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27 05: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初三化学期末试卷分析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出取34克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CO2和18克水,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碳氢元素②一定不含氧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氧元素⑤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⑥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B.①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2.某有机物6.2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克置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20.4克。将此剩余固体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5克
B.停止加热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两种物质
C.生成氧气质量为9.6克
D.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
4.已知:2KClO3=2KCl + 3O2↑,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
...的是
A.A B.B C.C D.D
5.下列图像对应的关系正确的是
A.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
C.表示硫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D.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产生氧气的质量m
与时间t 的关系
6.图中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纵坐标表示()
A.固体的质量 B.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7.往12g铝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1g氢气,则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A.62.3% B.63.2% C.36.8% D.37.7%
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8.将14.6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19610%
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9g B.30.1g C.32.2g D.36.2g
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 N Q 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x的值为13
C.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0.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B.
C.D.
11.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 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 44g 丙和 27g 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 2: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B.2个C.3个D.4个
12.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
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13.某同学为研究动物呼吸作用,用下图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左移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右移
C.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右移D
.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左移
1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15.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16.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17.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粉末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入另一个容器中
18.3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l:2
19.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B.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所以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0.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
段时间
B.加热一定量的高
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相等质量
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
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
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
酸
D.向一定量的二氧
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溶液
A.A B.B C.C D.D
21.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
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CO2能与水反应B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一定
是二氧化碳
C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
磷通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
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
的条件之一
D
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
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
生
该气体是CH4
A.A B.B C.C D.D
2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
(g)
7.6 2.00.20
反应后的质量
(g)
3.2X 5.80.4
A.X=0.4
B.丁一定是单质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23.某化学探究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研讨活动,他们称量MgCO3和NaHCO3的混合物84 g 放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加入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73 g,经测定恰好完全反应,共收集到二氧化碳4.4 g。查阅资料得知:MgCO 3+2HCl=MgCl2+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下列他们对该探究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同学认为由于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未知,无法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B.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C.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D.丁同学经过计算得出,要完全满足所给质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一定是1:1
24.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
D.若有17g 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g
2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26.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是一种化合物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D.丙是二氧化碳
2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M四种物质,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
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X Y Z M
反应前的质量/g205328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值3038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Y、M的质量比为5:4
D.待测值为13
28.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29.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X 和 O2,可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
B.①和⑤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②和⑥都能利用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D.②和③都属于化合反应
30.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钙,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碳酸钙和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其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5,那么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氧化钙的质量比为
A.7:25 B.50:21 C.21:50 D.25:14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图中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如图2所示。
(1)X曲线表示的是_____(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2)结合X、Y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前实验后
测量项目烧杯中水的体积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体积/mL80.046.4126.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4)若测得的实验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__。
32.如图是化学中常用的装置,有如下用途:
(1)可以用做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从________ 端进氧气
(2)可以用做排水法收集氧气,在集气瓶中装满水,从________ 端进氧气.
(3)医院里给病人输氧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度也可以在氧气瓶和病人之间连接该装置,在集气瓶装半瓶水,将________ 端接氧气钢瓶,通过观察________ 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
33.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用100mL的量筒等仪器组装成的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以看出,a连接电源的____极,_____(填“甲”或“乙”)量筒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乙量筒内气体的体积约为____mL,该实验的结论是:水是由_____组成的。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将__能转化为_____能。
(2)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填字母)。
A.汽水B.矿泉水 C.蒸馏水 D.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3)净水时,为了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沉降,可以向水中加入______(填物质名称)。(4)硬水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问题,生活中可用__区分硬水和软水,可采用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图2是小刚用身边的物品(饮料瓶、膨松棉、活性炭、细沙、小卵石等)制作的一个简易净水器。图2中的②处是____(填上述物质名称)。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等作用是
____。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
(6)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进行投药消毒,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___。
(7)图3是过滤操作,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34.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若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3)选用B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B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管口需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证明集气瓶已充满的方法是_________。实验过程中,某同学由于动作太慢,氧气还没有收集满,锥形瓶内的反应就已经停止。若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你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__。(4)氨气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制取氨气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字母)。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F装置收集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①收集氨气时,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填“a”或“b”)。
②收集氨气一段时间后,打开F装置中的止水夹,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喷泉,说明氨气具
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防止环境污染,①~④装置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5.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能否不用气球,改为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且说明理由______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该同学联想到以前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也用到红磷,且当时红磷必须过量,请解释原因。________。经过分析该同学认为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红磷也应过量,你认为她的观点正确吗?并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该同学为了验证锥形瓶内是否还有氧气剩余,用如下方法:打开瓶塞,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锥形瓶,发现木条继续燃烧,说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剩余。请你评价其实验方法正确与否,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36.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中,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数字序号).
①元素的种类②物质的种类③原子的种类④分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分子的数目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
______C2H4+______O2
点燃
______CO2+______H2O
(3)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四位同学又设计了如下A、B、C、D四个实验,并按下图实验操作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中观察到B、C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某同学认为B、C实验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他的说法______ (填“是”或“否”)正确;而A、D实验天平不平衡,其中D 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提出一种改进D装置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34g 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18g 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4g+18g?34g=28g ;44g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244g 100%12g 44
??=,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2g=32g ;18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18g 100%2g 18?
?=,氧元素的质量为18g-2g=16g ;12g+16g=28g.28g<34g ,一定存在氧元素;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g:2g=6:1;分子中C 、H 的原子个数比为:12g 2g :=1:2121
,综上计算,①④⑤正确。故选D 。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有机物6.2g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 二氧化碳和10.8g 水,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元素,则反应物中含有碳氢氧元素,空气中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则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
1217.6g 100%=4.8g 44?
?,水中氢元素质量210.8g =1.2g 18
?,4.8g+1.2g <6.2g ,有机物中故一定含有氧元素,故填:C 。 3.C
解析:C
【解析】(1)因反应中氧气为气体,则氧气质量为30g-20.4g═9.6g,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所以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5g ,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y 则
2KClO 3 二氧化锰、加热 2KCl+3O 2↑
245 149 96
y x 9.6g
149/x=96/9.6g 245/y=96/9.6g
解得x=14.9g, y=24.5g
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14.9g,
则反应后剩余氯酸钾的质量为0.5g,即反应后有剩余的氯酸钾、生成的氯化钾、及催化剂二氧化锰三种物质。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但是固体的质量减少,所以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选C
4.D
解析:D
【解析】2KClO3 MnO2 2KCl + 3O2↑,所以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所以开始氧气的量是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达到一定值,不再改变;由于氯酸钾中氧元素以氧气的形式逸出,所以反应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选D
5.D
解析:D
【解析】
A、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错误;
B、双氧水放出氧气的质量与有无催化剂无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等,错误;
C、硫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密闭容器内物质总质量不会改变,错误;
D、氯酸钾加热一段时间才会有氧气,且随着时间的不断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大,当氯酸钾反应完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正确。故选D。
6.D
解析:D
【解析】根据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即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通过分析C+2CuO2Cu+CO2↑可知,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错误;
B、氧化铜的质量逐渐减小到零,错误;
C、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不断增加,错误;
D、铜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D正确。故选D。
7.B
解析:B
【解析】设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x,铝的质量为12xg,铁的质量为12g-12xg
2Al+3H2SO4 = Al2(SO4)3+3H2↑
54 6
12xg m1 m1=6×12xg÷54
Fe+ H2SO4 == FeSO4 + H2↑
56 2
12g-12xg m2 m2=2×(12g-12xg)÷56
6×12xg÷54+2×(12g-12xg)÷56=1g x=63.2% 故选B 。
8.C
解析:C
【解析】由Zn+ H 2SO 4 = ZnSO 4 + H 2↑,ZnO+ H 2SO 4 = ZnSO 4 + H 2O 可知,H 2SO 4~~ ZnSO 4, 设所得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为x ,
H 2SO 4~~~~ ZnSO 4
98 161
196g×10% x
98
1610
x
196100g =? x=32.2g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即无论14.6g 已部分氧化的锌粉中锌和氧化锌的质量是多少,都不影响对生成硫酸锌的计算,因为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要根据稀硫酸计算即可。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N 、Q 、P 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M 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 的质量增加了26g ﹣1g=25g ,N 是生成物,生成的N 的质量为25g ;同理Q 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可以确定P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 的质量为32g ﹣12g=20g ;由质量守恒定律,M 应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M 的质量为25g ﹣20g=5g 。A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M 和P ,生成物是N ,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 错误;B 、反应的M 的质量为5g ,则X 的值为18g ﹣5g=13g ,故B 正确;C 、反应中N 、P 的质量比为
25g :20g=5:4,故C 正确;D 、Q 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 正确。故选A 。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 3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错误;
B 、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错误;
D、FeCl3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错误。故选B。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根据模型图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根据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出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根据元素守恒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求出甲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并确定甲中是否含氧元素。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44g+27g?48g=23g,①正确;由模型图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设丙的化学计量数为x,丁的化学计量数为y,由题可知:
解得x:y=2:3,②正确;根据元素守恒,甲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就等于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的质量比,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g=12g,水中氢元素质量为g=3g,则甲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g:3g=4:1,③正确;由上分析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23g,生成的丙质量为44g,则甲:丙=23g:44g=23:44,④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上述分析可知,甲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共(12g+3g),但实际上甲物质是23g,所以甲中一定含有氧元素,⑤不正确;故选C。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故A正确;
B、根据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瓶,故B正确;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无浑浊,故C错误;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故D正确。故选C。
13.A
解析:A
【解析】
青蛙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澄清的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发生改变,进而可判断红墨水的移动方向。
解:因为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而青蛙呼吸时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且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故A正确。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质量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甲反应前的质量为6g,反应后为1g,质量减少了5g,属反应物;乙反应前为4g,反应后为2g,质量减少了2g属反应物;丙反应前为3g,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丁反应前为1g,反应后为8g,质量增加了7g,属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反应表示为:甲+乙→丁。
【详解】
该反应为:甲+乙→丁,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化合反应,正确;
丙反应前为3g,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正确;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2:7,错误。故选D。
15.B
解析:B
【解析】A.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所以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改变; B.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6:28=4:7;C.由图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D.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两种。选B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把混合气体点燃,将一氧化碳除去;故选项错误。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不反应;故选项正确。
C、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粉末,将一氧化碳除去;故选项错误。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入另一个容器中,不能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8.A
解析:A
【解析】
由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出:
8.8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00%=2.4g;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5.4g××100%=0.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物中的碳、氢两元素来自该物质,又由于2.4g+0.6g=3g,
说明该物质只含有碳、氢两元素,一定不含有氧元素.所以选项B、C错误.
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故D错误.
故选A.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且只有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氧化物;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中含有氧元素,它是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氖原子与水分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0,故选项B不正确;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是由氧元素组成,故选项C不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20.B
解析:B
【解析】
A、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正确;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过程中锰元素一直在固体中,没有质量变化,但是过程中产生了气体,使得剩余固体质量减少,所以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错误;C、粉末状大理石比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向两份相等质量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比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短,正确;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程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会发生改变,正确。故选B。
21.C
解析:C
【解析】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的压强减少,导致塑料瓶变瘪,不能CO2能与水反应,错误;
B、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不能说明该瓶中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如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错误;
C、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可以证明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正确;
D、据实验现象知,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气体燃烧生成了水,燃烧生成水的气体有很多,如甲烷、氢气等,错误。故选C。
22.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A、X=7.6+2+0.2﹣3.2﹣5.8﹣0.4=0.4,正确;B、甲乙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丁不一定为单质,错误;C、甲乙质量减少,是反应物,正确;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7.6﹣3.2):(5.8﹣0.2)=11:14,正确;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已知,气体质量已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可以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故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虽然碳酸氢钠和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但是与稀盐酸反应时的质量比是不同的,则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故错误;
C、由于碳酸氢钠和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相同的,则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故正确;
D、只要混合物的质量不变,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就不变,则混合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可为任意比,故错误。
故选C
24.C
解析:C
【解析】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4NH3+5O24NO+6H2O。
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2种氧化物丙和丁,故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正确;
D、设:生成丁的质量为x,
4NH3+5O24NO+6H2O。
68 108
17g x
68 108=
17g
x
x=27g
通过上述计算,生成丁的质量为27g,错误。故选C。
点睛:解此类题时,将微粒示意图转化为化学方程式,能使解题变得简便明了。
25.A
解析:A
【解析】A.液体加热。故A正确。B.量筒应根据就近原则。故B错误。C.就近对火。故C 错误。D.左物右码。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甲是黑色固体,点燃能生成乙或丙两种气体,则甲可能是碳,碳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丙是一氧化碳,乙是二氧化碳。
故选C。
2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A、物质Z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B、待测值=20+5+3+28﹣30﹣3﹣8=15,反应后X、M质量减小,是反应物,Y质量增大,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 、参加反应的Y 、M 的质量比为:(30﹣5):(28﹣8)=5:4,该选项说法正确;
D 、待测值是15,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
【点睛】
掌握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8.B
解析:B
【解析】
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等号的上下方是反应条件,当没有注明条件时表示是常温常压。A. 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以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28:32=7:4;C. 化学反应过程,只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D. 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选B
2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给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可知:C 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一氧化碳,也能转化成X ,X 和一氧化碳可相互转化,且X 和碳酸钙也能相互转化,由此可推出X 是二氧化碳。
【详解】
A 、实验室制取CO 2和O 2都可选用固液常温下反应的发生装置,因二者的密度都比空气大,故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符合题意;
B 、在氧气不充足的时候,
C 与O 2反应生成CO ;在高温条件下,CO 2与C 反应生成CO ;故①和⑤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实现,不符合题意;
C 、反应②可以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利用了C 的可燃性,反应⑥可以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利用了CO 的可燃性,故②和⑥都能利用物质的可燃性实现,不符合题意;
D 、反应③是2CO 与2Ca(OH)反应生成3CaCO 和2H O ,不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故选D 。
3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碳元素全部存在于碳酸钙中,碳酸钙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3)=3:12,假设碳元素的质量为3份质量,则
由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5=3:15可知,氧化钙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份质量,因此碳酸
钙的质量为:3÷12
100
=25,氧化钙的质量为:3÷
16
56
=
21
2
,故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氧
化钙的质量比为:25:21
2
=50:21;故选:B。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温度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同时消耗氧气,使气压减
小;BC段燃烧放热造成的压强增大强于氧气减少造成的压强减小×100% 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
解析:温度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同时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BC段燃烧
放热造成的压强增大强于氧气减少造成的压强减小
80mL-46.4mL
80mL-46.4mL+126mL
×100% 红
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解析】
【分析】
红磷燃烧放热,生成五氧化二磷。
【详解】
(1)随着反应进行,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逐渐降低至室温,故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
(2)X、Y两条曲线可知,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同时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BC段燃烧放热造成的压强增大强于氧气减少造成的压强减小。
(3)烧杯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即为瓶内氧气的体积,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和剩余气体体积之和即为瓶内空气的体积,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80mL-46.4mL
100%
80mL-46.4mL+126mL
。
(4)若测得的实验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32.A B A 产生气泡的快慢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用做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是利用氧气密度大于空气这一性质来收集的。故氧气应从A端进入;
(2)因氧气密度小于
解析:A B A 产生气泡的快慢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初三
- 化学
- 上册
- 期末
- 试卷
- 答案
- 如何编制微库仑测定仪项目商业计划书(符合VC风投+甲级资质+2013版)及融资流程指导
- 51CTO学院-史上最经典Windows Server 2008 R2系列视频课程
- GJB 02-98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
- 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讲稿.doc
- 2011-2012年上学期兴化市高三英语好题集:单项选择6
- 下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真题综合知识
- 中国银行个人商业用房借款合同范本(2020版)
- 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最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 String-localized Quantum Fields and Modular Localization
- 精选高二数学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
- 西方哲学智慧 尔雅 天大2003春季 考试真题及答案
- 第4篇 第2章 楼地层、屋盖及阳台、雨篷的基本构造
- 中考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16 -20及答案
- 2010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次函数图像及性质(解答题)
- 描写夜景的好句好段_形容夜色美的优美句子.doc
- 2018年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832高等代数B之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十八大报告解读(完美版)
- 在全省信息网宣工作培训班上的发言
- 职位说明书(美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