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复习题2012

更新时间:2023-11-06 11: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播音主持专业考试课程

《传播学概论》考试总复习题

一、填空题(5分)

1、传播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 2、“主我”与“客我”理论的提出者是(米德)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赖特“四功能说”比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多出的是“(提供娱乐)” 4、拟态环境理论,是由( 李普曼 )提出来的 5、麦克卢汉三个著名观点是“(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6、《报刊的四种理论》提到的是“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 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 7、“大众社会”理论最主要的观点是“(精英史观)”,认为大众是软弱无力,只能被动受控于权力精英。 8、“传播流”研究三部曲分别是《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 《 创新与普及 》 )。 9、“新媒介的普及及过程研究”、“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媒介素养研究”都是属于(“ 知沟 ”)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10、拉斯韦尔5W传播学五个主要领域是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 效果研究 )

11、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2、社会责任理论主要修正的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5分)

1、日本地震核辐射引发中国沿海地区抢盐风潮,应该属于( B ) A群体传播 B集合行为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指的是( B )观的基本权利。

A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B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 C 作为“市场”的受众观 3、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媒的解释理论是( B )

A“魔弹论” B“使用与满足” C“有限效果论” D“沉默的螺旋” E第三人效果 4、二战期间,主要从事一系列的军队电影心理实验的人是( A )等人,他们的“说服与态度改变”效果研究否定了魔弹论。

A 霍夫兰 B拉扎斯菲尔德 C卡兹 D卢因 E 拉斯韦尔 5、企业标识系统(CIS)属于( C )

A人际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E群体传播 6、“电视人”和“容器人”反映的都是( A )

A“媒介依存症” B媒介“充欲主义” C媒介庸俗化 D媒介低俗化 E媒介媚俗化 7、以下哪个理论建立在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社会心理理论之上的?( B ) A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沉默的螺旋理论 C知沟理论 D培养理论 E第三人效果 8、传播技巧中,提示己方观点(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不利于己材料),称为( E )

A理性诉求 B感性诉求 C恐惧诉求 D一面诉求 E两面诉求

9、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 B )

A 把关人 B意见领袖 C传播者 D受传者 E第三人

10、首先纠正拉斯韦尔5W模式缺乏社会传播无互动性的传播模式是( A ) 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 B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C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D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E马莱兹克大众传播系统模式 11、新闻框架理论研究不包括( D )

A媒介的生产框架研究 B新闻文本的框架建构研究 C 新闻框架的影响和效果研究 D网络传播过程框架研究 12、主我(I)、客我(me)理论提出者是:( B ) A库利 B米德 C 卢因 D帕克 E杜威

三、多选题(10分)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 ABCDE ) A传播者 B 受传者 C讯息 D媒介 E反馈 2、网瘾症的类型有( ABCDE )

A 色情成瘾 B网络焦急成瘾 C信息超载成瘾 D网络游戏成瘾 E网络视听成瘾 3、以下( ABCDE )角色都可以理解成为“把关人” A记者 B编辑 C编审 D总编 E家庭主妇 4、大众的主要特点是(ABCDEF)

A规模巨大性 B分散性和异质性 C匿名性 D流动性 E无组织性 F行为倾向同质性 5、梅里尔等人的媒介发展三阶段分别是( ABC )

A精英媒体阶段 B大众媒体阶段 C专业媒体阶段 D分众理论阶段 E F 6、传播效果的几个层面是( ABC )

A环境认知效果 B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C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D短期效果 E长期效果 7、“议程设置功能”提出者是( A B ) A麦库姆斯 B D.L.肖 C诺依曼 D格伯纳 E戴维森 8、培养理论的外围包括( ABC )

A 制度分析 B讯息系统分析 C培养分析 D知沟分析 E信息沟分析 F 9、“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包括( ABCD )

A信息性质 B信源性质 C社会距离 D个人因素 E特定环境因素 F 10、“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涉及到的文件包括( ABCD )

A《阿尔及尔宣言》 B《大众传媒宣言》 C《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 D《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E《塔罗瓦尔宣言》 11、分众观的核心是之一是( ABCE )

A社会结构多样化 B社会成员群体化 C受众个人需求和反应差异化 D受众能动性 1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功能包括 ( ABC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一般社会功能 D 环境监测功能 E娱乐功能

四、名词解释(10分)

1、拟态环境:这个观点是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关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其特点是:我们的信息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环境。经过这种媒体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2、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触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它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3、文化霸权:葛兰西提出的批评学派主要流派之一。文化霸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上。

4、上限效果:这个观点是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他们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该假说是“知沟”说的反命题。

5、议程设置 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

6、两级传播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五、简述题(10分)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首次提出来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该5个W分别是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该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后的传播学研究基本上沿袭着这五个环节(要素)展开。 2、使用与满足理论

该理论旨在研究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即: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它包括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解释)、选择性记忆的分析。 3、培养分析

美国学者G?格伯纳等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分析”理论,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

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4、报刊的四种理论

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六、论述题(60分)

1、结合主持传播专业,请就你所熟悉的两位播音主持人物,介绍他(她)们生平经历之后,分别介绍他(她)们的主持栏目特色及其主持风格特征,再对比分析二者的主持传播共性和差异,最后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对二者作出个人评价。【2500—3000字】

2、结合播音主持专业,请就你所熟悉的一位中国内地播音主持人和一位香港或台湾或国外播音主持人,介绍他(她)们生平经历之后,分别介绍他(她)们的主持栏目特色及其主持风格特征,再对比分析二者的主持传播共性和差异,最后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对二者作出个人评价。【2500—30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x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