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基础复习: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更新时间:2023-05-06 18: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基础复习: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2分)

1. (2分)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

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坚守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 (2分) (2017高二上·潮南期中) 在中国,陶瓷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 . 源远流长

B . 博大精深

C . 包容性

D . 推陈出新

3. (2分) (2016高二上·宁夏期中)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第1 页共11 页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4. (2分) (2016高三上·杭州模拟) 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表现在中华文化的力量上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5. (2分) (2016高二下·蓟县期中) 儒家文化传统和儒学仁、义、智、信的道德标准已经跨越了国界,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走向世界说明()

A . 儒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 . 儒学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2 页共11 页

C . 各民族文化是完全一致的

D .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6. (2分) (2017高二上·天长期末) “汉语汉字溯源及现代应用研究·汉字部分”研究课题,是国家语委“十三五”重大研究专题。该专题聚焦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描述汉字的历史发展谱系;国家语委如此重视该课题,是因为()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④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③④

7. (2分) (2018高一下·诸暨期末)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第3 页共11 页

D . ②③

8. (2分) (2017高二上·天长期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

A . 准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B . 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C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9. (2分)(2016·平谷模拟) “中国智慧自成语境”。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10. (2分) (2017高二上·山东开学考) 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就已经很发达。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国家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

①我国多民族文化渐趋融合,逐步走向同一

②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第4 页共11 页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能兼收并蓄

④深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1. (4分) (2017高二上·城固期末) 2016年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上演。完成下面小题。

(1)音乐会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从借助高新科技演绎的水上芭蕾《天鹅湖》,到新编民歌《难忘茉莉花》,再到经典《欢乐颂》,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传递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元素和情感力量。透过《最忆是杭州》的成功,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②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文化创新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音乐会是一台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演出。一曲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的对话,呈现了中西合璧的《高山流水》,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令人赞叹不已。由此可以看出()

①音乐是凝固的艺术

第5 页共11 页

②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得以传承

③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得以发展

④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2. (2分) (2016高二上·昆明期中) 公元前800年左右,西周史泊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用这一思想表达中华文化的()。

A . 独特性

B . 民族性

C . 包容性

D . 地域性

13. (2分) (2017高三上·贵阳期末)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唤醒城市记忆的捷径之一,是老地名。小小的老地名,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录着城市的交迁和发展。贵阳市的阳明路、博爱路、盐务街、纪念塔等地名,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给予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这是因为老地名()

①作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营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彭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为旅游和经济发展增添了文化内涵

④往往延续着历史的秘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A . ①②

第6 页共11 页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4. (2分)(2020·榆林模拟) 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②佐证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④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交流

A . ③④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②

15. (2分) (2018高二上·番禺期中) 新版民族歌剧《木兰》集东方韵味之美与西洋歌剧之高雅于一体,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东方创造。这种艺术探索()

①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②以现代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转化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第7 页共11 页

二、非选择题 (共2题;共15分)

16. (5分) (2018高二上·云南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接在一起,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实施四年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果。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建设“一带一路”对推动亚欧非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17. (10分)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认为: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说明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

第8 页共11 页

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2)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第9 页共11 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1-2、

12-1、

13-1、

14-1、

第10 页共11 页

15-1、

二、非选择题 (共2题;共15分)

16-1、

17-1、

17-2、

第11 页共1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zh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