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针对各科目的具体审计流程

更新时间:2024-06-16 11: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货币资金

定义:是指可以立即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商品或劳务,或用以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

审计目标:①确定货币资金是否存在 ; ②确定货币资金的收支记录是否完整; ③确定货币资金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的余额是否正确 ⑤确定货币资金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程序:①核对库存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与总帐、明细账的余额是否相符;②会同被审计单位主管会计人员监盘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分币种面值列示盘点金额;(由被审计单位出纳完成) ③获取资产负债表日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明细账对比是否相符,若有差异,应查明原因,作出记录或作适当的调整; ④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达帐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帐情况,若存在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前进帐的应作相应调整;⑤向所有的银行存款户(含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函证年末余额;(含零余额账户和本年内注销的账户) ⑥银行存款中,如有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的存款,要查明情况,作出记录; ⑦抽查大额现金收支、银行存款(含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支出的原始凭证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帐户的进帐情况,如有与委托人生产经营业务无关的收支事项,应查明原因,并作相应的记录;(大额的货币资金进出要一查到底,确保无误);⑧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现金、银行存款收支凭证,如有跨期收支事项,应作适当调整;⑨检查非记帐本位币折合记帐本位币所采用的折算汇率是否正确,折算差额是否已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⑩验明货币资金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

定义: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 审计目标:①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存在且归被审计单位所有;②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价是否正确;③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减变动及其损益记录是否完整;④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是否正确;⑤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列报和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交易性金融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核对期初余额与上期审定期末余额是否相符。(计价和分摊)②获取股票、债券及基金、期货(如有)账户对账单,与明细账余额核对,需要时,向证券公司等发函询证,注意期末资金账户余额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非记账本位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存在、权利和义务、计价和分摊)③监盘库存有价证券并与相关账户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做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存在、权利和义务)④对在外保管的有价证券,查阅有关保管的证明文件,需要时,向保管人函证。⑤检查被审计单位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分类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9条的有关要求(列报)⑥查阅有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协议、合同、董事会决议及有关出资的凭证和记录,检查交易性金融资产购入、借出或兑现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取得证券交易账户流水单,对照账面记

1

录是否完整,检查购入证券是否有本企业控股公司的股票。(存在、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和分摊)⑦检查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债券利息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差额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存在、权利和义务、计价和分摊)⑧抽取X张或金额为X元以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及减少项目的记账凭证,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注意入账成本的确定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检查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有关的会计记录,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按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存在、完整性、计价和分摊)⑨针对识别的舞弊风险等特别风险,需要额外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⑩验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列报和披露是否恰当,检查附注中是否披露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列报)

三、应收票据

定义:在我国,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未到期或未兑现的商业票据[1] 。是一种载有一定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金额和付款人的无条件支付的流通证券,也是一种可以由持票人自由转让给他人的债权凭证。(MAX-6)

审计目标:①确定应收票据是否存在;②确定应收票据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③确定应收票据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④确定应收票据是否有效,可否收回;⑤确定应收票据年未余额是否正确;⑥确定应收票据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应收票据明细表,复合加计正确,并核对其期末余额合计数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②监盘库存票据;③必要时,抽取部分票据向出票人函证,证实其存在性和可收回性,编制函证结果汇总表;④检查有疑问的商业票据是否曾经更换或转期,或向出票人函询以确定其兑现能力;⑤验明应收票据的利息收入是否均已正确入帐;⑥对于已贴现的应收票据,审计人员应审查其贴现额与利息额的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适当。复核、统计已贴现以及已转让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的金额;⑦验明应收票据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审计人员应检查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项目的数额是否与审定数相符,是否剔除了已贴现票据,是否将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在报表下端补充资料内地“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项目中加以反映。

四、应收账款

定义: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

审计目标:①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数核对相符。②分析应收账款账龄。③向债务人函证应收账款。④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中标出至审计时已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⑤检查未经函证应收账款。⑥审查坏账的确认和处理。⑦检查有无不属于结算业务的债权。⑧检查应收账款是否已用于融资,并根据融资合同判定其属质押还是出售,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⑨检查外币应收账款的折算。⑩分析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11)确定应收账款在资产负债中是否已恰当披露。

2

五、应收利息

定义:是指短期债券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审计目标: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应收利息是否存在;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应收利息均已记录;③确定记录的应收利息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④确定应收利息以恰当的金额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应收利息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坏账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相符。②实质性分析程序。按照不同借款类别,将借款平均余额与平均利率的乘积,与账而利息收入相比较。确定两者差异额是否合理。③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相关项目的审计结合,验证确定应收利息的计算是否充分、正确,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④对于重大的应收利息项目,审阅相关文件,复核其计算的准确性。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函证并记录。⑤检查应收利息减少有无异常。⑥检查期后收款情况,对至审计时已收回金额较大的款项进行常规检查,如核对收款凭证、银行对账单、发票等。⑦关注长期未收回及金额较大的应收利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相关职员,确定应收利息的可收回性。必要时,向被投资单位函证利息支付情况,复核并记录函证结果。⑧确定应收利息已恰当列报。

六、应收股利

定义: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包括企业股票实际支付的款项中所包括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企业对外投资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等,但不包括应收的股票股利。

审计目标:①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应收股利是存在的。②所有应当记录的应收股利均已记录。③记录的应收股利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④应收股利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已恰当记录。⑤应收股利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和披露。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应收股利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坏账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相符。②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项目的审计结合,验证确定应收股利的计算是否正确,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③对于重大的应收股利项目,审阅相关文件,测试其计算的准确性。必要时,向被投资单位函证并记录。④检查应收股利减少有无异常。⑤检查期后收款情况,对至审计时已收回金额较大的款项进行常规检查,如核对收款凭证、银行对账单、股利分配方案等。⑥关注长期未收回且金额较大的应收胶利,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相关职员或者查询被投资单位的情况,确定应收股利的可收回性。必要时,向被投资单位函证股利支付情况,复核并记录函证结果。⑦检查应收股利已恰当列报,确定境外投资应收股利汇回延否存在重大限制,如果存在,已允分披露。

七、其他应收款

定义:其他应收款通常包括暂付款,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业务以外发生的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审计目标:①确定其他应收款是否存在;②确定其他应收款是否归被审计单

3

位所有;③确定其他应收款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④确定其他应收款是否可收回;⑤确定其他应收款年末余额是否正确;⑥确定其他应收款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程序:①核对其他应收款明细帐与总帐的余额是否相符; ②编制或获取其他应收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数是否准确,是否与总帐、明细帐核对相符,并标明截止审计日已收回或转销的项目; ③选择金额较大和异常的项目,检查原始凭证或签发询证函; ④对发出询证函未能收回的,采用替代程序,如查核下一年度明细帐,或追踪至其他应收款发生时的付款凭证; ⑤对于长期未能收回的项目,应查明原因,确定是否可能发生坏帐损失; ⑥审查转作坏帐损失的项目,是否符合规定并办妥审批手续; ⑦分析明细帐余额,对于出现贷方余额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重分类调整; ⑧验明其他应收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八、存货

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或库存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

审计目标:①确定存货是否存在;②确定存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③确定存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④确定存货的品质状况,存货跌价的计提是否合理;⑤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恰当;⑥确定存货年末余额是否正确;⑦确定存货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程序:①核对各存货项目明细账与总账、报表数是否相符。如果发现差异,则应追查原因,并作记录和相应的调整。②存货监盘,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获取存货盘点盈亏调整和损失处理记录,检查重大存货盘亏和损失的原因有无充分合理的解释,重大存货盘亏和损失的会计处理是否已经授权审批,是否正确及时地入账。③检查被审计单位存货跌价损失准备计提和结转的依据、方法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经授权批准,前后期是否一致。④查阅资产负债表目前后若干天的存货增减变动的有关账簿记录和原始凭证,检查有无存货跨期现象。如有,应作出记录,必要时作适当调整。⑥根据被审计单位存货计价方法,抽查年末结存量比较大的存货的计价是否正确,若存货以计划成本计价,还应检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发生额、转销额是否正确,年末余额是否恰当。⑦抽查材料采购账户,对大额的采购业务,追查自订货至到货验收、入库全过程的合同、凭证、账簿记录,以确定其是否完整、正确,抽查有无购货折让、购货退回、损坏赔偿、掉换等事项,抽查若干在途材料项目,追查至相关购货合同及购货发票,并复核采购成本的正确性。不设“材料采购”科目的,上述检查方法适用于对在途材料和原材料,包装物购进的检查。⑧抽查存货发出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计价是否正确。⑨抽查委托加工材料发出收回的合同、凭证,核对其计费、计价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有无长期未收回的委托加工材料,必要时对委托加工材料的实际存在进行函证。⑩抽查大额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原始凭证及相关协议、合同,确定其是否按约定时间收回货款,如有逾期或其他异常事项,由被审计单位作出合理解释,必要时进行函证。 11、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的划分是否合理,其摊销方法及摊销金额的确定是否正确。 12、对业已进账并纳入资产负债表内

4

的受托代销商品,可参照存货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对未进账、资产负债表外的受托代销商品的检查,可依据“受托代销商品备查簿”进行实物盘点,与“备查簿”及相关记录核对一致。如有差异,查明原因作出记录。 13、抽查产成品交库单,核对其品种、数量和实际成本与生产成本的结转数是否相符。 14、抽查产成品的发出凭证,核对其品种、数量和实际成本与产品销售成本是否相符。 15、了解存货的保险情况和存货防护措施的完善程度,并作出相应记录。 16、验明存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九、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定义:包括一年内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待摊费用和一年内可收回的长期应收款。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②抽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十、其他流动资产

定义:是指除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外的流动资产。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其他流动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②抽查其他流动资产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十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定义:通常是指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②获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账单,与明细账核对,并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③检查库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与有关账户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并做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④向相关金融机构发函询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数量,并记录函证过程。取得回函时应检查相关签章是否符合要求;⑤对期末结存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向被审计单位核实其持有目的,检查核算范围是否恰当;⑥抽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减变动的相关凭证,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完整,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⑦复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是否合理,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理。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并且预期这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应当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⑧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公允价值回升时,检查其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注意债券等债务工具应从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转回;股票工具则应从资本公积转回;⑨若债券等债务工具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检查相关利息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⑩检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时,其相关损益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已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是否转入投资收益科目;11. 复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划转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依据是否充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2. 检

5

查债券投资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计算所采用的利率是否正确。13. 结合银行借款等科目,了解是否存在已用于债务担保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有,则应取证并作相应的记录,同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恰当披露。14. 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披露是否恰当。

十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定义: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审计程序:1. 获取或编制持有至到期投资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2. 获取持有至到期投资对账单,与明细账核对,并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 检查库存持有至到期投资,并与账面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4. 向相关金融机构发函询证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数量,并记录函证过取得回函时应检查相关签章是否符合要求。5. 对期末结存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核实被审计单位持有的目的和能力,检查核算范围是否恰当。6. 抽取持有至到期投资增加的记账凭证,注意其原始凭证是否完整,成本、交易费用和相关利息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6. 抽取持有至到期投资增加的记账凭证,注意其原始凭证是否完整,成本、交易费用和相关利息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7. 抽取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少的记账凭证,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完整,会计处理是否正确。8. 根据相关资料,确定债券投资的计息类型,结合投资收益科目,复核计算利息采用的利率是否恰当,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收到的利息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债券投资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有较大差异时,被审计单位采用的利率及其计算方法是否正确。9. 复核处臵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损益计算是否准确,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同时结转。 10. 检查当持有目的改变时,持有至到期投资划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1. 结合银行借款等科目,了解是否存在已用于债务担保的持有至到期投资。12. 当有客观证据表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应当复核相关资产项目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并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检查相关准备计提是否充分。13. 若发生减值,检查相关利息的计算及处理是否正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4. 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披露是否恰当。

十三、长期应收款

定义:是指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长期应收款明细表:(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坏账准备科目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长期应收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2.分析长期应收款账龄及余额构成,了解每一明细项目的性质,查阅长期应收款相关合同协议,了解长期应收款是否按合同或协议规定按期收款,检查长期应收款是否真实。3.选择长期应收款的重要项目函证其余额和交易条款,对未回函的再次发函或实施替代的审计程序。4.对于融资租赁产生的长期应收款,取得相关的合同和契约:(1)关注租赁合同的主要条款,检查是否满足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融资租赁的相关规定,检查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全;(2)根据合同及协议,检查最低租赁收款额、每期租金、租赁期、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等项目的

6

金额是否正确;检查初始直接费用及其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租赁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的公允价值,如与账面价值有差额,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5.对于采用递延方式、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形成的长期应收款,取得相关的销售合同或协议,检查是否满足确认销售收入的条件;检查合同规定的售价、每期还款金额、收款期等要素;检查所销售资产在销售收入确认日的公允价值;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对于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应收款,结合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审计,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以后还需承担的投资损失,检查是否冲减长期应收款。7.检查长期应收款中的未实现融资收益。8.检查长期应收款的的坏账准备。确定长期应收款是否可收回,了解有无未能按合同规定收款或延期收款现象,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是否恰当,计提是否充分。9.检查长期应收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十四、长期股权投资

定义: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视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相符。2.根据有关合同和文件,确认股权投资的股权比例和持有时间,检查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是否正确。 3.对于重大的投资,向被投资单位函证被审计单位的投资额、持股比例及被投资单位发放股利等情况。 4.对于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获取被投资单位已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如果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则应考虑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实施适当的审计或审阅程序:(1)复核投资收益时,应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凋整后加以确认;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被审计单位不一致的,应当按照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据以确认投资损益。(2)将重新计算的投资收益与被审计单位所计算的投资收益相核对,如有重大差异,则查明原因,并做适当调整。(3)检查被审计单位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时,应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次冲减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账面价值(如长期应收款等);如果按照投资合同和协议约定被审计单位仍需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并与预计负债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被投资单位以后期间实现盈利的,被审计单位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审计时,应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检查除净损益以外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是否调整计入所有者权益。5.对于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检查股利分配的原始凭证及分配决议等资料确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控制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比照权益法编制变动明细表,以备合并报表使用。6.对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相互转换的,检查其投资成本的确定是否正确。7.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1)检查本期增加的长期股权投资,追查至原始凭证及相关的文件或决议及被投资单位验资报告或财务资料等,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是否符合投资合同、协议的规定,并已确实投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2)检查本期减少的长期股权投资,追查至原始凭证,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收回有合理的理由及授

7

权批准手续,并已确实ll殳回投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8.期末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逐项检查,以确定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核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本期与以前年度计提方法是否一致,如有差异,查明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确定政策改变对本期损益的影响,提请被审计单位做适当披露。(2)对长期股权投资逐项进行检查,根据被投资单位经营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的变化、盈利能力等各种情形予以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确有出现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予以计提。并与被审计单位已计提数相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3)将本期减值准备计提金额与利润表资产减值损失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4)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按单项资产计提,计提依据充分,得到适当批准。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9.结合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质押、担保情况。如有,则应详细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披露。10.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上已恰当列报。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讨论确定是否存在被投资单位由于所在国家和地区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其向被审计单位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如存在,应详细记录受限情况,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披露。

十五、投资性房地产

定义: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投资性房地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累计摊销(折旧),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相符.2.检查纳人投资性房地产范围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3.检查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用的依据是否充分.与上年政策进行比较,确定后续计量模式的一致性.如不一致,则详细记录变动原因.4.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公允价值模式政策恰当,计算复核期末计价正确: (1)询问并获取相关资料,评价被审汁单位确定公允价值采用方法的适当性,公允价值选用的合理性,包括公司的决策程序,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估值模型的选择,披露的充分性等. (2)被审计单位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挝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价的,期末,应逐项检查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是否充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d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中的相应数字核对相符.(3),如果需利用专家等的丁作,应对专家的执业资格和胜任能力,工作结果等进行评价.5.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成本计量模式,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折旧)政策恰当,计算复核本年度摊销(折旧)的计提是否正确:(1)了解被审计单位所使用的建筑物折旧率和土地使用权摊销率,确定其是否恰当.(2)确认被审计单位除已提足折旧的建筑物外,其他投资性房地产坶已计提折旧和摊销.(3)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平均水平测算全年的摊销(折旧)额,并与投资性房地产巾的累计折旧和摊销本期增加数相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4)将本期累计折旧和摊销金额与利润表其他业务支出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6.期末对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如下逐项检查,以确定投资性房地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核对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本期与以前年度计提方法是否一致,如有差异,查明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确定政策改变对本期损益的影响,提请被审计单位做适当披露.(2)确有出现导致其可收网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予以计提,并与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减值准备本期增加数相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3)将本期减值准备计提金额与利润表资产

8

减值损失巾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4)检查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是否按单项资产(或资产组)计提,计提依据是否充分,得到适当批准,减值损失是否没有转回. 7.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转换恰当:(1)检查董事会等决议文件,确定后续计量模式改变的适当性,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披露.(2)审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转为公允价值计嫩模式是否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处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为成本计量模式.8.如被审计单位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发生相互转换的,应审查转换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经过有效批准,转换日房地产成本计量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复核在成本模式下,是否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 (2)复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蔹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是否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向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3)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世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9.获取租赁合同等文件,重新计算租金收入,并与利润表其他业务收入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10.检查本期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改良或装修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1.检查有无与关联方的投资性房地产购售活动,是否经适当授权,交易价格是否公允.12.结合银行借款等项目的审计,了解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如有,则应详细记录,检查投资性房地产的保险情况.13.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已恰当列报。

十六、固定资产

定义: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审计程序:1.取得或编制固定资产及折旧分类汇总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明细账、总账和报表有关项目进行核对。2.实施分析性复核,查找差异原因。3.监盘或抽盘固定资产(1)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盘,取得盘点明细表及重大盘盈盘亏事项的说明。(2)如未参与定期盘点,索取并检查被审计单位期末固定资产盘点计划及固定资定期盘点明细表。偕同单位有关人员,抽盘部分固定资产项目:①从盘点明细表中选择部分项目,检查是否实际存在。②从固定资产实物中选择部分项目,检查有无固定资产卡片,检查这些资产是否记录在盘点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账中。③检查上述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证明文件,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归单位所有。(3)实地观察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和安全状况。(4)检查高价易流动固定资产的安全性。4.抽查固定资产明细账、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1)检查固定资产增加;①检查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固定资产购臵是否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②检查购臵发票和支付凭据上的销售单位名称与合同是否一致。③检查购入的固定资产原值是否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或售出单位的账面原价(扣除原安装成本)、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成本等记账。④检查已经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手续的固定资产是否已暂估入账。⑤检查固定资产购臵、建造的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是否符合规定。 ⑥检查固定资产关联交易是否合规,检查资产关联交易价格是否恰当。⑦检查接收捐赠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

9

的各项费用是否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⑧检查盘盈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按重臵完全价值记账。(2)检查年内资产重估价值变动大的固定资产,取得重估资产清单及评估资料副本:①检查评估单位是否具有评估资格,了解重估的方法和假设,重估的标准数据。②检查有关账户和评估报告文件,检查被重估的资产价值是否与评估结果一致。③检查资产重估的预计目标、范围、基础,是否在原基础上分类 、评估。④检查重估增减价值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⑤检查固定资产价值变动是否得到有关部门的核准。(3)检查本年度减少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①审查固定资产有无因管理、保管不严发生盘亏、毁损;②审查固定资产报废、出租、担保、出借、对外投资等是否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变价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有无挪作他用;③对外出租固定资产是否坚持有偿占用原则,取得收益是否按规定入账,有无个人使用的国有资产未交公,改变资产所有权的问题。5.抽查累计折旧明细账、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1)对照检查前后期折旧方法和折旧率是否一致。检查改变折旧方法和折旧率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核准。(2)检查长期闲臵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停止计提。(3)复算部分项目的本年度折旧,验算折旧计提是否正确。6.索取固定资产保险协议或保单,检查固定资产的保险是否基于市场价格,其范围、数额是否符合规定。7.检查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大额或不均衡的维修费用是否通过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等科目核..8.检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有无不通过“在建工程”直接记入固定资产。9.检查租赁固定资产:(1)抽取期末有余额的新增租赁固定资产项目:①对照检查长期应付款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有关证明文件,检查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②实地观察,检查租赁资产的确存在并且由被审计单位使用。③检查支付凭证上的租赁费和租赁期间与租赁合同上项目是否一致。(2)检查年末之前结束租赁的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0.检查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及重估结果)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单独披露。检查会计报表附注是否披露采用的折旧方法、当期固定资产的重大变化和抵押的固定资产等信息。11.完成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审定表。

十七、在建工程

定义:指企业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在建工程通常有“自营”和“出包”两种方式。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在建工程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2.检查本期在建工程增加、减少数。了解在建工程相关预算、结算、决算资料,在建工程核算政策、相关工程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检查在建工程交付使用、竣工、完工情况及工程进度等。3.检查在建工程期末余额的构成内容,并实地观察工程现场,确定在建工程是否存在。4.查询工程项目投保、抵押情况。5.确定在建工程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十八、工程物资

定义:是指用于固定资产建造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玻璃等),企业(民用航空运输)的高价周转件(例如飞机的引擎)等。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工程物资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 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工程物资减值准备 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2.实地检查工程物资,确定其是否存在,并观察是否有呆滞、 积压物资。

10

3.抽查若干工程物资采购合同、发票、货物验收单等原始凭 证,检查其是否经过授权审批,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结合在建工程审计,检查工程物资的领用手续是否齐全, 会计处理是否正确。5.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工程物资定期盘点,对盘盈、盘亏 的处理是否及时、是否符合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检查工程完工后剩余的工程物资在转入存货时,是否将其 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了正确的分离。7.检查有无与关联方的工程物资购销业务,是否经过适当授 权,是否按正常交易价格结算。8.检查当期计提的工程物资减值准备是否充分、合理,累计 减值准备额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列示。9.根据评估的舞弊风险等因素增加的审计程序。

十九、固定资产清理

定义:是指固定资产的报废和出售,以及因各种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而遭到损坏和损失的固定资产所进行的清理工作。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清理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固定资产清理的发生是否有正当理由,是否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固定资产清理的发生和转销是否经授权批准,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结合固定资产等账项的审计,检查本期处臵的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等账面转入额是否正确;(2)检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和清理费用的发生是否真实,清理净损益的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因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原因转出产生固定资产清理的,检查相关的合同协议以及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确定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是否公允,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关注固定资产清理是否长期挂账的情况,如有,在底稿中作出记录,必要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5.针对评估的舞弊风险等因素增加的审计程序。6.检查固定资产清理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列报。

二十、生产性生物资产

定义: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生产性生物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生产性生物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二十一、油气资产

定义:是指油气开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井及相关设施和矿区权益。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油气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油气资产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油气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二十二、无形资产

定义: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专

11

利权、商标权等)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准确,并与明细帐和总帐余额核对相符。②获取有关文件、资料,检查无形资产的构成内容和计价依据。③检查以接受投资或购入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否分别与验资报告及资产评估结果确认书或合同协议等证明文件一致,检查取得无形资产的法律程序是否完备。④检查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复核计算无形资产的摊销及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⑤验明无形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二十三、开发支出

定义:是反映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能够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支出部分。开发支出项目应当根据\研发支出\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开发支出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开发支出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开发支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二十四、商誉

定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商誉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商誉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商誉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二十五、长期待摊费用

定义: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长期待摊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数额后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长期待摊费用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摊销政策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复核计算摊销额及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保持一致,是否存在随意调节利润的情况。4.检查被审计单位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是否在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5.对于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检查相关的原始资料(如承租合同、装修合同和决算书等),确定改良支出金额是否正确,摊销期限是否合理,摊销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将预期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摊余价值予以转销。7.检查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注意剩余摊销期一年以内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反映。

12

二十六、递延所得税资产

定义;是未来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是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适用税率计算、影响(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金额。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递延所得税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二十七、其他非流动资产

定义:是指除资产负债表上所列非流动资产项目以外的其他周转期超过1年的长期资产。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其他非流动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其他非流动资产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其他非流动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二十八、短期借款

定义:是指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或为抵偿某项债务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外单位借入的、还款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短期借款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明细帐和总帐核对相符;2、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重大的短期借款;3、对年度内增加的短期借款,检查借款合同和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数额、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与相关会计记录进行核对;4、对年度内减少的短期借款,检查相关会计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数额;5、检查年末有无到期末偿还的借款,逾期借款是否办理了延期手续;6、复核已计借款利息是否正确,如有未计利息应作出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7、检查非记帐本位币折合记帐本位币采用的折算汇率,折算差额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8、验明短期借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披露。

二十九、交易性金融负债

定义:指企业采用短期获利模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负债,比如应付短期债券。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交易性金融负债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交易性金融负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三十、应付票据

定义:是指企业在商品购销活动和对工程价款进行结算因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而发生的,由出票人出票,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

13

收款人或者票据的持票人,它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MAX-6)。

审计程序:①获取或编制应付票据明细表,列示票据类别及编号、出票日期、面额、到期日、付款人名称、利息率、付息条件,抵押品名称、数量、金额,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相符;②向票据持有人函证,确定应付票据的余额是否正确;③复核票据利息是否足额计提,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④检查逾期未付票据的原因,如系有抵押的票据,应作出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必要的披露;⑤检查非记帐本位币折合记帐本位币采用的折算汇率,折算差额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⑥验明应付票据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披露。

三十一、应付账款

定义:用以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账款明细表。注册会计师在对应付账款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时,通常向被审计单位索取或自行编制应付账款明细表,以确定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的数额与其明细表是否相符。2.对应付账款明细余额进行分析并作必要的重新分类。审计人员应结合以前年度审计情况,对应付账款明细余额进行调查分析是否存在负数余额;是否将本应在 “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等科目中核算的账项一并在“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如存在此类问题应作重新分类处理。3.函证应付账款。一般情况下,如果是连续委托审计的企业,且存在审计程序得到较充分实施时,对应付账款可采用替代审计程序,或主要依赖于分析性复核。在外勤审计工作日,应对回函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查明差异的原因,并作出调整。4.查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查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是应付账款实质性测试程序的重要补充程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低估应付账款。在审查企业有无未入账的应付账款时,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和采购人员,查阅资金预算、工作通告单和基建合同来进行。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上述程序发现某些未入账的应付账款,应将有关情况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然后视其重要性决定是否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相应的调整。5.抽取未能函证、期末余额变动较大以及函证未果的明细账户进行替代测试。6.检查应付账款是否已在会计报表及附注中得到恰当披露。

三十二、预收账款

定义:是指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或交易双方之约定,而向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在未发出商品或提供劳务时预收的款项。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预收帐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其期末余额合计数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2、检查已转销的预收帐款。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在预收帐款明细表上标出至审计日止已转销的预收帐款,重点对已转销金额较大的预收帐款进行检查,核对记账凭证、仓库发运凭证、销售发票等,并注意这些凭证发生日期的合理性。3、抽查相关凭证。抽查预收账款有关的销售合同、仓库发运凭证、收款凭证,检查已实现销售的商品是否及时转销预收账款,确定预收账款期末余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4、函证预收账款。选择预选收账款的若干重大项目函证,根据回函情况编制函证结果汇总表。5、检查预收账款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决定是否建议作重分类调整。6、检查预收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并做出记录,必要时提请被审计单位予以调整。7、对税法规定应予纳税的预收销售款,结合应交税金项目,检查是否及时、足额计缴有关

14

税金。8、确定税收汇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做恰当披露。9.检查预收账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作恰当披露。

三十三、应付职工薪酬

定义:是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按照“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它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审计程序:(一)获取或编制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1.针对已识别需要运用分析程序的有关项目,并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通过进行以下比较,同时考虑有关数据间关系的影响,以建立有关数据的期望值:(1)比较被审计单位员工人数的变动情况,检查被审计单位各部门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是否有异常波动,若有,则查明波动原因是否合理;(2)比较本期与上期工资费用总额,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原因,或取得公司管理当局关于员工工资标准的决议;(3)结合员工社保缴纳情况,明确被审计单位员工范围,检查是否与关联公司员工工资混淆列支;(4)核对下列相互独立部门的相关数据:①工资部门记录的工资支出与出纳记录的工资支付数;②工资部门记录的工时与生产部门记录的工时。(5)比较本期应付职工薪酬余额与上期应付职工薪酬余额,是否有异常变动。2.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3.将实际的情况与期望值相比较,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4.如果其差额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调查并获取充分的解释和恰当的佐证审计证据(如通过检查相关的凭证);5.评估分析程序的测试结果。(三)检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1.计提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将执行的工资标准与有关规定核对,并对工资总额进行测试;被审计单位如果实行工效挂钩的,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效益工资发放额认定证明,结合有关合同文件和实际完成的指标,检查其计提额是否正确,是否应作纳税调整;2.检查分配方法与上年是否一致,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外,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2)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3)作为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是否相应计入“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4)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3.检查发放金额是否正确,代扣的款项及其金额是否正确;4.检查是否存在属于拖欠性质的职工薪酬,并了解拖欠的原因。(四)检查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计提(分配)和支付(或使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五)检查辞退福利下列项目:(六)检查非货币性福利:(七)检查以现金与职工结算的股份支付:(八)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期后付款情况,并关注在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之间,是否有确凿证据表明需要调整资产负债表日原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事项。(九)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

三十四、应交税费

定义:是指企业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营业收入、实现的利润等,按照现

15

行税法规定,采用一定的计税方法计提的应交纳的各种税费。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交税费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核对其期末余额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分类账合计是否相符。要注意印花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等是否计入应交税费项目。(2)核对期初未交税费与税务机关的认定数是否一致,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并做出记录,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适当调整。(3)向被审计单位索要并审阅纳税申报资料、纳税鉴定或纳税通知及征、免、减税的批准文件和税务机关汇算清缴确认文件,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国家财税法规之规定。(4)要结合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其他业务收入、营业税费及附加等科目的审计,来发现没有记录的应交税费。

三十五、应付利息

定义:是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利息明细表:(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应付利息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 2.结合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相关项目审计,检查应付利息余额是否正确。3.结合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的审计,检查应付利息有无漏记。4.检查利息支付原始凭证的内容和金额是否正确。5.结合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的审计对应付利息进行函证。6.检查应付利息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三十六、应付股利

定义:是指按协议规定应该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润。由于企业的资金通常有投资者投入,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的利润,在依法纳税后,还必须向投资人分配利润。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股利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审阅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决议中有关股利的规定,了解股利分配标准和发放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法定程序批准。若被审计单位董事会或类似机构通过利润分配方案拟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的注意是否披露。3.检查应付股利的发生额。是否根据股东(大)会决定的利润分配方案,从可供分配利润中计算确定。并复核应付股利计算和会计处理的正确性。4.检查股利支付的原始凭证的内容、金额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5.现金股利是否按公告规定的时间、金额予以发放结算,非标准手之零星股东股利有否采用适当方法结算,对无法结算及委托发放而长期未结的股利是否做出适当处理。6.确定应付股利的列报是否恰当。

三十七、其他应付款

定义: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业务以外发生的应付和暂收款项。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利润等以外的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

审计程序:1.取得或编制其他应付款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准确,并与明细账、总账和报表有关项目进行核对。2.实施分析性复核。3.抽取其他应付款进行函证。4.对发出询证函未能收回的或回函结果与企业账面记录不符的,

16

采用替代程序,审查下一年度明细账,或追踪至其他应付款发生时的经济业务凭证等。5.抽查明细账、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1)检查入账依据是否符合现行制度规定。查明是否有将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和短期借款等其他一些本不属于其他应付款范围的内容放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2)检查相关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查明企业有无将应属企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项目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来核算,或在其他应付款科目项下坐收坐支。(3)检查长期挂帐的其他应付款,查明原因,并做出记录。(4)检查债权人不明确和数额异常的其他应付款项目。(5)检查应付股东、高级管理人员、董事、联营企业和关联企业的款项。检查企业有无利用其他应付款截留收入、虚挂费用或隐瞒盈亏。(6)检查出现借方余额的其他应付款项目,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重分类调整。6.询问管理人员并利用分析性复核结果,检查其他应付款的完整性。7.检查其他应付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中恰当披露。

三十八、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定义:包括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和应付债券。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三十九、其他流动负债

定义:是指不能归属于短期借款,应付短期债券,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所得税,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这七款项目的流动负债。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其他流动负债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其他流动负债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其他流动负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四十、长期借款

定义: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的各项借款。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长期借款明细表:(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长期借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金额是否正确,折算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2.检查被审计单位贷款卡,核实账面记录是否完整。对被审计单位贷款卡上列示的信息与账面记录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关注贷款卡中列示的被审计单位对外担保的信息。3.对借款实施函证程序。4.对本期内增加的借款,检查借款合同,了解借款金额、借款用途、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与相关会计记录相核对。5.对本期内减少的借款,检查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金额,并与相关会计记录相核对。6.检查期末逾期借款,至外勤工作日是否归还或办理了展期手续。同时关注逾期借款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如罚息、诉讼事项、查封资产等)。7.检查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正确计入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研发

17

支出、制造费用等相关账户,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时点和期间、资产范围、目的和用途等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8.检查长期借款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四十一、应付债券

定义: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审计程序:1.取得或编制应付债券明细表,并同有关的明细分类账和总账核对相符。应付债券明细表通常包括债券名称、承销机构、发行日、到期日、债券面值、实收金额、折价和溢价及其摊销、应付利息、担保 情况等内容。2.审查债券交易的有关原始凭证,验证其合法性。3.审查应计利息、债券折(溢)价摊销及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常通过审查债券利息、溢价、折价等账户期末余额。4.函证“应付债券”账户期末余额。5.审查到期债券的偿还,审查相关会计记录,查明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确定应付债券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中充分披露。

四十二、长期应付款

定义:是在较长时间内应付的款项,而会计业务中的长期应付款是指除了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多种长期应付款。主要有应付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款和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等。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长期应付款明细表:(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专项应付款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 (3)检查长期应付款的内容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主要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等发生的应付款项等)。2.检查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1)重点关注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检查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经授权批准,在租赁期开始日,长期应付款是否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确认;(2)结合合同的审查,是否按合约规定的付款条件按期支付租金;(3)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等发生的应付款项:(1)检查购入超过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资产,长期应付款是否按应支付的金额确认;(2)结合合同的审查,是否按合约规定的付款条件按期支付价款;(3)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检查未确认融资费用。重新计算实际利率,并与被审计单位确的所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进行比较,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实际利率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是否正确,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等。5.结合固定资产的审计,检查有无未入账的长期应付款。6.函证重大的长期应付款明细账户。7.检查各项长期应付款本期的计算是否准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8.检查长期应付款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四十三、专项应付款

定义:科目核算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专项应付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专项应付款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专项应付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四十四、预计负债

18

定义:是指根据或有事项等相关准则确认的各项预计负债,包括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以及固定资产和矿区权益弃臵义务等产生的预计负债。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预计负债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预计负债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预计负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四十五、递延所得税负债

定义:是指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的金额。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递延所得税负债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四十六、其他非流动负债

定义:是反映企业除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项目以外的其他非流动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期末余额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偿还数后的余额填列。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其他非流动负债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其他非流动负债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其他非流动负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四十七、职业风险基金

定义:事务所应当于每年年末,以本年度审计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照不 低于5%的比例提取职业风险基金。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职业风险基金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职业风险基金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职业风险基金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四十八、实收资本

定义: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实收资本(股本)明细表:(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以非记账本位币出资的,检查其折算汇率是否符合规定。2.检查与投入资本有关的原始凭证、会计记录,查明投资者是否按合同、协议、章程约定的时间和方式缴付出资额,是否已经注册会计师验证。如已验资,检查验资报告。必要时向投资者函证实缴资本额,以确定投入资本的真实性。3、结合其他应收款等项目的审计,关注是否存在抽资

19

或变相抽资的情况,如有,取证核实,作恰当处理。4、检查被审计单位设立批文、章程、营业执照、董事会决议、股东会决议等法律性文件,确定账簿记录是否与法律性文件一致。5.关注实收资本(股本)增减变动是否违反相关法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 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检查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相关增资手续是否办理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的,审核相关法规的规定,并对已归还投资的发生额逐项核查至原始凭证,检查应用的折算汇率和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6.检查实收资本(股本)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四十九、资本公积

定义: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积金。资本公积是与企业收益无关而与资本相关的贷项。资本公积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投入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

审计程序:1.编制或取得资本公积明细表。2.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审查:审查投资合同、协议、公司章程及账簿记录、凭证,确定资本溢价真实性;检查是否按实际出资额扣除投资比例所占的资本额来计算资本溢价;查明账务处理准确性;审查股票发行费用处理准确性。3.拨款转入审查:检查政府批文、拨款凭证及项目完成记录和项目决算书等。查明其真实性和完整性。4.接受捐赠资产审查:审查有关文件、凭证,确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来源渠道是否正当,查明捐赠业务的真实性.捐赠资产计价和账务处理的准确性。5.资本汇率折算差额审查:取得有关明细账及出资证明。收款凭证和合同、协议等,验证外币资产投资的真实性及折算过程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复核计算是否准确。6.股权投资准备审查:审查企业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投资准备计算是否准确。账务处理是否正确。7.审查资本公积使用的合法性:审查资本公积明细账的借方发生额及有关凭证、账户的对应关系,查明资本公积使用及其变动的合法性。

五十、库存股

定义: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的股票,由于公司的重新回购或其他原因且不是为了注销的目的而由公司持有的股票。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属于所有者权益备抵项。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库存股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抽查库存股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检查库存股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和披露。

五十一、盈余公积

定义: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形成的、存留于企业内部、具有特定用途的收益积累。①上市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②任意盈余公积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盈余公积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获取与盈余公积变动有关的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会决议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批复等文件资料,并与盈余公积

20

明细表增减变动金额核对。3.检查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发生额:(1)检查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计提顺序、计提基数、计提比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2)取得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会决议,检查盈余公积的减少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检查盈余公积的列报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五十二、未分配利润

定义: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利润分配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将未分配利润明细表的年初数与上年审定数核对是否相符,检查涉及会计政策变更、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会及相关文件资料,查明调整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是否正确。3.检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内容是否真实、合理,注意对以前年度所得税的影响。对重大调整事项应逐项核实其发生原因、依据和有关资料,复核数据的正确性。4.将未分配利润明细表的本期净利润与审定后的利润表核对,获取与利润分配有关的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会决议,对照有关规定确认利润分配的合法性,并根据审定的净利润等项目重新计算。5.了解本年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确定本期末未弥补亏损金额。6.检查未分配利润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五十三、营业收入

定义:是指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营业收入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营业收入的分类是否准确,前后期是否一致。3.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1)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分析产品销售的结构和价格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2)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上期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各期之间是否存在重大波动,查明原因;(3)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4)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5)结合应交税费项目的审计,根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4.检查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前后期是否一致;关注周期性、偶然性的收入是否符合既定的收入确认方法。应注意检查有无特殊的销售行为,如委托代销、分期收款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附有退回条件的销售、售后租回、售后回购、以旧换新、出口销售等,其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5.获取产品价格目录,抽查售价是否符合价格政策,并注意销售给关联方或关系密切的重要客户的产品价格是否合理,相互之间有无转移利润的现象。6.抽取张发货单,审查出库日期、品名、数量等是否与发票、销售合同、记账凭证等一致。7.抽取张记账凭证,审查入账日期、品名、数量、单价、金额等是否与发票、发货单、销售合同等一致。8.结合对应收账款项目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9.对于出口销售,应当将销售记录与出口报关单、货运提单、

21

销售发票等出口销售单据进行核对,必要时向海关函证。10.实施对销售的截止测试:(1) 通过测试资产负债表日前后 天且金额大于 的发货单据,与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从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且金额大于的凭证,与发货单据核对,以确定销售是否存在跨期现象;(2)复核资产负债表日前后销售和发货水平,确定业务活动水平是否异常(如与正常水平相比),并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截止测试程序;(3)取得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的销售退回记录,检查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4)结合对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检查有无未取得对方认可的大额销售;11.检查以非记帐本位币结算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折算汇率及折算金额是否正确。12.存在销货退回的,结合原始销售凭证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3.检查销售折扣与折让:(1)获取或编制折扣与折让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2)取得被审计单位有关折扣与折让的具体规定和其他文件资料,并抽查较大的折扣与折让发生额的授权批准情况,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核对,检查其是否经授权批准,是否合法、真实;(3)销售折让与折扣是否及时足额提交对方,有无虚设中介、转移收入、私设账外“小金库”等情况;(4)检查折扣与折让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4.标明对关联方销售的金额,执行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程序。16.获取或编制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与营业收入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17.检查会计凭证等相关资料,分析交易的实质,确定其是否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并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8.询问被审计单位废料处理情况,关注其销售废料收入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了会计处理。19.用材料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检查确定其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20.必要时,从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且金额大于的凭证,与发货单核对,以确定其他业务收入是否存在跨期现象。22.检查营业收入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五十四、营业成本

定义:也称运营成本。是指企业所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所销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收入进行配比。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2.比较本期与上期各月主营业务成本的波动趋势,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3.检查主营业务成本的内容和计算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前后期是否一致。4.编制生产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倒轧表,并与相关科目交叉索引。5.抽查月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比较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口径是否一致。6.针对主营业务成本中的重大调整事项(如销售退回)、非常规项目,检查相关原始凭证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7.结合期间费用的审计,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通过将应计入生产成本的支出计入期间费用,或将应计入期间费用的支出计入生产成本等手段调节生产成本,从而调节主营业务成本。8.结合对主营业务收入和存货项目实施的截止测试,检查是否存在已发货并确认收入、但未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或未发货亦未确认收入、但已结转主营业务成本的情况。9.获取或编制其他业务成本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科目与报表数核对相符。10.与上期其他业务收入/成本比较,检查是否有重大波动,如有,应查明原因。11.抽查其

22

他业务成本的原始凭证,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关注与其他业务收入的相关税费是否计入该科目。12.结合对其他业务收入的截止测试,检查其他业务成本是否存在跨期。13.检查营业成本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五十五、营业税金及附加

定义: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营业税金及附加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根据审定的本期应纳营业税的营业收入和其他纳税事项,按规定的税率,分项计算、复核本期应纳营业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根据审定的本期应税消费品销售额(或数量),按规定适用的税率,分项计算、复核本期应纳消费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根据审定的本期应纳资源税产品的课税数量,按规定适用的单位税额,计算、复核本期应纳资源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5.检查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项目的计算依据是否和本期应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合计数一致,并按规定适用的税率或费率计算、复核本期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结合应交税费科目的审计,复核其勾稽关系。7.根据评估的舞弊风险等因素增加的审计程序。8.检查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五十六、销售费用

定义: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由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展览费、租赁费(不含融资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以及其他经费等。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销售费用明细表:(1)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将销售费用中的工资、折旧等与相关的资产、负债科目核对,检查其勾稽关系的合理性。2.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1)计算分析各个月份销售费用总额及主要项目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并与上期进行比较,判断变动的合理性;(2)计算分析各个月份销售费用中主要项目发生额及占销售费用总额的比率,并与上期进行比较,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3.检查销售费用明细项目是否与被审计单位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以及专设的销售机构发生的各种费用有关。4.检查销售佣金支出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如超过规定,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5.检查广告费、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支出是否合理,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如超过规定限额,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调整。6.结合预计负债项目审计,检查由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的预计负债,是否按确定的金额进行会计处理。7.选择重要或异常的销售费用,检查销售费用各项目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开支内容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产品销售或专设销售机构的经费有关,计算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8.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的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9.检查销售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五十七、管理费用

23

定义:是指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 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诉讼费、开办费摊销、上缴上级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财务报告审计费、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管理费用明细表:(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将管理费用中的职工薪酬、无形资产摊销等项目与各有关账户进行核对,分析其勾稽关系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记录。2.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1)计算分析管理费用中各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管理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2)将管理费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较;(3)比较本期各月份管理费用,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适当处理。3.检查管理费用的明细项目的设臵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结合成本费用的审计,检查是否存在费用分类错误。4.检查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是否系经营管理中发生或应由公司统一负担,检查相关费用报销内部管理办法,是否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5.查阅相关董事会及股东会决议,检查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是否在合规范围内开支,是否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6.检查相关合同,检查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是否按合同规定支付。7.检查诉讼费用是否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8.检查业务招待费的支出是否合理,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如超过规定限额,是否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调整。9.复核本期发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费是否正确。10.结合相关资产的检查,确认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是否直接计入管理费用。11.针对特殊行业,检查排污费等环保费用是否合理计提。12.选择重要或异常的管理费用,检查费用的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算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3.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的张凭证,实施截止性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14.检查管理费用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五十八、财务费用

定义: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有的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保险企业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财务费用)、金融机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但在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应计入开办费;为购建或生产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发生的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在“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等账户核算。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财务费用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实质性分析程序:(1)将本期财务费用各明细项目与上期进行对比,必要时比较本期各月份财务费用,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追查原因;(2)计算借款平均实际利率并同以前年度及市场平均利率相比较;(3)根据借款平均余额、平均利率测算当期利息费用和应付利息,并与账面记录进行比较;(4)根据银行存款平均余额和存款平均利率复核利息收入。3.检查财务费用明细项目的设臵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是否划清

24

财务费用与其他费用的界限。4.检查利息支出:(1)结合长短期借款审计、检查各项借款期末应计利息有无入账,财务费用中是否包括为购建或生产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发生的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2)审查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结合长期应付款等项目的审计,针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购入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有关资产,检查财务费用的金额是否正确;(4)检查应收票据贴现息的计算与会计处理是否正确;(5)检查存在资产弃臵费用义务的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在其使用使命内,按期计算确定应负担的利息费用的金额是否正确;(6)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实施完毕,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的辞退福利,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歧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时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是否正确。5.检查利息收入原始凭证,特别应注意检查:(1)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期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是否正确;(2)从其他企业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的利息收入是否按规定计缴营业税。6.检查汇兑损益计算方法和所用汇率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致。7.检查“财务费用––其他”项目的原始凭证。8.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的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9.检查财务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列报。

五十九、资产减值损失

定义: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资产减值损失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资产减值损失核算类容是否符合规定。3.对本期增加及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与坏账准备等科目进行交叉勾稽。4.对本期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结合相关资产科目的审计,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5.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是否恰当。

六十、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定义:是指资产或负债因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收益。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明细账,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各明细发生额逐项检查:(1)在资产负债表日,被审计单位是否将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本科目;处臵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时,是否将原已记人本科目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转入投资收益。(2)在资产负债表日,被审计单位是否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本科目;终止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时。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对于在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是否进行了正确的会计处理。(4)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应结合对应科目n检查其初始成本确定是否正确,期末公允价值确定是否合理;处臵时原公允价值变动(含记入本科目和资本公积)有无正确结转至其他业务成本。3.检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列报是否恰当。

六十一、投资收益

定义:是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

25

净收益。

审计程序:1. 获取或编制投资收益分类明细表:(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投资收益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2.检查投资收益明细项目设臵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3.结合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负债等相关项目的审计,验证投资收益的记录是否充分、准确。4.结合投资等项目的审计,确定投资收益是否被记入正确的会计期间。5.检查投资协议等文件,确定国外的投资收益汇回是否存在重大限制,若存在重大限制,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说明原因,并作出恰当披露。6.检查投资收益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六十二、营业外收入

定义:是指企业确认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臵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债务重组利得、企业合并损益、盘盈利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政府补助、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款收入、捐赠利得等。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营业外收入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检查营业外收入明细项目的设臵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是否划清营业外收入与其他收入的界限。3.结合相关非流动资产的审计,检查非流动资产处臵利得,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了必要的批准程序,抽查相关原始凭证,审核其内容的真实性和依据的充分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4.结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审计,检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了必要的批准程序,并抽查相关原始凭证,审核其内容的真实性和依据的充分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5.结合债务重组的审计,检查债务重组利得,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了必要的批准程序,并抽查相关原始凭证,审核其内容的真实性和依据的充分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6.结合递延收益的审计,检查各项政府补助的批准文件,复核收入的性质、金额、入账时间是否正确。7.结合相关资产的盘点及监盘资料,检查盘盈利得金额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批程序,检查相关原始凭证,审核其内容的真实性和依据的充分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8.检查捐赠利得相关的原始凭证,相应的税金是否提取,金额计算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9.结合相关项目审计,检查其他营业外收入的入账金额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10.必要时,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天的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如存在异常迹象,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11.检查营业外收入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六十三、营业外支出

定义:是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臵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亏损失、非常损失、罚款支出等。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营业外支出明细表,并与明细账和总账核对相符;(2)检查营业外支出项目的设臵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无与资本性支出、营业性支出相混淆的情况;(3)抽查大额营业外支出,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齐全,有无授权批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检查营业外支出期末结转的正确性;(5)确定营业外支出是否已在利润表上恰当披露。

26

六十四、所得税费用

定义:是指企业经营利润应交纳的所得税。这一般不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因为可能存在“暂时性差异”。

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所得税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根据审计结果和税法规定,核实当期的纳税调整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结合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审计,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存在税前可抵扣的亏损,应检查形成亏损的年份与金额,必要时,取得经税务机关审核的前5年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当期可抵扣亏损额。3.结合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审计,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应有余额,并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扣除企业合并及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倒轧出递延所得税费用(收益),并检查出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检查当期直接冲减所得税费用的事项,依据是否充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5.检查所得税费用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列报。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0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