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学辞典

更新时间:2024-07-02 1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 ? ? ? ? ? ? ? ? ? ?

《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 前言 凡例

一、茶叶大事年表 二、中国现代茶学主要著作 三、国内外主要茶叶期刊 四、中国主要名茶简介

五、中国现代名茶、优质茶名录 六、茶叶产销统计表 七、中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 八、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 英(拉)汉名词索引

顾问: 庄晚芳

主编: 张堂恒

常务副主编: 刘祖生

副主编:

(按姓氏笔画为序,下同)

丁可珍 汪琢成 胡建程 童启庆 楼苹苹 潘根生

常务编委会:

刘祖生 张堂恒 胡建程 童启庆 潘根生

编委及撰稿人员:

丁可珍 王家斌 方辉遂 刘祖生 庄晚芳 庄雪岚 阮宇成 戎文治 陈文怀 陈宗懋 陈观沧 汪琢成 李耀曾 李名君 肖翔 杨贤强 [张家驹] 张堂恒 周巨根 周静舒 赵学仁 赵启泉 赵晋

谦 胡坪 胡萃 胡月龄 胡建程 [俞寿康] 贺鑫 徐士模 徐正炳 徐幼君 徐梅生 徐南眉 郭载德 黄亚萍 [钱梁] 梁月荣 夏桂荣 龚琦 曹念慈 童启庆 傅宏镇 辜博厚 楼苹苹 潘根生 薛运凤

审稿人员:

丁可珍 刘祖生 庄晚芳 庄雪岚 阮宇成 陈文怀 陈琇 陈宗懋 汪琢成 李耀曾 李名君 杨贤强 [张家驹] 张堂恒 赵学仁 赵晋谦 胡坪 胡萃 胡月龄 胡建程 贺鑫 徐正炳 徐南眉 徐梅生 徐幼君 梁月荣 曹若彬 童启庆 葛起新 潘根生

秘书组:

李耀曾 赵东 赵启泉 徐梅生 徐士模 郭载德 夏桂荣

责任编辑:

徐红宝 陆文浩 陈汝钧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我国是发现、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加工茶叶和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当前遍布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种,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公元8世纪,唐代陆羽(733~804)撰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创建了古代茶学。此后,一直到19世纪的1000余年中,茶学研究与茶叶生产进展缓慢。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茶叶科学和茶叶生产的发展,为现代茶学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本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近30年来,茶学研究进展很快,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树栽培、茶树遗传育种、茶树生理生态、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综合利用、茶业经济贸易以及茶文化等分支学科。现代茶学是一门以农学为基础,并包含食品学、经济贸易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对于茶学这门既古老、又年青,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迄今还未出版过一部专业性辞典。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早在60年代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就委托浙江农业大学组织编著《茶叶辞典》,当时庄晚芳、张堂恒教授曾组织不少专家做了许多基础工作,后因“文革”而中断。1979年,在数十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重整“旗鼓”,经过连续几年的辛勤劳动,于80年代中期,100余万字的书稿基本定稿并准备排版。后因经费问题,这项工作又被搁置下来。1993

年夏,在浙江省第一出口茶厂等单位和茶叶界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这部辞典的编纂、出版工作得以重新启动。与此同时,为了增强编委会力量,便于开展工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特增聘部分同志为编委、副主编、常务副主编,并成立常务编委会和秘书组。考虑到本辞典第一次定稿迄今已近10年之久,茶叶产销与科技均有了很大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反映新的科研成果,常务编委会以及部分编委、秘书组的同志,集中数月的时间与精力,对原有的辞目和释文重新进行审定,增补了部分新的辞目和释文,附录部分也增加了不少新资料,以尽力使本辞典更臻完善。

《中国茶学辞典》是我国第一部包涵茶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可供广大茶叶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参考,也可供中高等农林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查阅。本辞典共收辞目5000余条,包括总论(含茶文化)、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业经济贸易等部分。为了便于读者查考,在附录中还刊登了茶叶大事年表、中国现代茶学主要著作、国内外茶叶专业期刊、主要名优茶简介、建国以来茶叶产销统计数据和我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等资料。

本辞典在编写中,坚持科学性,强调稳定性、权威性,重视实用性,并力求能反映当代茶学最新研究成果。但由于全部编写过程长达20余年,使各辞目释文存在一定差异。本辞典曾引用和参考数以千计的古今文献,因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举,敬希原作者谅解。

本辞典的编纂出版,自始至终是在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得到该系历任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浙江省第一出口茶厂、沈阳茉茗翔茶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国内许多同行的关心和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鉴于主客观原因,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

1995年1月

、收词范围

本辞典收集总类、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叶经济贸易等十大类的主要词目,涉及茶学领域55个分支学科(详见总目录),5000余条词目。 二、词目释文

本辞典系专业辞典,故词目释文均较综合性辞典深入而详尽。词目释文一般包括英文名(生物附拉丁学名)、别名、定义(定性)、释义、应用等内容。常见的别名列作参见条,不写释文,示以“即××××”。相互间关系密切的词,可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分科,其释文各有侧重。词中的冷僻字,在其后的〔 〕内加注读音;对部分目前尚无确切英文译名或很难译出英文名的词目,均以汉语拼音代英文,其首字母均大写;对部分出口商品茶仍用习惯译名,如珍眉,用Chunmee;秀眉,用Soumee。 三、编排次序

全书编排依次为总目录、分类词目、词目释文(正文)、附录、词目笔画索引、外文索引。“总目录”概括了本书的整个轮廓。“分类词目”按十大类55个分支学科排列,内容集中,系统全面,便于读者查阅参考。“词目笔画索引”按词目第一个汉字的标准字笔画数及笔顺(丶、一、丨、丿、乙),由少到多二级编排,每条附释文页码;以“茶”字起头的词,因数量多,为检索方便,其第二个汉字再按笔画数和笔顺编排。“英(拉)汉名词索引”按英文第一个字母顺序分四级编排,附释文页码;起首为希腊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的名词,按其后面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照上述方法排列,每条亦附释文页码;拉丁学名用斜体字排印,定名人省略,但释文中附有定名人。 四、使用和检索

用作参考学习时,可从“分类词目”中翻阅到相应的词目,然后查找和了解其内容。质疑问难时,可在“词目笔画索引”中查找该名词所在页数;需要查对拉丁学名及定名人时,亦可通过“英(拉)汉名词索引”再在释文中查找。需要了解茶叶大事年表,我国现代茶学主要著作,茶叶产销统计数字,国内外主要茶叶期刊,国家名茶名录及我国部分茶叶企业等,可在附录中查阅。

公元前27世纪 ▲《神农本草》传称“神农尝百草,日遇

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茶为药用之始。

公元前1世纪

▲西汉(公元前206~24年)王褒《僮约》 有“烹荼尽具,酺已盖藏”及“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述。

公元3世纪

▲东汉(公元25~220年)名医华陀《食论》谓“苦荼久食,可以益用。”张楫著《广

雅》谓“茶饮则醉而不能醒眠。”

公元275~289年 ▲晋(公元265~420年)武帝时宣城人秦

317年

350年

约475年 535年

569年

约593年 715~742年

780年

精常入武昌采茗。

▲晋书载“元帝建武元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贮茗市鬻之。”可见当时饮茶已较普遍。

▲晋代郭璞注《尔雅》谓“檟,苦荼”,又称早采为“荼”,晚采为“茗”。

▲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 ▲湖北及四川綦江一带制茶成块,烘干舂碎为粉,冲水加姜蒜与橙子共饮。

▲隋(公元581~618年)文帝脑疾,遇僧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有效。说明当时茶叶已作为药用。

▲茶之知识传入日本。

▲封寅著《封氏见闻记》:“经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唐(公元618~907年)德宗建中三年,纳户部侍郎起议“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之。”此为茶叶有税之始。在德宗年代又创行“贡茶制”,会产茶州县,律例

入美洲殖民地税额,遭该地人民反对。

1776年

▲英不顾殖民地反对,强征茶税,是引起美国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1782年

▲中国改组广州“公行”,以便管理茶叶对外贸易。

1788年

▲当时华茶外贸,全操英人之手,故是年英属东印度公司曾反对在印度植茶,谋继续保持华茶贸易专权。

1789年 1802年 1810年 1821年 1827年

▲美国开始征茶税。

▲锡兰(现斯里兰卡)试种茶树失败。 ▲茶师自厦门往台湾传授种茶方法。 ▲巴西植茶失败。 ▲上海开始有绿茶贸易。

▲爪哇政府派雅各逊来中国学习茶树栽培与茶叶制造。

1830年 1832年

▲印尼开始有茶厂,但规模极小。 ▲美国巴尔的摩商人麦克金首建巨型快艇,专供载运中国茶叶。

1833年

▲雅各逊第六次由中国返回爪哇,携回茶子700万粒,茶农15人,及制茶工具多种。

▲英废止东印度公司华茶贸易专利权,在

印度植茶。

1834年

▲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戈登来中国,罗致茶工,收集茶子,并考察中国茶叶产制方法。

1835~ 1836年

▲印度科学会通过移植中国茶树,以生长于加尔各答的中国茶树4.2万株分植于上阿萨姆、古门、苏末尔及南印度。

1838年 1840年 1843年

▲印度阿萨姆首次外销茶叶8箱至伦敦。 ▲印度吉大港(现属孟加拉国)开始植茶。 ▲上海辟为通商口岸,中国茶叶外销,由广州改自上海等地出口。

1847年 1848年

▲俄国外高加索开始试种茶树。 ▲印度派英人福庆来中国收集茶苗茶具并招聘茶工。

1851年

▲英人福庆自中国返加尔各答,携回大批茶树茶具;并带回一批茶工。

1854年

▲锡兰(现斯里兰卡)茶农协会成立。中国废止“引茶”课税法。

1856年 1858年

▲印度堪察尔与大吉岭开始植茶。 ▲美政府遣专人来中国采集茶子,以备分

种于南部各州。

1861年 1862年 1868年

▲俄人在汉口设立第一家砖茶制造厂。 ▲日本第一家茶叶复焙茶厂在横滨建立。 ▲中国海关始有茶叶输出统计。 ▲日本静冈县始种茶树。

▲杜德公司在台湾首建复焙茶厂,并由福州、厦门聘请专门技工。

1870年 1873年

▲福州始设砖茶厂。

▲锡兰(现斯里兰卡)首次输出茶叶至英国计23磅。

1875年

▲锡兰(现斯里兰卡)咖啡农场毁于病虫害,种茶业开始大发展。

1876年

▲中国发明乌龙茶制法。

▲安徽黟县余干臣至祁门试制红茶成功,祁红声誉鹊起。

1878年 1883年

▲汉口砖茶厂采用水力压制砖茶。 ▲美议会通过首部茶业法。意图压抑中国茶叶进口。

1884年

▲日本“中央茶商公会”成立。 ▲沙洛脱夫在俄国外高加索恰克伐植茶5

亩左右。

1886年

▲中国茶叶出口达134099吨,创历史上最高纪录。

1887年 1888年 1890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中国茶叶从居出口第一位降为第二位。 ▲伦敦“茶叶清算所”落成。

▲苏门答腊始设茶园于德里,但未成功。 ▲九江始制小京砖茶。 ▲俄国在九江创办砖茶厂。

▲朴口夫辟茶叶试验场于外高加索恰克伐附近,帝俄农业部旋植茶600亩于该地。

▲英国迫使清政府订约(中英续约)允许印度茶叶销入西藏。

1895年

▲日本侵占中国台湾省,并在台大力发展茶叶。

1896年

▲黟县茶商余伯陶(余干臣之子)在屯溪改进绿茶制造技术,屯绿声誉大振。

1897年 1898年

▲日本制茶始用机器。

▲日人原崎源作发明制造绿茶用机器蒸锅。

▲纽约茶业协会成立。

1900年 ▲印督两度修书西藏达赖喇麻,意图直接输茶入藏。

1900~ 1906年

▲资本主义茶业发生第一次生产过剩大恐慌,印、斯种茶业发展停顿。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5年

▲《茶与咖啡贸易杂志》在纽约刊行。 ▲台湾茶参加巴黎博览会。 ▲台湾设立机械制茶厂

▲美国国家茶业协会在纽约成立。 ▲美国议会通过废止茶税。 ▲中国最早出国的茶业考察团(郑世璜等)赴斯里兰卡考察。

1907年 1909年

▲中国在英国成立“中国茶业协会”。 ▲在南京钟山设立“植茶公所”。 ▲在湖北省羊楼洞设立“茶业模范场”,并附设茶业讲习所。

▲英国发起所谓“优茶”(Fine Tea)运动。

1910年 ▲在四川灌县设立“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该所后迁成都,改名为“四川省立高等茶叶学校”,学制3年,1935年停办。

1911年

▲苏门答腊开始大规模植茶。 ▲美禁止人工着色茶进口。

▲中国茶叶开始自由买卖,不加管理(即自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开始)。

1915年 ▲中国在祁门平里设立“安徽模范种茶场”。

▲在四川宜宾设立“四川省立茶业试验场”。

▲在温州设立“永嘉茶叶检验处”,查禁假茶出口。

1917年

▲在长沙设立“湖南茶业讲习所”。 ▲苏联十月革命,汉口俄商茶厂停办。中苏茶叶贸易停滞。

1919年 1920年 1920~ 1922年

▲英国实施战时茶叶统制。 ▲英国废止战时茶叶统制。 ▲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美国修正茶业法,增设茶叶检验所。

▲资本主义茶业发生第二次生产过剩大恐慌,印、斯限制茶叶生产。

1921年 ▲印、斯植茶业采取精细摘茶法,减低茶叶产量。

1923年 ▲在云南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1925年 1928年 1931年

▲台湾设茶叶检验所”。 ▲苏联将茶叶收购归政府专营。 ▲锡兰(现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成立。 ▲在湖南安化设立“安化示范茶业场”。 ▲中国制订茶叶检验规程,在上海、汉口成立检验机构,办理茶叶出口检验。

1932年 ▲资本主义茶业发生第三次生产过剩大恐慌,伦敦存茶如山。

1933年

▲英国恢复征茶税。

▲摩洛哥公布取缔着色茶进口法令。 ▲江西省修水设立“修水茶业改良场”。 ▲国际茶叶委员会在伦敦成立。为英属印、锡及荷属印政府制定“茶叶输出限制五年计划”之执行机关。图谋挽救生产过剩恐慌,并抵制中国茶叶输出。

1934年 ▲在安徽祁门成立“祁门茶业改良场”,并将修水改良场并入,在修水又设立“江

西农业院修水茶场”。

▲美国农业部颁布法令,宣告外国茶叶必须合于华盛顿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的检验标准,方准进口。

1935年

▲在福建福安设立“福建福安茶场”。 ▲在湖北羊楼洞设立“湖北羊楼洞茶业改良场”。

▲在浙江嵊县设立“浙江省茶业改良场”。

▲在安徽祁门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茶业训练班”,在休宁设立“安徽茶业讲习所”。

1936年

▲皖、赣两省合组“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办理茶叶统运统销。

▲“全国茶叶技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议定举办茶叶产地检验,在祁门设立“产地检验处训练班”。

▲国际茶叶委员会议决,限制茶叶出口协定自1938年4月1日起继续有效5年。

▲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茶蔗部,设立茶蔗研究所和茶作、蔗作两学科。

1937年 ▲中国财政部成立贸易委员会对全国茶叶实行统购统销。

▲中国实业部联合六省茶商创设“中国茶叶公司”于南京,并成立“茶叶产地检验监理处”。

1938年

▲台湾开辟高山茶园,以谋提高品质。 ▲中国财政部公布茶叶出口贸易大纲,实行茶叶统购统销。

▲中国与苏联签订易货协定,指定茶叶为主要易货物资。

▲中国在香港设立富华贸易公司,负责华茶交苏任务。

1938~ 1939年

▲中国在纽约、旧金山成立经理处,推销红、绿茶叶。

1940年 ▲重庆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及茶叶研究室。

▲中国贸易委员会茶叶业务移交中国茶叶公司办理。

1941年 1942年

▲在福建崇安成立茶叶研究所。 ▲在浙、闽、皖、赣、湘五省推行茶树更

新工作。

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茶叶会议,成立中国茶业公司,吴觉农任经理,并在各有关省市设立分公司。

1950年

▲复旦大学茶业专修科恢复招生。 ▲中苏两国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中茶公司与全苏粮谷公司根据协定,签订了全年的茶叶贸易合同。

▲3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制订及颁布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

▲商品检验局在华东及中南地区举办茶叶产地检验。

▲中国茶业公司在杭州举办茶叶干部训练班。

▲10月,在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的资助下,武汉大学创办茶叶专修科,刘后利任主任。

1951年

▲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讨论修订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xz.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