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docx

更新时间:2024-01-07 20: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并与世界接轨,这种发展体现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沟通桥梁,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内以及国外的重视。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称为长三角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此区域所在地具有的战略意义,国家对长三角区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再加之历史上此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积淀,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以发展中国家经济核心区域的身份成功的承接了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前两次,即:20世纪80 年代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国际间的转移和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时世界先进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而目前长三角地区则经历着世界经济的第三次转移,即正流行的以服务外包和高端制造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经过前两次产业转移,目前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了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而要想成为能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相媲美的世界经济中心,则需搭乘世界经济第三次产业转移之快车,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抓紧时间完成第三次产业转移。

一、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要想升级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就需要对长三角目前的产业结构进行一番了解。

1、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产业以集群化发展为主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以在其内部各地区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集群为主要布局模式。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

杭州为区域性中心,以沪宁杭和沪杭雨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轴,向长江岸线和杭州湾扩展。其中,上海建有临近虹桥机场的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浦东张江高科技等高新园区;江苏建成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线,沿江两岸为辐射走廊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浙江形成以杭州、宁波为两 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为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浙江省正在重点建设三个大产业带:环杭州湾大产业,这个产业带以高新技术及临港重化工产业为主;温台沿海产业带,以轻工业、医药和机械为主;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以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粗略看来,这些集群地区相距不远,又存 在着比较清晰的横向产业分工,似乎近于完美。

2、结构分布上,长三角产业以现代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比重次之

自年90 代初以来, 长三角的制造业经历了显著的结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若干现代制造业行业的比重显著地上升,而若干传统制造业行业的比重显著地下降了。在1992-2002 年期间,按两省一市的工业总产值计算,比重显著上升的现代制造业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5.02% 上升到了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5.67% 上升到了7.5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4.24% 上升到了10.1%,这三个行业合计上升了10.72 个百分点。此外,医药制造业也从1.71% 上升到了2.01%。另一方面,一些传统制造业行业的比重显著地下降了纺织业从17.81% 下降到了10.4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6.95% 下降到了5%。这两个行业合计下降了9.29 个百分点。此外, 有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从2.27%下降到了1.96%。

由表中可以看出,只有上海的服务业比重大于其他产业。各国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与总量相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化演进。长三角的产业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演进到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确是进步,但是随着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的到来,长三角地区还需要继续进行产业优化升级,适应新国际产业分工,发展经济。 3、长三角内部各地区产业呈现“错位”和“互补”式趋同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已经明白,长三角地区表面上呈现出产业趋同化,实则在各个产业间是存在着“错位”和“互补”特点的。各地区同行业的最终产品的差异一定程度解决市场狭小、竞争激烈的问题。例如,绍兴县与海宁市的轻纺产业都是本地的支柱产业,但绍兴县偏重服装面料的织造,海宁市则侧重于工业用布的织造。萧山区与昆山市都致力于机电产业的发展,但是前者着力于汽车零部件的规

模化生产,后者偏重于中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上海与浙江都把汽车工业定位于各自的支柱产业,上海生产轿车走中高档发展之路越来越明显,而浙江吉利其车型则以走“百姓车”之路为主。

长三角高新区的建设也明显的呈现出这种特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长三角区建成了一批高新区,其中一些还形成较大的规模。如:在54 个国家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我国沿海地带的就有29 个,其中平均规模上亿的有9 个,而长三角地区就占4 个:南京(3.02 亿)、上海(1.17 亿)、无锡(1.1 亿)、苏州(1.43 亿),分别位列全国第3、5、6、7 位。由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高新区相同的产业在技术开发中有关键的带头作用,并且 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各高新区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进的对象。这种区域内高密度设置高新区,就形成了高新区的趋同现象。然而,尽管高新区产业设置相似,但在技术研发基础上发展的主要行业和产品却有“互补型”和“错位型”的发展特点。例如,上海和杭州是四个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国家级产业基地(其余两个分别位于北京和成都)中的两个。上海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软件出口、芯片设计、信息安全领域和行业有突出优势,杭州在以专业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为主,尤其在金融政权、财务、纺织、印染和服装、CAD、医疗、卫生、工业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实力强劲。苏州高新区在电子通讯类产业市场竞争力强,总投资超过40 亿美元,生产鼠标、小屏幕液晶显示器、电脑摄像探头、电脑主机等等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其他的

高新区也努力发展不同高新产品和市场寻求突破。长三角地区这种“异质同构”的产业布局特征,一定程度避免了低水平产业同构中市场争夺、过度竞争的效率低下问题。 二、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1、区域内各个地区联系不充分

前面我们提到过,长三角地区以集聚在一起的产业集群发展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强化集群内部产业的规模优势,增强区域的竞争力。然而,长三角地区各个区域集群之间的联系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主要经济区产业集群的联系程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都看到了长三角区域禀赋在不断靠近,各区域的经济规模差距在不断缩小,进而导致各个区域集群用一种短浅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长远利益”, 阻碍了各个集群间的技术共享、管理交流和要素流通。 2、政府“各自为政”

在现行的政府考核体制下,政府关注的有三个方面:一、GDP 的增长率;二、就业的稳定和增长;三、地方财政的增长。这些“指引”让地方政府变得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逐渐演变成一种恶性竞争。拿沪、浙、苏三地的联合招商引资事件来说,其本是要为三方提供一个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利益的平台,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各地政府争相降低地价、税收以吸引外资。这种恶性竞争使得各个城市在招商引资上的“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 3、各个地区产业趋同化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现象还表现在对区域集体利益的忽视。

地方政府在某些技术门槛低的行业存在很大活动空间。通常宏观经济“表现出”总需求膨胀时,地方政府就会调动各种资源发展这一行业,而不去顾及这些投资和生产活动对其他城市有多大的重复性。有一种说法:市场经济的逻辑是,市场占有率是“竞争”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大型公共产品方面,在长三角各地区政府的干涉下,港口、机 场等出现了供给过度,而区域环境治理却无人问津。这些情况无不让人担心地方政府不会为了自己的政绩而盲目指挥区域集群扩充产业,最终导致长三角经济区域内各地区产业恶性竞争,进而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衰退。

三、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对策

区域的产业升级一般是各个区域利用各自区域特有的内生优势,发展和完善地方产业网络,并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网络的变化,嵌入于全球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战略性环节”,利用一种加之活动与另一种加之活动之间的关系,创造、保持和捕捉价值。同时,他们通过改变自身在价值链中嵌入位置和组织方式,改变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产品,改变效率,或迈入新的价值链,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能级,增进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具体到长三角地区,笔者认为, 要完成其产业升级需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集群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各地区政府要努力提高地区集群“产学研”的密切合作。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必须要重视“产学研”的密切合作。首先梳理企业和大学

时技术主题的观念;其次,要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帮助企业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密切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

2、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关联度,促进集群规模经济

1961 年,林德提出了“代表性需求重复理论”,该理论说明了在收入水平接近、需求格局类似和比较优势不存在(资源禀赋相差不多)的条件下,通过“规模经济”,区域分工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在长三角地区注重集群“规模经济”的培养既是可行的,又是避免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同所必须的。对于新建集群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于新进区的企业的选址也要明确是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对于集群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要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写作完善的网络体系。要积极为进入集群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于相关服务,以增加这些企业的本地根植性。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及信息共享优势。每个企业集群应围绕一、二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企业集群,尽量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倾向。

3、政策改革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

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应该积极培育高质量的区域创新环境。一是体现在物质基础的建立上,如要想让地方政府的指导走上正规路线,政策改革必须跟上。首先,改变从GDP、就业增长为主的地方政府干部

考核模式;二、改革税制、金融和投资体制问题,消弱地方政府对其依赖性。政府在产业结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13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