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22《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4-04-30 06: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 通过精读、分析,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重点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多媒体显示]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3.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明确: [多媒体显示]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屏幕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多媒体显示]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像羽毛、像绫纱、 卷 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积 云 傍晚消散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高积云 扁球状 排列匀称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高 度 厚度 天气征兆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屏幕】(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位 置 天气征兆 高 低 晴转阴 将下雨雪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更低 雨雪连绵 更低 雷雨冰雹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晕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虹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屏幕显示】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检测 [屏幕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0n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