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级经济师教材 02.国民经济管理

更新时间:2024-05-27 12: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2018年高级经济师

经济学

一、概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既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又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个性。(辨析)

共性(四化): 经济活动市场化, 企业经营自主化, 政府调节间接化, 经济运行法制化。 个性:

▲在所有制结构上, 公有制为主体; ▲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宏观调控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国民经济的含义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

国民经济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3、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

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等一系列行动的总称。

4、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单选) ? 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

? 国民经济管理的对象: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

1

2

?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带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方法和手

段;

? 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1、国民经济管理的总任务和总目标

总任务:合理而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增长,以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总目标:实现国家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国民经济管理的具体任务与具体目标 具体任务(关键词:动词)

①改革、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市场体系发育,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模式和微观经济基础,推进市场监管制度改革和创新,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②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重大措施;

③制定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调控国民经济运行;

④制定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具体目标(关键词)

①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地体制环境; 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3、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时期任务 ①国民经济管理的短期任务:总量调控 ②国民经济管理的中期任务:经济结构调整 ③国民经济管理的长期任务: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将是否有利于增进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判定工作成果好坏的标准。

2、规范管理原则

2

3

3、改革创新原则 4、以人为本原则

(四)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选择)

税收、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 财政手段 作用:调控效果明显,可用于实现多种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法定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 金融手段 作用:调控范围广泛,可作用于个人、企业、政府行为、国际经济关系。 主要利用汇率。 国际贸易手段 作用:改变汇率水平,影响一国进出口,改变货币资金流向,影响国际贸易收支。是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有力措施。 冻结物价与工资、限制进出口、外汇管制、投资约束及战时经济管制等。 直接干预手段 作用:调控效果明显,实施时间短,但常常不为管理对象所接受。是国民经济管理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手段。 工资制度、所有制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各种经济法规等。 制度手段 作用: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规范和约束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 宣传教育、推广经验、发出号召、公布经济信息等。 规劝手段 作用:实施快捷,但效果不明显,只起辅助作用,不能成为主要的国民经济管理手段。

2004年真题: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简答) 财政手段:调控效果明显,可用于实现多种国民经济管理目标。 金融手段:调控范围广泛,可作用于个人、企业、政府行为、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手段:改变汇率水平,影响一国进出口,改变货币资金流向,影响国际贸易收支。是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有力措施。 直接干预手段:调控效果明显,实施时间短,但常常不为管理对象所接受。是国民经济管理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手段。 制度手段: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规范和约束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 规劝手段:实施快捷,但效果不明显,只起辅助作用,不能成为主要的国民经济管理手段。 3

4

二、市场管理

(一)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1、市场体系的含义

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种市场及市场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2、市场体系的构成

(1)主体结构:进入市场的组织和个人的比例关系。 个人或家庭是市场体系的消费主体; 企业是市场体系的运行主体; 政府是市场体系调节主体。

(2)客体结构:加入市场交换活动的各种交易对象所形成的各种交易总量及其构成。 两大市场:一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一般商品市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 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例题 1、( A )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A.商品市场 B.信息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资本市场 2、商品市场包括( BD )。 A.资本市场 B.消费品市场 C.技术市场 D.生产资料市场 E.劳动力市场 4

5

3、要素市场中的( B )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A.劳动力 B.资本 C.房地产 D.技术 (3)时间结构 指市场交易的时间范围和形态构成。 具体分为: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

现货交易市场:即时实现交易行为,同时对交易对象进行交割的交易市场。 期货交易市场:指交易行为在前,实物交割在后的进行期货合约买卖的市场。 (4)空间结构 市场主体支配交换客体的活动范围构成。 具体分为: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世界市场 (5)形态结构 指市场体系中各种交易市场的存在形式及构成。 具体分为:有形商品市场和无形商品市场 有形商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等。 无形商品市场:产权市场、服务市场和文化市场等。 3、市场体系的特征(8个字) 统一

各种类、各层次的市场在本国范围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开放

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

完善的市场体系以竞争性市场为基础。各类市场活动被置于市场竞争环境中,受竞争机制的支配。

5

6

有序

各类市场运行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有严格规定,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有严格的约束。

4.市场体系的功能(关键词) ①有效的资源配置功能。 ②经济联系功能。 ③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④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⑤社会评价功能。 例题 1、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 ABD )。 A.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B.信息产生和传递 C.实现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 D.利益关系调整 E.集中配置社会资源 2、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是指市场体系的( B )功能。 A.信息传递 B.社会评价 C.利益调整 D.资源配置 5.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

(1)培育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意义(关键词) ①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形成健全市场机制的基础。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要的外部条件。 ③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实现间接宏观调控的前提。 (2)我国市场体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①全国统一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6

7

②市场运行秩序存在混乱 ③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 ④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3)培育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对策 ①建设并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 ②完善商品市场和培育要素市场; ③健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④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 (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 1.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 (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单选)

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核心。 但市场机制有缺陷(存在市场失灵)。 (2)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 ①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②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当市场机制无法有效率的进行资源配置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 ③市场失灵的原因

根本原因:现实市场没有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具体条件。 具体原因: 第一,外部性

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它经济主体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等性)。

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养蜂人对果园主人、污染企业对他人) 外部性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

7

8

存在外部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少,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 第二,公共产品

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国防)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新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无法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 公共产品的特征使市场机制无法 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三,垄断

少数卖者;控制价格;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存在进入市场障碍等。

垄断使产品价格偏高、产量不足、生产效率低等,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四,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不完全性:供求双方对交易对象不具有完全充分的信息。 不对称性:供求双方对交易对象信息的占有程度不同。

信息是决策的函数,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使企业、消费者在生产、消费中无法做出最优决策,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④市场功能缺陷 ? 收入差距扩大;

?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使经济容易大起大落; ? 价格作为一种短期信号使经济行为短期化。 2008真题 :市场失灵有哪些原因?(简答) 具体原因:外部性 公共产品 垄断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2.政府干预及其经济职能(关键词) 政府干预目的: 弥补市场不足,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8

9

实现社会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 经济职能:

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 处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调节收入分配 稳定宏观经济

3.政府失灵及其预防矫正 (1)政府失灵的含义

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或无效性,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政府失灵具体表现(关键词): 政府行为目标偏离社会公共利益;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 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负效应。 (2)政府失灵的原因 ①不完全信息 ②政府官员行为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差异 ③政府决策机制的内在障碍 ④政府运行效率问题

⑤寻租:维护既得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重新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产生了社会成本,却没有社会收益。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3)政府失灵的矫正 ①立宪改革

改革宪政从根本上约束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或避免政府失灵发生。 ②恢复竞争

政府通过在一些部门或领域放弃垄断,建立竞争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效率。 ③政府改造

9

10

调整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增加政府的开放和透明度等。

④社会监督

多种力量监督政府行为。 (三)政府与市场秩序 1、市场秩序

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一切规则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健康的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市场秩序越成熟、稳定,越为市场主体所接受、所遵循,市场机制就越可以得到发

挥。

? 反之,则会相反。

2.在建立市场秩序中政府的任务(时期任务)

长期: 设计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规则; 短期: 治理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3.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的维护和治理

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和治理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政府角色转换 观念转变 约束其自利性。 ①政府角色转换

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市场交易的主体; 对市场交易不能拥有任意处置权; 政府只做市场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情。 ②政府观念转变

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是要取代经济活动自发形成的规则和秩序;而是要与这些规则相适应、相补充和相协调。

③政府的自利性约束(关键词) 约束政府官员的自利性; 消减政府部门的垄断权和特权 割断或淡化权与利之间的联系;

10

26

前提

区域之间存在互相联系 标志 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区域之间分工日益趋向合理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 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 目标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 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含义的具体表述

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趋同,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6条途径)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经济体制环境统一的重要性:

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只有在相同的体制环境中,各个区域才能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据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区域之间也才能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要素市场的统一的重要性:

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应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使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各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6

27

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干部分。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区域之间产业发展适度竞争与合理分工。 其二,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合作。(优势互补) 其三,区域之间产业转移。

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作用:促进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合作的基本原则:合作各方平等参与,按投入份额大小分享利益、承担风险。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企业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区域1 产生刺激和带动作用;

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措施(关键词)

? 扩大中央在欠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对外交流的条件; ? 同等条件下,优先在欠发达区域布局有区域意义的重点建设 项目; ? 引导外资投向欠发达区域;

? 增加对欠发达区域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 ? 适当进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予欠发达区域财政支持。

27

企业跨区域发展 区域2 28

知识点小结 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企业跨区域发展 兼顾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素市场的统一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五、资源管理

在国民经济中,资源主要包括: 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 科技资源等

(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管理 1、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含义

借助手段方法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核心内容),达到一定目标。 ? ? ?

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 协调、处理各种关系; 防止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管理的含义表述((关键词)

28

29

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人有关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止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

2、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内容(3个方面) 环境计划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1个立足+3个树立) 立足于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树立整体思想,综合治理环境问题 树立预见性和长远性的观念 树立大环境管理的思想 4、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

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3个具体政策) 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1)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3个具体政策) ①“预防为主”的政策

预防为主的主要内容(4项内容):

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进行综合平衡; 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行“三同时”制度

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②“谁污染,谁付费”的政策

企业环保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要有适当的比例用于环境保护措施; 征收排污费:凡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依法缴纳排污费; 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 ③“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这项政策是三项基本政策的核心,包括四个方面:

29

30

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 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网络;

加强环保宣传,并在教育体系中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建立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 (2)中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5项)

工业建设布局的环境保护政策 能源环境保护政策 水域环境保护政策 自然环境保护政策

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 (二) 科技资源管理 1、科技资源的含义

用于各类科技活动的工具、信息、物质、技术等的总和。 2、科技资源管理的含义

借助手段方法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核心内容),达到一定目标。

按照科学技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新形势下科技资源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原则和方法,对科技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整合、配置等,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活动。

3、科技资源管理的内容

按照科学技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新形势下科技资源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原则和方法,对科技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整合、配置等,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活动。

科技资源的开发 科技资源的规划 科技资源的配置 科技资源的整合 科技资源的共享

30

31

例题(多选) 1、下列哪些属于科技资源管理的内容( ABCDE ) A 科技资源开发计划 B科技资源统筹规划 C科技资源合理配置 D科技资源整合优化 E科技资源共享利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含义

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2、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人力资源数量很大 人力资源质量偏低 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欠合理

3、人力资源管理(宏观)

根据管理原理、借助管理方法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4、调整、完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4个方面) (1)优化人力资源的开发政策 为什么?

人力资源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开发是对人的能力的发现、鼓励、提高和科学地使用

如何优化?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首先在于优化我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2)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政策 为什么?

人力资源大国 转转变 人力资源强国 31

32

人力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关系到人力资源的效率。 如何完善?

需要重视发挥三个机制的作用:

一是流动机制,二是管理机制,三是调控机制。 (3)调整劳动就业政策 为什么?

就业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

通过调整劳动就业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就业,合理开发、配置、利用。 (4)强化人力资源的投资政策 为什么?

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集约型增长的重要因素。

强化人力资源的投资政策,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知识点小结

优化开发政策

强化投资政策 调整就业政策 调整完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配置政策 (四)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靠两只手有机结合: 有机结合: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宏观调控为辅助

32

33

1、市场机制——“无形的手” ①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具体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自发调节着人、财、物、信息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自发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资源的种类、数量) ,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

③市场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范围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2、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①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宏观调控的手段(3大手段) 经济手段

借助于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工具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 法律手段

借助于法律、法规等工具对资源配置进行约束。 行政手段

借助于指令、通知、文件、政策等工具对资源配置进行引导和控制。 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市场失灵: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市场机制缺陷 六、国有资产管理

(一)国有资产的特征与分类 1、国有资产的含义(广义)

33

34

广义指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的总称,国家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

国有资产的具体内容

依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

基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 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 接受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 国有资产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 例题 1、下列不属于国有资产的是( D ) A 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 B “拨改贷”形成的资产 C 国有企业接受捐赠形成的资产 D 企业职工集资形成的资产 国有资产的含义(狭义)

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2、国有资产的特征(5个特征) 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归属的唯一性。 国有资产的运营目标具有双重性。 国有资产运营效率评价的双重性。 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 国有资产受益对象的公共性。 3、国有资产分类

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运营效益,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按照不同标准,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各类国有资产运动变化的规律。

(1)按国有资产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3种) 经营性国有资产:

指国家作为投资,投入到社会再生产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资产。 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份所代表的各类资产。

34

35

要求经营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实现更多的盈利,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是指机关、部队、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所拥有的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国防建设及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各项国有资产。

不以盈利为目标,但要求有效、合理、节约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 资源性资产:

指国家依据宪法和法律所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 包括:森林、矿产、海洋、河流、荒山、荒地等。 合理开发、有效使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按国有资产存在的形态划分(4种) 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 无形资产 其他资产 特种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待处理财产等。 (3)按管理体制划分(2种)

中央国有资产 地方国有资产 可分析: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国有资产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承担的责任。

( 4 )按产业划分(3种)

第一产业(农业)的国有资产 第二产业(工业)的国有资产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国有资产

可分析:

国有资产对产业结构,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控功能。 (5)按国有资产存在的部门划分(6种) 工业部门国有资产 农业部门国有资产

35

36

商务部门国有资产 交通运输部门国有资产 建筑部门国有资产 企业社会服务部门国有资

可分析:国有经济对各个部门的调控程度; 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点。 ( 6 )国有资产按存在于国内外分类(2种) 国内国有资产 境外国有资产

可分析: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考核其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并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1.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

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覆盖国有资产运营的 各个环节(投资、经营、收益分配、处置等) 各个方面(资产评估、登记、界定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合理确定国有资产投资规模、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兴建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各类国有企业,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管理活动。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涉及经济领域许多重大关系的调整: ? 投资管理体制建立;

? 财政、改革与发展委员会、政策性银行、各主管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 投资决策、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的结合等。 3.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

36

37

是指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运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3方面),取得最佳资产收益而选择恰当的经营形式,考核评价经营者的业绩的管理活动。

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国有资产经营形式多样化(股份经营、委托经营、联合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以适应各类不同资产的性质、特点、行业分布,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4.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管理

指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依法取得资产收益并对收益进行分配、处置的管理活动。 股份制是国有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因而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重点: ? 维护国有股的合法权益(依法取得国有股的股息、红利); ? 享受同等的送股配股权利;

? 企业购并、破产清算中保护国家股的利益等。 5.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置管理

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及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对国有资产存量及时调整,对部分国有资产依法进行收购、兼并、拍卖、出售,优化资产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运行效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管理活动。

产权处置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意图,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经营行为。

例题(多选) 1、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BCD ) A.资产配置 B.资产使用 C.资产评估 D.监督检查 E. 都不是 (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指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权责权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和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

1、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 国资委、控股公司、企业三级组织机构

37

38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委托控股公司行使所有权,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

控股公司以出资者的身份把国有资产分别投入到各生产经营性企业,使之成为自己的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

2、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点 分级产权 分层管理

(1)分级产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中央和地方分别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管理体系。 (2)分层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一层次:国资委(代行所有者权利的专职机构); 第二层次:控股公司(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第三层次: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具体经营和参与单位)。 3.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国有产权主体或代表缺位的问题;

国有资产监管不力,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受到侵蚀;

国有资产战略布局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较高 4.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关键词)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

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 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四)国有资产的评估与重组 1、国有资产评估 (1)国有资产评估的含义

遵循原则和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评定和估算

国有资产评估机构根据国家政策和特定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定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国有资产现时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

2、国有资产评估对象与范围

38

39

国有资产占用单位在下列情况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①资产出售;

②企业兼并、联营、股份经营;

③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举办合资经营企业或者合作经营企业; ④企业清算;

⑤企业、单位改变所有制性质;

⑥依照法律、法规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况。 国有资产评估范围包括:

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 无形资产 其他资产

3、国有资产评估的程序 ①申请立项 ②资产清查 ③评定估价 ④验收确认 2、国有资产重组 (1)资产重组的含义

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

(2)资产重组的形式 ①收购兼并 ②股权转让

③资产剥离或所拥有股权出售

指上市公司将企业资产或所拥有股权从企业中分离、出售的行为。 ④资产置换

上市公司资产与公司外部资产互换的活动。 ⑤其他类

(五)国有资产的监督

39

40

1、国有资产监督的含义

指国有资产监督主体运用一定的监管方式或方法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过程所进行的监察与督促 。

主体 客体 方法 过程 2、国有资产监督的目标 ①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 ②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 ③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营运,防范流失 3、国有资产监督主体 国有资产所有者 及其委托的监管者

七、国民经济的监督调控

(一)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关系 1、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比例关系

是国民经济首要的重大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 ①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一致性(相互促进):

积累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积累-生产-消费); 消费促进积累的动力(消费-生产-积累) 。 矛盾性:

二者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不同:消费代表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

国民收入既定,二者在国民收入所占份额必然是此消彼长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3方面)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物质相一致。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w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