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纲要

更新时间:2024-01-24 05: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音乐史

(崔兵版)(夏滟洲)(原文)

古代史

第一讲 古希腊文明时期(约BC1200—BC400)

一、历史地位

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西方艺术音乐精神的源头 二、音乐文化 1.音乐记载: ①神话传说

②荷马史诗(epic):《伊里亚德》,《奥德修》 ③抒情诗

④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祭礼

⑤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 ⑥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2.音乐特征: ①单音音乐

②音乐与诗舞相连 ③声乐为主

④节奏第一,旋律第二

⑤形成音乐理论体系—古希腊调式,字母记谱法 ⑥乐器:

弹拨:里拉(Lyre),基萨拉(Cetra)

吹管:阿夫洛斯(又名奥洛斯,Aulos),西林克斯(Syrinx)

1.里拉:古希腊时期的弹拨乐器之一,声音比较轻柔,多用于为歌曲的伴奏,演

奏时常与阿波罗崇拜相关。

2.基萨拉:古希腊时期的弹拨乐器之一,由里拉发展演变而来,比一般里拉形状

大,声音也更响亮。演奏时常与阿波罗崇拜相关。

3.阿夫洛斯:古希腊时期的吹管乐器之一,常用于酒神祭礼,是一种双簧乐器,

声音较尖硬且具有穿透力。

5.西林克斯:古希腊时期的吹管乐器之一,形状类似于笛子,相传由亚洲传入,

为牧人所用。

注:古罗马文明时期(约BC800—AD476)

第二讲 中世纪时期(约AD476—AD1300)(5th-14th)

一、历史地位

西方文明的开端

音乐史上的单声向多声(复调)音乐过渡时期 二、音乐文化

1.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专指用于日课,弥撒仪式的经文唱颂,故又称罗马教会圣咏。由于其风格朴素,又有素歌之称。 ①形成经过:约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规范各地区的宗教礼仪音乐而组织编写的宗教歌曲集,约9世纪,在查理曼大帝的强力推广下,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发展。 ②基本特征:

单声部;无伴奏;无固定节奏;拉丁文演唱;纯男声合唱;歌词出自《圣经》;用于日课经文和弥撒 ③历史价值:

西方艺术音乐的第一批作品(第一种形式) 唯一的单音音乐

西方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根基 西方艺术音乐的源头

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 ④圣咏的发展:

横向:附加段(又名插入句);继叙咏

1.附加段:中世纪时期的圣咏写作手法之一,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从而使圣咏得到发展。附加段在写法上有引入式和中间插入式两种,在内容上可以是新的旋律或新的歌词,也可两者皆有,其目的是为了对原圣咏进行解释,补充,说明。

2.继叙咏:中世纪时期的圣咏写作手法之一,源于哈利路亚花唱旋律加上歌词,后成为独立形式,因在手法上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故又称“哈利路亚附加段”。

3.定旋律:随着奥尔加农的出现,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固定旋律的声部,称之为定旋律,而所写作的新的奥尔加农声部,必须围绕定旋律展开。 纵向:复调

综合:神仪剧(又名教仪剧) 2.复调音乐

①主要形式(体裁)

奥尔加农(organum):中世纪第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出现在9世纪,是以

一条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声部围绕,在其下方附加一条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新声部,即奥尔加农形式。也可作为中世纪复调音乐的统称。

狄斯康特:中世纪11世纪出现的一种复调音乐形式,是自由,斜向或反

向的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的一种变体。采用了音对音的织体,运用节奏模式,并显示出了分句的结构特征。

孔杜克图斯:中世纪12,13世纪出现的既有单声部形式,又有复调形式

的一种音乐形式。常为三声部,各声部均为自由创作,风格世俗化,分节歌形式。表现出宗教创作手法向世俗音乐的渗透。

克劳苏拉:中世纪复调音乐形式之一。

经文歌:中世纪13世纪上半叶出现的复调音乐形式,是中世纪最成熟的

复调音乐形式。源于克劳苏拉,常为三声部,被称为“加馅歌曲”

低声部为拉丁语的圣咏动机,上方两个声部配不同歌词,为法语的世俗曲调。

②“古艺术”(Ars Antiqua):约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以巴黎乐派为中心,

形成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主创风格特征为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以及节奏规整的狄斯康特交替使用,求得变化。

代表作曲家:莱奥南,佩罗坦。

主要创作体裁:孔杜克图斯,克劳苏拉,经文歌。 ③巴黎乐派(圣母院乐派):中世纪晚期的“古艺术”时期以巴黎圣母院为

中心形成的复调创作乐派。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主创风格特征为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以及节奏规整的狄斯康特交替使用,求得变化。

代表作曲家:莱奥南,佩罗坦。

主要创作体裁:孔杜克图斯,克劳苏拉,经文歌。

莱奥南:中世纪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著有《奥尔加农大全》,

创作风格常以自由,华丽的奥尔加农与节奏鲜明的狄斯康特交替出现,形成对比。

佩罗坦:中世纪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发展有

节奏的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

3.音乐理论

①教会调式:12种大小调的前身

②记谱法:发展线索,5至6世纪简易记谱法——7至8世纪字母谱—9世

纪符号谱(又名纽姆谱)—11世纪四线谱—13世纪有量记谱法—15世纪五线谱(文艺复兴时期)

纽姆记谱法:8世纪末期,一些抄写圣咏的教士发明的纽姆符号,常标在圣

咏歌词上方,用于指用旋律的上下走向趋势,到9世纪中期,出现了用纽姆谱抄写的圣咏歌谱,到了11世纪与四线谱相结合使用,逐渐形成记录音值,音高和旋律的记谱法。

注:圭多·阿雷佐:中世纪(10至11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是生活在

意大利阿雷佐的教士,发明四线谱和唱名法。发明音名,发明六声音阶,创造了一系列视唱教学体系。

约1260年【德】佛朗科发明有量记谱法。 4.骑士音乐

①时间:约11世纪—13世纪 ②骑士音乐创作群体的称呼

【法】南部:特鲁巴杜尔(Troubadour)先出现,12世纪初,内容为描写

宫廷爱情生活,用普罗旺斯方言演唱。

北部:特伦维尔(Trourere)后出现,12世纪中,内容为描写社会

道德风尚,用古法语演唱。

统称为游吟诗人

【德】恋诗歌手(Minnesinger)12世纪中,有宗教色彩。

第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约1300—1600)(14-17)

一、历史地位

西方文明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音乐史上的复调繁荣时期,形成早期主调(和声)因素 二、音乐文化 1.“新艺术”(Ars Nova):针对14世纪之前的古艺术而言,专指约14世纪以

法、意为中心,形成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期间在艺术理论上,作曲技巧上,音乐风格上出现了新的现象,体现了复调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同时“新艺术”与维特里的一本同名著作有关。主要创作体裁:等节奏经文歌,弥撒曲,世俗歌谣曲。(【意】牧歌,猎歌,巴拉塔。【法】回旋曲,叙事歌,维勒莱)

代表作曲家:【法】维特里(“新艺术”源于其同名

论文集《新艺术》),马受(又名马肖)(创立弥撒曲)【意】兰迪尼

马肖:新艺术时期法国著名的音乐家,诗人。也是西音史上作品得到完整保

存的第一位作曲家。其创作涉及14世纪所有的音乐体裁。 代表作品《圣母弥撒》

兰迪尼:14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流传至今的全为世俗歌谣曲,创

作中表现个性,突出个人风格的终止式,被称为“兰迪尼终止式”

2.尼德兰乐派:约15世纪至16世纪,以北欧低地国家为中心形成的乐派。在 创作上,全面发展复调技术,在以邓斯坦布尔为代表的英国音

乐的影响下,形成早期主调因素,主要创作体裁:经文歌,弥 撒,世俗歌谣曲。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乐派。

代表作曲家:勃艮第乐派(早期)杜费

佛兰德乐派(中期)奥克冈,若斯坎

佛兰德乐派(晚期)拉索(作品无伴奏合唱《回声》)

邓斯坦布尔:英国15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其创作多为三声部。

勃艮第乐派:15世纪上半叶在法,比利时一带兴起的复调音乐创作乐派,

主要活动地区在勃艮第。 代表作曲家:杜费

杜费:勃艮第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主创体裁为经文歌,弥撒,尚松。第一个

将常规弥撒作为套曲体裁,创作多为四声部。代表作品《脸色苍白》

3.十六世纪

⑴众赞歌(新教圣咏,圣咏合唱)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组织编写的宗教歌曲集。特点:采用有量记谱法记谱,四声部和声的织体,旋律在高声部,用德语演唱,人人皆唱,运用对位—和声化技术,风格通俗化,音乐有明确的终止式,是德奥音乐的起点。音乐的来源有三种:1.部分采用格里高利圣咏;2.部分采用民间音乐,3.少数由作曲家创作。(马丁·路德创作的《我们的主是坚固的城堡》被恩格斯称为“十六世纪的马赛曲”)

thth

⑵名歌手

16世纪德国市民阶层的音乐行会组织 ⑶罗马乐派

16世纪在反宗教改革的背景中形成的乐派。

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创作复调无伴奏合唱形式和风格,被人称为教会音乐的复调风格。特点:追求音响平衡,匀称,谐和而舒缓。作品《马赛路斯教皇弥撒》,被称为是“宗教音乐的救主”。 ⑷威尼斯乐派

16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威尼斯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形成的乐派。创始人:维拉尔特。贡献:1.首创了分开的合唱队形式,为巴洛克的协奏曲风格打下基础。2.对管风琴研究,从而产生纯器乐体裁。首创即兴曲,前奏曲,幻想曲。3.论及最新式的平均律。4.对大小三和弦加以区分。 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创立双重合唱和复合唱形式;

乔凡尼·加布里埃里,创立早期独立的器乐体裁,被称为“器乐之父”。

⑸世俗歌谣曲的繁荣 【意】:牧歌(madrigae)代表作曲家:马伦齐奥,杰苏阿多 【法】:尚松(chanson)代表作曲家:雅内坎 【德】:里德(lied) ⑹器乐的开端

① 乐器:弹拨—琉特琴

② 体裁:a.声乐改编曲(历史上第一种器乐曲体裁)

b.模仿风格曲:里切卡尔(ricercar),赋格曲的前身 坎左纳(canzona),巴洛克奏鸣曲的前身 c.技巧性乐曲:托卡塔(toccata),意为“触键”,一般为键盘

乐器炫技而作。

注:举例16世纪的声乐体裁:经文歌 弥撒曲 世俗歌谣曲 众赞歌(14世纪6种,16世纪3种,也能代表文艺复兴时期)

近代史

第一讲 巴洛克时期

(约1600歌剧诞生—1750年J·S·巴赫去世)

一、历史地位

西方音乐近代史的开端

音乐史上的复调向主调音乐过渡时期,形成三大音乐文化成就和风格:歌剧—剧院风格;声乐—教堂风格;器乐—室内风格。 二、音乐文化

1.巴洛克乐派:巴洛克(baroque)原意为“不规则的珍珠”,(葡萄牙语)最初

为建筑美术术语(贬义),20世纪后用于泛指约1600—1750年间的西方艺术。音乐史上的含义是泛指约1600—1750年

派,芬兰民族乐派等。

3.强力集团(俄国五人团):19世纪中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作团体,在格

林卡的基础上,针对西方“学院派”传统,充分的体现俄罗斯 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这五人均出生于贵族,后由于对音乐的喜爱从而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4.印象乐派:形成于19世纪末,是连接西方古典音乐和20世纪西方现代音

乐的桥梁,在创作中深受象征派诗歌和印象画派的影响,体现对外部世界的描绘和模仿。代表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

5.歌剧:

⑴德国歌剧: 乐剧:浪漫时期的德国歌剧体裁,瓦格纳首创,是一种针对意大利歌剧,

取材神话题材,规模巨大,交响化的歌剧形式。要求该戏剧像古希腊戏剧一样是诗词,音乐,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的总体艺术,强调音乐与戏剧的紧密结合

代表作品: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主导动机:瓦格纳创用的一种音乐发展手法,乐剧作品中,人物事情,环境等各有其主题元素,每一个元素为一个动机,在随后的音乐发展中间,只要该元素出现,该动机就要出现,集中体现了交响化特征。 ⑵意大利歌剧: 真实主义歌剧:浪漫时期的意大利歌剧题材。在创作上和法国自然主义,

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思潮相关,针对乐剧的神话,主张取材于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和小人物的刻画,表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真实的命运和情感。力求用简洁明快的手法来组织歌剧的戏剧性。情节发展紧张迅速,音乐特点,动听,易记。代表作品:《乡村骑士》(马斯卡尼),《丑角》(列昂卡伐洛)

⑶法国歌剧:

①拯救歌剧:浪漫时期的法国歌剧体裁之一。形成于19世纪初的法国

大革命时期。在形式上沿用法国喜歌剧特征,在内容上突 出“英雄拯救”的主题 代表作品:《费岱(德)里奥》(贝多芬) 代表作曲家:凯鲁比尼【德】

②大歌剧(grand opera):浪漫时期的法国歌剧体裁之一。形成于19

世纪上半叶原指在巴黎剧院上演的作品,后一般指取材于 历史传奇,场景壮丽,无对白,管弦乐色彩丰富的歌剧。 代表作品:《恶魔罗勃》(梅耶贝尔)

③轻歌剧(opera buffa):※原文同“趣歌剧”

浪漫时期的法国歌剧体裁之一,形成于19世纪中叶。相

对于大歌剧,常取材于日常生活,结构短小,讽刺性风格 代表作品:《地狱中的奥菲欧》(奥芬巴赫)

④抒情歌剧:浪漫时期的法国歌剧体裁之一,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

形式上介于大歌剧和轻歌剧之间常取材于文学名著,抒情性风格。

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古诺) 《泰伊斯》(马斯涅)

⑤现实主义歌剧:浪漫时期的法国歌剧体裁之一。形成于19世纪下半

叶。在形式上沿用法国喜歌剧的特征,在内容上突破以往 的神话传奇,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 代表作品:《卡门》(比才)

5.声乐:

⑴声乐套曲:

浪漫时期的声乐体裁之一,贝多芬首创(《致远方的爱人》)由一组情节

关联,结构独立的独唱歌曲构成。一般用第一人称抒发感情 代表作品:《美丽的磨坊姑娘》(舒伯特) 《诗人之恋》(舒曼)

⑵德奥艺术歌曲(lied):

浪漫时期的声乐体裁之一,舒伯特奠定基本创作原则,选词考究,词曲

平衡;伴奏的烘托。

代表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 6.器乐:

⑴交响诗:

浪漫时期的器乐体裁之一,李斯特首创,自交响曲发展而来,是一种单

乐章标题性的管弦乐曲。一般取材于神话传奇,文学名著。它强调标题能描述或说明音乐所隐含的感情,采用了单乐章的结构,以多段不同的速度和性质的音乐不间断的发展,以奏鸣曲式的三部性逻辑结构来安排,简洁的如同诗歌一样。 代表作品:《前奏曲》(李斯特) ⑵(音乐会)序曲:

浪漫时期的器乐体裁之一,原为戏剧作品的前奏,门德尔松将其改变为

独立的单乐章标题性的管弦乐曲,一般取材于神话传奇,文学名著,游历所感。代表作品:《仲夏夜之梦》 ⑶标题交响曲:

浪漫时期的器乐体裁之一,贝多芬首创(《第六“田园”交响曲》),具

有两大形式特征:要求作品具有文学美术意味的标题和构思;标题要和整体音乐构思相关,具有“情节化”特征。他体现出音乐音乐与文学,戏剧的有机结合。代表作品:《幻想交响曲》(柏辽兹) ⑷“固定乐思”(idee fixe)

浪漫时期标题交响曲的创作手法。柏辽兹首创运用于《幻想交响曲》,

在标题交响曲中间设计基本主题,随着音乐不断的发展,这个主题会以不同的形象而出现,从而揭示出该主题形象在不同情境下所有的变化。 ⑸音乐瞬间(舒伯特首创) ⑹无词歌(门德尔松首创)

⑺夜曲(nocture)(英国菲尔德首创)

⑸⑹⑺均为浪漫时期钢琴特性小品之一,结构短小,乐思单纯,声乐化

的织体特征。

现代史

二十世纪音乐

一、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音乐—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流派之一,又称“第二维也纳

乐派”“新维也纳乐派”,形成于一战前夕的德奥。在创作上相对于印象主义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和描绘,运用十二音等现代技法,表现人类潜意识、非理性认识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

2.新古典主义音乐—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流派之一,又称“新巴洛克

主义”形成与两次大战之间。在创作上针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对音乐的过度表达,强调客观冷静的音乐风格,偏爱十七至十八世纪巴洛克和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形式,并与二十世纪现代技法相结合 。

代表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萨蒂【法】、“法国六人

组”、欣德米特、奥尔夫、卡塞拉【意】

3.“法国六人组(团)”—二十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团体,成

员包括: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泰莱菲雷。在创作上针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对音乐的过度表达,强调客观冷静的音乐风格,偏爱十七至十八世纪巴洛克和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形式,并与二十世纪现代技法相结合。

4.新民族主义音乐—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流派之一,在十九世纪民族

乐派的基础上,强调对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和特征的深层发掘,并与二十世纪现代技法相结合。

代表作曲家:巴托克、柯达伊、亚纳切克【捷】、德·法

雅【西】

二、作曲家 国籍 代表作品

【法】 米约 歌剧《克里斯多夫·哥伦布》 舞剧《屋顶上的公牛》《世界的和谐》 【法】奥涅格 管弦乐《太平洋231号》 【捷】亚纳切克 歌剧《死屋手记》

【英】沃恩·威廉斯 交响曲(9部)《海之交响曲》《第二“伦敦”交响曲》

《第三“田园”交响曲》《第七“南极”交响曲》

管弦乐《绿袖子幻想曲》 【苏】哈恰图良 舞剧《加亚涅》(选段:“马刀舞曲”) 【法】梅西安 管乐与钢琴《异国的鸟》 【法】布列兹 声乐与乐队《无主的锤子》 【美】约翰·凯奇 观念音乐《4分33秒》 【匈】利盖蒂 管弦乐《大气层》

【波】潘(彭)德列茨基 为52件弦乐器而作《广岛罹难者挽歌》 【德】哼策 歌剧《洪堡王子》

【德】斯托克豪森 电子音乐《青年之歌》

作曲家评论

巴赫 (见P137—139)

音乐史地位:“近代音乐之父”

生平特征:当时仅为普通的管风琴师,百年后经门德尔松重新发现,才确认其音

乐创作成就,成为作曲家巴赫。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受难曲 文化意义—间接反映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的民族苦难 2.教会康塔塔 形式方面—体现作曲家的新教信仰 3.风格特征 “教堂风格”的典型体现

“他的名字不是小溪,是大海”(贝多芬语)

巴赫是巴洛克乐派德国代表作曲家,他当时仅为普通的管风琴师,百年后经门德尔松重新发现才确认其音乐创作成就,成为了作曲家巴赫。

巴赫从未写过歌剧,但歌剧的戏剧性,形式结构和语汇都在受难曲中体现出来,其成就最高的受难曲以《马太受难曲》为例,1.作品在形式上创立双合唱队,双乐队,双管风琴形式。2.运用《圣经》众赞歌和幻想抒情诗等多元化的歌词。3.运用耶稣受难的宗教情节。4.用以严肃深刻的音乐语言。5.体现了德国三十年战争后深厚的民族苦难,同时表现出巴赫对人类苦难处境的极大关注和同情,被称为西方艺术音乐中的“福音书”。

巴赫还是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一生为信仰而创作的宗教康塔塔多达250多部,其宗教康塔塔的音乐极其丰富,是最能体现他对巴洛克时期各种音乐风格和体裁形式的综合。

巴赫的作品,突出了沉郁的悲剧性,发出内心的音乐肃静压抑,他怀着虔诚的心,用音乐的形式与上帝沟通,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严谨的“教堂风格”,拿贝多芬的话来说“他的名字不是小溪,是大海”,其悲剧性的沉郁,含蓄让音乐为之肃静。

亨德尔

音乐史地位——“清唱剧大事”

生平特征——一生主要在英国从事音乐创作,晚年入英国籍,获得极大声誉。具

国际化风格。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歌剧的成就和失败(原因:正歌剧的衰落;民谣歌剧的兴起)

2.清唱剧的成就(英国的历史背景;形式方面——创立英语清唱剧;合唱的核心

地位)

3.风格特征“剧院风格”的典型体现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德国的作曲家,在巴洛克时代,他已经在德,意,特别是在英国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作曲家,晚年入英国籍,被誉为英国的“清唱剧大师”和“民族音乐家”,最高创作成就体现在歌剧,清唱剧中,其创作思维体现在复调向主调的过渡。

歌剧是亨德尔一生中最爱的体裁,先后在英国,意大利创作了40余部意式正歌剧,多次采用英雄故事,扩大了独唱特别是咏叹调的表情范围,成为巴洛克时期歌剧创作的第一人。17世纪下半叶,由于那不勒斯乐派的作曲家A·斯卡拉蒂确立了意式正歌剧体裁,同时由于创作,表演,欣赏群体的庸俗化导致歌剧开始衰落,18世纪上半叶,英国兴起了一种具有民族特征的新歌剧——民谣歌剧,受到英国的热烈响应,由此导致其歌剧创作全面失败。

清唱剧是亨德尔最有影响力的体裁,在形式上,创立了英文清唱剧形式;在创作中避免了歌剧的弊端,突出合唱的重要性使其具有叙述情节,抒发感情等作用,使其音乐创作才华得以展现;在题材上,采用了旧圣经中的英雄故事,迎合了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心态,激发了其历史责任感。

反观亨德尔的作品,其明显体现了剧院风格,他的歌剧与清唱剧注重英雄的形象,音乐气质优美,世俗性气息浓厚,节奏鲜明有力,和声清晰,不愧为巴洛克时期最具国际性的作曲家。

海顿

音乐史地位——“交响乐之父”“室内乐之父”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交响曲的成就(双管制的确立;套曲各乐章基本结构的确立) 2.弦乐四重奏的成就(体裁的确立——源于三重奏名曲;体裁特点) 3.风格特征“世态风俗性”

古典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被世人称为是“交响乐之父”“室内乐之父”。海顿的创作体现了18世纪中叶音乐风格逐渐变化的轨迹。从“华丽风格”到“情感风格”再到“维也纳古典风格”,甚至有作品预示浪漫主义风格的印迹。

在交响曲方面,海顿确立了近代乐队的编制——双管编制。将乐队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之前乐队中乐器的编配没有规范,海顿将其规范化,划分成弦乐,木管,铜管三个乐器组,以及定音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古典交响曲套曲的结构得到基本确定。正规的古典交响曲应为四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总有一个缓慢的引子与接下来的快板部分形成对比,并且引子的素材在后来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第二乐章为慢速的安静内省,常采用奏鸣曲式或主题与变奏的形式。第三乐章总是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末乐章,也是海顿对交响曲形式作出的最大贡献,他逐步确立采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以及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奏鸣—回旋曲的末乐章,使套曲的末乐章得到了完善。

海顿在弦乐四重奏上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两把小提,一把中提,一把大提,演奏四个声部的规范形式代替了原来的三重奏名曲,采用四乐章形式。海顿让每一件乐器都能得到独立的和充分的发展,以所谓“谈话原则”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弦乐四重奏成为古典室内乐中最重要的体裁。

他还确立了近代协奏曲的基本结构,把第一乐章规范为双呈示部,是由乐队与独奏乐器分别演奏呈示部内容,并且在再现部与尾声之间加入一个炫技性的华

彩乐段。

海顿的作品有一种世态风俗性的体现,常表现田园,乡村,普通人的快乐,健康,清新的生活场景,带有浓郁的民间特征,音乐语言通俗明快,音乐结构严谨单纯。

莫扎特

音乐史地位——“神童”

生平特征——关于音乐天赋的综述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歌剧的成就(开始见相关笔记:展开——重唱:题材的突破【现实性《费》】; 体裁的综合运用【如《魔笛》】;提高喜歌剧人物的性格刻画;德国交响化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2.交响曲的成就 3.风格特征: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典型体现——(在作品中体现三大要素的平衡:通俗的音乐语言,严谨的音乐结构,深刻的音乐内容)

W·A·莫扎特是一位神童,一位音乐奇才,他6岁开始作曲,短短35年生涯留下600多部作品,他超常的记忆力,听说,让他成为维也纳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歌剧作家。

歌剧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创作领域,在古典早期喜歌剧的创作和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和全面的创新,他毕生所做的20余部歌剧中,最优秀的是1785年—1791年间所创作的三部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和一部歌唱剧《魔笛》。《费》扩大了体裁范围,增加了现实性,而《魔》打破了体裁界限,将歌唱剧,趣,正,清唱剧,交响曲,融为一身,加强了重唱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戏剧性表现的核心,在喜歌剧的基础上注重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画,提高了其艺术性,他在意式歌剧中体现出交响曲结构和歌剧表现形式的结合——器乐思维,使他成为德国交响化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莫扎特是通过改编和模仿他人的作品学习作曲的,他从8岁开始写交响曲,其中所具有的感情深度,内在的戏剧性,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都大大超过了同时代人,走到了18世纪音乐的最前列。

莫扎特的作品,表现出通俗的音乐语言,严谨的音乐结构,深刻的音乐内容,其三者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完美的古典音乐风格。

贝多芬

音乐史地位——“乐圣” 生平特征——关于耳疾的综述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交响曲的成就(扩大音乐结构——对奏鸣曲式的创新,套曲结构的变化<如第三乐章:贝六的乐章量扩大>;配器<加强木,铜管的主要功能;新音色:短笛,三角铁,钹>;创立标题交响曲<贝六>;创立声乐和器乐相结合的形式,影响十九

世纪的交响曲发展<贝九>)

2.风格特征:英雄性,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适当联系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古典时期奥地利的作曲家。他一生饱尝生活之艰辛,却终觉克服了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但数次恋爱失败而对温馨生活向往的破灭,导致贝多芬在1819年完全失聪。在此期间产生的作品体现了维亚纳古典乐派的最高成就,其晚期的创作成就奠定了浪漫乐派的基础,被称为“乐圣”。

德彪西

音乐史地位—“印象主义音乐之父”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确立印象主义音乐语言的基本特征(音程;调式;和声;曲式;配器;风格)

德彪西是印象乐派法国代表作曲家,他把恢复法国音乐固有的表达方式,即所谓“清晰性,典雅性,朴素自然的朗诵性”作为自己的目标。

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表达,强调朦胧印象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征的音乐语汇,印象主义的音乐语言,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之父”。

印象主义即延续过去又开创未来。它延续了浪漫主义的一些基本倾向,如借助标题引起想象,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细腻感受,对情绪及气氛的强调和对美的憧憬。然而他发端于对浪漫主义的反叛,预示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上新时代的到来。

他在旋律上以短小的动机缀合而成,避免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发展等手段。声乐旋律与语言音调相吻合,器乐旋律也很少有气息宽广的线条。喜用复节拍和复节奏,节奏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重视调式的表现力,如运用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阶。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终止式。全音阶的运用调式中的每一个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的中心感。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取得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音色丰富新颖,广泛运用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配器及织体安排极其细腻,使管弦乐色彩缤纷,同时,保持了印象主义的精妙笔法,如在刻意表现闷热与激情的中段,仿佛可闻到弥漫于夜空中的花香。在曲式上较多采用小型体裁,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不少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性结构的轮廓。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最初是以反浪漫主义的姿态而引人注目,在研究其艺术思想和音乐风格之后,可看到它们仍有浪漫主义的某些技法特征和感情内涵,因而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延伸。

威尔第

音乐史地位—“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晚三杰之一”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对意大利歌剧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传统—分曲结构;声乐思维)

2.对十九世纪德法歌剧成就的有效运用(德—器乐思维;主导动机;法—芭蕾;

宏达场景)

3.作品举例(中晚期)

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的歌剧作家。26部歌剧中除了两部为喜歌剧外,其余均为严肃的正歌剧。对待歌剧创作,他始终采用吸收溶化和向前发展的态度,从来没有忘记“歌”的魅力,从不让人声埋没在繁复的管弦乐中。威尔第的创作终于成为一股抗衡瓦格纳的力量。被称为“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晚三杰之一”。

早期的威尔第收到意大利前辈歌剧作家罗西尼等的显著影响,着重于对人的刻画,奉行歌剧是人的戏剧这一理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意式歌剧传统,改变了以往意大利歌剧中的人物无论善恶均以动人的美声唱法歌唱的形式,专用暗淡邪恶的音响表现反面角色。自早期歌剧即形成了他结构歌剧的方法,即分曲歌剧的形式。此形式大多包含4幕,或由3幕加上序幕构成。主要角色总有两首或两首以上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咏叹调;有两个主要角色的重唱,在戏剧高潮处出现大型重唱;至少有一首重要的合唱。根据戏剧需要安排宣叙调和短小抒情的叙咏调。这种形式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始终沿用。 《茶花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威尔第在谨慎地探讨如何基于民族歌剧的土壤,吸收融化德,法两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成就。从《假面舞会》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探索在音乐上的成果:旋律流丽,有不少复调写作的段落;灵活地运用作为戏剧发展线索的主导动机;在意大利咏叹调结构接之以快速活跃,歌唱技巧华丽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感情的咏叹调;声乐从戏剧需要出发,明确地体现人物性格,摒弃主要角色华彩装饰的歌唱。 1871年首演的《阿伊达》,达到他中期创作的顶峰。《阿伊达》既有大歌剧的特质—华丽壮观的舞台布景,浓密雄浑的音乐风格,咏叹调,重唱与宣叙调相融合,气势宏伟的合唱;又看到威尔第采用瓦格纳式的贯穿写作,创用以“场”为主,插进“分曲”的结构。

威尔第一生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他从不与过去彻底决裂,也不作激进的改革,而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把意大利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瓦格纳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乐剧的基本特征 1.歌剧改革的原因:意大利歌剧的分曲结构 2.乐剧的题材特征

3.乐剧的交响化特征(无终旋律;主导动机P265;乐队的核心地位—丰富的管弦乐语言P268)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歌剧作家。他在歌剧史上延续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继承了莫扎特,贝多芬和韦伯确立的德国民族歌剧传统,创立了“乐剧”体系。

瓦格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歌剧,称之为“乐剧”。他认为歌剧应选择神话题材,神话代表了永恒真理,对于德国人民来说,德国神话很容易理解。古希腊悲

剧是全民的戏剧,也是将各种艺术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艺术,未来的艺术必须以古希腊悲剧为榜样,达到再次综合,称为理想的整体艺术。这种歌剧称为“乐剧”。乐剧取消了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固定套式的段落,代之以“无终旋律”。“无终旋律”的处理方式为:在一幕之中音乐无明显的段落性,用阻碍终止,侵入终止,织体的复调手法和节奏上的紧接来造成不间断的发展。只有在每幕的结束时才有稳定的终止,有明确的结束。乐剧的声乐部分常用介乎于说与唱之间的“朗诵旋律”,随着剧情发展的需要自然地进入和消失;瓦格纳有意识地运用主导动机的手法,即以一段短小的动机或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事务,地方,甚至是气氛,情感。管弦乐则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使音乐有很强的交响性。乐队编制大为扩展,增加木管和铜管的数量,巧妙地运用英国管和弦乐的低音区,特别是运用了低音小号,低音长号,并专门设计了瓦格纳大号,使铜管通及整个音区。

舒伯特

音乐史地位——“艺术歌曲之王”“交响乐大师”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艺术歌曲的创作成就(歌词;词曲结合;伴奏的特点<举作品例>) 2.交响曲的创作成就(对贝多芬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开创抒情交响曲形式和风格) 3.风格特征:抒情性,歌唱性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浪漫乐派的代表作曲家。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交响乐大师”。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全部创作的中心。在15年内创作600余首作品。他选词不甚严格,既有歌德,席勒,海涅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歌,也有他的友人索贝尔等的诗歌。他总是使音乐的形式与诗歌的结构相称,尊重语言的重音和音调,根据诗歌之间达到一种均衡关系。在伴奏方面他有意识地把和声,钢琴伴奏等因素提高到与旋律和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利用钢琴伴奏起到提示场景,传达诗歌意境的作用,例如描绘鱼儿在水中穿梭游动《鳟鱼》,刻画风声马蹄声,直到紧张焦虑,惊慌不安的气氛《魔王》。

舒伯特的交响曲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生活于维也纳的舒伯特,感受到拿破仑战争之后人民渴望平静松弛生活的心境,所以早期叫交响曲具有此时维也纳流行的抒情轻松的音乐风格,对海顿,莫扎塔交响曲的模仿也十分明显。《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是一部真正的浪漫主义交响曲,仅两个乐章,含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细腻的和声和节奏处理,丰富的管弦乐色彩,以及在音乐发展中,休止间歇和弱奏与突发强奏之间的对比交替,有鲜明的感情爆发与宣泄。他继承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原则,开创了抒情交响曲风格。

舒伯特的音乐深深影响了19世纪的音乐发展,开创交响曲,钢琴抒情小品,艺术歌曲的新型风格。

柴可夫斯基

音乐史地位——“旋律之王”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创作综述

2.与五人团的民族特征相比,是典型的“西方化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曲家

他是俄国最早接受学院教育的专业作曲家,较多地学习西欧作曲手法,与他对俄国社会动荡的感受,个人心理气质,以及对本国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对民间音乐的热爱相结合,显示出特有的个性和风格。被称为“旋律之王”

在创作上,柴可夫斯基的旋律极其丰富,有长呼吸的抒情旋律,也有单一乐句的反复和延伸,用相应的和声支持,以适应其强烈的感情宣泄。节拍基本规整稳定。舞曲节奏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独特的五拍子节奏,使音乐生动而富有活力。和声基于西欧传统,偶有半音体系和声出现。俄罗斯式的支声复调和对位装饰,大大丰富了和声色彩。乐队织体常受对乐器色彩的考虑所制约。尽管他表示为自己始终未能掌握奏鸣曲式而苦恼,但是呈示部的主部中集中呈现,展开,再现的结构功能,则是他的换用手法和特点。

柴可夫斯基作有6部交响曲,4部管弦乐组曲,以及近10部单乐章管弦乐曲。管弦音乐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866-1877年间,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莫斯科”时期。期间他的作品充满了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但其中也隐现着作者在后来表现得特别强烈的“悲剧性”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标题交响乐。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以表现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的一些风格特征,这就是不局限于大自然的描绘,而着重刻画人的心理活动。

舒曼

音乐史地位——

主要创作成就的重点分析——

1.音乐评论家的成就(创办音乐杂志;采用三个笔名写作评论;) 2.钢琴的创作成就(创立钢琴小品套曲形式)P210-211 3.艺术歌曲的创作成就(对舒伯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P212

舒曼生性热情敏感,有民主主义思想,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创办《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采用三个笔名写出了大量随笔和评论,是浪漫主义音乐运动中重要的力量。

年轻的舒曼旺盛的创造力全部倾注于钢琴领域,写下大量的钢琴曲,他的钢琴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最主要的包括由十二首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蝴蝶》和由二十一首名句标题组成的《狂欢节》,他将自己的美学见解注入音乐之中,写出了《大卫同盟盟友舞曲》。他以精炼的笔触画出情景,人物或感情特征,创立了钢琴小品套曲形式。

舒曼是继舒伯特之后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选词严格,通常采用著名诗人的最有价值的诗歌作为歌词,他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人声与伴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钢琴以丰富的音色和织体提供连续不断的背景,在它之上,人声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其钢琴伴奏既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又具有独自的审美价值和完美的技巧形式。

舒曼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人物内在感情的描写,他喜欢标题音乐,并经常描写一些梦幻的世界,其旋律,和声,节奏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音乐诗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yu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