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

更新时间:2023-12-01 04: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具有哪些特征?

公共政策 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政治性 、多样性、层次性 、阶段性、功能的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指政策对公众的约束力. 、普遍性:、稳定性

2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

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3、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官方决策者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主体: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2、非官方参与者

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4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二者有何区别?

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政策问题是指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 5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③人的价值判断影响社会问题④社会问题是一种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⑤社会问题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6、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目标群体 ——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 。 7、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另外需要举例) 8公共政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功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方向。 2、制约功能: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物发展失范进行控制和约束。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一、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

二、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第二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模型的作用?

1、排列并简化现实 2、认定重要层面3、符合社会现实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5、指导调查与研究 6、提出一定的解释

2传统理性模型在政策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二、人是情感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3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指的是什么?

西蒙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4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主义”具有哪些特征?

(1) 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3)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第三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如何对政策产生压力?

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1.社会问题的不断发展会使问题不断膨胀,促使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转化,进入政策过程,从而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前提。

政策形成的几个阶段:问题—社会问题—政策问题—方案的出台

2.社会问题为政策执行提供现实的直接压力,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控制有赖于政策的执行。

2什么是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有哪些?

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建立条件 1.公民个人的作用;专家学者。2.利益集团。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5.大众传媒的作用。 6.问题自身的作用(危机和突发事件等触发机制)。 3什么是政策合法化?影响政策合法化的因素有哪些?

政策合法化就是政策合法化的直接主体(包括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等)为使政策规划的方案获得被认可和承认的合法地位,依据一定的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政治行为,它是政策制定的必要环节和政策执行的前提。

4联系实际,归纳出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式 1.自上而下的精英模式:早期的中国政策制定模式 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模式:(1)与时俱进,探索中大胆创新;(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从点到面,协调发展。3.吸纳-转化-产出模式 第四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2政策执行的原则是什么?

⒈严肃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⒉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⒊利用各种执行手段 (1)行政手段;(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4)思想教育手段 。 ⒋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3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矫正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2)执行者的利益驱动。 (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4)执行准备不充分。

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利益集团的压力。(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矫正的途径

以既定政策为参考对象,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 (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矫正的方法

(1)完善管理体制。 (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3)科学诊断问题。 (4)及时跟踪评估。 (5)强化监督控制。 (6)加强舆论宣传。 (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第五章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有哪些功能?

所谓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1、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5、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2如何看待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指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评价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评估标准的选择与确立是政策评估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基础。

政策评估既要建立事实标准,也要建立价值标准:1、效益;2、效率;3、充足性;4、公正性;5、回应性;6、适宜性

3.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一、计划与准备阶段

1.了解政策基本内容及相关背景。2.确定评估对象:选择所要评估的政策。3.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必须说明以下内容:(1)阐述评估对象。(2)明确评估目的。(3)确定评估标准(4)选择评估方法。 4.建立评估机构。5.落实评估条件。6.挑选和培训人员。7.撰写评估方案。

二、组织与实施阶段

1.采集评估信息:利用各种社会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有关公共政策制定、法律化、执行等的第一手资料。

2.分析评估信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综合和分析。

3.初步结论。在综合统计分析评估信息之后,运用直接比较法、综合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前后对比分析法或统计抽样分析法等具体的方法,给出一个初步的评估结论。 三、总结与报告阶段 1.撰写评估报告。

撰写评估报告是出成果的阶段,为此要注意三点:一是对初步结论要再作一次简明扼

要、提纲挚领的分析总结,然后,给出一个正式的评估结论;二是在评估报告中,除了要写好价值判断部分外,还必须写好政策建设部分及整个评估工作的说明。三是要正确看待决策者对评估报告的价值的不同观点。 2.总结评估工作。

4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 、附带效果模式 、无目标模式 、综合模式 、顾客导向模式 、相关利益人模式 、经济模式 、职业化模式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终结的含义?

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2.简述政策终结的分类。 (一)根据政策层次的分类

P.德利翁把政策终结分类为功能、组织、政策、项目等不同政策层次上的终结。 1.政府功能的终结。 2.政府组织的终结。 3.狭义上的政策终结。 4.项目(计划)的终结。

(二)巴尔达茨根据政策终结所需要的时间将政策终结划分为爆发型、渐减型、混合型等三种类型。

1.爆发型:指特定的政策在短时间内终结的类型。

2.渐减型:是通过长时期的缩减政策所需预算等方法而逐渐终结的类型。

3.混合型:上述两种终结类型的混合状态,是在短时间内分阶段终结政策的类型 3.简述政策终结的策略。 一、休克策略

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明确、彻底地终结一个公共政策以及由此政策衍生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策略选择。 二、缓冲策略

指在公众终结政策意愿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采用明确的时间表,分阶段、有步骤地终结公共政策的策略选择。 三、桥梁策略

指在政策终结过程中不制订明确的时间表,但是缓慢而不间断地推进政策终结过程,同时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公众支持的政策终结策略。 四、非正式终结策略

指当政策终结过程遭遇来自公众的阻力,但是政策本身确实有终结的必要时,保留政策的名称而终结其内涵与外延的一种政策终结策略。 五、逆动策略

逆动策略,即推动旧政策运行,使其危害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显现,从而积聚起足以终结该政策的推动力量。

4政策终结可能遇到哪些障碍? 1、组织具有自身利益

每个组织要生存,都要寻求一定的资源并掌握一定的资源,而这种资源在组织中就物化为组织的利益。组织机构具有以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政策终结的障

碍。首先,组织机构具有持久性。其次,是组织机构的适应性。再次,是机构的惯性。 2、组织利益上的障碍

组织利益上的障碍,主要是现有政策受益者的阻碍。

(1)各项公共政策的最终执行者都是人,而人都是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的,因此难以做到政策执行中的绝对的“价值中立”。(2)公共政策本身的弹性空间成了一些政策执行主体谋取自身利益的广阔天地。(3)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对于利益和资源的划分,因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必然进行成本收益预期。

5.结合实际,试述政策终结的必要性

任何政策都有时间性,即政策周期。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1.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第七章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意义有哪些?

政策分析是以政策信息的搜集、整理为重点,以现代技术、方法的运用为特征,以服务于决策者为目的的这样一种分析形态。

从根本上说,政策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科学制定政策、正确实施政策服务的 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策分析有利于将社会科学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②政策分析有利于促进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③政策分析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能力。④政策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⑤在我国,政策分析是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简述知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作用。(这个题ppt中没找到答案,只有以下几个要点,因而这个题需要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

1、常识与专业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3、经验知识与规范知识4、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3.政策分析包括哪些基本因素?

根据小麦克雷和奎德等人的论述,可将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备选方案、政策模型、政策效果、政策标准和政治可行性。 4、简述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政策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模型构造、方案评估等六个相互交叉、渗透、重复、循环的环节。

界定问题的方法:边界分析法、综摄法(类比思考法)、多角度分析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