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更新时间:2024-04-18 2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录自《楞伽师资记》

杨曾文先生按语

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的〈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2/5,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

《楞伽师资记》一卷,唐净觉撰,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简历和禅法的集录。如果把其中涉及到的达摩、弘忍以及神秀的弟子(包括净觉)都计算在内,共有8代24人。此书与《传法宝纪》都是禅宗北宗史书,对研究中国早期禅宗历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然而此书久已佚失。从本世纪20年代中日学者开始从敦煌遗书中发现它的残本以来,直到60年代经过陆续发现和研究才拼凑成一个基本完整的本子。

胡适在1926年最初从伦敦大英博物院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中分别发现此书的三个抄本(S2054、S4272、P3436),回国后忙于其他事务久久未能整理。日本铃木大拙及其在北京的学生朝鲜人金久经处得知胡适有此书的抄本,请他借去抄写。金久经从胡适处借到此三种抄本后,将它们对照校勘,1831年以《校刊唐写本楞伽师资记》的书名由北京待曙堂出版。此后又加以修订,收入他在1934年于沈阳出版的文集《薑园丛书》之内(下简称金本)。

日本矢吹庆辉也在伦敦发现S2054抄本,在1930年由岩波书店出版的《鸣沙余韵》的图版中影印介绍,后来以此本为底本,校之以金久经的刊本,把它收在1932年出版的《大正藏》第85卷之中(下简称大正藏本)。

1949年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对《楞伽师资记》进行会读,对《大正藏》本和金久经校本重加审定,其成果由筿原寿雄整理后以《楞伽师资记校注》的标题发表在1954年出版的《内野台

岭先生追悼论文集》之中(下简称筿原本)。

1971年柳田圣山综合利用以往的发现和研究,编撰《初期的禅史Ⅰ》,将他新校订的汉文本和日译的《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编在一起,由筑摩书房出版。柳田所校订的《楞伽师资记》是迄今最完备的校本(下简称柳田本)。

现主要依据柳田本将《楞伽师资记》中的道信传记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部分录出,对个别字句参考其它校本有所改动,并重作分段、标点,以方便读者参考,凡有改动之处皆加校注说明。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粲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

一、一行三昧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全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经》,二卷,梁曼陀罗仙译,见《大正藏》第八册726页至739页)“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1,如是入一行三

1

“辩才”,柳田校本作“办才”,筿原校本同;金久经校本、《大正藏》本皆作“辨才”。“辩才”,意为巧妙宣说佛法的才能,是大乘佛教所说的菩萨所具有的智能之一,例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龙女“得不退转辩才无碍”;《维摩经·方便品》说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因此,校作“辩”比较得当。

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二、实相忏悔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2。摒除3三毒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4。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可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三、止观双修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略为后生疑者,假为一问:

㈠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

信曰:正以如来法性之身清净圆满,一切像类悉于中现,现法性身无心起作,如颇梨镜悬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现,镜亦无心,能现种种。经云:如来现世说法者,众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多闻。闻者,一切无相也。是以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名无量义。无量

23

“忏悔”,柳田本、《大正藏》本缺“悔”字,参考金本、筿原本加。 各本皆据原本作“併除”,按原文的意思改“併”为“摒”较好。“摒除”,意为排除、断除。 4

此取简化字,原作“徵”,意为不须再求征知思考。另《大藏经》本据伦敦本作“徽”。

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则泯然清净是也。斯之诚言,则为证也。

坐对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以金刚慧5征责,犹如草木,无所别知,知无所知,乃名一切知。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㈡问:何者是禅师?

信曰: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则沉没;久住于观,心则散乱。《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四、解行并重

㈢云何能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众生心性,譬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显。为谤三宝,破和合僧,诸见烦恼所污,贪嗔痴倒所染,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解时佛国皆亦如,即如国皆不依。《涅槃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又云:有善光故,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6涅槃其性广博。故知学者有四种人:①有行有解有证上上人,②无行有解有证中上人,③有行有解无证中下人,④有行无解无证下下人。

㈣问:临时作,若为观行? 信曰:直须任运。 ㈤又问:用向西方不?

5

“慧”,乃智慧之“慧”,《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师子菩萨谓“以金刚慧决了此相”,僧肇解释为“金

刚慧,实相慧也。”(僧肇《注维摩诘经》卷八)。原作“惠”,敦煌写本“慧”多写作“惠”。 6

“般”字原缺,筿原本、《大正藏》本据伦敦本皆有:“般”字,今据此加。

信曰: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华严经》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须知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佛为钝根众生,令向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是无分别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萨修学空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义。学有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

或复有人,未了究竟法,为于名闻利养,教导众生,不识根缘利钝,似如有异,即皆印可。极为苦哉,苦哉!大祸!或见心路似如明净,即便印可。此人大坏佛法,自诳诳他。用心人有如此同异,并皆是相貌也,未为得心。真得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或复有人计身空无,心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计心是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又古时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非虚言。

五、守一不移

《观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7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

7

此语原出《观无量寿经》而非《无量寿经》,故改。原语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v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