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及其优缺点

更新时间:2023-11-26 03: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作业:论述“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及其优缺点

一、 什么是北京共识

“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早在邓小平南巡之后就已出现并为人们所讨论,它再次成为全球人们热议的话题是因为 2004 年5月11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和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北京共识》,他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中国模式” 、 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政要讨论的热门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雷默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引来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媒体和官方的诸多议论,这其中既包括支持和认同的观点,也不乏有反对和异议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面临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大环境下,经济最早复苏,而且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奇迹,这不能不让世人将目光纷纷汇聚到这里,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已取得的成就,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

“北京共识”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最新概括。它探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底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中国经验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北京共识”是指一系列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新思想:“不仅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秩序接轨”。

具体来说乔舒亚的“北京共识”可以概括为三个原理:其一,

把创新的价值重新定位,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迄今创新和技术给一些部门带来的超快速变化足以使中国能够解决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创新带来的变化之快,以至于这种变化造成的问题还没来得及出现,新的变化又产生了。用物理学术语来表达就是,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耗。其二,由于不可能从顶端实现对动乱的控制,就需要一整套新的工具。要让眼光超越诸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尺度。这是处理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矛盾的惟一途径。其三,使用影响力把想要踩踏自己脚趾的霸权大国挪开,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安全理论。

二、我们中国的学者是怎样描述中国模式的呢?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或概括“中国模式”。从基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方面来看,“中国模式”的要素是:1)在所有制方面,中国既不推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也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土地和森林、矿山等资源也不实行私有化。同时,中国放弃了传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而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在政治上,中国坚持共产党的一党领导没有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但又不是简单的一党政治,而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3)在意识形态上,中国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但又允许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一元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处于并存的局面。4)在军队与政治的关系上,中国一直实行文官领导军队的制度,不允许军队干预

政治,但又始终奉行党指挥枪的原则。5)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已经产生,并且正在对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但正像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引导的市场经济(government-led market economy)一样,中国的公民社会也带有政府引导的性质(government-led civil society),多数民间组织并不具有西方国家的民间组织那样的自主性。

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看,“中国模式”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从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方面看,“中国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国力求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并且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社会的平稳转型,在推进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整体性变迁的同时,没有出现国家的失控和政局的震荡。同时,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稳定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的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逐渐让位于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从改革和发展的策略来看,“中国模式”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必须从总量上增加大多数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使多数人从改革中得到好处。

三、中国模式的优缺点

(一)中国模式的主要优点

一是凝聚力强。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养了我国人民以和为

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优秀品质,这使中国人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应对各种挑战。我国集全国之力成功举办奥运会、共同应对汶川大地震的行动集中体现了中国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而这在一个多党竞争、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对立的模式下是很难做到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财力弱小,需要的正是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模式,这样才能加快本国的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正是中国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青睐的重要原因。

二是效率高。这种效率在应对重特大事故时更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应对突发重特大事故的首要原则就是高效及时,有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地做出反应,及时地制定应对措施并及时地使之付诸实施。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模式的优柔寡断:无论是布什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还是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其出台都是一波三折,在共和党、民主党的相互掣肘中,在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姗姗迟来。 而我国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台,随后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出炉更让人感受到中国的效率。这种效率上的巨大反差是两种不同模式的必然结果。西方模式的多党制、议会制的制度设置基于不同党派所代表的不同集团的利益对立,很容易出现因集团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的局面,很容易出现无休止的争吵、争辩甚至争斗的情况。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则较好地避免了这种相互扯皮、内讧的情况,中国模式能以极高的效率应对各种重大事件。

三是稳中求进。我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既定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中国既没有像依附理论那样,完全和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脱钩,闭关自守地进行现代化,也没有像传统现代化理论和华盛顿共识那样,采取私有制、全盘西化和激进性变革的方式进行,而是根据我国改革所能承受的限度和改革的需要,在保证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逐渐扩大开放的领域,在改革和开放中增强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能力。稳中求进,大大降低了改革成本,确保了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确保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局限性

中国模式被世人热议,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中国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经验、一种需要完善的模式,中国模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绝不会一帆风顺, 它面临国际国内多种势力和多种因素的严峻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美国《国家利益》杂志 2004 年夏季号刊登了题为《中国的胃口与日俱增》的文章,在比较中美对原料的消耗及相应的产出基础上,表示了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消耗、低产出问题的关注。

二是生态 环境问题。据2004年9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环境问题的挑战》研究报告:2001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16个;2002年,我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恶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12%。

三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

还多局限于经济上,认为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同时,应看到,政治体制的滞后而造成的权力过分集中和腐败问题等将是影响中国模式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障碍。

四是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诸如两极分化、社会治安、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znt.html

微信扫码分享

《论述“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及其优缺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