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21 08: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共有三节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本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本章难点:第三节的第二个问题: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展开:
一. 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者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4.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展开: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这一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如何回答这一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第三,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① 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② 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唯物论 唯心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 唯物论
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2. 唯心论
观点: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本原,精神第一性。 表现形态:第一,主观唯心论(举例)
第二,客观唯心论(举例)
2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3. 辩证法
观点: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辩证法
第二,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第三,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条件 自然科学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1.对象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
旧哲学的对象 知识的总汇
科学之科学
2.内容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旧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
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
3.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实践 旧哲学离开实践谈认识
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今日世界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科技革命的含义
科学革命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自然方式及物质手段的进步。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2.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 现代西方哲学的含义及其倾向
① 含义: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总称 ② 倾向: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A.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由于强调非理性因素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
B.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由于强调理性因素,故称其为理性主义。包括:结构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
2.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本质和阶级属性上完全对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别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重视科学精神,反对人本主义,重视人文精神。
3)马克思在批判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时候,注意到它们中某些合理的因素,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4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意义:
①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青年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了指导。
2.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 第一,认真读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分析国际问题、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个人思想问题。
第三,反对几种错误的观点:无用论、过时论、代替论。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2.简述唯物论的观点及其表现形态。 3.简述唯心论的观点及其表现形态。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 6.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何影响? 7.简述现代西方哲学的含义及其倾向。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本章重点是: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一. 物质观(重点) 二. 运动观 三. 时空观 展开:
一. 物质观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论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的物质观(观点、评价)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去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3)列宁下定义的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下定义的。
二. 运动观
1.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的一切变化,从单纯的位移直到思
维。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担当者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
③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
含义: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哲学范畴。 表现:第一,是指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第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 统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表现在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
形而上学不变论 批判:割裂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会导致 相对主义诡辩论
③把握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第二,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三. 时空观
1.时间、空间的含义及特性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特性: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特性:三维性 2.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二者不可分。 a) 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不存在; b)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 c)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牛顿时空观) 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①绝对性: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不变。
②相对性: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4. 时空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7
1) 有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的时空是有限的。 2) 无限性: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5.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 第二,实践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 实践是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的根源和统一的基础 展开:
一.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1. 实践的特点及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理解: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第二,实践是人的物质的、客观的感性活动
客观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2)实践的特点 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实现和确证的
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二.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人的实践活动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与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 1. 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主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实践的中介
8
3.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决策 实践目标的制定 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实践结果的检验
三.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的源泉和统一的基础
1.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含义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界,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相互作用
因为 a.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自然的“人化”
过程就是人类世界形成的过程。
b.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不断地改变自然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
第二,在人的实践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不可分割。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
实践基础上分化与统一。
人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
第三,批判两种错误 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展开:
一. 意识起源、本质、作用
1.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起源理论的意义:理论意义(贡献、证明、批判)
实践意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2.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9
形式是主观的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内容是客观的
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 意识的作用
1)能动性是意识的本性之一 夸大了——唯心主义
看不见——形而上学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二者的含义;二者的关系;二者关系原理的意义 3)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条件 第一,要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要通过实践活动
第三,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二 . 世界统一于物质
1.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几种观点的介绍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观点 ①世界有统一性 ②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③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3.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②实践意义
四.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本章思考题:
1.试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简述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10
3)意义:对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意义 4. 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统一 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
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对立表现:
第一,用联系的(全面)还是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承认内部矛盾还是否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5.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①唯物辩证法的构成: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 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观 展开: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1)辩证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
具体表现 矛盾双方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矛盾双方互相贯通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16
3)矛盾斗争是反映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的趋势。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重属性。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在: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对立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统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批判:要么在绝对同一中思维 形而上学 要么在绝对对立中思维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①同一性的作用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使各自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
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量变时: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②斗争性的作用
质变时:旧的矛盾体破裂,新矛盾体产生。
2.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及意义
① 含义: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要素的对立统一,是内因;
外部矛盾是一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外因。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第一位的原因。
②关系: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一,是我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③意义 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二,是反对“内因论”和“外因论”的思想武器
三. 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
17
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矛盾体系中居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制约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表现在:矛盾双方居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
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一面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非主要方面,非主要方面也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研究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方法论意义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和意义
1.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其二是说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区别: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侧面各有特
点,是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相互联结: 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同普遍性相联系
相互转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8
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掌握唯物辩证法。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
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
理论基础。
五.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观
(学生读书)
本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联系及其普遍性?
2、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3、 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其关系。 4、 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5、 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6 简述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
7、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 什么是度?把握度有何意义?
9、 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0、简述矛盾的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对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11、试述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2、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意义。 13、简述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4、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联系实际的问题
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这一关系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进性和曲折
性的统一。
3、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4、用矛盾力量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力。
19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共有四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本节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二.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展开: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在认识问题上要划清三个界限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界限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界限。 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① 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的属性和形
式。
②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且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的属性
与形式。
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互区别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互联结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20
结论: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变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认识能够使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预见性。 其次,认识为评价实践活动的成效提供了价值标准。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水平制约着实践水平,制约着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认
识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
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学生读书,参看教材P146—P148)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三. 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 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 理性)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①关系的表现
②学习这一关系的意义
到实践中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3.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
21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 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理性认识应该是正确的
第二,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理论要与群众相结合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1.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2.为什么人类认识运动要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3.人类认识运动辩证过程说明了什么?
四.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读书,参看教材P146—P148)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关系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展开:
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及其本性
内容客观 2.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相符合 检验标准客观 3. 真理和谬误及其相互转化
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产生谬误的原因
③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2
第一,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 谬误 第二,真理是过程
第三,真理是全面的认识
第一,谬误是具体的
谬误 真理 第二,谬误是真理的先导
第三,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限的,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还有许多领域和许多事物没有被认识。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即对事物的反映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近似正确的性质。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 对立: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重不同属性 统一:相互渗透
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它指导我们树立起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第二,是我们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正确的理论和逻辑证明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意义。
四. 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
23
2.思想路线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第一,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二,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实事求是的哲学体现:
第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学生读书,参看教材P175—P183) 一. 辩证思维方法是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二. 归纳和演绎 三. 分析和综合 四. 抽象和具体 五.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本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怎样? 3、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5、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6、 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7、 什么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该原理有何意义? 8、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 9、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0、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1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联系实际的问题
1、试用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2、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1978年对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
3、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的原理说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4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本章共有两节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 三.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四. 劳动发展史是解开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展开: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中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
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
1.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 唯意志论 宿命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 a.旧的历史理论的缺陷
b.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
统一,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25
1. 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2.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 3.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表现的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说物质文明侧重以物质成果的形式表现,则精神文明侧重以观念形态表现,政治文明侧重以行为方式体现。但三种文明形态作为社会文明整体的不同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3、什么是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5、简述文化的社会功能。
6、什么是政治文明?包括哪些内容?
联系实际的问题
1、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原理说明三个文明一块抓是正确的。 3、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本章共有三节 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发展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展开: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P262)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 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动力
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
是基本的,相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的,它可以通过社会制度自身加以解决。
32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 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一. 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二.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三.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 展开:
一. 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第一,英雄史观。 第二,群众史观。
二.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三.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的含义 2、历史人物的作用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四.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3、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
33
4、如何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5、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简述个人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7、简述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8、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联系实际的问题
1、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
性。
2、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的原理说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试述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意义。
34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本章共有三节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重点:第二节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一.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二.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展开:
一.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论是指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是承认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既区别于否认人的自觉能动作用、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又区别于否认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辩证历史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肯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肯定社会具有客观规律性。
首先,它认为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人类社会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基于以上原因,人们便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
研究人类社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和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科学体系,进而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
其次,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使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二.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也称普遍性。它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所具有的共同发展规律,把这个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共同性的特点称为社会形态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就人类历史总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1) 社会形态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5
这是具有共同性的总趋势,没有例外,各国家、各民族都是如此。 2) 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次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这对于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几乎都是如此。
3) 同类社会形态的各国家、民族相比较,具有共同的本质。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特殊性是就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或民族而言,具体表现为: 1)社会形态更替在时空上不同步。 2)社会转型上的非常规性、非顺序性。 3)更替方式和道路不同。
4)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结构方面是千差万别的。
三.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通过社会进步表现出来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每一次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都是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把社会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级的发展阶段。
总之,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任何力量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是历史过程的辩证法。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进程,历史的车轮终究不能倒转,否认社会的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并且社会进步的速度有急有缓,甚至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种倒退大体上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发生在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即新制度即将诞生的“阵痛时期”。第二种是旧制度复辟。第三种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失误而产生的曲折和倒退。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上述三种情况都是暂时出现的倒退。
坚持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鼓舞和坚定人们为人类美好事业而斗争的必胜信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 人的本质 二. 人的价值 展开:
一. 人的本质
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
36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一论断,应当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
第二,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
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本质主要
表现为阶级性。
二.人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题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关系。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主观条件,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价值的客观基础。任何现实的价值都是主观条件与客观基础的统一,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如果将他们割裂开来则不是现实价值。
用这种价值的一般规定来考察人的价值,可以发现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不同。 首先,人的价值具有创造性、自为性。 其次,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
最后,由于人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属性,使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考察人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也必须注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它包括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所负的责任、所作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在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求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应有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统一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首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为前提的。
其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再次,为人民服务是群众史观所要求的,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 最后,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7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
展开:
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自由,就一般意义而言,是同受限制和受约束相对立的。人摆脱了外在力量的限制,就会感到无拘无束,获得了自由。 自由与解放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人从某种束缚中摆脱出来,克服限制,获得更大的活动和施展才能的余地。 首先,自由是对自然的认识。 其次,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自由以必然为根据。
其次,自由与必然又是相互依存的。
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发展的前进、上升运动。它反映的是社会历史进程的总趋势,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特别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
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通过考察人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把人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第三阶段,这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发展特征,集中表
现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3、简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4、简述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联系实际的问题
1、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谈谈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2、联系人的发展阶段,谈谈你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38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12-21
露天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7-05
蛋炒饭大作战作文700字07-10
学习教书育人楷模 - 总结09-30
船员最新11规则-船员培训、考试部分10-10
大倾角胶带运输机的技术研究和应用03-03
酒店服务礼仪02-03
三年级学生作文老师评语07-26
国际市场营销学复习笔记 - 名词解释12-0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马克思主义
- 教案
- 哲学
- 文库精品文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18
- 浅析事实收养
- 2004年7月自学考试保险学原理试题
- 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6.2)
- 试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教育文档
- 苏州市第八届小学生“苏报·蒲公英”1 1当场图文大赛 写作类三等
- 郑州市保险经纪与代理服务行业企业名录2018版102家
- 尔雅先秦君子风范2017答案
- P6.25户外表贴防水LED显示屏
- 迎峰度夏总结
- “十三五”重点项目-小型风力发电项目申请报告
-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 现代汉语2名词解释
- 嵌入式系统设计题库
- 施工配合协议
- 太阳能路灯购销合同
- 发动机工作原理中英文对照解释 2
- 黑龙江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研究
- 浅谈公共艺术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开发
- 高中词语辨析(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