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6年第2期--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_郭富

更新时间:2023-05-11 08: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物管理所汉源县文物管理所

大地头遗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城西南3公里,在大渡河南岸、花果山北麓的坡地上(图一)。1991年首次发现该遗址。2004年4~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管所、汉源县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42平方米,发现房屋基址、灰坑、窑址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地层堆积

区发现了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时代晚期4个时期的文化堆积。现以典型探方为例,对Ⅰ区和Ⅱ区的地层堆积情况分别予以介绍:

1.Ⅰ区T0502东壁(图二)

第1层:黑灰色耕土层,厚约20厘米。第2A层:黄褐色黏土层,致密板结,距地表深20~40、厚15~20厘米。包含零星陶片和细石器。

第2B层:灰黄色沙黏土层,土质较疏松,夹杂有红烧土颗粒。距地表深38~80、厚约40厘米。包含零星的陶片、青花瓷片、汉代残砖和少量细石器。

第2C层:浅灰色细沙土层,土质疏松,距地表深105~115、厚25~30厘米。包含零星的陶片、青花瓷片、汉代残砖和少量细石器。

第2D层:灰色细沙土层,土质疏松,距地表深115~165、厚30~50厘米。包含零星的陶片、青花瓷片、白瓷、釉瓷残片、汉代残砖,以及少量细石器、磨制石器。在此层下发现灰沟1条(G1)。

第4层:黑色细沙土层,土质疏松,距地表深150~180、厚0~10厘米。包含物有灰色素面残砖等。

我们在大地头遗址布有3个发掘区,不同区域的地层堆积情况不完全相同。在整个发掘

图一

·4·

大地头遗址位置

示意图

第5层:黄褐色沙黏土层,结构紧密,距地

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

物有零星的陶片碎渣和少量细石器。

第2B层:灰黄色沙黏土层,土质疏松。距地表深65~105、厚20~40厘米。包含红烧土颗粒、零星陶片、青花瓷片、残砖和少量细石器。

第2C层:浅灰色细沙土层,土质疏松。距地表深80~120、厚0~20厘米。包含零星的陶片、青花瓷片、汉代残砖和少量细石器。

第3A层:灰黑色细沙土层,土质疏松。距地表深80~130、厚0~15厘米。包含陶片、白瓷

图二

Ⅰ区T0502东壁剖面图

片、釉瓷、残砖、板瓦,以及细石器、磨制石器和网坠。

第5层:黄褐色沙黏土层,结构紧密。距地表深90~135、厚10~20厘米。包含大量的红烧土、灰烬、炭粒、烧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泥质红褐陶、磨光陶。纹饰有绳纹、戳印纹、锥刺纹、附加堆纹、篮纹、乳钉纹、弦纹等,种类主要是平底罐、钵、瓶。细石器较多,以燧石为主,也有少量的石英石、水晶石,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石核等。还有石斧等少量磨制石器。

第6层:灰褐色黏土层,结构较紧密。距地表深110~115、厚10~25厘米。包含零星的红

图三Ⅱ区T0302西壁剖面图

表深150~200、厚20~30厘米。包含红烧土、灰烬、炭粒、烧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夹砂灰褐陶。纹饰有绳纹、戳印纹、附加堆纹、弦纹等,可辨器形的有平底罐、钵等。发现的细石器以燧石为主,种类有刮削器、石核等。还有石刀等少量磨制石器。

第6层:灰褐色黏土层,结构较紧密。距地表深205~225、厚25~35厘米。包含零星的红烧土、炭粒,以及少量陶片。

2.Ⅱ区T0302西壁(图三)

第1层:黑灰色耕土层,厚约15厘米。

第2A层:黄褐色黏土层,致密板结。距地表深10~65、厚约50厘米。包含

·5·

文物

·2006年第2期

图六F18、F30、F31平、

剖面图

烧土、炭粒。陶器为夹砂黄褐陶,纹饰有绳纹、戳印纹等,可辨的器形有罐。

硬(图五)。

石构式房址有7座,全部位于Ⅱ区。均为长方形地面建筑。门道多朝向西南。墙体均用石块垒砌而成,石块之间可能以黏土作为黏合剂,墙体较平整、光滑。石构房址又分为单间式和排房式两种。其中单间3座、排房4座,排房集中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南部。

单间房址破坏严重,大多仅存部分墙体和居住面;排房基址保存较好,残存墙基、居住面、火塘等。每排房屋的单间大小基本一致,大房的单间面积为25.8平方米,小者面积仅4.2平方米。

F18、F30、F31位于Ⅱ区西南部,均开口于第6层下,其东、南、西部延伸出发掘区,故未全部揭露(图六)。3排房屋的方向一致,均为北偏东25°,呈西北—东南走向。其建筑方法采用先统一开挖横向墙基槽,然后在基槽之间开挖隔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有房屋基址13处、灰坑3个、陶窑1座。

1.房屋基址

均为平地起建,又分为木骨

泥墙式和石构式两种形制。

木骨泥墙式房址有6座,均为单间,平面形状为长方形。F29位于Ⅱ区,开口于F20下,打破第6层。仅存1个火塘和1个柱洞。柱洞平面呈圆形,底部呈锅底形,直径15~18、深10~15厘米。内填褐色黏土。火塘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底部呈锅底形,直径100~125、深约30厘米,内含大量炭灰。火塘内有2块石头,火塘外西侧另有1块石头。房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居住面厚约8厘米,黑褐色土,比较坚

·6·

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

米。在每间屋内北部,均有一个用块石环绕成的圆形火塘,直径约0.55~0.7米。居住面用小块石和碎石伴泥铺成,厚6~8厘米。从火塘的位置来看,门道应位于南面。

房内的堆积基本相同,为厚15~25厘米的乱石、泥土、炭屑堆积。其中F18堆积较厚,且范围较大,F30、F31堆积较薄,范围较小。房内发现有少量的夹砂红褐陶、灰褐陶、灰陶片。

2.灰坑圆形。

H7位于Ⅱ区,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5层。平面最宽1.3,深0.1~0.45米。坑内堆积

图七

Y1平、剖面图

共发现3个,平面形状均为近似

为夹杂有红烧土块的灰色黏土,以及少量泥质红褐陶残片(图四)。

3.窑址

仅发现1座,位于Ⅱ区东南部。

Y1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5层。平面形状近似椭圆形,长径3.05、短径2.35、深0.1~0.2米。火门位于窑西侧,仅存底部,宽约1.2米。火膛位于窑西侧,仅存底部,宽约1米。窑箅呈辐条状,破坏严重,厚约0.2米,残存5柱。工作室位于窑的东侧,东部为半圆形,直径约1.85米,其外围发现5个柱洞。西部为不规则长条形,与窑相连(图七)。

墙基槽,墙体用块石垒砌。屋内铺就地面,垒砌

火塘。F18残存5间,F30残存6间,F31残存3间。每个单间的面积和形制大致相同,面阔约1.5、进深约2.8米,建筑面积约4.2平方米,使用面积约2.8平方米。F30、F31之间留有宽约0.8、长约10.5米的通道。通道为黄褐色黏土,比较坚硬。F18、F30之间的通道被汉代灰沟(G4)打破,宽度不详。

F18、F30、F31的室内结构相似,相邻房间共用隔墙。石墙残高0.1~0.2、宽0.3~0.35

·7·

文物

·2006年第2期

三出土器物

8.2、残高4.6、厚0.6~0.8厘米(图八∶8)。

ⅡT0203⑤∶3,夹细砂黄褐陶。圆唇,侈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角颈部饰纵向绳纹。长2.4~4.5、宽11、厚0.8厘器等。

米(图八∶4)。

1.陶器

以夹砂陶为主,有很少量的泥质

钵多为夹细砂陶。轮制。口沿下部多有

陶。夹砂陶又分为夹细砂和夹粗砂两类,以夹纹饰。

细砂为主。夹砂陶以红褐陶、红陶为主,另有少Y1∶24,夹细砂黄褐陶。圆唇,侈口,圆鼓量夹砂褐陶、灰陶。烧制火候较高。纹饰以细绳腹。长6~7.6、宽6.4、厚0.8厘米(图八∶5)。

纹为主(占47.5%),另有戳印纹、附加堆纹、刻Y1∶25,夹细砂黄褐陶。圆唇,侈口,圆鼓划纹、弦纹、篦点纹等。陶器较残碎,可辨的器腹。长3.6、宽6~7、厚0.6厘米(图八∶6)。

形有罐、钵等。

仅发现1件(Y1∶19)。泥质红褐陶,

多为夹细砂陶。轮制。

施红衣。圆唇,侈口。长11.8、宽5.6、厚0.5厘ⅡT0204⑤∶2,夹粗砂褐陶。侈口,宽边方米(图八∶7)。

唇。唇面和颈部饰细绳纹,唇下沿饰一圈附加器底

均为平底。多为夹细砂陶,常饰细

堆纹。长5.4、宽7.6、厚0.7厘米(图八∶1)。

绳纹或刻划纹。

ⅡT0302⑤∶8,夹粗砂黄褐陶。圆唇,侈口,Y1∶46,夹细砂灰褐陶。斜腹,平底。腹部领较高。器表饰细绳纹,颈肩处饰3圈附加堆饰细绳纹,器底饰交错的细刻划纹。残高2、底纹。长7、宽0.5、厚0.6厘米(图八∶2)。

径10、厚0.4厘米(图八∶12)。

Y1∶16,泥质灰陶。圆唇,侈口,高领。口沿H1∶2,泥质黄褐陶。平底,下腹部饰绳纹,下沿以及沿、领的交接处有刻划纹。长12、宽器底饰交错绳纹。残高6.8、底径9.6厘米(图17.2、厚0.8厘米(图八∶3)。

八∶11)。

Y1∶7,夹细砂黑褐陶。尖圆唇,敛口。口径

网坠

均为橄榄形。泥质陶,

中间有一穿·8·

四川汉源大地头新石器时代遗址

孔。手制,火候较高。

ⅡT0301⑤∶1,泥质黄褐陶。长5.5、宽0.5~1.3、孔径0.3厘米(图八∶9)。

ⅡT0203⑤∶8,泥质灰陶。长5、宽0.6~1.2、孔径0.25厘米(图八∶10)。

2.石器

分为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两大类。其中磨制石器均为通体磨光,种类有石斧、穿孔石刀、石锛、网坠等。细石器以燧石为主,另有石英、水晶,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

2件。ⅡT0102⑤∶1,青灰色细砂岩,

通体磨光,双面弧刃,体较厚。残长7、宽5、厚2.4厘米(图九∶1)。ⅡT0103⑤∶1,青灰色细砂岩,双面弧刃。残长6.8、宽4.5、厚1.6厘米(图九∶2)。

网坠

2件,形制基本相同。砾石,两侧打

击成凹形。ⅡT0203⑤∶9,长8.4、宽6.8、厚1.6~2厘米(图九∶6)。Y1∶47,长8.4、宽6.6、厚1.6厘米(图九∶7)。

刮削器

ⅡT0202⑤∶11,灰色燧石,表面

遍布打击痕迹,刃部有使用痕迹。长1.5、宽2.6、厚0.6~0.8厘米(图九∶5)。

尖状器

ⅡT0201⑤∶3,黑色燧石,锤击而

成,表面可见剥片痕迹。呈三棱形。长3.2、宽2.2、厚1.9厘米(图九∶8)。ⅡT0201⑤∶1,长3.5、宽2.4、厚1.9厘米(图九∶9)。

石核

ⅡT0302⑤∶32,灰色燧石,表面有

明显的剥片痕迹。长2.7、宽1.2~1.8、厚0.8~1.2厘米(图九∶10)。

3.骨角器骨饰

1件(ⅡT0301⑤∶2)。长方形片状,

车马器中的盖弓帽。已残。残长3.5、直径0.2~0.4厘米(图九∶3)。

大地头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出土的陶器中,侈口圆唇鼓腹罐、高领直腹罐、花边口沿罐、敛口钵等,与汶川姜维城遗址[1]、茂县营盘山遗址

[2]

、狮子山遗址的同类器相似,因此我

[3]

们初步推断,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从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来看,当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和采集。

在该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构排房基址,这在四川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为研究大渡河中游地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附记:参加发掘的人员有胡昌钰(领队)、郭富、彭朝蓉、潘红兵、兰犁、郭凤武、卫洪强,文物修复胡昌钰、郭富,绘图彭昭蓉、李建伟,拓片郭富,摄影江聪、郭富。在发掘中我们得到了雅安市文化局和汉源县委、县政府、汉源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1]

笔:郭富胡昌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物管理所、汶川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4年增刊。

[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0年),科学出版社,2002年。

[3]马继贤《汉源县狮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橙黄色,有切割和磨光的痕迹。长2、宽1.4、厚0.3厘米(图九∶4)。

角器

1件(ⅡT0204⑤∶7)。圆柱体,形似

(责任编辑:郑彤)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b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