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复习材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6:02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哲学和生活》复习资料 一、哲学的含义和作用

哲学源于人类实践,开端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讶和追究,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它就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又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用世界观做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而哲学是对这些科学的概括和反思,它是对认识的再认识,思想的再思想。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说明哲学反思的特点。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它们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则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正确哲学的指导,具体科学研究便会陷入混乱。△

☆哲学的作用分为宏观的和微观的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说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思想结果,它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决定,又反作用这个基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又起着社会变革先导的作用。

从微观上讲真正的哲学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和利,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流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大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前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后者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以上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首先这个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它涉及到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不解决好它,人们就无法面对其他问题。其次它也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1

哲学要从总体上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问题,就必须弄清楚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二)哲学流派简史。

依据对待存在和意识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把历史上所有的哲学派别分为两大类: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唯物主义,又叫朴素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赫拉克里和德谟克利特,中国的老子、荀子。

近代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狄德罗和德国的费尔巴哈。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又叫马克思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唯心主义虽然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但是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又分为两个派别: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人的精神的外化。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中国宋代的朱熹。

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主要流派外,还有一种二元论即把物质和意识看作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距今150年左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广泛的斗争是其阶级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等重大的科技发现是其科学基础,德国的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实现三个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实

2

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全世界劳动者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它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特点是革命的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

四、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于其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个物质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土、火、气、粒子等等,而是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列宁是这样定义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其客观实在性。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社会是如此,人的思想也是如此。这个定义告诉人们三层意思:其一客观实在性是世界上所有事物最本质的特点;其二客观实在性虽然是万物的本质特点,但是它有无数种表现形式、无数种个性的物体;其三无论是本质特性还是个体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的意识左右,但是人可以认识它们,利用它们,不能被人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与人类没有关系的事物不属于物质的范畴。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哲学意义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同时没有物质作为承担着或载体,运动也无法进行。所以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其客观性。

运动表现为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活动。 运动程度有剧烈明显和缓慢难以觉察的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里的所谓静止是指在某一范围或时期,事物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或者相对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其实静止也是一种运动。

静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得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显出阶段性;使得这一事物和那一事物之间存在区别;也使得人们可以分门别类的认识事物。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既要反对不变论,其哲学代表有古

3

希腊的哲学家芝诺和中国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又要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克拉底鲁和中国战国时期的惠施、公孙龙。

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规律性。△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谓客观性,是指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其运行轨道。规律是运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又通过现象来表现和使人认识。我们对待规律的正确态度是一方面尊重规律不违背它,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规律,创造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属于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正面案例;永动机发明则是反面案例。

(三)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又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又是人类特有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意识是一种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无机物还是其他有机物包括猿猴等灵长类动物都不具有这种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为每个个体人的身上,也表现为人类整体的身上;它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既有遗传性又有创造性。人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意识而动物没有。所以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虽然极其脆弱,但是它能够思想,这便是人的全部尊严所在。

2.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表现于: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由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所以意识可以通过“思维的眼睛”,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反映现象,可以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是直接地去改造世界,而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正确意识做指导的实践活动是高效的、符合规律的,能够满足

4

人类的需要并且与自然相和谐。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也是意识改造世界的重要功能。

☆蹩脚的建筑师所造的房子和灵巧的蜜蜂所建的蜂巢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3.实事求是。如何正确处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呢?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一方面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和科学实验是人类实践的三种主要形式。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没有实践便没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认识是人们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活动,它具有主观性、间接性、渐进性的特点。认识表现为感觉、知觉、经验、理论。总体说认识就是人类知识。认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人类特有的。

☆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离开了实践认识就不可能产生;另一方面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灵魂,没有正确认识做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说明认识对于实践有反作用。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的宏观发展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推广到感性认识,从而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这是认识微观发展的过程。归纳是从感性向理性升华,演绎则是从理性向感性推广。

5

人类认识还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非欧几何、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的争论就是典型例子。

(二)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追求真理。那么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指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只有一个,真理的表达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说追求真理人人有份,不分阶级、阶层、民族和种族,不分男女老少。真理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所以真理是相对的;同时真理总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和规律性,即使只反映了一部分,但就其真实性来说又是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要求人们不断地追求真理,使之尽善尽美;真理的绝对性有要求人们坚持真理,不要轻言放弃。

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一)辩证的联系观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的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对处在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人们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处理事情。

联系是客观的,无论是自在之物还是人为事物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自然之物的联系通过天然作用形成,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形成。长江黄河是天然之物的联系,京杭运河则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食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诡辩论、算命便是将联系主观随意的产物。

联系是多样的,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必然和偶然联系、内部和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联系、眼前和长远联系、因果联系,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思维等等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人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照搬照套。

(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6

首先整体和部分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是“多”。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帅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整体。整体包含部分的功能,又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

其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功能影响整体功能,其中关键部分功能变化会决定整体功能。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功能也就丧失后改变。所谓离开了身体的手。

系统论辩证整体观的特殊论述,它的特点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系统论要求人们有整体观、全局观,实现结构优化和整体最优化,同时重视部分、做好部分工作,支持整体和全局。

(四)辩证的发展观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其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所谓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它日趋没落。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中,又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好坏、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而是它们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发展是普遍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和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每天都在进步。

其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谓前进性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停滞,始终是向上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所谓曲折性是指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总要经历一个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又包含前进,这种统一性可以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结论来概括。

其三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和显著的变化。在发展中,新事物开始是量的替代,

7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有一种质的飞跃,从而彻底取代旧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量互变的辩证理论要求人们重视量的积累,从小、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同时抓住时机,创造条件,发挥主动,促进质变。

其四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属于辩证的否定,不是将旧的一切摧毁和打到,而是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消极过时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它的实质就是“扬弃”,其特征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既对现存事物有肯定的理解,又对其有否定的理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人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求人们不要否定一切,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保留中创新,要求人们将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意意识结合起来。

(五)矛盾论

☆△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所谓对立性,又叫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所谓统一性,又叫同一性,又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是辩证的,统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事物发展的动力便来自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机械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与阳电,化学运动中的分解和与化合,社会运动中阶级斗争和妥协便是最好的解释。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即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强调的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包含以下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矛盾又有不同方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起矛盾有不同。它强调的是矛盾的个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讲的“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便是讲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差别,相互排斥;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寓于

8

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特殊性以普遍性为基础,某一矛盾无论怎样特殊总是与其他矛盾有相同之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原理是矛盾论的精髓所在。

坚持辩证的矛盾观要求人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既要看到某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轻视次要矛盾,防止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对问题的负面影响。坚持有重点的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坚持辩证的矛盾观要求对具体的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这是指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所谓“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便是此意。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七、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和现实存在,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小富即安的社会意识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存在产生的;冒险拼搏的社会意识又是由竞争激励、变化无常的市场经济产生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进步的社会意识则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所谓生产力是指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技术三要素的有机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

9

质资料的生产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形式是最重要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为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生产力最革命、最活跃,它的变化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它的状况决定社产关系的性质;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相对稳定和独立,它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它与生产力相适应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则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与之相适应,否则就会变更生产关系。这是一条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着这样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与此相适应。

以上两个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揭开的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它依靠的是先进阶级的斗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上述两类矛盾属于对抗性矛盾,阶级斗争是它们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上述两类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解决的方式主要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社会改革。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剥削阶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认为要么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要么是上帝、神仙。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英雄的历史,伟人的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人民群众只是“群氓”,“愚民”。历史唯物主义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指出,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物质生产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所为,所以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体,而不是少数英雄和领袖。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忽视英雄领袖的作用。时势造英雄。英雄领袖大都来自民众。英雄领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呼唤、锻炼和筛选英雄;英雄领袖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发起人,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历史的发展。英雄领袖与一般人相比而言其思想、能力、意志、经验要突出得多,他们起着预见、教育、团结、组织、指挥的作用,但是英雄领袖必须时刻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时刻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10

依靠集体,必须遵循社会规律去领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旦背离社会规律,背离人民群众,英雄领袖便如离开了大地的安泰一样无任何力量。正如鲁迅所说的:扫平意大利叛乱的拿破仑在过阿尔比斯山时说自己比此山要高,这是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了他后面跟许多士兵。

八、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哲学 (一)价值和价值观。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或者说是指事物或行为对人类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的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对其需要的的满足。前者称之为社会价值,后者称之为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区别。前者是奉献,是对社会的,他人的;后者是回报,是对个人的,自我的。其次两者相互联系。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创造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自我价值又能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

△价值观是指在认识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对社会存在起着重大的反作用。它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选择不同,人生的结果也不同。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会选择正确的道路,其前途光明。有错误价值观的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泥潭,最终与平庸苟且为伍。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事物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评判。△所谓价值选择是指在价值评判的基础上对价值取向的认定。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性,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阶级性,会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决定;具有个体主观性,会因每个人的文化、个性、爱好、信仰而有差异。

当今社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什么呢?不是看他对某个人或

11

某个集团的贡献,而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主要的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人民群众的态度即人民群众赞成与否、拥护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是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尺度。

价值创造和实现

劳动和工作是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现人生价值要做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一方面要以社会需要为重,另一方面在不违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发展自己的才干;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注意:△可能考名词解释 ☆可能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 可能考填充题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