是全新表述。再提“科学的宏观调控”,折射高层意识到需系统反思与应对这个复杂问题。

如果宏调对象过广、宏调工具过宽、宏调部门过多,许多政府部门在很多场合能随意“以宏调名义”干预投资、信贷、准入等方面的微观经济活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目标就会落空。

成熟市场经济下宏观政策对象主要指总需求管理与稳定政策,主要针对国民经济或开放宏观经济的总量关系与平衡,宏观政策具有相机抉择特点,宏调职能部门也比较有限。我国经济20余年探索仍未能使宏调体系基本定型,可能与转型期宏调实践的一些特点与矛盾有关。

我国对宏调概念和对象的界定比较广泛,不仅包括总量平衡,而且涵盖结构调整和优化目标。为此,在政策工具上就需要借助计划、产业政策等多样化工具;在政策实施主体上,表现为很多部门参与宏调形成“九龙治水”的局面。这样对象广、工具宽、主体多的格局,有施政灵活的便利性。然而宏观波动有短期变异度较高的特点,宏观调控有相机抉择的特点,这些与结构演变和产业政策取向比较稳定的政策内容难以兼容一致,实践中难免导致宏观调控微观化与过多干预难根治。

也就是说,如果宏调对象过广、宏调工具过宽、宏调部门过多,许多政府部门在很多场合能随意“以宏调名义”干预投资、信贷、准入等方面的微观经济活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目标就会落空。具体宏调举措是技术性与短期性问题,宏调规则、范围、方法则是体制性和长期性问题,在经济运行层面定义市场机

制与政府干预的真实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前所未有的新举措,决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必将为破解科学宏调难题提供历史新机遇。

宏调科学化与体制市场化具有双向关系:体制市场化程度制约宏调科学化程度,同时宏调宽泛化微观化也会固化甚至强化体制中的非市场因素与结构,不利于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前所未有的新举措,决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必将为破解科学宏调难题提供历史新机遇。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在实践中动态丰富与发展新的改革议程,就能实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成熟之日,也就是科学宏观调控目标实现之时。届时“宏观调控”这个体制转型期的特色名词,其中带有计划体制遗迹的“控”字或许会被扬弃,采取“宏观调节”或“宏观管理”之类的表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