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_雷雨_人物性格矛盾的社会文化根源

更新时间:2023-05-19 17: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7卷 第4期 2005年12月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XiamenEducationalCollege

Vol.7 No.4Dec.2005

析《雷雨》人物性格矛盾的社会文化根源

刘秉浩

(福建师大法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 要]中国近代著名的戏剧作品《雷雨》,化社会文化根源,也反映了作者曹禺的思想观念,,四种性格类型的形成及发展,[关键词]作品;人物性格;[中图分类号].3[]]1673-0275(2005)04-0033-03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公认的戏剧基本法则。而戏剧冲突必须通过剧中人物的冲突构成并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人物行动的内驱力,所以戏剧冲突的本质也就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人的性格是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是社会现实对人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人之间能概括出不同的民族一致性,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必须寻找一个更为深广的角度———社会文化,从而能够发现人物身上所带有的民族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当代文学经典戏剧作品《雷雨》中的人物性格更代表着当时的社会文化特征。

一、《雷雨》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1.关于社会文化的界定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在众多学科中被广泛使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它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本文所提及的则局限于后者的范围,即分析冲突中人物性格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形态特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阶级的文化又相互接触、交流,促进了文化本身的进化与发展,形成了特定社会发展时期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

2.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开始,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突、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之后,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大交流、大更新的阶段,形成了“古今中西”大交会的纷繁局面。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冲突、整合,酿成强大的冲击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引起了人类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与斗争、分化瓦解与聚合。《雷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作为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

这种激荡的文化氛围。

3.作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客观现实和作家主观的统一体,无法拒绝也不能缺少作家主观的观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中国社会传统的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产生了那个时代的多元文化。作者的理想世界是道家文化对他影响的结果,在上私塾的少年时期,就读过了老子的《道德经》,在《日出》一剧中他还把老子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作为剧本的题辞。儒道是不同而互补的两种中国文化思想,儒家文化提倡入世,建功立业、建立秩序森严的社会之礼;而道家文化则宣扬出世,超脱,寻找逍遥无拘的生命自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另一种文化思潮就是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自由、平等、博爱”的影响,曹禺在写作《雷雨》之前,就已经读过了几百部西方的戏剧作品。在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曾对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说:“我曾经找过民主,也不过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他无法清晰地理解现实中这些纷乱的文化冲突的时候,便从古希腊悲剧中神秘的宿命观念出发,来解释人物的性格及其冲突的性质。在作品体现了“命运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是人们对自然无能为力以及对社会历史前进力量中人的作用完全忽视的产物,是一种在原始的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人类早期观念,曹禺在安排冲突的时候,并未完全照搬这种原始的文化模式,而是不知不觉地改造了它,融进了二十世纪时代的文化观念。使读者感到命运的力量并非源自神秘莫测的“天意”,而是藏在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作用里,把时代生活中交汇的多元文化融入人物性格之中,并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展示了现实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中西文化,使《雷雨》带上时代文化的丰富内涵,远远走出了命运观这种原始文化的范畴,从而也超越了作者主观的局限性

[收稿日期]2005-07-20

[作者简介]刘秉浩(1962-),男,福建永泰人,现就职于福建师大法学院。

3

4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二、《雷雨》人物性格的社会文化根源作者在《雷雨》塑造了八大人物形象,四个性格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人物性格在沿自身轨迹前进时互相碰撞、交叉、扭曲,形成了剧本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这四种性格是主宰型、反抗型、屈服型和幻想型。我们在论述中力求在揭示人物性格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时,也探求人物内心多元的非主要方面的文化存在及其冲突。

1.主宰型人物性格及其社会文化根源《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他的性格具有主宰性,剧中所有人物的矛盾都是以周朴园为中心展开的。以“三纲”、“五常”的焦点,活的方方面面,。思想的一个化身,特征,正如同侍萍对四凤说的:“他的话,向来是不能改变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作为全家之“纲”,他也成为全家命运的主宰者。他根本没有把妻子儿女的自由幸福放在眼里,他不断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蘩漪,扭曲了她美好的天性,他不惜利用种种手段逼迫蘩漪喝那一碗“喝了十几年”的苦药,他使蘩漪得不到爱又不敢正常地爱,只能与周萍“闹鬼”般地在“乱伦”中寻找生命唯一的支柱。他也无法容忍儿子周冲美好善良的愿望,当周冲与受伤工人要与他讲理时,他一句话就封住了儿子的嘴:“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他这样专制地压迫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使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到“气闷”,但他却自以为自己的家庭“最圆满,最有秩序”。

周朴园虽出身封建阶级,但毕竟出洋留过学,接受过外国新思潮的一定影响。在他身上存在着当时资产阶级合理进步的文化观念,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爱上了做为下人的侍萍。他对侍萍的爱完全可能是真诚的,这种爱本身不应受到遣责,而恰恰可以证明周朴园身上还有“人性”的存在。他后来对侍萍的怀念也完全可能是真诚的,是心灵深处的本性和愿望的体现。但问题主要在于,当这种合理的愿望与那些不合理的文化观念产生冲突时,他性格中不合理的因素却占了主导地位,所以他抛弃了爱而依照封建联姻制结了婚,后来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从自己一贯的观念出发,认为是对自己的威胁,庸俗地希望用金钱了断自己的卑鄙,赤裸裸地露出了他那充满令人恶心的铜臭气息的丑恶本相。

所以,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的,其文化内涵也是多元的,但却是以封建伦理思想和剥削意识、等级观念为主导方面。这种真实的多元结合的社会文化根源决定的人物性格使他有别于其他社会,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具有独立的民族特征,也有别于中国新文学中其他反面艺术形象,从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个典型形象。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他尊奉的信条,在封建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维持的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着一种可怕的力量,也反映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筑成的资产阶级同封

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和社会文化根源。

2.反抗型人物性格的社会文化根源

蘩漪、侍萍和鲁大海是来处于周朴园家庭内外的三个反抗者。由于生长的环境和人生的经历不同,他们身上与周朴园对立的文化教育观念也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反抗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结局。

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义、。人道主义最初形式,。人道主义主要,宣传以人为中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反对宗教专制,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十八年来,蘩漪犹如是在阴沟里讨着生活一样,在窒息的环境中,她“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周朴园几十年如一日的“凶横”把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完全扭曲了她的人性,扼杀了她的幸福。但作为“五四”思潮影响的外表美丽的妇女,蘩漪的内心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个性解放区的强烈要求,有追求爱和自由的美好天性。为了争取爱的权利,她大胆地抛弃了封建规范所要求的“母性”,冒着“乱伦”的罪名与名份上的儿子周萍相爱。但是这与她的所处的环境是不相符合的,她的内心时时与现实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积淀了十八年,最后发展成为尖锐的戏剧冲突。她不惜牺牲儿子周冲的情感,半疯狂地向周冲喊到:“你不要以为我是你的母亲,你的母亲早死了,早叫你父亲硬逼死了,闷死了。”她身上个性解放思想更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虽然最终她还是失败了,个性解放思想并未使她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但却鲜明表现了那个时期妇女要求个性解放的声音。当时封建传统的势力大大强于她赖以反抗的人道主义力量,另一方面她由于出身于大家望族,封建传统观念不会轻易地从她的意识中消失,所以她的反抗不可能是自觉的。她追求爱情,但她的爱情观里却参杂了封建等级观念,认为四凤能被周冲爱上是“她的福气”,因为“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她始终不能摆脱对封建势力的依附和寄生,在她与封建势力英勇斗争的背后,潜藏着软弱和动摇。

与蘩漪不同,侍萍和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是两个对立阶级的冲突,表现在文化观念上是劳动人民的文化心理特征与统治阶级剥削意识的冲突。侍萍和鲁大海的反抗又有区别,侍萍所代表的是尚未觉醒的无产阶级文化观念与统治阶级的矛盾,鲁大海则代表着正在觉醒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斗争。

侍萍恨透了周朴园和周家,但她与千百万劳动人民一样,追求的只是一种能“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所以她只是把三十年所受的苦全都深埋在心里,而没有对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进行公开反抗。她的思想观念虽然具有反抗的因素,但行为却仅仅表现为逃避,体现了当时并未真正觉醒的劳动人民的社会心理特征。她的努力并不能根本改变自己后代四凤被欺辱的地位,也没有能阻止女儿走

 第4期刘秉浩:析《雷雨》人物性格矛盾的社会文化根源

3

5

上与自己同样的命运,直至遭到更加悲剧性的毁灭命运。虽然如此,她毕竟代表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观念,从而引起了劳动人民的共鸣,推动着劳动人民争取翻身解放的时代浪潮。

鲁大海对周朴园的反抗则显得更彻底、更勇敢,体现了劳动人民长期遭受统治阶级奴役中形成的彻底的反抗精神在新时代里的延续和觉醒。鲁大海对周朴园痛斥着:“只要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的许多工人”,“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三百个小工”,“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象汉乐府民歌所描绘的那个拨刀出门去的勇士一样,用手里的武器(枪)向周家示威:“周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这就是一条路。抗。迹。曹禺曾这样说:、《孟子》,其中‘为富不仁矣;’的话,我记得很牢,影响也不小……知道有钱人不是好东西。鲁大海的文化观念,在那个无产阶级革命正风起云涌的时代,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他所代表的社会革命文化观念拥有坚实的后盾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它不但没有为封建传统力量所淹没,反而正是这种先进的文化观念最终埋葬了封建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所以鲁大海不可能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他对悲剧的超越正显示了这种历史的必然。

3.屈服型人物性格的社会文化根源《雷雨》中还塑造了认同、屈服于周朴园立场观念的周萍这个软弱的人物形象。剧作家把他归结为“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从社会文化意义上看,他与后母发生爱情表现了他的思想起点与蘩漪等人颇为接近,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些“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正是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使他的性格变得很复杂。做为一个具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长大的少爷,仍有其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源,他的周围时时都弥漫着的封建阶级的思想文化气息,令他对自己的行为于心不安,担惊受怕。终于,他屈服了,从而想抛弃那份爱,“他要把自己拯救出来”,做一个“有道德观念”的对得起父亲的儿子,与父亲一样,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的秩序与蘩漪的个性解放思想产生了冲突。他在结束了与蘩漪的那种关系后,又却再次陷入了还是违背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与四凤的爱情关系中。他对四凤的爱正与周朴园对侍萍的爱一样完全值得歌颂也是真诚的,但他根本没有与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产生冲突的勇气,毫无带四凤出走的念头,这又使四凤接受了母亲的告诫与他产生了冲

突。在面对鲁大海等工人时,他还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打了鲁大海。所以正是周萍对腐朽文化观念的认同和屈服,造成了自己的苦难,也造成了别人的痛苦,不但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甚至相反,招致了许多人的斥责和批判。

4.幻想型人物性格的社会文化根源周家二少爷———周冲,是一个可爱的充满“一切孩子的空想”的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对社会、”,他的,所,包含着丰富的社会而“周冲是作家的一个视角”,作家的憧憬、理想、希望、欢乐、痛苦、失望都透过周冲体现,透过周冲的视角去观察那个“雷雨”的世界。他尊重工作的权利,他也非常尊重自己所爱的侍女四凤,而不象蘩漪那样仅仅把她看成“下等人”。他说:“我将来并不一定要跟他结婚。如果她不愿意我,我仍然尊重她,帮助她的。”周冲所追求的文化观念,正如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所宣告的“我们认为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天生平等,天生有无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周冲的理想又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鲜嫩红润的面色,健康匀称的体格,并被赋予了勤劳的特征,是美的必要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的美人在劳动人民的眼里往往产生不愉快的印象,因为他们认为瘦弱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结果。周冲正是按照劳动人民的这种审美观来评价四凤的,他认为“她心地单纯,她懂得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最好的她不是小姐堆里娇生惯养出来的人。”总之,周冲与作者及同时代的许多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一样,一方面接纳的是当时处于上升资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又糅合了劳动群众的文化因素。尽管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文化追求,但许多人正是在这样的追求过程中,跨出自己的阶级牢笼,走上为革命呼喊助威的道路。

总而言之,《雷雨》的人物性格及其冲突,取决于着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根源。它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封建传统文化的思想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之间,剥削阶级意识与劳动人民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过程,从而开辟了审美思考的天地。曹禺这种对交织着多元文化的时代生活深刻的反映和广泛的选择,使得他和他的《雷雨》真正达到了“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乃弗失固有之血脉”的艺术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zq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