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2019年精选文档

更新时间:2023-10-21 0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话语概念回顾 所谓“教师话语”(teacher talk也称TT),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语法翻译法等教学法研究盛行的时候,课堂教学过程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直到有人得出结论,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二者结果并无大的差异,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学者们的兴趣转向课堂教学过程,许多人开始研究其中的“教师用语”和“师生互动分析”(interation analysis)等方向。有人认为,教师用语的分析是指教师在语言课堂教学内所使用的语言类型进行的分析,旨在研究教师的话语是怎样作用于学生的语言接受效果的。也有学者认为,话语分析是指以话题为单位的话语结构分析,旨在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在功能上是怎样推进教学过程的。综合而言,“教师话语”中所运用的各种技巧是指诱导学生进行师生间的双向交际,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各种方法和原则。作为课堂的主要输入语言和营造的整体环境,对课堂学习者,尤其是在外语课堂上,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对教学法的关注,尤其是对怎样“教”的关注,明显大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为此,回顾二语习得

的理论对于外语教学和本话题的讨论是极有必要的。 二、教师话语和二语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是系统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特征,探讨习得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和怎样获得第二语言。人类的语言学习通常可以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在自身的生活环境中,对母语的下意识的掌握。第二语言习得则是指掌握母语之后,对另外一种或者几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在二语习得的概念阐述中,Krashen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学习”和“习得”的区别和联系

。Krashen认为,“习得”是指像儿童一样下意识的学习语言过程,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去了解和掌握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当然,“学习”和“习得”在实际的学习应用过程中并没有一条十分明显的界限。例如: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也可能不经意地接受某些语言规则和语言要素。而在简单的母语习得之后,学习者也会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Susan Gass曾用图表提出一种语言习得模式,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她认为,一种语言从输入到语言输出,要经历不同的层次,从统觉的语言输入到理解的语言输入,再到吸纳和综合,到最后在具体的场景中形成语言输出。可见,并不是所有输入都能经过一系列过程和反馈最终成为学习者的输出。在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包括讲解、解释以及提问等,是占主导地位的语言输入。如何使这个输入起到良好的效果,兼顾“学习”和“习得”的特点而非其中一方面的极端,提供适宜习得的语言环境,是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探讨的话题。

三、教师话语现状概述

教师话语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主要输入语言和教学媒介,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曾经这样说过,第二外语课堂同其他课堂最特殊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语言载体和学习目标是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这充分证明了教师话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重要性决不仅仅停留在占用课堂时间的长短上。研究表明,在外语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占了70%以上的课堂时间。大量的社会实践也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现行的外语课堂上,教师话语处于明显主导地位,课堂多沿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的方式多数仅限于提问和回答。近几十年来,语言教学的中心已经转移到语言交际能力上,而不再是传统的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关于语言交际能力,Swain曾归纳出十分细致的论述,认为交际能力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语法能力,指的是所学目标语语法和词汇知识;(2)社会语言学能力,指的是交际活动的情境语言能力;(3)话语能力,指的是话语结构的连贯和一致性问题;(4)策略能力,指的是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策略知识和运用,即

交际者如何开始对话、润色对话,如何引导交际活动和结束对话的能力。可见,仅仅是掌握目标语语法和词汇知识远远不能够成为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强调语法和语言结构等形式单一的语言输入方法,并不是都能够被学生很好地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限制了语言学习者主动接受信息的途径,其交际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其次,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有在外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学习或生活过的经历的语言教师并不占多数,这样一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课堂用语中对“学习”的强调就大大多于对“习得”的关注,强调主观的刻苦学习,不顾习得语言的客观规律,使学习者兴趣受阻,同时也减少了语言习得的可能性。

四、课堂话语分析对教学的启示和作用

理解是二语习得发生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教师用语即课堂的主要语言输入,使这种输入更容易被学习者所理解,就更容易发生第二语言的习得。朗(Long)认为,要使输入变得更能被学生所理解,有三种途径:第一,使用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和词语结构;第二,依靠当时的“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情境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第三,则是师生进行“意义协商”,并且认为第三种途径尤为重要。朗所谓的师生的意义协商,不同于传统课堂内学生独自聆听的模式,而是教师同学习者的互动(interaction),共同开始、推进、结束一个话题,并在此过程中达到让学习者理解,进而

接受。这就要求教师更注意课堂话语的安排结构,多思考,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给出反馈不宜过于迅速,导致没有学习者的思考时间。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对话轮系统的认知和掌握。所谓话轮,虽然外国学者萨克斯提出此概念,但是学术界中并没有达成统一共识。简单说来,话轮就是对话者在谈话过程中,与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和各种打断对话及沉默的方式,来作为话轮转换的方式。作为外语的学习者,话轮转换的功能作为实际交际能力之一是必须要掌握的。娴熟的话轮转换能力不仅要求在观察话轮进行的过程中获取发言机会,也包括了在获得机会之后如何组织语言让话轮进行下去。语言教师应当重视话轮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授语法知识以外,注意培养学生的话轮转换技巧,熟悉话轮进行机制,让学习者掌握应该何时开始和结束对话,如何让自己的话语不被别人打断等。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意义协商也是一种话轮形式,话轮进行应该同追求话语输入接受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以达到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师用语作为语言课上的主要语言输入,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作用不可小觑,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力度,提高教师的话语水平,调整话语结构,加强话轮系统和话轮转换的认识,以此达到更好的语言输出效果和外语课堂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x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