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乞巧节有哪些习俗?
更新时间:2024-02-08 00:5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古代乞巧节有灯会吗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民俗文化之魅力乞巧节
民俗文化之魅力乞巧节
2014级生命科学基地一班 王玉琪 320150948310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这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全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县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七届乞巧文化旅游节。
作为土生土长的一名陇南西和人,从小便对乞巧节耳濡目染。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风俗于农历七月初一到至七月初七,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我将从其起源、现状、规划与发展来谈谈我对乞巧节的认识。
一、乞巧之起源
乞巧民俗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1、牛郎织女的传说
乞巧节的由来,依附着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早前,牵牛,织女只是天摩,天琴两个星座。《史记·天宫书》对牛女双星进行记载:“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而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的文献为《诗经·小雅·大东》:“趾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可以服箱。”牵牛织女两星座,产生爱情,最终演绎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按照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塑造。与现代形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佳话,《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亲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人们联系牵牛织女二星相隔银河两岸,传说转化为悲剧。
2、秦人祭祀习俗
著名学者赵逵夫,对乞巧民俗从事长期研究考证,他认为地处西汉水上游的西、礼两县作为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西礼两县是秦人古老风俗的遗留。”他曾在《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与主题》一文中考证牵牛来自周人祖先叔均,织女来自秦人祖先女修。后来周、秦文化融合,孕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其著有《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提到:“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于后代的,因系氏族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明星(织女星)。”先秦时代,称银河为“汉”“天汉”“云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这一时期,铁器的发明与应用、织布机的推广,“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的向往。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传说中的牵牛,即周人始祖“叔均”;织女,即秦人始祖“女修”,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写照。在西和乞巧民俗中,把善织的先祖“女修”尊为“巧娘娘”,后化为“善织云锦”的织女。这不仅证明了西和远古时代纺织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了勤劳的西和远古先民对于神灵的崇拜!
由此可见,乞巧民俗文化萌芽于原始的天象崇拜、“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祖先崇拜逐渐融合的过程。而封建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作业模式,为乞巧民俗文化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乞巧之现状
(一)继承与创新 西和乞巧民俗发展到现在,有继承,有创新。赵逵夫教授《西、礼两县乞巧风俗》中,认为“只有甘肃西和,礼县两县之地乞巧之风俗最为特殊,最为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这种古代曾广泛流传的民间习俗,之所以在甘肃西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西和整体文化氛围,历史积淀,独特的地理信息,息息相关,是维系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甚至消亡的过程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逐渐淡化,而娱乐功能越来越突出。在现代年轻人眼中,乞巧节就是狂欢节,是未婚女性欢庆祈福的节日,她们祈求像“巧娘娘”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在继续传承过程中,乞巧形成一系列稳固的特征:一是持续时间较长,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共七天八夜;二是仪式隆重,乞巧民俗本身包含神灵崇拜,姑娘们把对乞巧娘娘的尊敬与仰慕化为虔诚的祭祀、膜拜、歌颂;三是内容完整,从乞巧准备、迎巧、迎水神、拜巧、验巧到送巧,内涵丰富,形式完整;四是规模宏大,少则几十人,多则近百人,小则几个村寨,大则几个乡镇。足见西和乞巧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性、民间性。五是灵活多样,乞巧活动的歌曲与舞蹈,除了继承传统,姑娘们可以自由发挥、自由组织;六是交互频繁,乞巧活动的开展,除了各个村庄内部独立进行外,还可以相互拜巧,相互表演交流。既欣赏彼此的才艺,还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
(二)传称与弘扬
近年来,西和县以举办乞巧节会、晚霞湖4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乞巧节申遗为依托,全力加快文化旅游发展,旅游收入逐年走高。201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 西和县在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档次和接待能力的基础上,全力发掘境内文化资源浑厚的先天优势,积极打造乞巧文化、三国文化、仇池文化等文化旅游圈,晚霞湖、报国寺、长道古西城、云华山、仇池山等旅游景点从全县众多名胜景点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和及周边地区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加快文化旅游与经济融合发展,2014年西和县创建乞巧传习所6所,命名乞巧世家5户、乞巧之家10户、乞巧传承人139人,开设“乞巧坊”网店和西和乞巧电子商务平台80多家,策划研发西和麻纸、刺绣保健枕、女性手包、桌椅靠垫、绣花鞋垫、麻鞋、草编、柳编、剪纸、仇池石等文化旅游产品200多个,不但建成了西和乞巧文化产品旗舰店、遍布全县各乡镇的文化集市和西和县电子商务乞巧文化产品库,而且通过动员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乡村干部、农村返乡青年、毕业未就业大学生、青年农民带头开办网店,开设世纪商城——西和馆,形成了集自有平台、第三方大宗网络销售平台、网络零售平台等为一体的乞巧文化旅游产品网络销售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乞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体系,直接激活了西和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创编了大型新编民俗秦剧《七月七》,拍摄制作民《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纪录片、《乞巧缘》微电影;改编创作《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连环画册——画说乞巧》、普及本《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连环画;创编了《乞巧情》歌舞剧,以乞巧歌舞元素为主,反映西和及陇南地域文化
推介,积极融入关中—天水—陇南大旅游圈,邀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全面提高了西和旅游文化品牌和知名度,来西和旅游休闲的游客逐年增加。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52.5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
(三)规划与发展
1.制定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纲要
要促进乞巧民俗文化合理、有效的开发,避免开发过程中分不清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首先必须从西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内涵,人文风情等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划。而
制定乞巧民俗开发规划,必须遵循以下几点:一是积极引导,广集民智。政府做好带头作用,调动广大民众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综合研究,献计献策,并采纳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民俗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整体与重点相结合、原生态传承与适度创新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三是循序渐进,稳步前进。西和县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处于摸索阶段,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追溯其渊源,尊重其历史,分层推进。切勿盲目上马,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要善于学习国内外成功开发民俗文化的经验,促进西和乞巧民俗文化顺利开发。
2.加强乞巧民俗文化的挖掘与钻研力度,积极探索新路子
(1)设立乞巧民俗文化研究机构。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丰富与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单靠政府、组织、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顺利实施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这就需要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智慧,搭建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平台,邀请有关学者调查,挖掘,商议,决策,形成传统的乞巧民俗文化开发研究体系。
(2)大力进行乞巧文化调查。在政府引导机制下,形成专家协同、公众参与模式,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感受乞巧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以便促进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3)着力培养乞巧民俗文化研究开发人才。由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经费,供文化工作者外出学习,待学成归来,将成为乞巧民俗文化深度开发的助推力。同时开发过程中,任人唯才积极广泛吸收精通、热爱乞巧民俗文化的人才,壮大乞巧民俗文化开发队伍。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的第一资源,需要认清专业人才对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知识型人才参与开发与保护,将有力推进乞巧民俗文化现代化。
3.加大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包装与宣传声势,努力彰显其魅力
(1)保护。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应以保护为前提。政府通过建设民俗村寨,乞巧民俗文化大院,特色乞巧文化发源地保护工作,以及建立“奖励贡献者”机制,规范人们的乞巧传承行为等措施,来保护乞巧民俗文化在原汁原味基础上开发。
(2)包装。要做到科学开发乞巧民俗文化,打造文化魅力西和,就必须对乞巧民俗活动及文化产品进行集约包装,内容要贴近实际与生活,精致环保,避免华而不实。
(3)宣传。加大乞巧民俗文化宣传力度,动员媒体、社会团体、名人的力量,让西和乞巧民俗文化“走出去”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中大放异彩。
4.强化乞巧民俗文化真实氛围,努力打造平台
(1)举行乞巧文艺赛事。如乞巧新歌创作大赛,乞巧歌曲演唱比赛,乞巧特色舞蹈设计比赛,乞巧活动金点子比赛等活动,激发人们新时代下对乞巧民俗文化的热情与参与的积极
性。
(2)加强乞巧活动设施建设。如建设乞巧文化村寨,搭建乞巧棚,修建乞巧剧场等,为姑娘们打造展示青春活力的舞台。既点缀了人们单调平实的生活,又传承了乞巧文化。
(3)评选乞巧文化感动人物。通过对资深乞巧艺人,乞巧活动带动者,乞巧民俗文化贡献者等授予荣誉称号,并设专门的奖金,从精神物质两方面给予表彰与嘉奖,来肯定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让人们更加自觉地投身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只有营造乞巧民俗文化原始分为,才能复兴乞巧文化,更进一步促进乞巧民俗资源的开发。
5.整合资源,拓展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链条
(1)与市场经济的整合。乞巧民俗资源的开发,本身隐藏巨大的价值。西和县政府应充分利用大力发展经济的机遇,加速开发乞巧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经济发展的双赢。
(2)与文化产业的整合。政府应建立乞巧民俗文化事业机制,形成文化发展体系。特色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力缺乏特色将会丧失市场竞争力。所以,要抓好乞巧民俗文化定位,保证乞巧民俗文化的内涵,审美价值,艺术风格相统一。加强质量管理,防止过度开发与保护性开发,造成恶性循环。始终保持乞巧文化特与个性,防止乞巧民俗内涵萎缩,从而导致文化产业生命力的终结。
(3)与城乡建设相结合。乞巧民俗文化是西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城镇改造工作的进行,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都不能独立与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是要坚持两者同步开发、同步建设。
6.进一步加大对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力度的投资
政府应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证乞巧民俗文化开发的有序进行。
(1)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乞巧资深艺人大师共同参与,从人力方面确保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资源准备。
(2)将相关经费纳入预算,成立地方乞巧民俗开发财政资金会,以满足开发乞巧民俗文化的根本需求。
(3)向在国内外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西和县同胞募捐集资,壮大投资规模。早年外出拼搏的西和同胞,在事业有成时,他们便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对他们来说,投资乞巧民俗文化开发项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地位和社会声望,也为推动家乡事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4)吸引商业投资者投资。政府凭借媒体、网络等便捷的信息资源,将西和乞巧民俗文化传播出去;但要注重凸显地方特色,融合乞巧民俗的神秘性、古朴性、民间性、艺术性,突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选择题及答案
春节、元宵
一 、选择题
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B )
A夏朝 B商朝C周朝 D春秋
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A )
A回族 B藏族 C 彝族D苗族
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C )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D )
A4500年 B4000年C3500年 D 3000年
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A )
A岁日B元日 C正旦 D元首
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C )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D1985年
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D )
A 春秋B汉朝 C唐朝 D宋朝
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A )
A1912年 B1937年C1949年
D1951年
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B )
A吃元宵 B赏花灯 C舞龙、舞狮D贴窗花
1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 D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1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 D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12.元宵节又被称为(A )
A上元节B中元节C下元节 D灯谜节
13.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D)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 D敖年守岁
14.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 C )
A周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D汉朝
1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 C )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D元朝
答案1-5BACDA 6-10CDABD 11-15DADCC
清明
1.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D)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D)
A前十五天B.前二十天 C. 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
3.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D )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D.种花
4. 下列传统节日中,( D)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B.中秋节C.端午节D.清明节
5.中国有多少个名族过清明节( C )
A15 B.50 C.25D.30
6.以下不是清明节的别称的是(D )
A 鬼节 B扫坟节 C冥节D中元节
7下列说法与清明不符的是(B )
A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B忽如一夜春风来
C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D.清明时节雨纷纷
8.清明节不吃的是( C)
A青团子 B馓子C粽子 D粥
9.清明是农历(A)
A4三月初三 B三月初四 C三月初五 D三月初六
10.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 D )
A糯米酪、B麦酪、C杏仁酪扬 D汤圆
答案DDDDC DBCAD
端午节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B)
A 、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
2、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 C )。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驱瘟 D、纪念白蛇
3、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A )。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B)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A)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A )
A、象征牛 祭祖 B、象征剑 勇猛
C、象征果实 丰收 D、象征塔 健康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 A )就有了。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D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 C )。
篇三: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 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功能(教育、塑膜的作用)、规范功能(对行为有约束作用)、维系功能(凝聚力和向心 力)、调节功能(调剂的作用),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 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社会功能? (1)民俗的教化功能;(2)民俗的规范功能;(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包括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民俗 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村落、自由职业者的岁时习俗,人生礼仪等 3.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民间艺术等 民间: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以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集体习惯。 民间文化:指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传统色彩的文化
民间文化的构成: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口头文化
文化遗产的形式:一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民俗学:是从民俗学角度展开的对于艺术活动的阐释,并探索艺术活动与民俗整体内在关联的学科。
物质民俗: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有关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等的民俗。
农业民俗的主要内容: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占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
生产贸易民俗:
生产贸易民俗主要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使用)、科学性
记住这个:生产贸易民俗特征
地域性:民众在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功能性: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具有直接的(实用)功能。
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第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惯。第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第三、卜农事、祈福习俗。第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科学性,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
居住民俗与审美:1.四合院、2.土楼(闽西)3.徽州民居(砖木)4.山西民居(土坯古砖)5.窑洞(黄土高原)6.蒙古包(内蒙)7.傣族竹篱(干栏式住宅)8.吊角楼(干栏、湘西土家住楼)9.船形式(海南)10.碉楼(羌族) 居住民俗风格南北有别:1.气候2.地理3.生态环境状况4.建筑 的差异
建房俗信:民间不仅注重房屋的居住功能,而且将住房与“家”的兴衰命运 相连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成年礼: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令人成年人的行列,成为社会的一个正式成员而举行的仪式;一个人必须承担起家族所赋予的权力与义务 特点:变形型(改换服饰、纹身、染齿和拔牙)考验型(对达到成年人的考验、以确认他的成人)训诫型(明显传统功德教育的成分)
冠礼即成年礼。这种古礼是指男子二十岁时加冠转入成年阶段的仪礼。这种礼仪是用加冠做标志由社会承认并接纳这个人进入成人行列,在此之前都是童子,此后由社会承认,社会即开始予以管理、制裁,本人既在社会上享有权利,也同时尽社会义务。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①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② 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③ 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举例说明民俗的分类① 有形物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物质生产民俗。 ②认识社会民俗:个体人生社会民俗,大群体人生社会民俗。 ③心意信仰民俗:崇祀、禁忌、兆卜、巫蛊。 ④游乐技艺民俗:游乐竞技民俗、手工技艺民俗。
导致民间文化生存困境的原因:①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②难以得到合法的被认可的地位,③传统的民间文化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
民间文化的特性:1.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2.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
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特点: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③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④尚鬼神迷信 ⑤讲究节日饮食 ⑥传承性 ⑦变异性
简述民俗和宗教的关系(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 从现代宗教学角度说,民俗信仰是一种近似宗教信仰的准宗教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被视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终归和严格意义上的又组织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会作用,社会控制力约束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民俗属于自发的社会习惯形成的习俗,面非有意的人为制作。在时间上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在空间上有较广泛的社会传播性,在形成上有一定地域性和历史的变异性,在内容上有实用性和功利性、丰富性和多种性,在作用上有狭隘性和保守性。两种的共同点:它们与原始宗教或自然宗教的文化血缘关系极密切,其中有些信仰直接来自原始自然崇拜或祖先崇拜
简述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关系 民俗传统和变异的综合形态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与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传承中变异。民俗在社会中一旦形成,就成了一个自控又自动的独立系统,并以相对的稳定性,陈陈相因,延续承袭。只要适合这一民俗事项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传承的步伐就不会终止。民俗能跨时空的传承,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民俗在传承中药原封不动的流传下来,是实为罕见的,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异。
传统岁时节特点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特点: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③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④尚鬼神迷信 ⑤讲究节日饮食 ⑥传承性 ⑦变异性 主要的传统节日有:A、春节,也称年节,主要活动是除旧布新、祭祝祈年、吃“团圆饭”等;B、元宵节,又称“灯节”,主要是燃放灯火、闹元宵、吃汤圆;C、清明节、祭墓、禁火,还有戴柳、踏青、游春;D、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E、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F、重阳节,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菊花糕等活动。
春节应突出主题:除旧迎新、亲人团圆、祝福娱乐。 端午节有两大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二是悼念屈原,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清明节主题:祭祖、踏青、荡秋千、插柳
中秋节主题:祈福美好与祥和、与家人团圆
重阳节三大主题:1.回归自然的诉求2.触发敬老情怀3.尽显道教影响
旧时婚姻六礼的内容:纳采(求婚)问明(问女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 民俗学之所以要进行田野工作的原因:基于实际观察和体验的民俗与书面记录的民俗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基于从原始实践到正式描述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判断或概括,由此提炼的所谓文化构造与社会系统需要重新回归田野予以认识和辨别。
举例说明民俗的分类 :①有形物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物质生产民俗。 ②认识社会民俗:个体人生社会民俗,大群体人生社会民俗。 ③心意信仰民俗:崇祀、禁忌、兆卜、巫蛊。 ④游乐技艺民俗:游乐竞技民俗、手工技艺民俗。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异同:所有的民间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但民间文化不等同于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现实功能:1.辞旧迎新 2.祭祀3.宗亲礼仪往来4.民间娱乐
为什么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所有节日的节期,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简述丧葬民俗的内容? 答:葬程序和仪式:招魂,入殓,停柩,出殡,下葬,守孝,扫墓。现行丧葬习俗:树葬,野葬,天葬,土葬,火葬,水葬,塔葬,悬棺葬,崖葬。
试述中国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答:第一阶段,防寒御暑使用,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使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政治观念方面的标志。
填空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 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利用自然空间和 人造居住空间 两个阶段。
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巫术按其目的划分,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
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有火葬、 和 瓮葬 两种落葬方式。
“Folklore”既指 民间风俗现象 ,又指 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这个词是 英国 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的观念。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岁时节日是 农业文明 的伴生物。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 的程序规范和 阶段性 标志。
民俗学是一门以 民间风俗习惯 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 以及器用 等方面。
岁时节日,也称传统节日,具有 普及性 、 群众性 甚至 全民性 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指由 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
民俗的扩布性,也称 传播性,它是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 进入社会 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落葬方式包括:墓葬、塔葬 和 悬棺葬三种。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 灵魂不灭观念。
服装的构成要素包括: 质、形、饰、色、画。
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 季节性 和周期性 的特点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和工匠来源的 地域性
举例说明中国民俗产生的内外因素。
①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中国民俗是再自己固有的客观环境、生活状况以及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如十二生肖,将其放回先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可知,十二生肖是先民在中华大地上与天地、禽兽争夺生存权利的产物。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
②种族繁衍及发张自身的要求,先祖在为发张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例如婚姻习俗中的抢掠婚。
③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民俗并不是直接由生产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先得经过一定人群心理认同、积淀的过渡。人类一定的时间活动是民俗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一定群体的心理认同,则是民俗生成的主观因素。例:崇尚红色,龙。 四,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统治者为统治需要,常发布一些顺乎民情的行政规范,加速某种民俗事项的成型和发展。例如元宵。
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价值是人类文化的伦理基础,是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它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也指示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
对策:一、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及具体工作情况。建设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和体系。二、二、统一思想,统一领导,提高认识,做好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三、加大政府扶植力度,通过发掘、整理、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同时也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参与其中,从而构成一股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更好地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设。四、鼓励进行适度的发展和创新,通过适度的市场化运作,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正在阅读:
我国古代乞巧节有哪些习俗?02-08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05-25
大润发超市物流配送分析04-28
第三届届汉字文化知识竞赛题(A4卷)10-04
实验四 OO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02-26
坚定信念跟党走演讲稿(推荐5篇)08-22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精选04-02
二【上】语文-留言条练习(2)04-15
超级好用的扩展性短语&词汇(八)04-24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习俗
- 古代
- 哪些
-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