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导读

更新时间:2024-05-31 23: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论

一、新中国世界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世界史学:以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为主线来解释世界历史进程

第二代世界史学:以社会经济形态或生产力的发展嬗变为主线来解释世界历史进程 第三代世界史学:以世界的一体化或整体化发展为主线来解释世界历史进程 二、世界史学体系的弊病和困境

第一、第二代世界史学体系的缺陷和弊病: (1)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失位 (2)思维方法和模式的偏差

第三代世界史学(全球史)体系的困境

三、世界史观体系的创新和世界史学的重建 (一)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二)多元论的“全球史观”

人类历史发展的两种动力: (1)全球一体化

(2)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合理化 (三)新“全球史观”的科学性

四、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定位、内容和分期 (一)历史定位:

第一、世界整体化发展的初始时期;

第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早期历史; 第三、争取合理化斗争的初期阶段;

第四、国际关系史的开端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最初的演变。 (二)内容和分期(上下限界定):

上限:15~16世纪之交——地理大发现

下限:19~20世纪之交——门户开放新秩序的提出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从1500年到1780年,是世界现代化的起源和准备时期,其基本特征就是瓦解农业文明。长期以来,国内许多教材将英国资产阶级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主要是受前苏联学科体系的影响。罗荣渠先生指出,“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这些‘独特的历史规定性’、‘独有的现代机遇’、‘独有的现代必要条件’不是偶然的凑合,而是在长时期的演变中由无数众多的历史因素的聚合与撞击,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定向发展趋势。这可说是现代化启动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商业资本主义对农业文明的冲击。

但是,“商业资本主义并不必然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转换。”我们可以将当时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做一比较。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

从15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的西欧,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时期,许多事件使农业文明解体。在经济上是各国商业资本和大西洋贸易兴起并向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在政治上是王权兴起及随之而来的重商主义和中央集权化过程;在思想上是宗教改革、以实验和数学为基础的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过程;在国际上是列国争雄互相淘汰和优胜劣败的过程。罗荣渠先生认为从这些过程中启动西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各种变革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早期城市化、早期商业化、早期工业化、世俗化等。钱乘旦先生认为“在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吴于廑、齐世荣先生认为:“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亚欧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大洋洲。但是,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直接接触。”钱乘旦先生特别强调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因为只有在民族国家形成后,现代化才得到有形的载体,才有可能起动。”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破坏了中世纪的结构稳定;第二,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战争并使世界不得太平,中世纪的贵族纷争让位于国家之争。因此,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15世纪到18世纪这四百年是西欧绝对君主制的成长期,欧洲的主权民族国家群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里逐渐形成的。最初的民族国家主要有欧洲西部的英格兰、法兰西、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均诞生于16—17世纪之间。后来,主要是在英、法榜样的影响下,北欧的丹麦、瑞典、中欧的普鲁士、奥地利,以及南欧的撒丁尼亚,也都出现了类似的发展趋势。大致在18世纪初叶演变成主权民族国家。

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克服专制王权。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虽说专制王权起过进步作用,但王权统一国家后就把握至高无上的权利,并因此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同时,专制王权限制人民的自由,使它们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因此,一个人的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在这个时候,英国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英国在经过1640年革命和“光荣革命”后,为克服专制王权铺设了道路。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就走上了顺利发展的道路。

因此,我们看到在推动现代变革的潜在要素的西欧各国中,只有英国首先具备了启动这一变革的物质技术条件与社会前提。罗荣渠认为英国所形成的优势包括:(1)内战后国家政治稳定,行政统一,社会协调,是欧洲最大的国内自由贸易区,从而较早形成全国市场;(2)农业革命先行,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增长率高,土地、劳力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并在农村中最早出现农村手工业区;(3)得天独厚,早期工业革命所需的煤、铁资源丰富;(4)传统政治结构多元化,土地贵族权势早衰落,王权经历资产阶级革命而受到限制;(5)社会分化程度较高,市民阶级兴起,社会内部未出现大分裂,地主和商人阶级关系相当融洽;(6)宗教世俗化较早,清教主义的神佑理性与谋利精神;(7)科学革命先行,英国在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突出的领先地位;(8)国家脱离罗马教廷而独立自主,在经济上不依赖外国,并拥有海峡的独特战略地利。正是这些优势,按天时、地利、人和,在当时的欧洲无可匹敌,聚合形成最早通向现代化的独特的新机遇。马克垚认为,英国所以能够率先进行工业化,有一系列的原因,他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英国较早开始了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走在了前面”;二是“由西欧16世纪开始的对实验科学的重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英国现代化源出于社会内部,它自身的因素孕育了现代化的动力。”

第二阶段从1780年至1860年,是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是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大转变过程。综观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有三次现代化的大浪潮。其中两次现代化大浪潮发生在近代。“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而不是更多。”英国是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是由英国工业革命推动的,然后工业革命扩散到世界其他地区,人类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同时,1776年在北美发生了独立革命,1789年在法国发生了大革命,接着在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革命和1848年欧洲革命。所以,罗荣渠先生认为,“是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共同推动了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使用非生物能源(蒸气)、粗质量的机器大生产和并不太高的技术水平为特征,它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煤和铁。工业革命扩大了各文明区的差距,世界的一端是新兴工业国,在那里现代生产力和新技术得到发展;而另一端是传统的农业国和古典文明,技术原始,效率低下,农业徘徊甚至停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低度发展”或叫“边缘性发展”。到19世纪中叶,英国真正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成为一个初步工业化国家,它的地域横跨五大洲,成为“世界工厂”、殖民大帝国和世界现代文明的中心。

工业化发展起来后,新的社会随之出现,社会发生全面变化。在巨大的变化中,重新进行社会整合,这中间发生许多社会动荡。具体表现为:19世纪出现的三大工人运动、反谷物法运动、英国实行1832年改革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等等。“这些冲突体现出一个很大的特点,即社会的多样化使利益的不同显得分外显眼”。各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斗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大为增强,推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各阶级学会用和平的方法协调利益,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艰难发展。经过种种的冲突与整合、调整与变革,成熟的现代社会逐渐在西方国家出现了。

当现代化正在欧洲国家推进时,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非欧洲地区卷进一个“世界体系”。为争夺殖民地,欧洲国家竞争激烈。从30年战争开始,国际性战争一再把全欧洲都席卷在内,比如西班牙战争、奥地利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到克里米亚战争,便可以看到欧洲列强竞争的足迹。

同时,征服与反征服在欧洲与非欧洲之间愈演愈烈,造成了现代化在全球的扩散。西方国家从地理大发现时期起就开始全球性的殖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原有的文明形式和社会结构受到破坏,“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起到了为现代化铺垫的作用。殖民主义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社会,引发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又把西方新出现的工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进它所征服的地区,使其取得谋求现代化的手段,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双重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侵略激起剧烈的反抗:亚洲发生了第一次革命风暴。其中印度民族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是重要的历史事件。非西方国家艰难地探索着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阶段从1860年至1900年,是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

大成就,并向周围地区扩散,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这次大浪潮使“西化”或“欧化”成为鲜明的历史发展潮流。

第二次大浪潮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与钢铁。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发展,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垄断组织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欧洲人口稳定增长,世界人口流动和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到20世纪初,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多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取代了英国的单一中心的地位。

在推动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中,欧美国家所走的道路不同。在政治领域,英国走的是和平渐进改革道路,继1832年改革后,英国又进行了1867年和1884年改革;法国走暴力革命冲突道路,法国探寻新制度历时半个世纪;德国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进行了政治统一;俄国进行了农奴制度改革。在经济领域里,英国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法国也是如此。到德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德国使用的是统制式的发展方式,国家在经济领域起很大的作用。再往后,国家起的作用就更大,俄国从一开始就采用一种强制型的发展方式。

在“新世界”,美国的工业化开启了后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由移民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北欧国家,丹麦经历了一个欧洲古老王国的现代化的进程,挪威经历了从海盗时代到暂新的君主国历程,瑞典的工业化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复兴。

在拉丁美洲地区是另一种情况。在那里,发展了大地产制,工业化起步艰难,本土化的现代化中心没有形成;虽然拉美进行了独立革命,但在政治上盛行考迪罗主义,政治不稳定。其结果是重新陷于半边缘化的过程。

在非西方文明的诸古典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和日本,对西方向东扩张的巨大冲浪激起了强烈的回应,通过输入工业化的方式开始探索防御现代化的道路。但是,只有日本通过制度重建迅速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树立了军国主义式的工业化样板。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历史潮流不可抗拒。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1871年爆发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运动颇具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日益广泛,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译成10种文字出版发行,第二国际中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工人领袖接受并坚持马克思主义,虽然存在某些缺点和错误。

现代化具有一种扩张的本能,从一开始它的扩张性就表现得非常强烈。当现代化在欧洲推进时,它的强制性就使欧洲国家一个个被迫接受了现代化。当现代化向欧洲及北美以外的地区推进时,它的扩张性和强制性就表现得更加充分了。这些地区的传统因素和文化差异,成为接受现代化的重大障碍,因此这些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困难。在非西方地区,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也形成重大障碍。如果说欧洲各国间现代化的推进是用国家间战争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它在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推进时,使用的是侵略与征服。工业化开始后,欧洲的扩张不限于落后地区,它逐渐向文明的核心地区扩展,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都相继落入它的控制。“到19世纪末,世界终于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势力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到此时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不足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欧洲的势力加紧渗透,使这些地区的冲突加剧。外来侵略很容易激起反抗,反抗则一般会以维护传统为号召,这就反而加强了反变革的力量。所以,被侵略地区对现代化的认同是极其困难的。民族运动发生质的变化,领导者由过去的王公贵族改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或是接受资本主义的开明地主与官僚;提出了按资本主义模式改造社会的方案;采取了改革与革命的斗争手段等等,基本上取消了以往那些落后与迷信的东西。亚洲的觉醒、墨西哥革命、古巴革命、埃及人民的斗争等等就属于这一类。

在国际关系方面,普法战争以后,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一方面法国的惨败使它失去了在西欧和中欧大陆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从而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建立起来的欧洲均势。在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市场的斗争中,在19、20世纪之交,形成了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各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终于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思想意识方面,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有这样一些,它们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民族主义、进化论、民主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所有这些思想都和现代化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它们是现代化的支撑思想观念。它们相互吻合,也有分叉,甚至会互相冲突。但所有这些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服务于现代化,带着现代社会的深刻烙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第一,“现代化”首先发生在少数几个西欧国家,但它一经出现,就具有强大的扩张力,结果到20世纪,它已经覆盖了整个世界。“现代化”造就了一个整体的世界。第二,现代化在各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现代化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其过程也基本相像。它必须对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行调整,以确立或接受一个工业文明。

思考题:

1,试析传统世界史学的缺陷与弊病。

2,如何对世界史观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创新? 3,世界近代史的上下限应当如何划定?

4,世界近代的历史应当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

第一节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确立和地理大发现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 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出现 ? 专制王权的民族国家的建立 ? 世界宗教扩张的冲动 ? 人文主义思潮的涌动 ?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地理大发现的内容

? 葡萄牙:迪亚士—好望角

达·迦马—好望角、东非、印度东岸

? 西班牙:哥伦布—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三、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引起了“商业革命” 引起了价格革命

引起了东、西半球多种文明的交汇,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一体化的新进程

促进了殖民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早期殖民征服及其性质

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二、早期殖民统治的模式 三、早期殖民政府的后果

四、殖民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文艺复兴的完成和人文主义时代的到来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 早期:但丁(1265-1321)

彼特拉克(1304-1374) 薄迦丘(1313-1375)

? 全盛期:达·芬奇(1452-1519)

米开朗基罗(1475-1564) 拉菲尔(1483-1520)

提香(1477-1576) 马基雅维里(1469-1527) 康帕内拉(1568-1639)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伊拉斯莫(1466-1536) 乔叟(1342-1400)

莎士比亚(1564-1616) 拉伯雷(1494-1553) 塞万提斯(1547-1616) 博丹(1530-1596)

托马斯·莫尔(1478-1535)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哥白尼(1473-1543) 开普勒(1571-1630) 伽利略(1564-1642) 维萨里(1514-1564) 哈维(1578-1657) 布鲁诺(1548-1600)

培根(1561-1626) 笛卡尔(1596-1650) 四、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 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培养了人们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创造精神,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杰作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使自然科学脱离了神学,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同时也推翻了经院哲学体系,为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 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对以后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潮产生了影响。

第四节 宗教改革对中世纪封建结构的冲击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 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的挑战: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和救赎”。 救赎的途径:“圣礼得救”、“善功赎罪” “异端”:阿尔比派、威克里夫运动、胡斯运动

? 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各国开始实现教会民族化 ? 教会的腐败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

二、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1483-1546)

研读《圣经》 《95条论纲》(1517年) 莱比锡辩论会(1519年) 沃姆斯帝国议会(1521年)

路德教义的传播和路德教派的确立 三、闵采尔和德国农民战争

? 闵采尔(1490-1525)

早年追随路德 《布拉格通告》(1521年)

阿尔斯特德活动时期(1522-1524年) 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

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 四、加尔文与瑞士的宗教改革

? 加尔文(1509-1564)

巴塞尔时期(1534-1536年) 《基督教原理》、《教义问答》、 《论教会改革之必要》: 提出“预定论”

日内瓦时期(1541-1564年) 神权共和国 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

1529年宗教改革开始

1532-1534年《教士首年薪俸法》 1534年《至尊法》

建立英国国教(安立甘教)

?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

国教在英国确立 六、宗教改革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 性质:

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反对封建教会的斗争,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 ? 意义:

(1)缩小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统治范围,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 (2)削弱了教皇和教会贵族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从而动摇了封建制度;

(3)新教教义开创了资产阶级的精神伦理,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节 欧洲的专制王权模式

总论:专制王权的性质 分论:英国 法国 西班牙 俄国

结论:专制王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六节 尼德兰革命

一、革命爆发的背景

革命前尼德兰的政治经济状况 宗教改革在尼德兰的传播 西班牙对尼德兰的高压统治 二、革命的爆发: “贵族同盟”

“破坏圣像运动” 三、革命的过程: 独立政权的建立 《根特协定》

三级会议的召开和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建立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和独立革命的胜利 四、革命的性质和评价

第七节 走向整体化的欧洲:威斯特发里亚体系的形成

一、总论

(1) 一体化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互为联系的 历史进程,在这方面,欧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近代初期资本主义的基础是封闭型的重商主义,所以该时期的一体化处于初级阶段

(3)一体化的外在表现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二、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天主教同盟:

哈布斯堡皇室及德意志的四个旧教选侯 西班牙 罗马教皇 新教同盟:

德意志的三个新教选侯

英国 法国 丹麦 瑞典 荷兰等国 三十年战争的性质:

? 宗教纷争

? 哈布斯堡皇室和诸侯争夺德意志霸权 ? 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三、威斯特发里亚和约(1648.10)

? 土地分割

? 德国分裂局面固定化

? “教随国定”宗教原则的确立 ? 国际关系机制的初步制定

四、威斯特发里亚体系

? 多极均势的建立:法、英、俄、普、奥 ? 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为背景 ? 英法争夺世界是主要矛盾 ? 中欧保持分裂状态

? 俄国崛起为欧洲强国

? 宗教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

五、欧洲列强实力的消长 德国、法国、俄国、英国

第八节 在封闭中沉睡的亚洲

总论:亚洲落后以及被边缘化的原因

? 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过于稳定和强大,使资本主义很难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

? “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摧残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 闭关锁国的自我孤立对外政策使东方失去了认识世界和发展对外贸易的机会。

? 顽固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制了资本主义赖以生长的人文主义思想。 ?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一、逝去的帝国辉煌:穆斯林三大帝国的兴衰 奥斯曼帝国 萨菲王朝: 莫卧儿帝国

小结:三大帝国衰落的原因: (1)帝国基础的脆弱性;

(2)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落后性; (3)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4)思想文化的保守性。 二、“天朝上国”的止步不前:中华帝国的茫茫迷途

明朝(1368-1644)中叶

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生 海外活动的活跃

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展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未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压迫 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束缚 重农抑商政策的摧残

三、殊途异归:日本的历史命运

? 12世纪末日本的政治特点:双重政府

16世纪日本由封建割据走向统一(1590): 织田信长 丰田秀吉

? 日本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战国大名的政策: 废除行会组织(座)、免除户税和关税 允许营业自由、开放市场;

自治市成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据点

? 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出路:

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

西方势力侵入带来的新问题。 思考题:

1、世界近代史的上下限应当如何划定?世界近代的历史应当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

3、分析地理大发现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4、列举西方殖民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行径及造成的后果,分析早期殖民主义的性质和特点。

5、如何评价文艺复兴?

6、列举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7、以德国宗教改革为例分析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8、如何评价16世纪欧洲专制王权的历史作用?举例说明。 9、简述尼德兰革命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0、威斯特发里亚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威斯特发里亚体系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1、以中国和日本为例说明近代初期亚洲的特点。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欧洲资产阶级的胜利:17世纪英国革命

一、革命前的英国

革命前英国的经济结构 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等级

专制君主制的衰落·清教思想的兴起 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君主统治 权利请愿书·矛盾的尖锐化 苏格兰人起义·革命形势成熟 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长期议会开始阶段的活动 长期议会议员的政治分化

内战的爆发:第一次内战的第一阶段 群众运动的高涨·第一次内战的第二阶段 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 第一次内战后英国国内形势 长老派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四、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次内战和王党的失败 普莱德清洗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内局势 平等派起义 掘土派运动

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英荷战争

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建立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660年君主制复辟

复辟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辉格派和托利派的出现 1688年“光荣革命”

六、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开阔了道路。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得以更快地向前发展,并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英国革命对欧洲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新一轮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二、启蒙运动的最早发源地:英国 霍布斯和洛克

三、启蒙运动的发展和高潮:法国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 四、启蒙运动的传播

五、启蒙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启蒙思想包括两大信条: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进步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启蒙思想家关于改革的思想:(1)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2)在政治上实行“主权

在民”的理论;(3)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史上两大思想解放运动。如果说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追求的是现世幸福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反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 思想理论成就

? 直接亮出思想和政治纲领 ?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 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 追求自由平等

启蒙思想的内涵

? 批判的而非历史的哲学 ? 进步的世界观

? 承认规律、尊重规律的宇宙观 ? 理性主义的口号

? “天赋人权”的政治观

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 启蒙运动开启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 启蒙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瑰宝,为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启蒙运动的局限性

第三节 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的独立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特点 北美的土著居民

1607年,詹姆斯城的建立 移民的构成

其他英属殖民地相继建立

殖民制度的形成、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三、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

矛盾的激化:波士顿倾茶事件和波士顿惨案;一分钟人 武装斗争的开始:列克星屯战斗;乔治·华盛顿;独立宣言 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大捷 四、《联邦宪法》及联邦政府的成立 五、美国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

(1)殖民地争取解放的民族独立运动 (2)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革命 意义:

(1)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其他被压迫的民族摆脱殖民统治的斗争,尤其是直接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斗争。

(2)美国革命还是一次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革命,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清除了封建残余,实行了政教分离,制订了权利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民主改革。并且还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3)美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极大地冲击了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在美洲建立的殖民体系受到致命的打击,美国独立革命的胜利为19世纪初出现的美洲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法国革命风暴

一、旧制度的危机 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等级的崛起

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

路易十六的改革

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的爆发

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 网球场宣誓 革命的爆发

国民自卫军的建立 攻占巴士底狱 三、革命的深入进行 八月法令·《人权宣言》

制宪会议与八月法令

《人权宣言》的内容、原则及意义 十月事件·革命俱乐部的活动 雅各宾俱乐部 国王逃跑·1791年宪法 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 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 巴黎公社的建立 四、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瓦尔米战役·共和国的成立 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斗争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限价问题 忿急派

雅各宾派与谷物限价法令 吉伦特派的倒台 五、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政府的土地法·1793年宪法 恐怖统治

全面限价的法令 治安委员会的加强 雅各宾专政内部的斗争

罗伯斯比尔处死持不同见解的革命家和政治派别 牧月法令 热月政变 六、热月党与督政府 恐怖统治的结束 热月党的对内政策 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 基贝隆战役 共和三年宪法 督政府的成立 巴贝夫平等派运动 果月政变·花月政变

七、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欧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 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大农业 商业和国际贸易 金融业

二、政治制度:

英国 美国 法国

第六节 资本主义的横向扩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x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