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题材中国工笔画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7 20:5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硕士学位论文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学 科 专 业 美术学 学 位 类 别 ?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 研究生姓名 吴 芳 导师姓名、职称 焦成根 教授 论 文 编 号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一五 年 五 月

分 类 号

密级 学号 201102181562

学校代码 10542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Children's fine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theme explored

研 究 生 姓 名 吴 芳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焦成根 教授 学 科 专 业 美术学 研 究 方 向 中国人物画技法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五 年 五 月

摘 要

儿童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题材。儿童的思维、行动都是不

经掩饰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童真”。儿童题材的工笔画是指以表现儿童生活为内容的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在不断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的儿童题材工笔画常被称为“婴戏图”,它主要表现的是儿童在生活中的玩乐、学习、劳动等方面。现代儿童题材工笔画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其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描绘儿童的生活与游戏,也包涵一定的社会意义。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汉族儿童与少数民族儿童,同一片蓝天下儿童有着不同生活环境,这些环境的差异使得他们有了不同的特征,从而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作灵感。

本文通过对传统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现当代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现状的总结解析,探讨出传统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与现当代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在内容、审美观念、表现方式、手法运用上的差异。并以这些理论依据为基础,综合外出考察采风收集的素材资料以及近三年来的绘画创作,总结自己对儿童题材工笔画创作的实践和体悟。

关键词: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特色分析,创作实践

I

Abstract

Children is an eternal theme in art creation. Children's thinking and action are without cover, this is what we call \innocence\Children of claborate-style painting performance refers to children's lives for the content of the fine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is a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continues to mature and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hildren claborate-style painting subject matter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children play in the life, study, work, etc. Modern children's theme of claborate-style painting affected by time background, the content is no longer a simple description of children to live with the game, also contain certain social significance. Urban children and rural children,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minority children, children under the same blue sky children have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conditions make them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provides artists with a variety of creative inspiration.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fine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theme of carding and them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ldren fine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the end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ldren's fine

II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an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ldren themes in fine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in the content, aesthetic idea, the differences of expression, technique appli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mprehensive field investigation materi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nearly three years of painting experience, talk about their subjects claborate-style painting creation practice and awareness for children.

KeyWords: Children's story, meticulous figure pain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Creative practice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2 第二章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面面观 ................................................... 4 第一节 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分析 ................................................. 4 一、 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发展沿革 ......................................... 4 二、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分类 ................................................. 6 第二节 现当代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分析 ........................................... 10 一、 以亲情关爱为表现内容 ....................................................... 11 二、以童真、童趣为表现内容 ................................................... 13 第三章 古今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比较 ........................................... 16 第一节 教化理念决定题材选取 ..................................................... 16 第二节 审美观念与画面表现的差异 ............................................. 24 第三节 绘画材料与表现技法的差异 ............................................... 30 第四章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实践研究 ..................................... 35 第一节 从临摹到写生 ....................................................................... 35 一、临摹、写生——学习传统技法 ........................................... 35 二、采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 38

第二节 创作——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塑造 ............................... 40 一、新异多彩的少数民族儿童 ................................................... 40 二、在情亲关爱中快乐成长的儿童 ........................................... 45 结 语 ........................................................................................................ 50 参考文献 .................................................................................................... 51 附 录 ........................................................................................................ 53 致 谢 ........................................................................................................ 59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60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工笔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绘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天,它仍在当代国画领域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工笔画的一个部分,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早期的儿童题材工笔画不如仕女、道释题材那样广泛普遍,只是零星散佚在众多画家的作品与传记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度的提升, 以及中国画作者队伍的扩充,有一部分的画家热衷描绘和表现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日益丰富,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在内容、题材上和技法上都有所创新,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

本文主要研究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目前,与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相关的中文专著还不多见,笔者所查阅到的有畏东编著的《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该书以时代为主线,分别对古代每一个时期的儿童题材工笔画画家和作品进行概括,并通过各个时代的背景与发展因素分析它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硕士论文文献则相对较多一些,与本文中有关联的文献有:

厦门大学美术学专业的黄妍(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画儿童题材艺术表现浅论中》中侧重分析了古今儿童题材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者创作的实践体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的郭剑利(2009)在其硕士论文《关于现代中国画儿童题材绘画探析》中对现代儿童题材中国画的内容、技法、艺术特征等进行了探索。

期刊论文文献则相对较多一些: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学院的李娅萌(2012)发表在《大众文艺》上的论文《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初探》主要是对宋代“儿童”题材工笔画进行初步探索,总结了其绘画的艺术特点;

黑河学院美术系的王小娟(2010)发表在《美术大观》上的论文《宋代货郎图中的儿童题材表现》主要是对宋代“货郎图”中的儿童形象进行了研究分析。

同时,涉及儿童题材工笔画的论文有《民间艺术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以

1

硕士学位论文

儿童题材创作为例》、《唐代儿童图像研究》这些文章涉及到了儿童题材,但侧重点不是工笔绘画。《浅析中国当代儿童题材绘画》则研究了包含各种儿童题材绘画的表现形式如素描、水彩等。

国外的艺术家在儿童题材绘画上的理论与实践也为笔者提供了参考价值。但由于工笔画是中国特色,所以国外鲜有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儿童既是人类生命的延续,也是人类感情的延续,他们身上流着希望的血液,散发着勃勃的生机。所以上千年来尽管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经历了时代的变革,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仍然呈不断发展的趋势。在当代,儿童题材的工笔画在各种美术作品展览中都有较好的展示,引起了观者的兴趣,也赢得了许多赞赏。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从开始的绘于器皿上作为陪衬图、点缀,到现在作为独立画幅出现,也昭示着儿童题材绘画的无穷魅力。

通过导师带我们多次外出采风、考察,无论是在甘、川藏区、云南花腰傣聚居地还是贵州苗族聚居地,当地儿童的生活状态让我有很深刻很特别的感受。与他们的接触,让我对这几个少数民族儿童的面貌特征、个性特征、生活日常等做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回来之后对考察收集的图片与文字信息进行了整合、对比,从而开始了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与研究。

本文以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与现代儿童题材工笔画在题材、技法、审美上的差异,分析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精神风貌,并结合考察的体验,旨在创作出既能延续传统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征,又能融合现代儿童所特有的时代面貌的作品。相信在这种探索与实践下,不仅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创作的特殊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同时在强调和谐实现中国梦的当代文化背景下也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及创作实践参考价值。

2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法:通过查阅理论资料,包括传统的及现当代的儿童题材工笔画的画册、书籍以及相关文章,对其进行整理与标注,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指导。其次是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典型性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其表现内容、创作形式、情感内涵进行归纳总结,是本文根据有说服力,也为笔者的创作提供借鉴依据。最后是调查法:前往甘南及云南花腰傣聚居地、贵州偏远贫困地区,与各地各色儿童进行互动,拍摄图片,收集创作素材。

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现状与目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首先梳理了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发展历史脉络对其进行了分类,其次分析了在现当代环境下儿童题材工笔画的表现内容。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和现当代儿童题材工笔画的比较,归纳出两者的异同,从而分析出现当代儿童题材工笔画是如何创新的,运用了何种新技法。第四部分,以理论作指导,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实地调研及个人创作经历,谈谈笔者在读研期间创作中的所感、所悟,为如何能够表现更好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提出个人的看法。

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面面观

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萌芽和成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联的。每种文化形式的发展中都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意识的体现。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及审美样式在艺术史上绽放着光彩。虽然每个时代的画家在审美观念、题材选取、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但所有这些作品中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描绘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亦是画家自身的情感倾述,也正是因为个人的情感与追求的差异,画家才能创作出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作品。

第一节 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分析

儿童题材绘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战国,成长于魏晋,成熟于唐,盛行于宋,延续至明清,有着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儿童题材绘画具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①

所谓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是指以表现儿童生活为内容工笔人物画。这一类作品在我国古代画史中被称为“婴戏”、“婴儿”或“孩儿”等。②需要说明的是:“儿童”这一概念,古今含义有所不同。古时,未成年的人都可称为“儿童”,年龄范围较大。而今天,“儿童”一般是指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年龄范围较小。笔者所论述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中的“儿童”,基本上以今天为准,又稍有灵活,其中包括十五、六岁的孩子。

一、 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发展沿革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作品在我国绘画史上曾大量涌现,它之所以得以持续发展与创新,首先是由于儿童生理及心理特点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古老的封建制度中,“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是广大人民的一种理想和愿望。农耕经济对于人口增长的需要、以及由此而激发起的人民对“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热情,乃是当时的人民喜爱和欣赏儿童题材绘画的社会基础。

畏冬.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M].北京:紫禁城版社,1988:03. ②

畏冬.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M].北京:紫禁城版社,1988:03.

4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远在汉代的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儿童的形象。据记载,汉武帝曾“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①其中的成王就是儿童。东汉许多贵族墓室中的砖石上都刻有图画,今人称之为“画像石”、“画像砖”,其中也刻有包含儿童的图画。这些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画像中,有许多孝子的故事,其中也不乏儿童。虽然这些绘画作品或是借历史故事来宣扬封建的社会道德,也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一角,是儿童题工笔人物画作品的先声,对后世的儿童题材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以儿童为主题的作品。1972年以来,在甘肃地区先后发现了魏晋壁画墓多座,同时发现了大量的壁画砖,内容基本上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但它们不同于汉代把多种内容的画面拼凑在一起,而是每一块独立成篇,其中就有描绘儿童牧放和游戏的作品。如嘉峪关牌坊梁墓的《牧羊图》。

除了这些民间画工的壁画创作,当时文人画家的卷轴画中也开始出现儿童的形

象,也就是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顾恺之的《女子箴图》卷和《列女仁智图》卷中都画有儿童。

唐代是我国绘画高度发展的时段,同时,儿童的生活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也在这个时段开始成熟与发展。唐代画家张萱所作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皆有儿童形象,且比前人有长足的进步。身材比例更加准确合理,面部造型更为真实生动,行为态度更符合儿童的身份和心理特点。

宋代更是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鼎盛时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画家之众,作品之多,取材之广,技巧之高,影响之大,均为历代之最。这时的画家不仅能广泛、深入、细致、具体地表现出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活动中的儿童们不同的神情状貌,还能够区别同一年龄、同一生活环境、同一活动中的儿童们的心理和性格上的细小差别,从而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儿童。如李嵩的《货郎图》中的儿童形象,以及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冬日婴戏图》中的儿童形象。 元代,以水墨写意为特征,以山水为题材的“文人画”兴起,使的传统的工笔人物画走向消极,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更是少之又少,且其技法都是承袭宋人的范式,没有什么创新。

《汉书.霍光传》. ②

张朋川.河西出土的汉晋绘画简述[J].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06.

5

硕士学位论文

明清时期曾涌现出一批擅画儿童的画家与佳作,但这个时期的儿童题材绘画既有传统的工笔画写实画法,也有创新的水墨写意画法。这个时期的儿童题材工笔画虽不如宋代那样成就辉煌,却也浮现出了一派小小的繁荣。如丁云鹏所画的《捉蝶图》(图2-1),禹之鼎所作的《双儿戏枣图》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娃娃画”,它是指明清木板年画中以儿童形象为内容的作品,它主要不是描绘儿童的生活,而是借儿童的形象来表达人们

图2-1 丁云鹏 捉蝶图 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二、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分类

儿童题材工笔画属于工笔人物画的范畴。最早的儿童题材工笔画是由工笔人物画衍生而来,因而其表现技法也受到工笔人物画诸多影响。 但是,儿童题材绘画既然已经成为人物画的一个分支,就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取材上,它总是在那些往往日常琐事中发现形象,通过一些看似平淡实则有趣的小事来刻画儿童的性格特征,极富生活情趣。它在构图上借助动静、实虚、繁简对比等烘托热闹、喜庆的气氛。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殊技巧和风格,丰富并补充了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儿童题材工笔画在流传至今的古代绘画作品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多。这些作品从不同类型的生活场景中归纳提开出来,并以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场景真实、情感细腻,呈现出了古代儿童的生活。这些作品通常被归类为“婴戏图”、“牧放图”、“货郎图”。

婴戏图,是表现儿童游戏活动的作品。游戏是儿童们最广泛和经常的活动。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她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儿童的游戏千姿百态,五花八门:玩鸟、戏猫、斗蟋蟀、唱歌跳舞等,凡此种种,均属于婴戏图表现的范围。婴戏图的作者们多借他们的作品表现儿童天真灿漫或者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观者可从中窥知当时的社会风俗面貌。因而婴戏图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兼具真实性与趣味性。与牧放图和货郎图相比,婴戏图的内容最丰富,数量也最多。

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图2-2)和《冬日婴戏图》(图2-3)是描绘儿童游

6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戏的作品。《秋庭婴戏图》描绘了两个两个儿童在花园的桌上游戏。花园里芙蓉盛开,野菊吐芳,宁静雅幽。图中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桌上的玩具,女孩好像在指点着男孩。他们身后的桌子上面散放着许多玩具。他们显然是先在那里玩过,才又搬到这张桌上来的。画家通过对两张桌子的描写,把孩子们的先后游戏联系起来,构思十分巧妙。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将近一半的空间描画的都是庭院的景色,两个儿童却被安排在画面左下角的一个角落。这种看似“喧宾夺主”的做法实则是画家高超技艺的体现:将主要人物周围大面积留白,舍去干扰,可谓匠心独运,深谙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的巧妙。同时,将两个孩子刻画的生动活泼,再将山石花卉描绘的生机勃勃,借此向向观者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场景。

图 2-2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图 2-3 苏汉臣 冬日婴戏图

《冬日婴戏图》亦画两个儿童,在花园里逗着一只小猫玩耍。男孩拿着一根美丽的孔雀毛拖在地上,女孩手则拿着一面绣花的小锦旗,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小花猫则随着他们手中的锦旗、羽毛的摆动左右跳跃。图中描绘的虽是“冬景”但花园里翠竹青青,茶花、梅花竞相开放,孩子们和小猫其乐融融,没有一丝寒意,观者感受到的只是欢乐活波的气氛。苏汉臣在儿童的描绘上,刻画入微,不管是眉眼、头发、手势还是衣纹都精心处理。他的衣纹线条多用高古游丝描,圆润流畅,质感强烈,衣饰花纹点染仔细,将官宦人家孩童的常态呈现的淋漓尽致,叫人心生怜爱。这两幅作品,用笔工细,设色鲜艳,技法纯熟,神形兼备,富有情趣,反映了苏汉臣在表现儿童方面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虽然明显的带有前人的痕迹,但所画儿童,富而不尊,华而不贵,已经摆脱了前人作品中的宫廷意味,

7

硕士学位论文

充满着当时城市中的世俗生活气息。将“周家样”工细富丽的风格世俗化,并用来表现一般城市儿童的生活,这是苏汉臣儿童题材作品的一大特色。

牧放图,顾名思义,是指表现农村儿童牧放活动的作品。它包括牧羊图、牧牛图、牧马图等。但牧放图并不都是反映儿童,其中有些作品是表现成人的放牧活动。以儿童为主要人物的牧放图与婴戏图有相似之处,它也是表现儿童的生活,但它与婴戏图的区别是,它表现的儿童都是“村童”,且图中都绘有牲畜,儿童的游戏和活动都是围绕着牧放劳动而进行的,乡土气息浓厚。

祁序的《江山牧放图》(图2-4)是作者留存至今的唯一一件作品,该图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牧童放牛的情景。图上方是一泓宽阔的水面;下方水泽、坡岸纵横交错,草木丛生,十五头水牛和十一个牧童散布其间。水牛个个膘肥体壮,有的低头吃草、饮水,有的仰首长鸣;有的在斗角,有的在安闲的渡步;形态各异,但都栩栩如生。牧童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游戏:其中左下角两个牧童骑着

图 2-4 祁序 江山牧放图

水牛,一前一后在赛跑;两个牧童并架徐行,一个盘坐牛背横笛吹奏,一个立在牛背上拍手唱和。还有正在空地上嬉闹着放风筝的两个牧童,以及安坐于树荫下,镇定地对弈着的两个牧童。他们或骑牛,或欢笑,或沉思,游戏不同,却都各得其乐。此图为平远式构图,取景开阔。图中树干以粗线条勾勒轮廓,润墨皴擦,显出苍健之态。儿童及树叶用笔细腻,线条圆润工整。堤岸与坡石以曲折弯转的墨线勾边,再以石绿晕染,亮丽的色彩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调,更与活泼的儿童相得益彰,为全幅增添了万物复苏的春之气息。

李唐的《乳牛图》(图2-5)也是一副牧放作品。但它着重表现了牧童与牛的和谐关系。图中趴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回头亲切的召唤小牛,小牛则昂首向上,目光与牧童相接,鸣叫着与牧童应答。这一细节很精彩,它巧妙的沟通了牧童与牛

8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虽然画面只描绘了牧放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段,着墨不多,却情趣盎然。

图 2-5 李唐 乳牛图

货郎图,围绕着货郎的卖货活动来展现儿童们的游戏、玩耍、购物等生活场面的作品。它只存在于宋、元、明、清四代,是传统儿童题材工笔画中存在时间最短,流传作品最少的一个画种。但它的场面繁杂,人物众多多,神态各异,穿插交错,气氛热烈,极富感染力。因此优秀的“货郎图”一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宋画家李嵩最精彩的一幅儿童题材作品就是《货郎图》(图2-6)。宋代许多画家都画过货郎图,李嵩出身寒苦,后得宫廷画院画家李从训的厚爱,成为宫廷画院画家。《货郎图》是他已为宫廷画家之后画的,也是他仅存的一幅农村生活的风俗画。

图 2-6 李嵩 货郎图

该图中秋日晴朗,古柳萧疏,坡草初黄。老货郎手摇蛇皮鼓吸引来成群的儿

9

硕士学位论文

童。一位母亲被孩子们簇拥着匆匆赶来。他们身后,一只大黄狗带着几只小狗撒欢的跳着,货郎担上的货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这些物品都画得细腻实切,一一可辨。作品着重表现的是儿童。图中人物共十五个,其中有十二个是儿童。孩子们陶醉在货郎到来的喜悦中,有的围着货担嬉戏追逐;有的再吃刚买的食物;两个男孩机灵而淘气的模样,正站在货担挤眉弄眼的耳语着。担子左边一个被母亲拉着的婴儿,兴奋的手舞足蹈。右下角,一个提着葫芦的女孩,一手不觉的伸进淌着口水的嘴里。画家通过对几个不同的儿童形象的描绘,把儿童们所特有的性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幅《货郎图》构思严谨而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细腻,妙趣横生。画面以线描为主,线条流利劲挺,衣纹飞动潇洒;略施淡彩,整个画面洋溢着欢快活跃的气氛和农村特有的朴质之情,是货郎图中的杰作。

第二节 现当代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分析

从1911年开始,中国人物画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迎来了它发展的新纪元。所谓新纪元,相对于社会来说,中国结束了千年的封建帝制,从艺术上说,就是与封建帝制相伴相沿的中国传统绘画开始了革新。自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和文艺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变革运动。就中国工笔人物画而言,其矛头主要是针对元明清以来的传统绘画,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指出元明清以来的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仅仅局限于模仿,失去了创作的动力,脱离了时代,疏远了现实生活。这种说法虽然过于偏激,但也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中国工笔人物画已与固有的传统的工笔人物画拉开了距离,展现了一种新的现代的艺术形态和审美境界。儿童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亦在此列。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几乎一直处于战火硝烟的笼罩中,这使得众多的中国人民都陷入了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儿童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受到的伤害也是最甚的。于是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通过描绘儿童的悲惨生活来揭示社会的黑暗,但这个时候的儿童题材作品多为写意人物画,如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中就有许多苦难的儿童形象。工笔人物作品甚少。

新中国的成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得解放,孩子们幸福的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他们愉快的学习和成长。新

10

硕士学位论文

在研一刚开始学习工笔人物画时,导师便总是敦促我们多临摹。通过临摹,让我了解了我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审美观念,体会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真正含义,明白了中国工笔人物画不是一味的追求形似,而是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所传达出的精神风貌,强调人物及画面呈现出来的韵致。

“以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传统造型方法的特点。“以线造型”的造型方式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的那种“透视”、“空间”、“体积”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画面的节奏和韵律,造型简洁明确、毫不含糊,注重笔墨的变

图4-1 菩萨图 临摹作品 化。通过对《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临摹和敦煌壁画中菩萨(图4-1)的临摹,我

认识了东西方造型方式的不同,为今后的写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类赋彩”、“色不压墨”是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观。首先传统的工笔人物画所谓的重彩,实际上是反复的薄色积染而成,这样的染色方法能让画面变得灵透不呆板。其次工笔人物讲究讲究大色块之间的对比与和谐,每一色块内的变化较小同时强调墨线的骨架支撑作用。为了掌握好工笔人物画的上色技巧,我也临摹了一幅藏族小女孩(图4-2),在以勾好的线稿上一遍遍地罩染颜色时,淡淡的色彩,每染一遍都显现出一种雅丽的气质,如同我们在画素描时,逐渐地显示出画面的空间结构一样,令人开心不已。通过对雪地、羊毛、以及小女孩衣服上的毛圈的琢磨与研究,我学会了对同一颜色、不同质感物体的区分与刻画,这张画也为我后来的毕业创作确定了方向。

图4-2 藏族小女孩 临摹作品

36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人物写生是一种直接以客观人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也是我们学习工笔人物画的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环节。通过写生我们能将从临摹前人作品中学习到的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方法运用到自己想要描绘的作品中,在不断的写生训练中,我们还能避免前人程式化的套路,从无限丰富的自然现实中去发现新的东西。创造更加生动、鲜活、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贴近自我感受的艺术形象,从而摸索出自己的风格。

我的写生作品(图4-3、图4-4)是在写生课上完成的,画的是两个学生模特。画前先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物的整体特点,找到最合适的角度,然后用铅笔绘出简练、精到的线描造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人物大的动态趋势,把握头部、身体与四肢的基本比例关系,同时还要把握线条的虚实、轻重、穿插等。接下来是上色,在设色的过程中,分染不宜过重,古人有“三矾九染”之说,主要指分染、罩染的遍数要多,颜色要透明,才能达到薄中见厚的效果,第三步是对人物以及环境的刻画,在我的这两幅作品中,由于模特穿上了花腰傣的服饰,所以环境也是我根据画面需要添加的。最后是对整个画面的调整,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作画过程中对局部的刻画容易造成画面的不协调,所以需要整体调整,包括整体的色调,以及背景环境与人物主体的关系等。

图4-3 写生作品 图4-4 写生作品

37

硕士学位论文

二、采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刚开始画创作的时候,常常不知道画什么,好像什么都可以画,仔细思考起来却发现又不是很好。导师告诉我们,之所以会遇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生活体验不够,对远离自己生活的题材内容不熟悉,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又没有认真去观察。 想搞好创作,首先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挖掘素材,寻求典型的艺术形象,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用心去表达,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生动的,这样作品中的人物才会是有灵魂的,才会是活生生的。

接着,导师便组织我们一起外出考察(图4-5)。2012年的7月,导师带领我们从甘南走到四川,沿途历经了许多地方,深刻感受了藏地的风土人情。他们对信仰的虔诚、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淳朴善良,都让我感触良多。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藏族的孩子们(图

图4-5 甘南留影 4-6),她们穿着传统藏族服饰,头上编织着许多小小的麻花辫,脖子上挂着粗粗的项链,两颊上有特有的高原红和笑起来露出的白牙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们在遍布羊、马的草地上嬉戏玩闹,那种自由自在的欢乐情绪感染了我,让我萌生了创作的冲动,搜集了许多资料与素材。

图4-6 藏族女孩(本人摄于甘南)

2013年正月,我们跟随老师来到了云南新平,这里是美丽的花腰傣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初三到初六是这里的“花街节”也就是亲年男女交流择偶的“相亲”节。在这一天所有的花腰傣居民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其中不乏年幼的儿童,他

38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们虽然还不能参加择偶这个项目,却也载歌载舞欢庆着这个大集会(图4-7、图4-8)。

图4-7 花腰傣女孩(本人摄于云南新平) 图4-8 花腰傣女孩(本人摄于云南新平)

2014年4月,我们再次更随导师去到黔东南的苗族聚居地。这个地方让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无论是独具特色的苗族村寨芭莎,或者是即将消失的苗族村寨大歹都是我从未听闻的地方。

岜沙隶属于贵州省从江县,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树木茂盛,崎岖的山路掩盖在树木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他们的服装、发饰都很有特色(图4-9、图4-10),风俗也极具特色,他们对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个岜沙的孩子出生后,父母都会为他种植一棵树,让树随着孩子成长。人死之后,家人会用这棵生命之树为其制作棺材。

图4-9 岜沙母子(本人摄于贵州岜沙) 图4-10岜沙儿童(本人摄于贵州岜沙)

大歹村坐落在一个山脊上,海拔660多米,它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苗寨,因为条件

39

硕士学位论文

太过于艰苦,准备整体移民搬迁。4月17日这天,天公作美,阳光和煦,我们一行人在当地租的面包车上以极慢的速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的爬行了两个小时才到达。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放养的猪,有的悠闲的从我们身边经过,有的则干脆懒洋洋的睡在空地上晒太阳,鸡犬之声在村寨里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由于水源匮乏,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图4-11),似乎很少梳洗、打扮,衣服上多是灰尘和补丁,脸上和身上也比较脏,整个村落几乎没有任何电器。亲身体验了这些艰苦、朴质的原生态环境让我感触良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拍摄了许多照片,准备着回去后的创

作。 图4-11大歹母子(本人摄于贵州大歹)

第二节 创作——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塑造

通过几次外出考察的体验与观察,我将自己工笔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确定为儿童。首先,是因为我自身对儿童的喜爱。其次,我发现无论在何种地域,何种环境中,儿童都是一个很典型的表现题材。

在前文的资料整理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少数民族的或是汉族的、乡村的或是城市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天性是相同的,亲人长辈对他们的关心关爱亦是不变的。这为我即将创作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确定了表现的内容。

一、 新异多彩的少数民族儿童

藏地是一片净土。浑厚的民风,淳朴天然的风物,坚忍、厚拙、敦实的形象,旷达的性格,还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是它的标识。在这里,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在平和的状态中,经受着大自然的锤炼和岁月的磨蚀,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形态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类本能的豪放、自由和朴质。羊、马、帐篷、服饰、宝石、寺庙、男人、女人、小孩、喇嘛、山、草

40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中国的画家们继续秉承着五四运动以来的现实主义画风表现了儿童在新时代的快乐生活。

一、 以亲情关爱为表现内容

新时代下,人们有了新的生活,物质与文化都飞速发展。儿童们迎着新时 时代的阳光茁壮成长。他们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给予了他们越来越多的关心与关爱。画家们也不例外,他们用自己的视角,描绘出了现当代儿童的生活,这些精彩纷呈的作品中各种对儿童的描绘,都饱含了画家对孩子们的关爱。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世间最普遍却也最珍贵的感情。古往今来,母子之情一直是艺术家所着力表现的题材之一。画家宋忠元画过一系列母子题材工笔人物画的作品,命名为《母与子》(图2-7,图2-8)。这几幅作品带有典型的江南特点,画面朴质清淡,造型婉约,设色典雅。母亲背上背着孩子,仿佛就是背着她的世界。作者这一系列母与子的作品都是采用一样的风格特色,用线温润流畅、疏密有致,用色薄而透,画面渲染带有平面的装饰趣味,没有复杂的背景和技法,却给观者一种氤氲的朦胧感,精致干净,更加凸显了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浓浓的爱意。

图 2-7 宋元忠 母与子 图 2-8 宋元忠 母与子

王国能的《山寨母子》(图2-9)描绘的是瑶族山寨里的母子。作者用圆润的线条表现了母亲的丰腴和孩童的稚嫩。背景中丰收的玉米和画面前带着小鸡嬉戏玩闹的母鸡都从侧面体现了这些这些瑶族母子舒适惬意的生活,以及生命延续的原始本能。

11

硕士学位论文

图 2-9 王国能 山寨母子

画家罗寒蕾其本身就是一位母亲,她画过许多跟自己女儿有关的作品,有些是记录女儿成长的过程,有些是描绘她与女儿相处的片段。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展出的《大的小的》就是她所创作的她与女儿休息时的一个画面。单独描绘女儿成长过程的有《小猫》(图2-10)、《小花》(图2-11)、《成长的烦恼》(图2-12)等,这些作品设色单纯,多用墨色渲染意境。《成长的烦恼》中,她将自己的女儿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玻璃瓶代表着母亲的爱护与唠叨,虽然可能让孩子感觉束缚,但每个母亲都是竭尽所能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

图 2-10罗寒蕾 小猫 图 2-11 罗寒蕾 小花 2-12罗寒蕾 成长的烦恼

12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桑建国的作品《殷雪梅老师》(图2-13)是一幅表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作品。作品取材于江苏金坛的老师殷雪梅的光荣事迹。在学生队伍过马路时,一辆小车飞驰而来,女教师殷雪梅奋不顾身,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学生推向路边,自己却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作家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危险来临那一瞬间的场景,画面中的孩子们表情逼真,有的孩子已经意识到危险准备躲开,有的则因受到惊吓慌张失神,木然失措。老师张开双臂,疾生呼喊,就像一位危难关头拼死维护自己孩子的母亲。画家通过对画中人物夸张表情与动作的刻画烘托出紧张危险的气氛,更是令舍身救

人的教师的崇高品质跃然纸上。 图2-13 桑建国 殷雪梅老师

二、以童真、童趣为表现内容

“童心”是指儿童们认识这个世界所独有的一种心态。我们常常用富有童心来形容一类纯真、乐观、能自娱自乐的人。儿童们能从游戏中找到乐趣,也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中提出:“童心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佳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①说的便是“童心”这一儿童所具有的难能所得的天性。

由于时代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加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从而忽略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画家们便用他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让观者再一次重温童年的美好。

著名画家陈白一画过很多幅以乡村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如《小淘气》(图2-14)、《排排坐》(图2-15)、《童心》(图2-16)、《小伙伴》等,他的这些作品中的主角都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调皮、机灵、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什么都无所畏惧。这些孩子年龄小一些追逐母鸡,与猫儿、狗儿玩作一团,年龄稍大一点的与小伙伴玩翻绳、下河摸鱼,每一幅作品都能让观者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彭兴林.中国经典绘画美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94.

13

硕士学位论文

图 2-14 陈白一 小调皮 图 2-15 陈白一 童心 图 2-16 陈白一 童心

在《小伙伴》(图2-17)这幅作品中,他描绘的是农家的日常生活,小男孩趴在门槛上,并不熟练地抓住筷子,脸埋在大碗里,只露出一双眼睛,身边几只可爱的小狗望着小男孩碗中的食物垂涎欲滴,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他的作品中描绘的都是一些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他说他的创作秘籍就是“勤奋,深入生活”。他在描绘儿童的作品中都是采用儿童的视平线作为标准,而不是一个成人看儿童的俯视角度,更为画面

增添了真实、生动的感觉。 图 2-17 陈白一 小伙伴 儿童的发育还处于稚嫩状态,不能与成人一样理性的认知世界,往往是用感性的态度去感知世界和理解世界。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不受实际生活的限制和制约,所以他们的性情最为天真和单纯,这是他们区别于成人的独特所在,现当代大多数儿童题材工笔画家遵循了儿童这一天性,并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体现这一特质,使作品更贴合主题。不论题材、内容、技法怎么变化,童真、童趣在画家作品中的体现始终如一。

在第十二届美展展出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中,靳晓芳的作品《四季同歌》(图2-18)表现的就是儿童的童真童趣,作品以四季为划分,画了四联幅,表现了四个不同季节里的小女孩。作品风格清新,笔触生动,画面紧紧抓住女孩清澈的眼神、稚嫩的手势与身姿,不论是在冬季玩雪的女孩;在夏季玩肚脐眼的女孩;在秋季吹蒲公英的女孩;在春季捉蝴蝶的女孩,作者都将其动作刻画的惟妙惟肖,将儿童们爱玩这一天性很好的展示给了观者。同样通过玩耍来表现儿童天真烂漫,

14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无忧无虑的还有陈光健的《旱鸭子》等。

图 2-18 靳晓芳 四季同歌

还有一些画家通过儿童读书这一活动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如王有政的《读》,李永义的《金秋》。王有政的《读》(图2-19)荣获了第九届全国美展铜牌,画面中姐姐搂着弟弟在糊满报纸的窑洞里认真的翻阅着书本,或许根本就认不全书本上的字,只是在翻看着书中的图片,但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模样,是我们每个人童年的记忆中都存在的画面。

图 2-19 王有政 读

15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古今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比较

所谓现当代的儿童题材工笔画,是与传统的儿童题材工笔画相对而言的,它既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同时也是传统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这一古老的画种在现代文化形态下新的发展。传统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多是古代封建社会生活中儿童形象的表现。是画家描绘历史时间、刻画现实生活、表达教化理念、抒发人生情怀的重要手段。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不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社会的审美认识都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形成了现当代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在题材上、构图上、审美情趣上、绘画材料及绘画技法上与传统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差异。

第一节 教化理念决定题材选取

传统的儿童题材工笔画最初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任务。首先,孝悌是封建伦理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工笔人物画中最早出现的儿童形象的就是母与子联系在一起的。在东汉的“画像石”上,有许多表现墓主生前活动的内容。其中就有许多孝子的故事。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的《闵子骞故事图》描绘的就是孝子闵子骞的故事。图中画三人,一马一车,车前一童子御马,车后坐一人,闵子骞跪于车后地上。

其次,由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要,以及由此激发的人民对于养子生孙的热情,是当时人们喜爱和欣赏儿童题材工笔绘画的基础,但低下的生活及医疗条件对人口增长有诸多的抑制,所以“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也就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理想和愿望。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中会有大量的《百子图》、《连生贵子图》、《绿竹生孙图》等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中大都只画男孩却很少画女孩的原因。如《连生贵子图》(图3-1)中,桂树下坐有一妇人,妇人手拿莲花逗趣着膝下孩儿。画面图 3-1冷枚 连生贵子图 16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中人物刻画十分生动细腻,线条流畅圆润,重彩设色,整幅画面十分宁静安逸,孩童的天真无邪和妇人的喜爱之情都被画家准确的描绘出来。同时,画面中以桂

树,妇人手中的莲花、芦笙以及膝下的幼儿,表达“连生贵子”的吉祥含义。

清代的画家焦秉贞曾作《百子团圆图》(图3-2),共十六幅,,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勾画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儿童嬉戏场面,活灵活現地描绘出孩童稚趣的心理和天真可爱的象貌。整部画册趣味性极强,绘制富有写实性,人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服饰色泽艳丽,线条流畅,令人回味无穷。所谓的“百子图”其中不一定有整整一百个儿童,只是为了湊合整数,在中国传统吉祥画之寓意中,有着旺人丁之意。虽然图中描绘的只是孩子们自己玩耍的场景,但同时表现出了广大人民对子孙满堂的渴望及对儿童的喜爱

图 3-2 焦秉贞 百子团圆图

第三,传统的儿童题材工笔画中还有一类常被称为“闹学图”。由于宋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体制也得以完善,整个社会对教育也愈加重视,因而宋代孩童读书的机会较之以前更多,孩童上学堂也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出现了“村学”这一

17

硕士学位论文

新的画题。虽然这一类作品所表现的往往不是学生们如何尊师爱友、用功苦读,而是他们如何戏弄老师、调皮捣蛋的情景,但题材兴起的起始点是父母们“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的心态。

《村童闹学图》(图3-3)画学堂上一位老师伏案酣睡,八个学生乘机大闹,三个胆大的学生一个摘了老师的帽子;一个给老师画像;一个办成老师的样子,其他学生或在玩耍着桌椅,或坐观,或指手画脚,整个学堂异常热闹。画中的气氛是活泼欢快、诙谐而亲切的,由此可以看出,画家对儿童们的调皮行为,不是持着贬斥的态度,而是相反的。虽然作者的创作不是从封建的礼教出发,而是从世俗的感情出发,但始终是描绘学生在学堂生气勃勃的场景。 图 3-3 佚名 村童闹学图 第四,传统的儿童题材人物画中数量最多的“婴戏图”虽然说没有很明显的教化理念,但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都是“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的”,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繁荣,迎合了当朝帝王的审美需求以及政治需要。尤其是在宋代婴戏图作品中,宫廷画家们所绘制的儿童题材工笔画中,大都描绘一些充满童真趣味性以及寓意美好的内容,并带有较强的装饰型。宋代的画家苏汉臣的婴戏绘画作品大都是反映城市儿童的,他的作品都细致的描绘了儿童的可爱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如《灌佛戏婴图》(图3-4)描绘的是几个婴孩装扮成僧侣模样,有得手抬佛像,有的模仿大人礼佛,将成人严肃的宗教仪式变为有趣的儿童游戏。在这幅画中,孩童粉妆玉琢,健康圆润,作者对于孩童们的服饰发饰,以及儿童身上佩戴的金玉物件,儿童的玩具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甚至于背景中的假山奇石,名贵花木都表现的极为详实。整个画面色彩明丽典雅,肌肤装饰趣味。很明显的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图3-4苏汉臣 灌佛戏婴图 18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探究

“婴戏图”中还有一类与时令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喜庆色彩的画,如《百子嬉春图》(图3-5)是为过年而作;《九九阳春图》是为迎春而作;《重午婴戏图》、《端阳戏婴图》(图3-6)是为重阳节而作。这种充满喜庆节日气氛的作品带有很深的吉祥寓意,在当时很受大众欢迎,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可爱婴孩的绘画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充满节日气氛和求子寓意的节令画就是早期“娃娃年画”的雏形。

图 3-5 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 图 3-6 苏焯 端阳戏婴

如今,画家们创作的儿童题材工笔画在内容的选取上上比古代要广泛很多。他们不再受传统教化的约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儿童世界的感悟与体会创作出许多精彩纷呈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作品。

在地域上从南到北、由东到西,从乡村到城市,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有不同的形象特征与精神面貌,在画家的绘画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其次,在民族上,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不同民族背景的儿童形象也成为了画家们关注的对象,从单个到多个人物的组合,从全身像到半身像都有尝试。不管是学习中的儿童、玩耍中的儿童、劳动或休息中的儿童,只要画家们能看到或者想到的都能成为他们笔下的作品。

首先,现当代的儿童题材工笔画作品中也有许多母与子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主题不再是表现孝道,更多的是表现母亲与孩子浓烈的纯粹的爱。

画家任乘鋈的《遥远的记忆》、《满月》、《守望》表现的都是是黔东南苗族的母子,《遥远的记忆》(图3-7)描绘的是母亲正在染布,背上背着年幼的儿子。《满月》(图3-8)描绘的是年亲母亲正在为刚满月的儿子哺乳。她的作品是独具美感的,每张作品都是绢本设色,画中人物端庄、恬静,背景协调、统一,整个画面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守望》(3-9)这幅画不论是背景中斑驳的墙面,母亲忧郁的

19

硕士学位论文

眼神都紧扣了守望这个主题,她好似在等待久出未归的丈夫,也可能是思考着什么问题,孩子安静的依在母亲的怀抱,好像能感受到母亲的情绪。画家对整个画面的氛围把握的非常成功。

图3-7任乘鋈 遥远的记忆 图 3-8 任乘鋈 满月 图 3-9 任乘鋈 守望

焦成根的作品《母子情深》(图3-10)描绘了一对苗族母子,蓝天白云下,稚嫩的孩子右手挑着小的担子,左手将拾到的野果递给母亲,母亲弯腰贴近孩子,正准备接过孩子手中的野果。小小的果子并不贵重,却是孩子眼中最好东西。作者通过母子间这种互动,将母子之间的情感很质朴的呈现在观者面前。

图 3-10 焦成根 母子情深 2014年10月,笔者跟随导师去天津、武汉观看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的国画展与水彩画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国画展中的优秀作品《圣地童谣》中(图3-11),母亲是一位军人,正在纺布,她将幼子置于木桶中玩耍,孩子不哭不闹,摇晃着手中的小鼓咧嘴大笑,母亲时不时回头看着孩子,面带温柔恬静笑容,满满的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房间内木质的纺织机,柔软的棉织布,以及房内温顺的黑猫,

图3-11 张艺振 圣地童谣 都给人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气息,更好的烘托了母亲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0q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