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化的有效途径

更新时间:2023-12-07 21: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化的有效途径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却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困难,其原因不仅在于社会转型中价值理想的失落与人们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在于原理课的教学方式沉闷枯燥,没有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容易接受。思政课堂艺术化的主要途径在于赋予理论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引导理论以鲜活的生活色彩,传达理论以鲜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堂艺术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我国青年学子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引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国家对此向来都是高度重视的,正因为如此,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升,在不少高等学校中思政课日益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但同样必须注意的是,处于思政课核心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正在遭受一定程度的困难,学生对此有一种抵触与厌学的情绪,正视这一问题,剖析其中的原因,正是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转型中价值理想的失落与人们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在于原理课的教学方式沉闷枯燥,没有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容易接受。因此,思政课堂艺术化的主要途径在于赋予理论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引导理论以鲜活的生活色彩,传达理论以鲜明的艺术形式。

一、“生活与艺术的缺失”:原理课程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效果欠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课程的不感兴趣乃至于逃课、不专心使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与分析事物能力培养的课程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提高马原课的教学效果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在提出对策之前首先要对这一现状的引发原因进行分析与诊脉,以寻求其内在根源。

事实上,当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代,世俗化与功利化的倾向日益严重,理想在这股滚滚的世俗化洪流中逐渐失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利益获取效率的考量,于是,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在这个时代占据了主流,具有实用倾向的技术与知识成为时代的宠儿,而非实用性的知识与思想迅速被推向社会的边缘。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就不是一种知识性传授的课程,它既为获得真理提供一种总体性的科学方法,同时也为青年学子树立崇高的理想与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一种价值引导。这种既“无用”又“枯燥”的课程成为学生所轻视与忽略的对象,这里面有时代自身的原因。但与此同时,马原教师自身的教学未能与时俱进,渗透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未能生动形象,表现着思想的生活关怀,未能直面问题,体现着理论的解释力度,这种教学方法生活化、艺术化的缺失也是马原课没有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也是每一位马原教师必须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理论形象还原法”: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化的根本途径

理论形象还原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化的根本方法,因为寓理论于形象之中,使整个课堂充满着一种生活的气息,一种思想的力度,一种欢乐的气氛正是这种艺术化的核心内涵。由于马原课所传授的主要是一种认知方法、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其抽象性特征不可避免,然而这种抽象性思维却极为重要,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67,“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465。但理论的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生活,仅仅以一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去灌输,去说教,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理论的抽象性来自它对生活的概念化把握,将其以形象与艺术化的方式还原生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需要马原课教师从教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上加以转变。

1.从知识灌输型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型教学,这是马原课教师教学思维转变的核心所在。诚然,理论课也和其他课程一样拥有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必须传授给学生,但理论的抽象性与非实用性又使这些知识点必须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才能算真正掌握了,理论的教学是一种智慧与价值观的引导,而非一般知识性传授,因此,这种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就注定必须采取启发诱导型教学。但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尚有为数众多的马原教师还是采取知识性传授的方式在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注定了教学

效果的不好,学生觉得无趣、枯燥又无用,因为他们听到的不是活生生的思想而是死板的教条。

2.从刻板化教学方式转变为艺术化教学方式,这是马原课教师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其具体做法固然是多样的,但在笔者看来,有以下三个方面是最为主要的。其一,从生活的实例中去展开并说明理论。思想是不可以灌输的,启迪便是唯一的途径,既然理论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那么还原为生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马原教师有责任将一个个理论原理都转化为颇具趣味的故事,将理论课堂变为故事课堂、寓言课堂与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形成对理论的独立思考。其二,将理论放在生活中去理解并解释社会现象。马克思曾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化为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9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的年龄,既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存在易于偏执、冲动的缺点,这要求马原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仅要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更应该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进行思考,去解释他们关心的社会现象。理论的真正魅力在于自身的解释力度,对社会现象令人信服的解释会迅速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尤其不可回避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道德滑坡、贫富分化等问题,尤其是对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要有令人信服的解

释,例如小悦悦事件等,马原课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原理对此进行解释,也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其三,将具有艺术化的教学方式自觉应用到课堂中去。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现代多媒体的教学设施,这一硬件设施的改进为艺术化的理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但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一些原理知识性的板书,然后对着知识点一一讲述,在处于“读图时代”的年轻学生看来这是极其枯燥的。马原教师必须善于将学生喜爱的图片、音响、视频等各种方式有效地利用起来,在直观中看到,在聆听中感受到,在欣赏中体会到原理中的种种思想。例如,在讲述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时,其实也无须太多的语言,只需要将改革前中国社会生活状况的有关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在感受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土”来反衬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潮”,于是,学生就在笑声中体会到改革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马原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将艺术引入思政课堂,将思想理论课变为艺术欣赏课,这种尝试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的情绪,他们在开心、愤怒、叹息等情绪中感受理论,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否定之否定规律时,可以放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对这段曲子的讲解与欣赏中反观贝多芬命运多舛的一生,使学生树立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意志。马原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或者一首诗歌等等,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援引艺术进入思政课堂的方式与形式对于每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6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