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6-02 14: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陋室铭 爱莲说》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 全唐文 》。作者 刘禹锡 ,字 梦得 , 唐 代著名诗人, 文学家、哲学家 。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铭”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周敦颐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 太极图说》《 通书 》。

二.古今异义

1.鸿 古:大,渊博 今:鸿雁,书信

2.形 古:形体,身体 今:形状,例子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 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灵巧,灵验。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 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

劳:劳累。形:身体。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四、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有灵气 )。斯(这 )是陋室,惟(只)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 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人 ),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主谓之间,取独 )乱( 扰乱 )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 )之劳( 使 劳累 )形( 身体、形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

水陆草木之( 的 )花,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 )李唐来,世人盛(大多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主谓之间,取独 )出淤泥而( 却 )不染( 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 )不枝( 长枝节 ),香远益( 更加 )清,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植( 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 亲近而不庄重 )玩焉。

予( 我 )谓( 认为 )菊,花之( 的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的 )爱,陶后鲜(很少 )有闻。莲之爱,同(像 一样的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应当 )乎众矣。

五、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2、表明陋室自然环境清幽淡雅的句子是: , 。

3、写室内生活之雅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 , 。 , 。

4

5对莲的品格高度概括的句子是: , 。

六、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上”长到,“入”映入。拟人修辞,化静为动,写出

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表现屋主人怡然自得的心情和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七、问答题:

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类比,引古贤之名举例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以古代名贤自比(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用孔子的话作结,有何用意?

孔子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不陋;与前文“惟吾德馨”相呼应;以反问作结,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

八、主题

《陋室铭》的主题:安贫乐道情趣 高洁傲岸节操

《爱莲说》的主题:本文借对莲的歌颂,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世风的慨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1、背诵、默写2、课下注释3、每一联的赏析4、表达的作者情感

一、文常: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有《杜工部集》。

二、字词:见课下注释

三内容理解: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所见,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赏析:

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生动形象的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 写出大自然把泰山营造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诗人抓住“曾云”、“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的感受。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化用孟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也是它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也是主旨句。

本诗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变得破败不堪,长安城里乱草丛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承上 启下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因感时恨别,使诗人既是见了花鸟也堕泪惊心。触景生情。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花、鸟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事物,为什么会使作者感时溅泪,恨别惊心?

面对残破的国都,作者心中想到的是不知何时能够平定叛乱(忧国),妻儿们在兵荒马乱中怎样度日(思家),所以会感时溅泪,恨别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用对偶的写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延绵不断,跟家人难通音信。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的长发现在已短的无法梳髻插簪。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加了一层悲哀。

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荒城春望触景伤情的描写,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0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