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01 01: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单纯扩散:不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不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参与,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转运; 易化扩散:物质转运的动力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的势能,细胞不另行供能,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转运,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参与; 主动转运: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本身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细胞的代谢活动,逆浓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物质转运,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参与; 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饮泡或分泌囊泡的形式进入或排出细胞

2.简述由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到过程喝主要路径? 答:主要过程:(1)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2)激活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3)激活G蛋白效应器(4)产生第二信使(5)激活或抑制依赖第二信使的蛋白激酶或通道 主要路径:(1)受体—G蛋白—AC信号转导途径()受体—G蛋白—PLC信号转导途径(3)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3,简述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答:静息时,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为钠离子的10到100倍。钾离子可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流向膜外,而膜对包内的有机负离子几乎不通透,于是他们便在膜外表面和内表面分别构成正负离子层,形成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此即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4,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1)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 由于细胞介受刺激后,细胞膜结构中存在电压门空性钠离子通道开房,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细胞膜外钠离子快速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2)动作电位的下降支的形成 由于钠离子通道失活,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钾离子外流,膜内电位由反极化状态恢复到原先静息电位水平 (3)动作电位后膜内外离子的恢复 细胞每兴奋一次或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膜电位出现一次波动后,膜电位虽然已经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但与静息状态相比,总有一部份钠离子在去极化时进入膜内,一部分钾离子在复极化时逸出膜外,出现了膜内钠离子的增多和钾离子的减少,细胞膜内外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变化激活膜上的钠泵,钠泵活动增强,将兴奋时进入细胞内的钠离子蹦出,同时将复极化时逸出细胞外的钾离子泵入,使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也完全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构成后电位时相

5,简述静息电位,阈刺激,阈电位,峰电位,动作电位,钠泵,局部电位的含义? 答:静息电位:细胞在未接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阈电位:去极化达到刚好产生动作电位时的电位 钠泵:是指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逆浓度梯度将钠离子有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液,同时将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移向细胞内液,形成并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的一种特殊膜蛋白 局部电位:膜去极化的程度较小,未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不能形成动作电位的电位

9,以骨骼肌收缩的“滑动学说“说明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答:根据这一学说,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有所改变,而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微丝之间发生滑行运动,即肌动蛋白细微丝像“刀入鞘“一样地向肌球蛋白粗微丝之间滑行,结果使明带缩短,暗带不变,H带 变窄,z线被牵引向A带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3.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 (1)有很强的潜能;(2)有多相分化的能力;(3)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6.试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阈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并简述其原因

答;峰电位主要对应于细胞的绝对不应期,负后点位期细胞大约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而正后电位期则相当于低常期 原因:在 峰电位的主要时期内,由于钠离子通道已经处于激活或失活状态,对刺激不能产生反应,此时兴奋性威灵,正处于绝对不应期;在负后电位或正后电位时期,钠离子通道已经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关闭状态,但由于电压门空性钾离子通道仍开放,钾离子外流仍继续,可以对抗去极化,因而阈强度的刺激不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必须是阈上刺激才能使膜产生动

作电位,所以兴奋性较低,处于相对不应期或低常期。但膜电位复极化到静息电位之前的段斩时期内,钠离子通道已基本恢复到可被激活的备用状态,且膜电位的绝对值低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水平的差距较小,因而引起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低,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故处于所谓的超长期

7,电刺激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可引起腓肠肌收缩,试分析这一过程中神经肌肉的生理活动过程级发生机制?

答:主要步骤:首先,当躯体运动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立即引起轴膜的去极化,改变轴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钙离子通道开放,膜外的钙离子进入轴膜内,使囊泡向轴突靠近,膜融合,破裂呈量子俟释放乙酰胆碱到接头间隙。接着,乙酰胆碱扩散到终板膜与N2型受体结合,是终板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钠离子大量进入膜内,发生去极化,接着使大量钾离子透出膜外,但钠离子的流入远超过钾离子的流出,总的效应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形成中板电位。再后,随着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终板电位随之增大,并使邻近肌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水平,是肌膜爆发动作电位并传播到整个肌细胞。最后终板膜的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水解成乙酸和胆碱而失去作用。

8,骨骼肌的生理特性与其收缩机能有何联系?

答:在肌细胞兴奋传递过程中,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膜传入细胞深部;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通过对cu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和聚,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张;三联管结构是把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相衔接或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1.血液有哪些主要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调节体温;(4)参与生理性止血;(5)免疫功能

2.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胶体渗透压是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 生理意义: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或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4.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征?个有何生理意义?

生理特征:(1)膜的选择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渗透脆性与溶血;(4)悬浮稳定性与沉降率

生理意义:(1)膜的选择通透性,红细胞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通过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产生的能量主要供应膜上NA+泵的活动,也用于保持膜的完整性及细胞的双凹圆盘形;(2)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运行时,必须经过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3)渗透脆性与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细胞内,使细胞膨胀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红细胞对地渗溶液的抵抗力称红细胞的脆性;(4)悬浮稳定性与沉降率,动物患病时血沉值会发生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5.根据红细胞的生成,破坏以及红细胞生成调节的基本理论,分析导致贫血的各种原因。

红细胞的生成:是由红骨髓髓系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

(1)某些放射性的物质或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再生障碍型贫血;(2)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若供应或摄食不足,造血功能将发生障碍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3)促进红细胞成熟和发育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和叶酸,一旦吸收不足就可引发贫血(4)红细胞的寿命受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食物蛋白缺乏时,红细胞生存的期限缩短,导致贫血。

7.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①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作用。 当血管损伤使血管内皮下组织直接和 血液接触时, 血小板被激 活并发生显著的形态变化,表现为体积膨胀,形成棘状突起,并立即黏

附到损伤处的胶原纤 维上。大量血小板聚集在创口处形成了第一道生理屏障,能立即减缓血流和制止流血。 ②血小板的释放反应。 与凝血有关的一些因子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通过第二信使引 起了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各种因子的反应。血小板出现脱粒反应,即不同分泌颗粒将 所贮存的各种与血凝有关的因子释放出来, 增强和放大血凝作用。 血小板提供了凝血因子作 用的磷脂表面,并促发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8.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何异同。

不同点:内源性凝血依靠血液中存在的各种凝血物质而形成的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不是来自血液而是来自组织。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途径要快。

相同点: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都生成FXa,在PF3提供的灵芝表面与FVa和钙离子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在凝血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发挥作用。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途径可以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当肺泡表面物质减少时对肺通气有何影响? 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当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肺内压稳定受损,导致肺水肿

2.生么叫胸内压?他是怎么形成的?

胸内压就是胸内腔的压力,是由紧贴于肺表面的胸膜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部的胸膜壁层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空隙。

2.试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征。 (一)一般生理特征:(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自动节律性。可自动缓慢而节律性地去极化,引起节律性收缩;(3)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即具有一定的收缩性;(4)富有伸展性;(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敏感。(二)电生理特征:(1)静息点位。不稳定,波动较大;(2)慢波电位。自动产生的节律性低振幅去极化波;(3)动作电位,慢波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就可产生动作电位。

1. 心肌收缩的特点? 答:(1)依赖细胞外钙,(2)不发生强直收缩,(3)“全或无式的收缩。

2. 心室快速射血中后期,射血的动力是什么?

答:中期时,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当室内压超过外周动脉后,高压血流冲开半月瓣,急速射入主动脉。后期时,室内压已略低于大主动脉,但心室射出的血液具有较大的动能,故仍能射入主动脉。

3. 试述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容积,瓣膜开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 答: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增加,高于心房内压但低于外周压力,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心室容积不变,没有血流。(2)快速射血期: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室压大于外周压力,冲开半月瓣,急速射入主动脉。容积减小。(3)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室内压已略低于大动脉压,但血液有较大的动能,仍能流向动脉,心室继续减小。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室压急剧下降,但仍高于心房内压,半月瓣和房室瓣关闭,心室无容积变化,没有血流。(2)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压低于房压,冲开半月瓣,血液快速流入心室,容积增大。(3)减慢充盈期:心室与心房,大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减小,但半月瓣仍打开,血液流入心室,容积增大。

4. 什么叫Starling’s机制?它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在一定的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增大,初长度增长,以后的收缩力量越强,博出功和每博功就越大。意义:在于对博出功进行精心调节,使心室射血量和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5. 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以前遇到的阻力和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收缩以后遇到的阻力和负荷,心肌收缩能力是心肌细胞本身所处的功能状态受心奋—收缩耦联过程中的各环节的影响。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心室缺乏足够的充盈时间,导致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过低,心舒张期过长,心室充盈早已接近最大限度不能再继续增加充盈和博出量,故每分输出量下降,可见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

6.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及特点。

答:0期:去极化至阈电位,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形成。1期:钠通道关闭,瞬时性的钾外流形成。2期:钙内流和钾外流所携带的电荷数相等,膜电位保持不变。3期:钙通道关闭,钾外流形成。4期:膜电位在静息电位水平,钠泵活动。 特点:(1)去极化过程快(2)有快速复极初期(3)形成2期平台,2期复极耗时长(4)3期复极化快

7.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答:左心室在每次收缩向动脉内射出血液时,由于存在外周阻力,以及主动脉、大动脉具有较大的可扩张 性,这部分血液在心缩期内大约只有 1/3 流向外周,其余 2/3 被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 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也随之升高。这样,心室收缩时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势能的形式被储存在 弹性贮器血管壁中。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壁中被拉长了的弹性纤维发生回缩,将在 心缩期中储存的那部分能量重新释放出来,把血管内多储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推动,并且使动脉血 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较高水平,而不像左心室内压那样低。 影响因素: ①心脏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比例。

8.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肾上腺素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心内兴奋传到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主要用于强心剂。

去甲肾上腺素会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又可以使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由于压力感受器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效用,股引起心率减慢,主要用于升压剂

9. 在动物实验中,夹闭颈总动脉,血压怎样变化?为什么?

答: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会出现动脉血压的升高心脏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而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该处动脉管壁受到机械牵张而扩张,从而使血管壁外膜上作为压力感受器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减压反射,使血压下降。当血压下降使窦内压降低,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在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心室射出的血液不能流 经该侧颈动脉窦,使窦内压力降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上传中枢的冲动减少,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加(因容量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3.列举5种以上胃肠道激素,分别指出它们由何种细胞分泌;有哪些生理作用。 答:胃泌素 : 胃幽门腺及十二指肠“G”细胞 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胃运动和胃黏膜生长。

促胰液素: 十二指肠S细胞 促进胰液(以分泌H2o和H2CO3为主)胆汁 小肠液分泌,胆囊收缩,抑制胃运动和胃液分泌。

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主要在十二指肠I细胞 促进胃液 胰液(以分泌消化酶为主)胆汁 小肠液分泌 加强胃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5.何谓胃排空?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有哪些?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影响因素:(1)与食物性质有关,一般流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2)主要取决于幽门两侧,即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并足以克服通过幽门的阻力时才发生排空。(3)处于不同状态其排空速度也不同安静运动快,惊恐疲劳时受抑制。

8.小肠运动有哪些形式?在消化过程中起何作用?

答(1)紧张性收缩 作用: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 (2)分节运动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使食糜与肠管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3)蠕动 作用:使经过分节作用的食糜向后推进一步,到达下一肠段,再进行新的分节运动,食糜在两段肠管内来回移动,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4)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在推送小肠内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离开小肠和控制前段肠管内细菌的数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9.胰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有何生理作用?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答 胰液的成分:无机物主要是HCO3-,其次有CL-,Na+,K+,Ca2+ 等;有机物主要是各种消化酶。

NaHCO3: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若次功能降低,则易导致十二指肠溃疡;为小肠各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PH值。 胰酶:(1)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糊精及麦芽寡糖。(2)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脂为脂肪酸,甘油一脂和甘油。(3)胰辅酯酶防止将脂肪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有助于脂肪酶对脂肪的水解作用。(4)胰蛋白水解酶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3.耳缘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兔子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 尿量会增加,因为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胶体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原尿量增加,从而使尿量增加。

14.简述糖 蛋白质 和脂肪的吸收机制。 答 糖消化:食物中的淀粉在肠腔内由淀粉酶和细胞表面酶的共同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以后才能被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

吸收: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过程是主动吸收,首先在钠泵的作用下,肠腔内钠离子和葡萄糖与微绒毛上的特异性载体结合,一起转运进胞浆,果糖则经易化扩散途径,通过腔面膜和基底膜,接着在基底膜的易化扩散载体作用下由胞浆转运进入血液。

脂肪消化:消化道内脂肪的消化取决于肽脂肪酶和胆汁的共同作用,其分解产物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单脂后两者与淡烟混合成微胶粒,经扩散进入细胞,而胆盐则继续留在食糜中,进细胞后的脂肪酸,甘油单脂在滑面内质网上合成新的三酸甘油油脂经胞吐进入淋巴,乳糜粒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继发性主动转运)

蛋白质的消化:腔内消化的产物有小肽和氨基酸,黏膜消化阶段将小肽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吸收:大部分以二肽 三肽的形式被吸收,吸收机理与葡萄糖相似在钠泵的作用下,钠离子 小肽(氨基酸)与载体结合,从肠腔进入胞内,而经易化扩散进入血液。(易化扩散)

1.试述体温相对恒定有何重要意义。动物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 答 体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导致死亡。体温相对稳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1)神经调节,当体内温度超过阈值时热敏感神经兴奋,发放冲动的频率增加,一方面可引起散热反应;另一方面可抑制冷敏感神经元发电。当体内的温度低于阈值时,发生与上述相反的变化。

(2)体液调节 动物突然进入冷环境时由于寒冷刺激,通过交感神经,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释放肾上腺素,进而使细胞产热增加;当动物长期处于寒冷中,散热增加,需要缓慢而持久地加强产热,这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于是代谢率提高,以适应低温环境

5.影响畜体和鱼类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之。 答 影响畜体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劳役和运动 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改变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动物在运动或劳役时,能量代谢和氧气的耗量都会增加。 (2)精神活动 在动物处于激动 紧张 恐惧和焦虑等状态下,能量代谢会明显增加。 (3)热增耗 由于摄食活动会产生热增耗,因此动物的摄食量必须满足基础代谢和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以达能量的收支平衡。

(4)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动物散热或产热的改变,从而导致能量代谢的变化。

(5)品种年龄 性别

(6)个体大小 影响机体产热量,从而使能量代谢发生变化。 (7)营养状态

5耳缘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兔子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 尿量会增加,因为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会使原尿中溶液浓度很高,渗透压就大,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尿量增加。

6.耳缘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兔子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 尿量会增加,因为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胶体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原尿量增加,从而使尿量增加。

1.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答:(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2)有效率过压,由于有效率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肾小囊内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因此这三者中任何一个改变都可影响肾小球有效率过率;(3)肾小球血浆流量。肾小球血浆血量大,肾小球滤过率大,反之则小

2.耳缘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兔子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 尿量会增加,因为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会使原尿中溶液浓度很高,渗透压就大,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尿量增加

4.大量饮水尿量的改变及原因

答:尿量增多 原因;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5.何为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哪些途径维持酸碱平衡?机理如何?

答:动物血液呈弱碱性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平均值为7.40,这种维持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肾与血液和呼吸系统共同维持血浆酸碱平衡。血液缓冲系统可以缓冲所有的固定酸(非

挥发性酸),其中以NaHC03/HZC03缓冲对最为重要。每当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加时,碱性弱

酸盐与之起反应,使其变为弱酸,于是酸度降低; 而当血液中碱性物质增加时,则弱酸与之

起作用,使其变为弱酸盐,以缓冲碱性物质的冲击,血液缓冲酸碱物质过程中HC03-和

H2co3含量都会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影响HC03-/h2co3的正常比值,此时,可以经呼吸作用

代偿。肺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是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来控制挥发性酸(H2CO3}3)释出CO2的排出量,使血浆中H2CO3和HCO3-的比值接近正常,以保持pH值相对恒定。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小管细胞的活动来实现的。肾小管细胞可分泌H+、K+和NH3,通过排酸或保碱的作用来维持Hco3-的浓度调节血液PH值使之相对恒定

6.什么是变渗动物和调渗动物

答:体液渗透压和水环境相近,并可随水环境渗透压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渗动物

动物体液的渗透压比较稳定,具有渗透压调节能力的动物称为调渗动物

1.阐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答:过程;动作电位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空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弥散,后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莫对默写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去极化至产生动作电位

化学性突出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兴奋的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

6.对内外环境敏感和易疲劳

电突触传递的特征;1.双向传递2.传输速度快3.存在广泛

2.阐述主要神经递质,受体系统?

神经递质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其受体为胆碱能受体有m和n受体两大类 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3.多巴胺及其受体 4.5—羟色胺及其受体5.组胺及其受体 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7.神经肽及其受体8.气体分子

1.简述下丘脑—垂体系统在整个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答:下丘脑与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非常密切,可视作下丘脑—垂体系统,包括下丘脑—腺垂体和下丘脑神经垂体两部分。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兼有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可将来自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神经活动电信号转变为激素分泌的化学信号,一下丘脑为枢纽协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因此,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是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中心

2.简述甲状腺机能的调节

答:甲状腺功能活动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的调节,此外,还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身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在下丘脑一腺垂体一甲状腺轴调节系统中,下丘脑TRH神经元接受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来的信息,把环境因素与TRH神经元活动联系起来,释放TRH,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刺激传来的信息,把环境因素与TRH神经元活动联系起来,腺垂体分泌TSH , TSH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当血液中游离的T3和T4达到一定水时又产生负反馈效应,抑制TSH和TRH的分泌,形成TRH一TSH一T3,T4分泌的反馈自动控制环路

自身调节:甲状腺本身有适应碘的供应变化调节自身对碘的摄取及合成与释放甲状腺激素的能力

3.简述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对机体的重要性

答:肾上腺皮质激素:a.盐皮质激素和醛固酮,参与水盐代谢调节 b.糖皮质激素调节,物质代谢对组织器官功能有影响,在应激反应中有重要作用c.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激素,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提高心肌兴奋性,提高中枢系统神经兴奋性,促进肝脏中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参与应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vm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