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区治理》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23 2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区治理期末复习

一. 名词解释

●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要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里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地理社区:基于空间属性而形成的社区。可以是一个村落,一个集镇,一个城市和一个行政区等。 ●身份利益社区: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的社区,即功能社区、联盟性社区或是精神性社区等。 ●个人网络社区:指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社区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的表现。

●社区治理:是一种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社区发展:是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社区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问题,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提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F.发林顿 ●社区组织:是指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表现形式。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福利资金和福利政策的扶持,援助下,在社会资源技术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称为社区服务。

●社会行动策略:是指假定社区中现存的受迫害的和弱势的人群需要组织起来要求大社区增加他们的资源和平等地对待他们,具体的策略是斗争性的倡导方式和战术运用,它寻求社区中的根本改变,包括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让边缘群体接触决策过程等。

●街居体制: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产生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法律还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

●乡村管理体制:是在乡镇成为国家最基层政权组织同时,其下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法定关系界定为指导与协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市场失灵:不能有效抑制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克服外部不经济行为,不能带来其运行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的许多东西,人们把市场机制的上述缺陷叫做“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中,因决策失误而不能达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者虽然能达到目标,但效率低下,代价昂贵,导致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或者达到预期目标,效率也较高,但产生了种种未曾预料的副作用。 ●第三部门:指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就是各种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总称或集合。

●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会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

●居民委员会:会是在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

●村民自治:是指全体农村居民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水准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够实现最大的独立和控制他们的生活,为实现此目的,必须发展在各种设置中的广泛的服务。

●社会关系网络:是指社区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和支持的互动关系网络,一般是指一种非正式组织下的自然的交往关系。 ●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门、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它包括法制教育、人民调解、治安防范、社会矫正、维持秩序和事故预防。

●社区卫生: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物业管理:指对社区内居住物业的管理工作。主要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社区文化:是特定社会区域中成员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工作者: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受助者:也称当事人、服务对象等,在许多社会工作文献中将受助者称为案主。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在实物的总和。

●社会资源:社会中存在的、对于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有用的所有财富的总和。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个案工作:是个案社会工作或社会个案工作的简称。是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因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动员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解决社区的问题或满足社区的需要,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

●自我监控:观察并记录和自己有关的;以及您和环境互动时,您自己有哪些反应(思想、感受和行动)。 ●刺激控制:事先安排先前事件或线索,以增加或减低您表现某一特殊行为。 ●自我奖励:当您想要的反应出现后,给您自己一个正向的刺激。

●自我楷模:以自己做楷模,看到自己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出目标行为。

这四个策略均可看作是自我管理,因为在每一个程序中,案主均是以一个自我引导的方式,监控、改变、增强、仿效以及拥有足够的信心(自我效能),来执行特定的任务。

二、单选题

1.德国社会学家(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B.美国学者华伦 3.腾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 A )的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A.血缘和亲缘关系

4.在马克斯·韦伯看来,( D )被当作现代转变的核心。D.理性化

5.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行为,至于行为和社会现象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这是何种社会问题归因理论?( C )C.标签理论 6.1989年,( C )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C.世界银行 7.学者( A )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1

A.詹姆斯·N·罗西瑙 B.罗纳德·J·格罗索普C.保罗·韦普纳 D.奥利弗·E·威廉姆森 8.全球化首先是指( B )。

A.政治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C.军事全球化 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9.社区服务最本质的特点是( B )。

A.群众性 B.福利性 C.服务性 D.互助性

10.莱斯特·萨拉蒙对( B )的发生原因作了最精辟的论述,他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四个“危机”和两次“革命”。 A.工业革命 B.全球性结社革命C.新管理主义思潮 D.绿色环保运动

1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B )。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 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 12.1958年之前,我国农村基层实行的管理体制是( B )。

A.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管理体制 B.乡(行政村)管理体制 C.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 D.乡政村治管理体制

13.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为( B )。 A.农村基层的政权组织 B.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农村基层的经济组织 D.农村基层的社会团体 14.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 B )。

A.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关系C.平行关系 D.相互独立 15.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 B)所证明。

A..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论述 B.帕金森定律 C.“马太效应”理论 D.凯恩斯的“消费驱动”理论 16.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B)

A.组织领导 B.政治领导 C.行政领导 D.工作领导 17.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不包括(D)

A.决策失误 B.政府机构的自我扩张 C.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D.市场的垄断 18.下列哪个属于第三部门?(D)

A.企业 B.政府机关 C.司法机关 D.公益组织

19.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B)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20、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 B)选举产生。

A. 村民代表会议 B. 村民直接 C. 村民户代表会议 D. 村民小组代表会议 21.在村民委员会自治核心内容的“四个民主”中,(A)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A. 民主选举 B. 民主决策 C. 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22.社区真正的本质是(A)

A. 社区精神 B. 社区生活 C. 社区文化 D.社区经济 23、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B )。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B、1993年14部位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 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27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

24、根据1993年14部委文件,城市社区服务应该坚持的性质宗旨是(A )。 A.福利性为目的,经营性为手段 B.福利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并重 C.市场为导向、营利为核心 D. 需求为导向、福利为核心 25、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 A)。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 B. 农村“五保对象 C. 企业负责的职工福利对象 D. 城市社区居民

26、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人际关系主要靠(A)维系的。

A. 自然的情感、血缘或亲属关系B. 法规规则C. 契约约束 D. 礼节仪式

27、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六项任务中,第四项工作任务是(A)。 A.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B.开展民间调节工作C. 进行法制教育 D.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28、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B)的管理.

A.商用物业 B.居住物业C.工业物业 D 其他用途物业 29.以下何种社区工作模式不是由罗斯曼提出?(D)

A.社区发展 B.社区规划C.社会行动 D.社区照顾 30.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B)的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 A.群体化 B.个别化 C.小组 D.团体化

31.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 C)理论基础上的。 A.功能派 B.发展心理学C.系统论 D.控制论

32.发展性小组模式主要适用于以( A )为目标的小组。 A.成长 B.治疗C.预防 D.行为修正 三、多选题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一群人 B.地域或地点 C.社会互动 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ABC )。 A.地理社区 B.身份利益社区C.个人网络社区 D.行政社区

3.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 ABCD)。 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4.“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 ABCD )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C.管理的范围不同 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5.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 ABCD )

A.治理不时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6.法国学者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 ABCD )。

A.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 B.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C.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 D.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7.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主要包括( ABD)。

A.办理基层政府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领导辖区经济 D.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8.美国社区工作学者杰克·罗斯曼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治理策略划分成( ABC )几种模式。 A.地区发展策略 B.社会行动策略C.社会计划策略 D.自我帮助策略

2

9.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BCD )

A.市场的垄断 B.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C.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 D.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10.三分法社会结构由(BCD)构成。

A.非政府组织 B.政府 C.市场 D.社会

11.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教授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除了正规性和民间性外,还包括(ABCD )

A.非营利性 B.自治性 C.志愿性 D.公益性

12.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ABCD)

A.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B.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C.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 D.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13.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通过( ABC)选择产生。

A. 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 B. 每居民户派代表 C. 居民小组推选代表 D. 全体居民 14.我国城乡社区民主自治的基本方式是(ABCD)

A. 民主选举 B. 民主决策 C. 民主管理 D. 民主监督

15.村民委员会由(ACD)组成。

A. 主任 B. 组长 C. 副主任 D. 委员

16.(ABC)都明确了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职能。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7、城市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包括(ABCD)。

A. 福利性服务 B. 居民生活服务

C. 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 D. 街道居委会和驻区单位之间的共建服务等 18、英国社区服务照顾的照顾管理模式强调三个核心过程分别是(ABC)。 A. 评估 B. 服务包裹的设计 C. 执行和监视 D. 信息处理 19.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的层次包括(ABC)。

A. 社区对服务对象的照顾 B. 对照顾者的支持C. 政府对社区机构的政策支持 20、社区治安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ABCD)

A. 民间调解 B. 法制教育 C. 流动人口 D. 社会矫正 21、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除了基层性之外,还包括( ABCD )。 A.综合性 B.持续性 C..协调性 D.可及性 22、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特征是( ABC )。

A.社会化服务 B.经营性服务 C.专业化服务 D.福利性服务

23、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除了社区文化娱乐外,还包括(ABCD )。 A. 社区体育 B.社区教育 C.社区科学普及 D.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 24.社会环境主要包括( ABCE )。

A.社会小生境 B.社会文化环境C.人际关系环境 D.社会大环境 E.社会生态环境 25.受助者可以是( ABCDE )。

A.个人 B.家庭C.小组 D.社区 E.团体

26.小组有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将小组分为( ABCDE )。

A.教育小组 B.成长小组C.治疗小组 D.服务或自愿小组 E.兴趣小组

二、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要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里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基本要素是:1人口、2地域、3社会互动、4共同的依附归属感。 2.社区的基本分类

社区的分类有不同的方式:根据社区群体内的关系强度从而在范围上对社区分类;根据人们之间联系的属性来对社区进行分类;我们国家实践中则根据社区形成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即根据社区中居民的居住方式、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功能的发挥形式来划定社区的界限,把社区分为传统老居民区、新建小区、单位家属院社区、城乡结合部外来移民居民区、部队驻区、行政驻区等。)

美国学者法林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3.美国学者法林提出的地理社区、身份利益社区和个人网络社区三者有什么区别?

答:三者的区别在于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或属性不同。地理社区以空间地域为纽带得以形成,是最古老的社区;身份利益社区主要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身份团结起来,集体努力来争取群体的利益和维护集体身份;个人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愿望和志向等主观意识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4.简述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者关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自特点。

答:传统社会的人格系统的行动趋向、社会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文化系统的价值模式分别对应的情感是投入性的、权利义务是扩散的、利益目标是集体性的、价值标准是先赋性的和特殊性的。而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则在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方面转变为情感的中立性、权利义务的专一性、利益目标的个人性、价值标准的自致性和普遍性。 5.简述一般意义来言,现代化对传统社区的冲击和转变有哪些内容? 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6.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答:社区问题的类型:⑴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⑵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⑶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⑷社区环境问题;⑸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⑹社会解组问题。 7.治理与统治的区别点在哪些?

答:治理与统治的区别点:⑴治理与统治的主体不尽相同;⑵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⑶管理的范围不同;⑷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8.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在对目前流行的各种治理概念作了一番梳理后提出,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有哪五种主要的论点?

答:五种主要的论点:⑴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⑵治理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⑶治理理论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⑷治理之行为者最终形成一个自主自治的网络;⑸治理理论认定:为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 9.简述中国城市基层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性。

答:中国城市基层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性:⑴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⑵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⑶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⑷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10.简述地区发展模式与社会计划模式目标分类的差别。

答:⑴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于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地区发展目标分类:地区发展策略的目标追求不是具体的任务目标,而是抽象的过程目标。⑵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社会计划目标分类:社会计划策略的目标侧重于任务目标,所谓任务目标是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 11.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3

答: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是:⑴界定社区;⑵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⑶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⑷提供共公物品和公共服务;⑸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

12.简述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

答: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⑴社区经济活动受社区需求的调节,同时囿于传统生产技术的底下,社区经济活动一般是环境资源依附性的;⑵社区的政治活动通常是由社区中有身份的人士来主持的,他们形成了乡土社区的精英;⑶社区的社会组织是通过家族势力来形成和维系的;⑷社区中的普通民众一般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习惯于社区中的家庭伦理的规范和宗教势力的左右。 13.简述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

答: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⑴虽然社区居民组织是法定的自治组织,但却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是一种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的群众政治活动组织;⑵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中群众动员和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群众运动、政治性积极分子网络、组织群众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⑶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响应配合式的参与;⑷在计划经济时期,驻在社区中的其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他们实行的是垂直领导,只接受来自上级部门的指示和任务,而横向的社区联系比较缺乏,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在单位中开展。 14.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是什么?(P118)

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⑴参与社区党组织建设;⑵参与社区治理活动;⑶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⑷提供人力、智力资源。 15.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什么?(P120)

答: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⑴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⑵协助政府提供公共和公益服务;⑶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⑷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16.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途径是什么? (P128)

答:社区党建组织发挥领导作的途径是:⑴通过建立协调议事机构,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⑵通过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⑶通过社区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⑷集取各种方式,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17.简述自愿服务的特征

答:与其他服务相比,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志愿性;第二,无偿性;第三,公益性;第四,组织性。 18.简述农村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的现状。(P147)

答: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发展,首先,开展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其次村民自治机构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村民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及其相关的机构和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日趋规范化,村级民主水平日益提高,村级民主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竞争性不断强,但是,相比较而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化法规尚且缺乏,滞后于实践的需要。 19、简述居民委员会的职能。(P139)

答: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第二,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社区公共事物;第三,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本社区的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第五,监督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第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做好环境优化工作。 20、简述村民委员会的职能。(P144)

答: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担负的职能包括: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第二,管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第三,协助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开展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调解民间纠纷;第五,维护社会治安;第六,向人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及建议。

21.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在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后,提出有关治理概念的哪六种不同用法?(P39)

答:1.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2.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4.作为“善治”的治理。5.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

2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P109)

答:1.市场垄断。2.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3.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4.形象社会的公平与安定。5.无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 23.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P111)

答:1决策错误。2政府机构的自我扩张。3政府行为的低效率。4权力的寻租与腐败。 24.简述居民委员会的性质。(P137)

答: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5.简述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内容方式。(P138)

答: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实行社区自治的居民自治组织,实现社区自治基本内容的方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6.简述村民委员会的性质。(P141)

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 27.简述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内容方式。(P142) 答:实现村民自治核心内容的方式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8.简述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P161)

答:1.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2.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三无”对象、孤儿等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有面向全社会老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3.服务务方式多样化,除集中供养、助残外,应当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服务提供支持;4.服务队伍专业化,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大力倡导志愿服务。 29.简述照顾管理模式下的基本工作程序。

答:答:照顾管理模式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7个步骤:第一步是出版信息告诉潜在用户哪些照顾机构可以提供援助和服务;第二步是决定评估的水平,以避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第三步是评估需求;第四步是照顾计划;第五步是执行照顾计划;第六步是监视计划是如何被传染的;第七步是评审以决定哪个计划需要定期评估。 30.简述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69)

答:1.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2.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3.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4.乡镇镇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 31.简述20世纪80年代开展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特点。(简)

答:20世纪80年代社区服务基本特点:第一,社区服务定性为城市社会福利的基层网络,是为了解决国家社会福利资金紧张、国家社会福利供应紧缺问题,通过动员街道力量,大力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供应,满足福利服务需求。第二,社区服务是以社区中的孤老残弱、精神病人,烈军属等民政福利对象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接纳社区中非民政福利对象,向一般的社区居民家庭中的福利服务需求者提供有偿服务。第三,社区服务主要以小型分散的福利设施为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四,社区服务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第五,社区服务以社区居民参与组织和提供服务,同时动员社区志愿人员参加色社区服务,缺乏专业指导和专业服务。第六,社区服务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街道和居委会经济体的提留来筹集,同时实行有偿服务收费和接受社会募捐等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答,渠道单一,影响了服务水准和专业化程度。

32.论述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59

答:1.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2.社区治理中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分,角色冲突严重;3.社区治理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4.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 33.简述社会工作评估的目的与特点。232

答:目的:1)识别、发现受助者问题的客观因素,包括受助者的背景资料、资源系统、问题存在的时间及曾经使用过的解决方法;2)识别、发现受助者问题的主观因素,即受助者对问题的主观实际感受;3)识别、发现造成和延续受助者问题的因素;4)识别、发现受助者及其生存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包括受助者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积极的方面和长处、受助者自身及其环境中的资源、受助者德的动机与能力等;5)决定适合受助者的服务类型,通过评估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特点:1)社会工作评估是持续性的,不能一次完成。2)评估重点是人的问题和需要。3)社会工作评估为以后计划和采取行动尊定基础,而不仅仅是了解情况。4)社会工作评估应当由工作者和受助者双方的参与,鼓励受助者参与可使评估更加准确。5)社会工作评估市计划、有步骤地过程。6)社会工作评估是广泛而深入的,应当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探

4

索。7)社会工作评估应当是个别化、有针对性。8)社会工作评估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指导。9)社会工作评估渗透了专业判断与决策。 34.简述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4

答:1.主体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多元素原则;4.开放性原则。 35.如何确定社会工作的关注对象?234

答:1)当受助的问题成因归结为个人,或受助者选择做出改变时,可以以个人为关注对象。2)当受助者的温日主要与家人有关时,可以选择家庭为关注对象。3)当事实证明群体对个人有极大影响或群体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可以选择群体为关注对象或工作焦点。4)虽然组织、机构的存在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但又是组织的政策、结构或工作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是组织变成为关注的对象。5)当社区的资源、服务出现问题,不能满足居民时,社区也会成为关注对象。 36.简述社会工作介入的特点。235

答:1)社会工作介入时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目的是实现各方共同制定的计划。2)社会工作介入可以采取行动的,也可以是不采取行动的。大多数介入需要采取行动,又是社会工作者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介入。3)社会工作介入可以是实质性的,也可以是非实质性的。介入可以使提供具体的服务,如为孤老联系敬老院;也可以是非实质性的服务,如为受助者建立支持网络。 37.简述个案工作的特点。239

答:1)个案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入手,工作者也与受助者个人或家庭面对面、一对一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2)个人工作以感受到困难、适应不良或有问题的个人及家庭为工作对象。3)个案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个案工作的专业知识及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技术。4)个案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工作者的介入,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改善生活,增进幸福。 38.简述社区工作的特点。253

答:1)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工作对象,重点是决社区群体面临的集体问题或居民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2)社区工作采用宏观的角度分析社区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社区工作强调居民集体参与,他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合理解决社区问题;4)在社区工作中既强调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强调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为社区作贡献,促进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发展;5)社区工作强调积极运用社区资源,重视社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设与作用。 39.第三部门崛起的背景是什么?114

答:在我国,第三部门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而出现的。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类民间社会组织衍生和发展的道路基本被阻断;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化社会开始瓦解,资源配置组合方式开始出现重大变化,民间组织发育的条件逐渐具备。第三,20世纪末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更是为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新机会和新机遇。 40.简述1993年14部委发布的有关社区服务文件的主要内容。 答:1、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的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服务);2、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3、明确了社区服务业的基本任务;4、统筹规划社区服务,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5、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资金;6、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业的价格体系,采取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以有偿服务为主的方式,建立起标准有别的服务价格体系。7、建立充满生机的社区服务也运行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赋予社区服务单位经营、用工、分配自主权。8、加强社区服务业的宏观管理,由各级民政部门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规划和政策,实行行业宏观管理,进行行亚指导和提供服务。

41.简述1993年14部委文件以后城市社区服务的新特点。165 答:《关于加快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发布后,标志着社区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标志着社区服务走向市场化倾向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起了许多潜在的问题。比如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高档豪华但是利用效率差,经营性服务项目较多而福利性服务项目较少,市场化收费限制了一般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参与和使用等。 42.谈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思路。202

答:第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多方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引入竞争机制。第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经费、基础设备等方面提供帮助。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第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服务人员必须有执业资格,推进上岗培训制度,加块正规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步伐。鼓励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 43.简述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70

答: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4.简述社会环境的主要功能。229

答: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它对人的成长具有以下重要功能:第一、提供资源。社会环境向个体和群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所拥有或提供的资源不同,对人的成长的促进作用必然不同。第二资源竞争。社会环境并不都是积极地或直接促进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包含有生存与发展资源的竞争者,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关系尤为明显。第三、资源获取中介。个体和群体有时不能直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需要通过生存环境(直接生活环境、生活共同体等)去获取资源。第四、资源分配。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资源,社会环境也就扮演着资源分配的角色。社会资源分配既包括分配主体(社会中掌握和向社会或成员分配资源的实体性机构,如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等),也包括分配机制(资源分配的指导思想和标准,资源分配的方式及其传送渠道或方式,如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 45.简述小组工作的特点。 答:(1)社会工作着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体系,也就是说协助的主要力量来自小组中的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力量。(2)小组工作者要了解小组成员,善于利用小组过程,并协助成员了解和利用小组过程。(3)努力增强个别成员的能力,以便能自动自发地发挥功能而成为独立的个人或小组。(4)小组必须协助成员在小组结束时,再经历整个小组的过程。 46.简述影响中国社区善治的几个基本因素。277 答:(1)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2)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 体系建设;(3)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4)公民参与状况。 47.在社会学中,关于社区问题的归因有几种理论模式?28 答:(1)社会病态论(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行为偏差论(5)标签理论(6)社会构建论(7)社会冲突论。 48.简述我国社会转型中街居体制受到的挑战。

答:1)职能超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城市基层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居制的负载量越来越重。首先,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要求街居来承接。其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无单位归属人员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给街居增添了更多的管理、服务工作。再次,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管理重心的下移,由此带来了原来实行“条条”管理的很多部门将任务下放到街区,给街区增加了很多新的管理内容。

2)职权有限。虽然街居体系承担了原来单位外移的职能以及新出现新增加的工作任务,但街居的权力却依旧十分有限。从街道办事处来说,区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一级,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从居民委员会来说,其工作人员的津贴、办公经费、活动开支等都是经由街道下拨控制,居委会一般没有财务支配权,此外,有些街道实行给居委会编制的做法,进一步加重了街道与居委会“上下级”关系的色彩,居委会的工作相当被动。

3)角色尴尬。职能超载,但职权又十分有限,使得街居的角色出现了尴尬。街居组织处于政府和居民之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街居倾向于政府一边,只是被动地执行市、区一级政府下派的任务。在这一点上,居委会的尴尬地位更加突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实际上被虚化,居委会除了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区、街道各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出现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后,居委会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49.社区党建工作的方法是什么?126 答:(1)强化宣传引导,创造社区党建的工作氛围(2)强化社区组织的自身建设(3)协调社区各组织内部的党建工作(4)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创新社区党建(5)推动社区党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50.简述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依据。133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51.简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答:我国志愿服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志愿服务活动是在社区这个社会结构的草根层次上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国最早的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中产生。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建立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伍,1994年4月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通知》,到2001年已有6600个志愿者组织,参加人数约有600多万人。 52.简述英国社区照顾出现的背景基础。

5

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在90年代的勃兴有其深刻的原因。它是全球化进程的逻辑结果,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新的发展形态,是国际规则有效性的现实要求,是全球公民社会和世界民主潮流的产物。 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条件

20世纪80年代前后,全球出现了一场“结社的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在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第三部门研究的权威学者莱斯特·萨拉蒙对“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发生原因作了最精辟的论述,他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四个“危机”和两次“革命”。 1.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

第一个危机是指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其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第二个危机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第三个危机是指“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第四个危机是世界性的环境危机。

2.两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素为“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革命性因素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发生的全球性的可观的经济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第二个革命性因素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发生的通讯革命。 8、社区治理概念及其含义

社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它是一个由在社区范围内的不同的公私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公私机构、权力机关、非权力机构,社会、市场等),依据正式的强制性的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从社区治理的界定可以说明社区治理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基本含义:第一,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突破了过去那种“政府独大、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一种由多元化、多样性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格局。第二,社区治理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培育,其中包括社区组织体系的发育完善、社区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和能力的增长、社区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规则的形成、社区中不同行为主体交往互动方式和机制的磨合等。第三,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等等。第四,社区治理作为区别于政府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另类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权力运行的方向并不总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它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不是通过发号施令、制定和执行政策来达到管理的目标,而是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9、中国城市基层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治、社会体制变革导致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使得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第二,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第三,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第四,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10、社区建设的定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社区建设的定义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2).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第三,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第四,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照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第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11.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第一,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第二,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12、社区组织的含义及分类

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社区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各种分类。按照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可以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可以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按照成员来源和活动范围,可以分为纯社区内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内的分支组织等。 一般认为,中国城市社区组织主要有三类:政府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 13、社区治理的策略选择的含义

社区治理的策略选择是指调动社区内外的资源和力量,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地管理社区事务的制度、方针和方法。一般来说,本国的社区治理的策略总是和本国的社会文化基础;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基本背景高度相关。美国社区工作学者杰克·罗斯曼(Jack Rothman,1968)根据美国等国家地区的历史传统,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治理策略划分成三大类:地区发展策略、社会行动策略和社会计划策略。 14、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乡村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

第一,在乡村社区,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组织方式把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集体化的农业生产劳动。第二,在乡村社区,国家通过人民公社体制,把行政体制直接延伸到原来实行乡村士绅自治的领域,基本上从体制上消除了过去的士绅统治。第三,在人民公社时期,村民以社员的身份参与生产劳动和村里事务,他们的政治地位获得提升,政治热情比较高涨,也是以响应式地参与国家发动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第四,在人民公社时期,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福利获得了提升。

总之,在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社区的治理是通过政治统一性比较强的人民公社组织来推动的,村民以社员的身份被组织到集体化的农业劳动当中,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当中,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热情空前高涨,士绅阶层被取缔,家族势力受到削弱,农村实行一种社员制的集体公益和公共福利模式。 15、城市街道居委会体制的确立 1.街道办事处的建立

1954年12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条件、性质、任务和作用。其中规定: 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10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10万人以下5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一般应当同公安派出所的管辖区域相同。

街道办事处的任务(工作)主要是: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反映居民意见和要求。 街道办事处设专职干部3—7人,其中包括街道妇女干部二人。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颁布后,从1955年起。全国各地城市都根据此条例建立健全了街道办事处组织。 2.居民委员会的建立

11

1954年12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性质、任务和作用等。(条例)规定: 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领导群众的治安保卫工作、调解居民间的纠纷等等;

居民委员会按照居民的居住状况并参照公安户籍段的管辖区域设立,一般应以100—600户居民范围设立;

居民委员会下设居民小组,由居民小组推选出居民委员,再由居民委员推选出主任、副主任;居民较多的居民委员会可以设立社会福利、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调解、妇女等工作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1年;

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等费用和居民委员会委员的生活补助费由省、直辖市政府统一拨发,等等。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颁布后,全国各地城市都开始根据此条例建立健全基层群众组织。到1956年,根据条例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3.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从法律上说,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户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它们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的任务为“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二条也明确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中的中央集权制、单位体制,以及政府运行中的强行政弱法治等因素的制约,这种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很容易演变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就是说居民委员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逐步弱化,而行政管理功能逐步强化,以至于和群众自治相比,它更像是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和功能在基层的延伸和扩展。 16、城市基层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是在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居民委员会辖区这种特定法定社区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从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所发挥的职能来看,他们都或多或少从事着我们后来称之为社区建设的工作内容,并在实际上成为社区建设的组织主体,尤其是居民委员会所承担的公共福利、治安保卫、调解纠纷、动员居民、反映民意等职能完全可以归结为社区建设的内容。但是,城市基层社区的形成发育和我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城市基层街居体制的变革联系在一起,和街居体制的职能转变,以及逐步向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的拓展密不可分。

1.社区概念的出现

1978年以后,被“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首先得到恢复,而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街居体制开始逐渐发生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要求政治体制,尤其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其相适应,而处于城市基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因为直接处于各种社会问题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为应付各种挑战其进行变革也是必然的。这种变革最初都是在街居体制的基础上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展开的,而正是社区服务的提出将“社区”的概念引入我国城市基层工作的视野之中。

1987年,民政部在武汉召开部分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在探讨社区服务理论的同时,交流了多个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会后,民政部门开始有选择地进行社区服务试点,以摸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开展社区服务的实践经验。1989年,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并明确了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的基本思路。此后社区服务的宣传和探索以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并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1989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初步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层次上,明确了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服务的职责,从而促进了社区服务工作的普及推广。

作为改革开放后满足居民客观需求的产物,社区服务在依靠基层的街道办事处,尤其是依靠居民委员会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性服务的同时,就在实践中大体上明确了社区的定位。正是“社区服务”的开展,首次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到我国城市管理领域,社区在我国城市基层工作中得以呈现出来,并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大体将其定位于居民委员会这一层次上。 2.社区的形成和发育

社区服务将社区引入到我国城市管理领域,社区服务的延伸扩展带动了多项社区工作的产生和发展,1991年,有关理论研究者和民政部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和思路,此后社区服务逐步拓展为社区建设。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以及社区发展规划等都作出了系统论述。这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大力推进。

在社区建设逐步推进中,我国城市社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17、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本身都是政府倡导和引导的结果,政府既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也是社区建设的领导者,我国的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居于突出地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1.界定社区。社区治理的前提是社区的界定。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定位尚不太明确。鉴于社区界定的不统一,根据一定的人口规模、居住状况等因素,对社区范围进行界定,划分法定社区就变得至关重要。2.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把握好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3.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改变社区治理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现象,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4.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社区治理中,政府仍然承担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职能。这大致包括:社区基础设施的兴建、社区环境的整治、社区治安的管理、园林绿化的保养、社区内困难群体的救助等等。5.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不仅本身要提供一定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社区内部一些物品和服务,例如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生活服务等,只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政府就要对其生产和提供进行规范。 18、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作用)

1.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2.协助政府提供公共和公益服务;3.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4.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19、社区治理中的党组织建设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基层城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社区党建的含义

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2)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3)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 (4)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社区党建工作的方法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最基层的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社区治理中,为了保证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必须拓展党建工作思路,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方法。在社区党组织建设中,主要工作方法有: 1.强化宣传引导,创造社区党建的工作氛围 2.强化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3.协调社区组织内部的党建工作 4.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创新社区党建 5.推动社区党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主要途径

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体现在社区工作大方向的把握等方面。具体来说,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途径主要有:

1.通过建立协调议事机构,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2.通过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通过社区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 4.采取各种方式,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20、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12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1.自我管理是指社区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我管理要通过说服教育、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以及每个居民的自觉意识,而不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同一的,社区居民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管理机构及人员由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三是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集中全体居民的意见,制定社区自治章程等规章制度,由全体居民遵守执行,强调各方的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秩序。四是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解决本地区内的各种纠纷等。

2.自我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社区居民自治活动,使居民受到各种教育。在自我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统一的。每个居民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

3.自我服务是指居民群众组织起来,自己开展为自己的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活动。自我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增强社区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团结居民开展社区自治。

在社区自治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自我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又推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创造条件。 21、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内容方式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实行社区自治的居民自治组织,社区自治基本内容的方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选举,就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选举可以采用直接选举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间接选举方式进行。选举实行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民主决策是指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由社区居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民主管理是指对社区内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个人行为等管理,要遵循社区居民的意见,在管理过程中吸收居民群众参加,并认真听取居民群众的不同意见。民主监督是指居民群众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和社区内的各项事务实行民主监督。 22、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担负的主要职能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覆盖面最广、最普遍的基层自治组织,在城市社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担负的主要职能有:

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第二,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第三,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本社区的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第五,监督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第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做好环境优化工作。

23、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性质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全体农村居民;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实行民主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眼务,处理好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村民自治的含义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的特点:

自我管理是指农村社区村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和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我管理要通过说服教育、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以及每个村民的自觉意识,而不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 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统一的,村民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管理机构及人员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并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

三是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中全体村民的意见,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等规章制度,由全体村民遵守执行,强调各方的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秩序。

四是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解决本地区内的各种纠纷等。 24、村民委员会自治的内容方式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和方式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5、村民委员会的职能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基层自治组织,在农村基层社区自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为村民自治的日常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

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第二,管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第三,协助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开展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调解民间纠纷。第五,维护社会治安。第六,向人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及建议。 26、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及意义

中国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尽管时间不长,但已展示其不可忽视的成就。

首先,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法律的框架内享有自主管理社会的自治权,城乡居民通过社区自治组织行使民主权利,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由此改变我国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一元治理结构,在基层社会层面建构国家与社会分权治理体系。 其次,促进了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再次是推进改善党和政府的治理。 27、志愿服务及其特征 1.志愿服务的含义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2.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志愿性。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所自愿、志愿提供的,这种服务的提供是志愿者在志愿精神,也就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只是参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的指引下而作出的,志愿服务出自志愿者的自愿,不是任何强迫、要求和命令的结果。

第二,无偿性。志愿者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不是以获取报酬,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虽然志愿者组织可能需要支付志愿者一定的费用,而且一些志愿者的最终获得可能与同类就业者的收入不相上下,但是志愿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报酬。

第三,公益性。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救助或者帮助各种需要救助和帮助的人,是为了公众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提供服务,尽管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也有收益,它可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知识、技能,也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四,组织性。志愿服务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参与闲暇活动。志愿服务的提供不是随便进行的,而是要在志愿组织或者其他需要志愿服务机构的管理之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组织性的存在使志愿服务区别于一般性、暂时性、随机性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行为。

28、志愿活动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在中国社区服务发展并转向社区建设过程中,志愿服务成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但是更多的人们还是渴望建立一种团结和谐、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崇尚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的社会环境。正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使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眼务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的良好形式。 29、社区服务的定义,解社区服务的定义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福利资金和福利政策扶持援助下,在社会资源技术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的定义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第一,社区服务是以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为主体,以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外部的支持援助为辅助,注重对社区居民的增权,防止外界的剥夺和压迫。

第二,社区服务是以服务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目的,以居民的互助、互利为手段,不是为了社区外部的市场导向和利润动机,防止社区服务脱离社区等。

30、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

13

(1)按照服务对象、服务性质和服务的提供手段进行的分类:按照服务对象和眼务性质不同,把社区服务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社区中的原来的民政福利对象,比如孤老残幼、精神病人、烈军属等的福利性服务;另一类是针对社区中一般居民提供的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经营性服务。

按照服务的提供手段,把社区服务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由社区和国家公共资金供应的福利性服务;第二类是根据市场交换原则实行的有偿收费的经营性服务;第三类是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在居民之间以及社区组织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互助服务等。 (2)根据社区服务的提供机制的正式程度进行的分类:根据社区服务的提供机制的正式程度,把社区服务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非正式的服务,包括居民个人为社区提供的服务,人际间的相互服务等;第二类是准正式的服务,包括社区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眼务,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第三类是正式的服务,包括政府为民政对象提供的服务,政府为社区提供的服务。 31、英国社区照顾的内涵和运行结构

1.社区照顾的概念根据英国卫生部1989年颁布的社区照顾白皮书,“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水准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够实现最大的独立和控制他们的生活,为实现此目的,必须发展在各种设置中的广泛的服务。” 社区照顾概念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指把服务对象从大型服务机构中放回他们曾经生活的社区,在社区中向他们提供服务照顾,以增强他们的福利性和生活控制力; 二是指依靠社区中的非正式的资源和服务向服务对象提供照顾,也就是依靠社区中的非正式社会网络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照顾;

三是指依靠国家社会保障系统、税收补贴、住房等给社区照顾者和眼务对象提供支持和补贴。从部门结构上看,英国社区照顾的提供者包括公共机构在社区中提供的照顾、志愿机构在社区中提供的照顾和私有机构在社区中提供的照顾,除了这些正式机构提供的社区照顾以外,还包括家庭、朋友、和邻居提供的照顾等。 2.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

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所谓的正常化理论:告诉我们对待社会福利对象的态度和方式要以正常人的身份,而不要以特殊人的身份对待他们,而所谓正常人的身份是指他们本来就是正常的人,只不过年老、残疾、长期疾病或精神障碍,我们不能因此而把他们标签为特殊的人,进而把他们隔离起来,剥夺了正常人生活形式和生活权利。正常化理论不是说要把他们由特殊状态恢复为正常状态,而是说他们本来就是正常的人,他们理应受到正常人的尊严和帮助。 3.社区照顾的运行结构

社区照顾的运行结构是伴随着英国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而形成的复合结构。 一是国家社会福利支出方向、社会保障津贴发放不再仅仅投向大型住院式福利机构,而是多元化的投向社区福利机构甚至是住家服务照顾; 二是政府鼓励一种混合福利经济结构,除了国家举办直接的社会福利机构之外,鼓励民间志愿机构和私有机构也举办社 医务,他们之间是平等的竞争关系,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转为提供组织设计和购买服务的角色;

三是向服务用户和照顾者增权,允许他们选择社会福利机构,把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分开,形成一种准市场的关系,服务对象成了消费者,有权对服务质量提出要求,并在政府的服务拨款中发表意见,但要注意的它是一种准市场,因为政府是作为第三方买单的;

四是在专业服务机构和社区自然支持网络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分工关系,由社区自然支持网络提供情感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和社会关系的强化,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复杂支持并对社区照顾者提供辅导和支持等。 32、英国社区照顾和中国社区服务的异同(关系) 1.两者的相同点

发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和中国的社区服务有许多相同点,总结归纳如下:(1)两者的社会福利政策基础的发展趋势的相同性。英国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都出现了一种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初期都表现为依托社区资源和组织,向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社会福利和服务,都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的社会外移,建立一种国家、社会、个人私有企业相结合的多元福利结构,都尝试着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建立一种承包制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这是中西方社区照顾(或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基础。(2)两者的社区支持基础的共同性。在社区照顾中,都强调把社会福利对象留在社区中接受照顾,而照顾提供者都强调要依靠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英国主要是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福利机构的社区工作者来促进社会支持网络的加强,而中国主要是靠半行政性的居委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来推动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3)两者的服务对象的共同性。在中西方的社区照顾中,都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核心的服务对象来提供服务和照顾。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对象就特指是社会福利对象,不再包括其他内容。中国的社区服务早期也是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惟一的服务对象,后来虽然社区服务对象扩大到一般居民和城市下岗职工,但是社会福利对象仍然是中国社区服务的关注重点。 2.两者的差异

(1)两者的属性的差异性

英国社区照顾的属性就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是英国机构服务的社区化发展,它不是面向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面向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是一种商业化的服务,不作为社区照顾的内容。但是英国的社区照顾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向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的照顾,其次是向福利照顾者提供的支持,再者是对社区中社会福利机构的补贴和扶助。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初始阶段很明确是社会福利服务,但是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把社区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向社区一般居民提供的生活服务,这就不再是社会福利服务,而是一种商业化服务,再后来包括的为下岗职工提供的再就业服务,其实是一种混合着社会政策支持和促进社区市场化就业的混合服务。 (2)两者的服务对象的差异性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一开始的社会福利对象扩大到一般的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缺乏稳定性。英国是根据社区照顾的福利性质来界定其服务对象的,而中国社区服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而来归纳自己的服务性质。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社区照顾更容易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性质,也容易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而中国的社区服务跟着国家中心工作变动,没有自己的核心,容易出现工作属性的争论和工作成效的波动。 (3)两者的运行机制的差异性

英国社区照顾虽然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但是相关国家政府、社会志愿组织和私有机构、社会关系网络等之间的责任、义务比较明确。政府提供社会福利资金援助购买福利服务,并负责组织安排社区照顾的规划协调,充当个案管理的职责;社会志愿组织和私有机构负责在社区中策划提供社区照顾服务,尽量满足社会福利对象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社会关系网络有义务向自己的亲属、朋友提供照顾,但是可以从相关机构获取支持和帮助,从国家获取福利资金援助。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强调社会福利社会化时,过分强调了社会部门、社会关系和市场力量的作用,淡化政府的责任,出现一种泛市场化趋势。中国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只负责提供部分建设资金和奖励资金;优惠政策和规划立项,没有常规性预算,缺乏专业需求评估和服务规划。 33、社区服务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正式机构与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关系

正式机构是指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包括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民间志愿组织和私有机构等。正式机构的优势是组织结构明确、专业分工清楚、岗位职责明确、资源筹措充分、服务方案设计科学等,所以应该发挥正式机构的优势,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有保证的服务。

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情感、血缘或亲缘等关系维系的人际关系网络。非正式关系网络是人类在传统社会条件下主要的社会交往方式,其实社区中的关系主要就是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

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分工合作性关系。正式机构的特长是专业性比较强、对案主问题的评估和服务设计有针对性、服务手段比较先进、而且有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资金保证,所以比较适合提供长期、复杂和深度服务;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特长是灵活、及时、方便和人情化,所以比较适合提供情感性支持、伦理性支持、信息性意见和短期轻度服务等。 2.专业照顾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专业照顾是指由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志愿结社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结社革命,越来越多的志愿团体组织起来,靠自己的志愿动机,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社会服务。

专业服务的优势是专业知识扎实、方法熟练和服务规范,只要消除其盲目自大和信息垄断,平等和志愿者分享信息,提供指导,就会把专业功能发挥得更好。而志愿服务虽然有热情和动力,但是缺乏系统训练和专业方法,所以应该和专业人员联系,接受指导和培训,从而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应该设法联结两者,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消除各自的缺点。 3.政府职员与公民参与的关系

在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资金援助和政策扶持以及规划安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社区服务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1993年的14部委文件和1995年的民政部颁布的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规范文件,以及卫生部、全国残联等部门的相关社区服务的文件,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主要包括:

14

一是投资建设、场地提供或设施配备角色;二是列明相关的筹资来源,提供指导意见,形成一种社会化的资金来源结构;三是制定相关的税收、金融和工商优惠政策,扶持社区服务的开展;四是要求列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规划社区服务的发展;五是要求建立相关的社区服务地区性的协调指导委员会。促进社区服务的协调发展;六是提出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要走专职队伍和志愿眼务对象相结合的道路;七是规定了相关的综合性服务机构要有必需的一定数目的福利性服务项目,或者是一个地区必须要有若干个单项福利服务机构;八是提出了要建立一种以福利性服务为宗旨,以经营性服务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运行机制等。

公民参与是社区服务的灵魂,只有公民参与才能促进社区服务的普及推广,只有公民参与才能促进社区资源的动员开发,只有公民参与才能监督正式福利机构的服务成效。公民参与包括对社区服务的使用、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对社区服务的策划建议、对社区服务的监督管理等各个角度。

中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中的公民参与,主流的看法认为还只是处在配合政府的行政性动员的响应性被动参与,缺乏社区服务的决策性参与和管理性参与,参与的范围还仅限于日常劳务供应、卫生清洁、治安巡逻、运动活动组织等方面。

政府应该在法律制度安排上,提供一种基层民主自治的空间,同时提供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聘请专职社区工作者开展公民教育和公民组织,促进公民的参与。公民逐渐通过意识敏感,来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学会通过民主的方式讨论社区问题,策划眼务方案,组织实施服务,满足社区需求,提升社区福利。 34、社区治安的含义及其测量指标 1.社区治安的含义

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队机构),依靠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 社区治安包括的工作内容

—法制教育。即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人民调解。通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防止民间纠纷激化,促进邻里和睦与社会安定。 —治安防范。即通过加强巡逻、运用科技手段等途径,防止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社会矫治。即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社区范围内的违法犯罪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实现矫正其思想和行为,防止再违法犯罪的目标。

—维持秩序。即通过对社区内的市场、繁华场所和学校门前秩序的维护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与工作环境。

—事故预防。即通过对社区内的交通车辆的管理,以及防火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更新,提高对突发事故的预防与处置能力。 2.社区治安的测量指标

社区治安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秩序或状态,是可以用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指标加以测量的。 (1)社区治安的客观性测量指标

社区范围内犯罪案件的发生率。如抢劫、盗窃、杀人、强奸等。 社区范围内违法行为的发生率。如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等。

社区范围内刑满释放人员、缓刑假释人员、劳改劳教人员的矫治服务状况,以及重新违法犯罪率。 社区范围内事故发生率。如火灾事故、交通事故、触电事故、煤气泄漏事故等。 社区范围内居民之间及居民与机构之间纠纷、投诉事件发生率。

社区范围内青少年成长环境安全状况。如网吧、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黄、赌、毒”等现象的治理;上学、放学的路途安全等。

社区生活环境安全状况。如社区周围工厂、工地生产施工噪音治理;社区道路修整(有无水坑和无益害井等);晚间照明设施的维护;有无私建乱搭房屋、随意堆放杂物等。

社区保安设施和人员的配备情况。如防盗装置、防火设施的数量及维护更新状况;保安人员的数量、素质及培训情况等。 社区治安管理制度。有无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2)社区治安的主观性测量指标 居民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率和满意度。 居民出行时,对家中财物安全的放心度。 居民(尤其是女性)夜晚出行时的安全感。 居民对孩子生活、学习环境的安全感。 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

35、当前城市社区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治安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治安状况紧紧相连。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治安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当前城市社区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第一,某些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低迷。第二,某些社区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下岗失业、物业管理眼务质量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诉讼、争执等事端颁发。第三,某些社区管理松弛,人员混杂,“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成长环境恶劣。第四,某些社区危房众多、道路拥堵、杂物乱堆、事故隐患严重,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的生活安全没有保障。第五,某些社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第六,某些社区邻里关系紧张,“老死不相往来”,居民互助互救观念单薄,无法从社区网络中得到支持帮助。第七,某些社区社会安全组织体系不健全,治安保卫人员配备不达标,应急防范制度措施不到位,处理日常性和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 36.当前在社区安全综合治理方面主要应当做好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社区治安的领导力量,发展壮大社区治安防范队伍。第二,协助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第三,实现对失足青少年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第四,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稳定社区的基本环节。 37、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及其特征

社区卫生服务简称社区卫生,是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

教材上认为社区卫生或社区卫生服务,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从上述定义可见,社区卫生或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医疗;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公共卫生及其他专项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

第一,基层性;第二,综合性; 第三,持续性;第四,协调性。第五,可及性。 38、社区物业管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1.社区物业管理的含义

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指对社区内居住物业的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社区物业管理也称为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 2.社区物业管理的基本特性

第一,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的眼务。从本质上看,这种服务不是由业主自己提供,也不是由政府提供,而是由合同双方到社会上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寻找合作对方,从而满足各自的需要。其前提条件是物业的产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第二,物业管理是一种经营性的服务。与社区中的社会保障、福利服务不同,物业管理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组织,物业管理是企业行为,它为业主和物业使用者提供的是有偿服务。第三,物业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是专业服务机构,有专业的人员配备和专门的管理工具及设备,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按照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对社区物业实施专业化的管理。 39、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

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常规性的工作和特殊性的服务两大类:

1.常规性的管理工作:第一,房屋建筑主体的管理。第二,房屋设备、设施的管理。第三,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第四,公共秩序管理。 2,特殊性的管理服务

第一,日常生活服务。第二,便民商业服务。第三,社区文化服务。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vv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