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
更新时间:2024-03-24 05: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2016年生物高考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6-2020年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内容简述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合作优势、组织结构优势和文化优势等,
这些不同的优势发挥协同影响作用,便可促进产业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强国家及区域竞争力,不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等地区。其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聚。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现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生物医药园区;二是单独建设的生物医药园区。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领域,建设生物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这为生物医药集群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应加大沟通协调力度,统筹制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鼓励以骨干生物医药企业为龙头,实现中小企业的整合,培育出若干个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从而带动集群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绍了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及综合效益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投资潜力及集群化发展背景。然后,报告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载体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透析,并全面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情况。随后,报告介绍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及目标招商企业。最后,报告重点研究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培育策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报告目录
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特征 ................................................................................................... 4 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5 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现状 ........................................................................................... 8 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布特征 ........................................................................................... 9 五、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运营模式分析 ....................................................................................... 9 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战略 ................................................................................. 13 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分析 ................................................................................................. 14 附:报告详细目录 ......................................................................................................................... 20
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特征
生物医药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生物技术产品或其他的商品,从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长,除了经历生物技术产品必经的3个阶段即理论研究、中试和产品规模生产之外,它上市前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临床和一个审批周期要比一般商品长得多的审批过程。从产业发展本身看,该产业具有独特的以下特点。
(一)高技术性
生物医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为例,上游研发技术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以及基因的克隆、导入及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整个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特征也体现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面,要求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二)高投入
还是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亿-3亿美元左右,创新一类产品一般是3亿-5亿美元甚至更高。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备仪器的配置及GMP厂房的建造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
(三)产业化周期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这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基础和应用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到中试和规模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的整个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阶段、多主体。生物医药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在美国,一个全新化学药物的开发平均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而技术难度更高的生物药品,开发时间周期要高于一般的化学药品。
(四)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通常仅有5%-10%。另一方面,“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厂家激烈竞争的焦点。若被他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前期开发则全盘落空。可见,新药的市场推广过程也存在着高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
(五)高收益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的产业。产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一般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因此,“抢占创新研发,抢占专利产品和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新的焦点。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高回报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信息产业8.1%的两倍,也远高于7%的计算机产业。
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
2009-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销售收入保持了较快的规模增速,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为1062.45亿元,同比增长41.12%,为近年来最大增幅;2013年行业销售收入为2381.36亿元,同比增长34.13%;2014年行业销售收入为2749.77亿元,同比增长15.47%。
(二)区域分布
2013-2014年生物医药行业销售收入位居第一的省市是山东省,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858.53亿元,同比增长12.99%,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1.22%;江苏省位居第二,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359.19亿元,占比为13.06%,较上年同比增长9.83%。
(三)生物制药状况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5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中国制药行业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新版GMP对制药企业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格局,目前国内一些知名药企也开始进军生物医药领域。2014年中国生物制剂市场达到50亿美金,与中国总体制药市场增长持平,这一点与全球生物制剂市场状况不同。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
在中国排名前五的生物制剂治疗领域依次为,市场占比18%的免疫激动剂,占比17%的糖尿病,占比11%的肿瘤,以及凝血剂和抗血栓剂,占比分别为10%和8%。
从生物制剂的化学成分看市场占有率,其他蛋白和多肽是最大的类别,其余依次是胰岛素、造血GF、单抗以及酶。
图表 中国疾病领域和化学成分生物药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生物制剂市场和全球生物制剂市场相比,最大的差异体现在单抗产品。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占有20%全球市场份额的单抗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仅有4%,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患者负担能力不足,而另一方面在于单抗大都是大分子产品,这一点国内仿制产品还未跟上,使得单抗产品在国内的总体使用比例比较低。
同样的,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集中度也较高,中国的340家生物制药公司中排名10大公司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外资企业依然是市场主导,占据前五的位置,国内企业占据四席,分别是山东齐鲁制药、上海复星医药、广东天普生化和康辰医药。尽管如此,总体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和定价相对较低,这一优势使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从2010年的57%到2014年的60%。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6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中国生物制药销售额排名前十的企业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10大生物制药公司,除山东齐鲁制药、珠海丽珠试剂和合肥兆峰科大药业之外,其余公司主要销售均来自于生物药产品。就产品而言,近些年国内新上市的丽康乐、优思灵、Han Wei、雷珠单抗以及诺和平等产品均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7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中国生物制药销售额排名前十的本土企业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现状
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泛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获利前景,其集群现象非常明显。
现代生物技术与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现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生物医药园区;二是单独建设的生物医药园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2011年的219家增长到2015年的364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5%。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在2012-2013年间快速增长后,进入到平稳增长阶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背景下,国家级开发区的审批更为审慎,2014年新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共9家,增长率仅2.8%。2015年,新获批国家级开发区达到31家,增长率为9.3%。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高新区共145家,国家级经开区共219家。大多数涉及生物技术产业,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及中国市场强大发展潜力的双重推动下,国内药谷热持续升温,各类药谷项目密集上马,目前我国各类药谷数量不下百个,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药谷不下50家,华西有科技部首个批准的“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四川成都药谷;长三角有上海张江药谷,浙江杭州药谷、江苏无锡药谷、浙江兰溪药谷、江苏常州“三药”生产基地等;西部有“现代化高科技生物工程工业园”新疆天山药谷;华南有号称“南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8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药库”海口药谷;华北有北京亦庄药谷、中关村药谷、天津国际创新药谷;东北有吉林通化医药城等;其他地区有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深圳医药产业园区,广州国际生物岛等。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但区域不平衡发展将进一步凸显,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差距将持续拉大。研发要素有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制造环节加速向江苏、山东集聚的趋势。
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布特征
近年来,我国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扶持,通过政府引导与民间投资的联动,生物制药产业已经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总体来讲,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从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分布情况来看,1997年至今,国家发改委与科技部在全国共确立了56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长三角地区18家、环渤海地区12家、东北地区8家,三地区产业基地的数量占总量的70%;中南地区11家,西部地区7家,比重分别只有18%与12%。此外,国务院分别于2009年3月和2013年12月正式批准江苏泰州和吉林通化成立国家级医药城,哈尔滨和厦门于2014年10月凭借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方案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
从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4月,全国共成立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3家,高新区75家。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分别拥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31家、28家和23家,占比超过50%。其中,长三角地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家,高新区8家;环渤海地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7家,高新区14家。其余生物医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则分散分布在西部的贵州、云南以及中部的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地。
从不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的分布情况来看,国内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为龙头,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川渝地区齐头并进的格局。以2012年前3季度为例,沪浙、江苏、京津冀、山东四地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了1021亿元、1623亿元、1046亿元与717亿元,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吉林、珠三角、川渝等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均在700亿元以上;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的产值在400亿元左右,而其他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生物医药产业相对落后,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五、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运营模式分析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9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园区的运营是指园区经营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活动,是与园区发展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运营管理是指对园区主要运营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不仅仅是指园区的招商引资以及物业管理。
(一)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可分为政府主导和企业投资开发两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园区建设完成后由专门成立的园区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并成立园区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招商和运营工作。园区管理委员会行政编制一般隶属于园区所在的市,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主要负责处理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此类园区大多采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重点企业以园区产业联盟的形式推进园区的发展。而企业投资开发型园区独立建园的较少,主要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此类园区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园”分开,市场化程度高、运营机制灵活。
1、孵化器
孵化器模式的科技园区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发展本国孵化器的规划措施,以推动本国或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以色列通过“孵化器计划”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成就引人瞩目,通过制定激励政策、优化孵化政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本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其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加拿大。
在我国,科技园区也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培育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来源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如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即是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备的一流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生物医药园通过与各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进行联合,以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搭建医药生物工程中试车间、分析检测实验室、合成实验室、制剂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干细胞工程中心等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研发的研发机构和项目专利持有人及需要借助专业实验室和中试车间进一步研发项目的机构与个人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孵化器模式通过灵活运营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代为办理各项审批手续等服务,对创新型企业来讲是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平台。目前,孵化器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推动产业科技发展的模式。
2、产业聚集型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0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即大量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机构、生物医药科技企业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在空间上的聚集,通过合作竞争,形成强大的企业规模、产业链和增值链以及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产业模块。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政策引导,我国在一些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四川成都高新区等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近年来吸引了数十家跨国制药企业到张江设立研发中心,如罗氏制药研发中心、礼来中国研发中心、杜邦中国研发中心、GE中国研发中心等。同时聚集了30多家生物技术研发机构,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等。
(二)赢利模式
赢利模式主要是指收入来源及利润形成途径,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大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都是政府主导型园区,赢利模式主要体现在当地财政税收上,园区管理公司的赢利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物业管理上。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讲,创新性的企业对当地财政带来的税收效益较小,这些企业的成长反而常常依赖当地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撑,往往使园区的发展陷入了“投入+运营<产出”的怪圈。
以企业为例,在市场竞争的初期和企业成长的不成熟阶段,企业的赢利模式可以不太明确,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不断成熟,企业开始重视对市场竞争和自身赢利模式的研究。无论现在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只要找不到正确适合的赢利模式就注定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找到适合园区发展的赢利模式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赢利模式应主要从资产经营、企业孵化、平台经营、项目经营、技术开发服务、人才培训及政策咨询等方面切入,寻求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资产经营。园区的地位赋予了土地特殊的产业定位,提升了土地的价值,但工业用地地价较低,政府为了吸引企业入园,往往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地价标准出让土地,或以各种形式返还入园企业,土地资产收益沦为负值;入园企业经营税收方面,多数建设初期的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甚至承诺了“税收返还”,但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来说,其为园区带来的税收效益很少,没有实质的意义;另外,园区物业管理费、注册登记咨询费等各类服务收益为园区提供了赖以维持正常运营的基本收入;利用资产经营获取利润的模式。由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较多,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利用资产经营获取利润的模式目前难以实现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园区发展成熟,业内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其资产经营亦可成为赢利模式之一。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1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企业孵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的技术型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园区可筛选成长前景较好的企业,通过资本注入、平台扶持的方式加快该类企业的孵化。在企业孵化过程中,园区的管理公司可持有入住园区企业股份,为园区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赢利模式。
3、平台经营。生物技术类企业发展初期往往比较弱小,无法承担昂贵的仪器设备和信息建设费用。园区可通过建设和运营大型科学仪器装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如重庆首创的“科技检测超市”。重庆科技检测中心整合了市内23家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技检测资源,集分析、测试、校准、技术诊断服务、科研开发、经营运作于一体,对外提供检测服务,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4、项目经营。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的特性,一般的生物技术公司往往难以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和较长的研发周期,此外,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但是由于欠缺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而被搁置。园区通过在生物技术公司和科研院所中筛选符合园区的项目进行孵化,进而对项目进行适当的运营,实现赢利。目前,我国一些园区和技术转移公司开始采用“项目运营”的方式建立了可持续性的赢利模式。
5、人才培训及政策咨询。园区是企业的聚集地,开展人才培训和政策咨询是园区开展服务工作、实现赢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园区可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培训机构合作、组织行业相关专家围绕行业发展趋势、政府政策、知识产权、前沿技术、安全管理等入园企业关注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培训会和研讨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培训和政策咨询工作往往由政府主导,市场化程度不高,但是一些知识产权和咨询机构与园区或产业联盟合作,为园区和联盟内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咨询活动,这些尝试已经揭开了我国园区人才培训和政策咨询服务行业的大幕。
(三)资本运营模式
1、国区管理公司与政府的资本合作园区管理公司与政府资本最常见的合作模式是设立中小型企业发展基金。园区联合园区所在政府、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等为园区设立中小型企业发展基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信用担保基金,基金的功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在此基础上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经营等。三是风险投资基金,可由财政投入一定的种子资金,吸引一些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采取公募形式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募集。四是产业投资基金又称创业投资基金,以长期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某一产业,特别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企业,以追求长期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投资基金。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园区管理公司与风险投资资本的合作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特别是对那些正处于前期,依靠创新发展的公司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园区一旦寻找到适合园区发展的管理模式和具有竞争力的赢利模式,亦可称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载体,为园区开展项目开发、平台运营等业务提供风险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多数园区在建设园区的同时,亦通过成立风险投资公司的方式对园区进行前期建设或后期运营,这种园区与风投资本的结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往往为了帮助风险投资公司的实际所有人——政府,实现其政府意志。
风险投资资本的投资对象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且其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园区若想获取国内外风投的青睐,需符合风险投资的基本要求。园区有限公司作为园区运营的主体可考虑通过吸纳一批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创新性项目,并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和赢利模式,实现其资本的增值。园区管理公司与一般的中小型公司相比具有项目数量多、筛选及淘汰机制灵活等特点,对于风险投资更具吸引力。可以预见,园区管理公司与风险投资公司股权方面的实质性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园区发展模式。
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入风险资本为集群提供后续资金
风险资本在国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政府在风险资本投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风险资本的引入:第一,加大立法力度,尽快制定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资本市场;第二,广开渠道,增加风险资本的投入。国外风险资本来源较广,如美国,一般有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退休基金银行控股公司、富有家庭和个人等融资渠道,而我国目前资金渠道明显过窄;第三,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政府部门可以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并吸引这方面人才;第四,放宽政策,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本。
(二)优化集群内服务平台运营的机制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受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壮大。要改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根据主导产业确定孵化器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所需要的功能;第二,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争取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第三,在公共服务平台中,明确政府的定位,完善政府服务。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普通存在一个共性,就是行政色彩比较浓。医药产业由于其特点,行政干预是比其他的产业要强一些,但有时过浓的行政色彩会使其发展偏离经济的发展规律,使服务平台发挥不了其应有的职能,有时甚至起到反向的作用。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三)严把进入产业集群的企业和项目
应从培育产业集群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注重所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发展潜力,要注重引进项目的内在关联和特色,不宜过分注重产值和规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大多数企业是通过依靠提供士地和优惠政策而吸引入园的,依靠优惠政策的扶持,造就了一大批新兴企业,且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引进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工厂和研究机构的同时,要积极培育本地中小企业,鼓励生物科技人员创业,并加强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制定并严格执行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和项目的准入制度,这将是加强集群内部企业间关联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企业间的联系,提高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针对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人才的缺乏,可以从以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完善人才的引入制度,解决人才进入的后顾之忧,加大力度引进生物医药专门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吸引留学人员来园创业;第二,产业集群内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创新、开发性训练,一方面加强人才这方面的再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设立专业学术论坛等手段,有计划地培育具有专业素养和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大对新药的研发
加大对新药的研发,使企业成为新药研究的主体。
世界上百强的生物制药企业都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其前提便是要使集群内的企业成为新药研究的主体。第一,积极引进和培养医药科研人才;第二,产业集群内企业要加大对新药研发资本的投入。国外的大型医药企业投入新药创新的资本一般都达到年销售额的15%以上,但在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7%,这或许就是我国出不了世界级医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三,积极与医药高校和研发机构合作,使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可以及时地产业化。
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保持年均15%-30%的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截至到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总产值已经达到15985亿元,将会承接信息产业成为下一个推动发展的引擎。
“十三五”期间,随着全球大批药物的专利到期,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绝好的发展机遇。同时,针对中老年人口常见疾病的用药需求将快速增长,老年性疾病药物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4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一)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日益凸显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自身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以及研发周期长的特点,致使产业发展必须依托三大集聚的实现: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
通过分析各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分布可以看出,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域大多数都在本国科研机构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聚集。从我国的科研资源和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分布现状来看,“十三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北京、上海等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二)地域性分工更加明确
1、研发要素进一步集聚于北京和上海
北京市拥有众多高质量的科技研发中心以及丰富的生物医药人才资源,现已承载全国生物医药的技术研发、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但目前,在生物医药的市场化、产业化、投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和上海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成果呈现出明显外溢态势。
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以及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几名,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繁多,也是生物医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究开发、营销、制造和投资的汇集中心,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中心。
2、江苏和山东将加速实现生物医药制造环节的集聚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条未形成,支撑技术、生产装备较落后,基础设施差等一系列问题。江苏和山东以其雄厚的制药基础和大型龙头企业积聚的优势,在“十三五”期间,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制造的重要基地。
江苏省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已有17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将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差异化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山东省依托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东阿阿胶、福瑞达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医药大型企业,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海洋药物五大领域为重点,打造产业链完善的生物医药制造、流通链条。2013年,山东省生物医药产值已经达到2600亿,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生物医药制造的集聚区基地。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5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3、产业发展热点地区将持续涌现 (1)深圳和武汉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目前,深圳市生物医药研发水平虽然与上海、北京两大研发中心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高端人才方面比较缺乏。但是,随着中国国家基因库在深圳的建立、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圳市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信息安全领域研发水平快速提高,将成为中国在基因技术、生命信息学专项领域的研发中心。到“十三五”末,深圳市有望成为世界领先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中心、中国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和药品制剂出口基地。
武汉市生物医药产业仍然处于孕育发展期。但是,湖北省、武汉市高度重视,正全力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计划打造集生物产业研发、孵化、生产、物流、行政、文化、居住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及国内行业前5强、欧美医药研发外包知名企业、国际生物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等。目前已签订项目入驻协议76个,投资总额102亿元人民币,有38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包括辉瑞中国研发中心、深圳华大基因、药明康德、国药控股、长生生物、远大制药等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相继入驻。预计到2020年,武汉将集聚生物企业700家,将形成与光电子齐名的又一千亿级产业,成为以生物医药外包、生物制药为主的新兴产业核心区。
(2)太原、厦门和兰州等城市将成为新兴热点城市
山西天然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干燥,是我国原料药特别是生物产品发酵的最佳地域之一。随着生物医药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将形成以太原为核心,包括大同、晋中、运城、长治、侯马等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福建省将在“十三五”期间加强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建设,通过筑巢引凤,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计划以厦门海沧生物医药集中区为核心,进一步发挥福州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功能,充分利用三明、永春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以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点,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甘肃省利用丰富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发展以地域医药资源和民族特色的生物医药。甘肃拥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佛慈药业、奇正藏药、独一味制药、甘肃扶正药业、新兰药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在人用疫苗、口蹄疫疫苗、牦牛血清制品、重离子束生物技术、现代中藏药等方面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一定的产业带动能力。
此外,云南昆明、陕西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也将成为生物医药的新兴热点城市。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6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各地安排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需要考虑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应用前景广阔的产业。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其中生物技术药物是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抗体药物发展迅速。
2013年全球十大畅销药中有7个是抗体药物,每个品种药物的销售额都超过了55亿美元,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但抗体药物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17种抗体药物上市,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疫苗领域也是目前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结合疫苗、肿瘤疫苗、治疗性疫苗等新型疫苗需求巨大,市场广阔。因此,“十三五”重大工程可安排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重点发展抗体药物、疫苗等药物,并发展高效大规模纯化技术,以实现其产业化发展。
安排生物医药产业“十三五”重大工程,需从我国疾病发病率出发,重点发展重大疾病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高、靶向性强的治疗药物。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目前相关治疗药物大多靶向性较低,造成众多不良反应。因此,“十三五”重大工程可安排在重大疾病药物领域,重点开发新型作用靶点的药物,提高药物靶向性,发展缓控释制剂技术,开发新型复合制剂。
我国目前的新药研发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物研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可以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改造和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室、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的建设,鼓励形成以标准企业为核心的高端平台;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推动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与企业牵头,组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
(三)传统产业如何改造
传统生物医药产业改造,可以从化学原料药行业的改造着手,加强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加强重点品种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行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从事原料药生产的企业已达7000多家,但企业小而分散,整体缺乏竞争力。此外,原料药生产处于医药产业链低端,且原料药生产为高能耗、高污染,严重消耗国内的资源,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对化学原料药行业进行改造,可以通过加强对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实现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打通产业链,保障原料药需求的稳定性,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方法实现,应用管道化、连续化、催化合成代替间歇生产;采用新的合成路线,如采用更加简单、原料更加低廉、或更加环保的合成路线和方法替代现有方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7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应用酶法、生物转化等绿色工艺替代化学合成工艺,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传统生物医药产业改造,可以将中药现代化改造作为着力点。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以藏药、蒙药、回药为代表的民族药更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于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毒理机制、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进行中药现代化改造,可以通过HPLC、GC等现代手段进行有效含量测定,建立指纹图谱;将中医典籍与现代药物化学、药理学知识结合,确证药物靶点和机制,进行中药新品种的开发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传统生物医药产业改造,可以通过兼并或淘汰中小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来实现。随着新版GMP的实施,制药企业在硬件、软件、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等方面都要相应提升标准和投入,这样的技术改造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势必将质量管理基础差、盈利水平低下的企业从行业中淘汰,有助于提高行业门槛,增强行业竞争力。对于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对于我国制剂企业走出国门,加速我国制药行业国际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如何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方面,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设立专项资金,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宏观调控作用。
制度环境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只有在合适的制度环境下,产业才能繁荣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力度,加大补贴力度,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生物医药产业;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扩大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融资市场制度创新,拓宽市场的融资渠道;加强市场监管,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其次,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生物医药产品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大多数企业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成功,需要外部资本的介入。政府应当保证投融资平台是公开、多样化的,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和担保公司、科技银行等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设立针对新创生物医药企业的助转贷平台,为新创生物医药企业申请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建立新创生物医药企业与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交流平台和机制,鼓励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对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创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投资;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创生物医药企业及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投放力度。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更有利于招商引资。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信息需求量大,因此,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相互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可以对此加以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8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导,并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共用实验室、中试车间,重点建立一批具有技术服务、咨询和研发孵化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达到资源优化、设备共享、成本降低的目的,形成包括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中试和临床试验、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的完整生物医药产业链。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科研人才,因此,在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问题的基础上,需加大生物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建立人才引进与联合培养的激励机制,并为其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以此培养和造就一批达到前沿水平的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此外,应着力建设由研究机构、产业公司、政府部门组成的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9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附:报告详细目录
《2016-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
研究报告》
第一章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1.1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构成 1.1.1 产业集群的定义 1.1.2 产业集群的要素构成 1.1.3 产业集群的关键维度 1.1.4 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1.1.5 产业集群相关概念辨析 1.2 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 1.2.1 历史因素 1.2.2 基本因素 1.2.3 市场因素
1.3 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
1.3.1 以产业特征及企业间关系分类 1.3.2 从产业层次和实体间关系分类 1.3.3 按产业集群内在关系分类 1.3.4 基于产业集群机制分类 1.3.5 按产业集群产生方式分类 1.4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1.4.1 专业化特征 1.4.2 技术聚集性特征 1.4.3 网络化特征 1.4.4 根植性特征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0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4.5 学习性特征
1.4.6 以高端型集群发展为方向 1.4.7 空间聚集性特征 1.4.8 开放性特征
第二章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效益分析 2.1 产业集群的综合效应 2.1.1 经济效应 2.1.2 社会效应 2.1.3 创新效应
2.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 2.2.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 2.2.2 产业集群内企业关联性与区域经济的耦合 2.2.3 特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优势的耦合 2.2.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耦合 2.2.5 产业集群同整合区域资源的耦合 2.2.6 产业集群与区域技术创新的耦合 2.3 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 2.3.1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2.3.2 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2.3.3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2.4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2.4.1 通过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经济外部性 2.4.2 有助于避免和克服地区间产业同构 2.4.3 弱化了自然禀赋对竞争力的影响 2.4.4 推动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转变 2.4.5 通过区域品牌辐射迅速扩大市场 2.5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2.5.1 集群发展助推城市化进程提速
2.5.2 城市化为集群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1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5.3 集群发展与城市化互动的层次性 2.6 产业集群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6.1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6.2 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2.6.3 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2.6.4 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2.7 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深度分析 2.7.1 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2.7.2 产业集群的层次与结构 2.7.3 产业集群价值链模型 2.7.4 产业集群价值实现途径
第三章 生物医药产业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分析 3.1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运行现状 3.1.1 行业范畴及产业链 3.1.2 产业规模分析 3.1.3 行业竞争格局 3.1.4 药物研发情况 3.1.5 行业并购现状 3.1.6 产业发展趋势 3.1.7 市场发展预测
3.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2.1 行业发展特征 3.2.2 产业发展现状 3.2.3 行业发展问题 3.2.4 行业发展策略
3.3 中国生物药品制造行业财务状况 3.3.1 行业经济规模 3.3.2 行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3.3.3 行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3.3.4 行业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3.3.5 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3.4 中国生物医药重点细分市场分析 3.4.1 血液制品行业 3.4.2 疫苗行业 3.4.3 基因工程药物行业 3.4.4 抗体工程药物行业 3.4.5 诊断试剂行业 3.4.6 海洋生物医药行业 3.5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竞争格局 3.5.1 同业者竞争程度 3.5.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5.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5.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5.5 替代品的威胁
3.6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潜力分析 3.6.1 产业前景分析 3.6.2 产业投资态势 3.6.3 投资壁垒分析 3.6.4 投资价值分析 3.6.5 行业投资方向
3.7 中投顾问对2016-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预测分析 3.7.1 行业发展因素 3.7.2 行业收入预测 3.7.3 行业利润预测
第四章 2014-2016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4.1 经济环境
4.1.1 国际经济运行情况
4.1.2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4.1.3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4.1.4 中国经济产业集群的实践 4.1.5 中国经济“十三五”发展趋势 4.2 政策环境
4.2.1 中国医药市场政策环境 4.2.2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汇总 4.2.3 国家产业集群政策概述 4.2.4 产业集群试点管理办法 4.2.5 国家调整产业布局政策 4.3 社会环境 4.3.1 人口结构变化 4.3.2 居民收入水平 4.3.3 人口老龄化进程 4.3.4 医疗成本变化 4.4 技术环境
4.4.1 生物制药技术概述 4.4.2 生物医药技术进展 4.4.3 新药研发成果分析 4.4.4 医药研发方向分析
4.5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驱动因素分析 4.5.1 金融因素 4.5.2 科技因素 4.5.3 产业因素 4.5.4 一般因素 4.5.5 总结
4.6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效益分析 4.6.1 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4.6.2 能够快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能力
4.6.3 具有市场竞争的差异化优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4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章 2014-2016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5.1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析 5.1.1 产业集群布局状况 5.1.2 产业集群化趋势加强 5.2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5.2.1 产业集聚状况
5.2.2 以纽约为代表的制药中心 5.2.3 以波士顿为代表的医药集群 5.2.4 以旧金山为代表的医药集群 5.2.5 发展启示总结
5.3 欧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5.3.1 产业集聚状况 5.3.2 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5.3.3 丹麦-瑞典的生物谷 5.3.4 巴迪地区生物医药集群 5.3.5 发展启示总结
5.4 亚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5.4.1 亚太地区聚集总况 5.4.2 中国集聚状况 5.4.3 日本集聚状况 5.4.4 印度集聚状况 5.4.5 其他地区集聚状况
5.5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5.5.1 宏观指导明确 5.5.2 产学研联合密切 5.5.3 软件配套齐全 5.5.4 充分利用区域人才优势 5.5.5 地区优势得到较好发挥
第六章 2014-2016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5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6.1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6.1.1 基本特征分析 6.1.2 发展优势分析 6.1.3 集群建设现状 6.1.4 集群分布特征 6.1.5 协同发展机制 6.1.6 集群发展趋势
6.2 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条件分析 6.2.1 基础条件 6.2.2 推动条件 6.2.3 重要条件
6.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布格局 6.3.1 总体分布格局 6.3.2 环渤海区域 6.3.3 长三角区域 6.3.4 珠三角区域
6.4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规律剖析 6.4.1 行业产值分布情况 6.4.2 产业基地分布情况 6.4.3 重点园区分布情况 6.4.4 上市企业分布情况 6.4.5 产业水平层次划分
6.5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6.5.1 制度供给 6.5.2 公共产品供给 6.5.3 软件配套支持 6.5.4 园区监管
第七章 2014-2016年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分析
7.1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概况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6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7.1.1 发展轨迹 7.1.2 美国 7.1.3 欧洲 7.1.4 亚洲
7.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发展现状 7.2.1 园区数量不断增加 7.2.2 园区空间布局特点 7.2.3 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7.2.4 园区经济效益突出 7.2.5 园区创新能力提高 7.2.6 园区项目建设动态
7.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存在的问题 7.3.1 统筹规划不足 7.3.2 集群效应不够 7.3.3 产学结合松散 7.3.4 忽视软件配套 7.3.5 研发人才缺乏
7.4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7.4.1 加强宏观统筹整合 7.4.2 完善科学评价体系 7.4.3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7.4.4 增强软件配套建设 7.4.5 推进风险投资体系
7.5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运营管理要点 7.5.1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7.5.2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7.5.3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章 2014-2016年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8.1 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体状况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7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8.1.1 集群企业合作研发驱动机制 8.1.2 集群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8.1.3 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 8.1.4 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状况 8.2 北京市 8.2.1 产业基础分析 8.2.2 产业集群现状 8.2.3 园区发展状况 8.2.4 政府政策举措 8.2.5 发展策略探讨 8.3 天津市 8.3.1 产业基础分析 8.3.2 产业集群现状 8.3.3 发展策略探讨 8.3.4 发展目标分析 8.4 河北省 8.4.1 产业基础分析 8.4.2 政府政策举措 8.4.3 园区建设状况 8.4.4 区域发展状况 8.4.5 发展策略探讨
第九章 2014-2016年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9.1 上海市 9.1.1 产业基础分析 9.1.2 产业集群政策 9.1.3 产业集群状况 9.1.4 产业集群布局 9.1.5 产业SWOT分析 9.1.6 产业发展规划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8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9.1.7 产业发展建议 9.2 江苏省 9.2.1 产业基础分析 9.2.2 产业集群现状 9.2.3 区域发展状况 9.2.4 发展策略探讨 9.3 浙江省 9.3.1 产业基础分析 9.3.2 产业集群现状 9.3.3 园区发展状况 9.3.4 主要问题分析 9.3.5 发展策略探讨
第十章 2014-2016年泛珠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10.1 福建省 10.1.1 产业基础分析 10.1.2 产业集群现状 10.1.3 政府政策举措 10.1.4 区域发展状况 10.1.5 主要问题分析 10.2 广东省 10.2.1 产业发展环境 10.2.2 产业基础分析 10.2.3 产业集群现状 10.2.4 基地建设状况 10.2.5 制约因素分析 10.2.6 产业发展方向 10.3 深圳市 10.3.1 产业基础分析 10.3.2 产业集群现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9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0.3.3 基地建设状况 10.3.4 产业发展问题 10.3.5 产业发展战略 10.4 珠海市 10.4.1 产业基础分析 10.4.2 产业集群现状 10.4.3 基地建设状况 10.4.4 产业发展问题 10.4.5 产业发展建议 10.4.6 政府政策举措
第十一章 2014-2016年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11.1 湖北省 11.1.1 产业基础分析 11.1.2 产业集群现状 11.1.3 产业平台建设 11.1.4 主要问题分析 11.1.5 发展策略探讨 11.2 湖南省 11.2.1 产业基础分析 11.2.2 产业集群现状 11.2.3 主要机遇分析 11.2.4 主要挑战分析 11.2.5 发展策略探讨 11.3 江西省 11.3.1 产业基础分析 11.3.2 产业集群现状 11.3.3 产业集群问题 11.3.4 产业集群对策 11.4 重庆市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0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1.4.1 产业基础分析 11.4.2 产业集群现状 11.4.3 产业前景展望 11.5 四川省 11.5.1 产业基础分析 11.5.2 政府支持政策 11.5.3 产业集群现状 11.5.4 公共平台建设 11.5.5 区域发展现状 11.6 云南省 11.6.1 产业基础分析 11.6.2 政府政策举措 11.6.3 产业集群现状 11.6.4 影响因素分析 11.6.5 主要问题分析 11.6.6 发展策略探讨
第十二章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及运行模式分析 12.1 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分类 12.1.1 按初始动因(政府/市场) 12.1.2 按初始动因(内部/外部) 12.1.3 空间形成方式 12.1.4 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 12.2 国际产业集群的典型模式 12.2.1 轴轮式产业集群 12.2.2 多核式产业集群 12.2.3 网状式产业集群 12.2.4 混合式产业集群 12.2.5 无形大工厂模式
12.3 中国产业集群的主流模式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1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2.3.1 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2.3.2 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2.3.3 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2.4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运营模式 12.4.1 以资源依托为主的产业集群 12.4.2 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 12.4.3 以科研创新为主的产业集群 12.5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运营模式分析 12.5.1 管理模式 12.5.2 赢利模式 12.5.3 资本运营模式
第十三章 2014-2016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典型载体分析 13.1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张江药谷 13.1.1 园区基本介绍 13.1.2 园区运营状况 13.1.3 园区招商政策 13.1.4 发展经验分析 13.1.5 未来发展目标
13.2 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 13.2.1 园区基本介绍 13.2.2 园区发展优势 13.2.3 园区运营状况 13.2.4 园区产业格局 13.2.5 园区招商策略 13.2.6 发展规划分析 13.3 武汉光谷生物城 13.3.1 园区基本介绍 13.3.2 园区发展优势 13.3.3 园区运营状况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3.3.4 园区招商引资 13.3.5 总体规划分析 13.3.6 发展前景展望 13.4 中国?济南药谷 13.4.1 园区基本介绍 13.4.2 园区运营状况 13.4.3 园区发展思路 13.4.4 园区招商需求 13.5 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 13.5.1 园区基本介绍 13.5.2 园区投资动态 13.5.3 园区运营状况 13.5.4 园区建设规划 13.6 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13.6.1 园区基本介绍 13.6.2 园区运营分析 13.6.3 园区发展经验 13.6.4 发展思路分析
13.7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13.7.1 园区基本介绍 13.7.2 园区发展进程 13.7.3 园区投资环境 13.7.4 园区政策环境 13.7.5 园区技术支撑 13.7.6 园区发展动态 13.7.7 园区升级突破
13.8 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 13.8.1 园区基本介绍 13.8.2 园区发展优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3.8.3 园区入驻企业 13.8.4 园区运营状况 13.8.5 园区建设布局 13.8.6 园区发展规划 13.8.7 园区招商政策
13.9 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13.9.1 园区基本介绍 13.9.2 园区发展优势 13.9.3 园区产业布局 13.9.4 园区运营状况 13.9.5 发展思路分析
第十四章 2014-2016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招商目标企业 14.1 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14.1.1 企业发展概况 14.1.2 2014年经营状况分析 14.1.3 2015年经营状况分析 14.1.4 2016年经营状况分析 14.2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2.1 企业发展概况 14.2.2 经营效益分析 14.2.3 业务经营分析 14.2.4 财务状况分析 14.2.5 未来前景展望
14.3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14.3.1 企业发展概况 14.3.2 经营效益分析 14.3.3 业务经营分析 14.3.4 财务状况分析 14.3.5 未来前景展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4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4.4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4.1 企业发展概况 14.4.2 经营效益分析 14.4.3 业务经营分析 14.4.4 财务状况分析 14.4.5 未来前景展望
14.5 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4.5.1 企业发展概况 14.5.2 经营效益分析 14.5.3 业务经营分析 14.5.4 财务状况分析 14.5.5 未来前景展望
14.6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4.6.1 企业发展概况 14.6.2 经营效益分析 14.6.3 业务经营分析 14.6.4 财务状况分析 14.6.5 未来前景展望
14.7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4.7.1 企业发展概况 14.7.2 经营效益分析 14.7.3 业务经营分析 14.7.4 财务状况分析 14.7.5 未来前景展望
14.8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14.8.1 企业发展概况 14.8.2 经营效益分析 14.8.3 业务经营分析 14.8.4 财务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5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4.8.5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五章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路径 15.1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15.1.1 地理集聚 15.1.2 规模经济
15.1.3 企业之问的联系与互动 15.1.4 集群文化
15.2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模式 15.2.1 市场创造模式 15.2.2 产业转移模式 15.2.3 政府主导模式 15.2.4 国内外模式比较
15.3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成要素 15.3.1 成本优势 15.3.2 创新优势 15.3.3 扩张优势 15.3.4 市场优势 15.3.5 专业化优势 15.3.6 集群网络优势
15.4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比较维度 15.4.1 园内企业 15.4.2 园区环境
15.5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 15.5.1 政府因素 15.5.2 技术进步因素 15.5.3 资本市场因素 15.5.4 公共服务平台因素
15.6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体系构建方略
15.6.1 竞争优势的形成基础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6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5.6.2 独特竞争体系的培育 15.6.3 集群的竞争优势体系 15.6.4 构建创新型集群园区 15.6.5 建立生态型集群区 15.6.6 完善产业配套政策
第十六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研究 16.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1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16.1.2 集聚力不够强 16.1.3 融资渠道有限 16.1.4 群内产业链较短 16.1.5 持续创新力欠缺 16.1.6 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16.1.7 服务平台有待优化 16.2 产业集群的战略制定理论 16.2.1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划分 16.2.2 产业集群各阶段政府角色定位 16.2.3 产业集群布局战略选择影响因素 16.2.4 产业集群布局的战略原则 16.2.5 产业集群布局的战略要素 16.2.6 产业集群布局的战略模式 16.3 产业集群的布局战略深度剖析 16.3.1 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多元化布局战略 16.3.2 技术领先带动的布局战略 16.3.3 以产业链接整合的布局战略 16.3.4 基于产业集中度的布局战略 16.3.5 政策支持型的布局战略 16.4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培育思路
16.4.1 政府宏观指导及加大协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7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6.4.2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16.4.3 构建区域内的人才池 16.4.4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 16.4.5 促进集群内部合作网络的形成 16.4.6 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 16.5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形成途径 16.5.1 政府牵头发展跨部门协作
16.5.2 发展科技成果转换中介和公共服务平台 16.5.3 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激励机制 16.5.4 创造有利于合作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16.6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战略 16.6.1 引入风险资本为集群提供后续资金 16.6.2 优化集群内服务平台运营的机制 16.6.3 严把进入产业集群的企业和项目 16.6.4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6.6.5 加大对新药的研发
16.7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16.7.1 合理选择集群发展区域 16.7.2 建设产业园区
16.7.3 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16.7.4 培育领军企业
16.7.5 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16.8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启示 16.8.1 加大R&D投入
16.8.2 优化产业集群内部价值链 16.8.3 强化国际合作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8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健康中国”专题行业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远程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医药O2O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民营医疗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医疗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足球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医药外包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医药电商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移动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非处方药(OTC)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养老保险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养老地产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中国老年经济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大健康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国医院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9页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深度分析
- 生物医药
- 集群
- 中国
- 发展战略
- 模式
- 产业
- 发展
- 2016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