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9-18 23:15: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admin 点击数:1841 发布时间:2011-2-20 0:00:00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推荐如何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广大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以及担任教研员后的学习与研究,我对如何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选择好教材

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教材的好坏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给幼儿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其次要考虑它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能让幼儿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幼儿什么品质;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础,即选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儿接受,跟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多大差异:第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选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教材的选用只有考虑了本身的科学性、教育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订适切的目标 选择了一套好的教材后,教师便要结合教材内容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既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则是指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对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的表述上,教师应以幼儿的角度出发,使用“体验”“感受”“喜欢”“探索”等词汇。如“手印螃蟹”的活动目标是体验用手掌印画螃蟹贝壳,尝试运用画的方式来表现螃蟹的不同动态;使幼儿乐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能独立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等,这些可能是教学的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这六个环节。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5分钟~15分钟这个时段;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

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那么,到底怎样设计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考虑问题与活动主题的联系性。如“我要上小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幼儿园与小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对此能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差异,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截了当的问题,能引导幼儿迅速进入活动的主题,节约达到教学目的的时间。

其次,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即幼儿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是否适合回答这些问题。对幼儿的提问,要从幼儿已有的亲身体验出发,使幼儿在对问题的思考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 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进一步推进或延伸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带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原有的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否则,幼儿的认知就得不到发展。

第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性的差异要求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在整个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幼儿提问的时间与机会。一个活动中不应只有“教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进行有效的回应

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回应,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到底怎样做到有效回应呢? 首先,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对教学有帮助,哪些信息应该及时回应,哪些信息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拓展。

其次,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

再次,要运用多种回应的策略。教师回应幼儿的策略有很多,如表扬、设疑、追问和参与等。如何选择有效合理的策略来回应幼儿,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陈家镇幼儿园组织的“可爱的水鸟”活动中,有个女孩模仿仙鹤的动作:身体前屈,头扬起,两手下垂在体侧,脚尖绷紧,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走步、点头、旋转,神态逼真,动作优美。教师发现后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她在集体面前示范,其他幼儿于是也积极投入,想出了许多优美的动作。这种表扬的回应策略,激起了幼儿的表现欲,达到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而在一次“四季风”活动时,教师设计了

这样一组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经验,使幼儿知道一年不光有四个季节,而且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些迫问,幼儿的经验便是零碎的。 此外,参与也是一种回应的策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没兴趣,有时碰到困难会放弃,这时教师的适时参与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班的“小树叶”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听着音乐编舞,幼儿觉得很难,不知道怎样编。这时,教师及时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和幼儿一起编舞,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看着教师的动作,模仿着跳起舞来,这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激发师幼互动

在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时候,师幼互动的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师幼互动的策略一般有五种类型,即示范与训练类策略——教师耐心规范与细心要求,通过言传身教与榜样引领来鼓励幼儿;贴近与融入类策略——师幼广泛交谈,分享情感,教师则换位思考,并积极以幼儿的眼光看问题:引导与帮助类策略——教师抛球回应,使幼儿保持兴趣,小步递进,鼓励幼儿破解难题,组织幼儿互教互学:平行介入与参与类策略——教师引导讨论,形成一系列规则,启发幼儿思考,巧解矛盾;支持发展类策略——教师提供平台,布置任务,给予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

师幼互动的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师幼互动方式。如在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有支持型互动——激起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在阅读中积累提升经验;有诱导型互动——帮助幼儿分析阅读材料,并给予适时的点拨诱导,提供阶梯;有介入式互动——采用抛砖引玉、设疑推理的方法,让幼儿带着问题去阅读;还有合作式互动——通过平等对话,使幼儿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这些互动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互动的关键仍在于教师的观察和判断,在于教师的即时调控和专业化水平。如在一次教学活动“有趣的报纸”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看报纸吗?在一般情况下,幼儿都会说“喜欢!”可有个小男孩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喜欢!我不喜欢看报纸!”在这一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教师怎么回应呢?这名教师不慌不忙地说:“是吗?可据我所知,爱看报纸的小朋友才会有知识,才可能成为小博士呢!”这么一说,其他幼儿便马上抢着回答:“我爱看报纸!”教师的巧妙回应,不但保护了那个幼儿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其他幼儿一个良好的引导:大家都爱看报纸,这样能增长知识。

要开展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反思。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希望广大的幼儿园教师能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 集体教学是我国幼儿园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源于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做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①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

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

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意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认识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认识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②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意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集体教学的适宜范围

集体教学一般是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一定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面对全班幼儿实施教学过程的活动。在集体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直接控制的方式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所谓直接控制方式表现为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一方式是教师作用于幼儿的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的方式。”③

李季湄、肖湘宁总结了教师常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的内容: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必需的社会知识或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环境的有关信息的传递;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上述内容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要求全体幼儿都应该掌握的。既然是要求全班幼儿掌握,那么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就是最经济有效的。另一方面,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凡是全班幼儿共同感兴趣的或有着共同经验基础的内容,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也是适宜的。

二、明确集体教学的独特功能

前苏联学前教育专家乌索娃把要求儿童掌握的知识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两类。对于简单知识,儿童在与成人的日常交往中,在游戏、劳动和观察中就可以获得,无须专门教学。但是儿童获得的这些知识多是零散的。要使儿童掌握复杂知识,则必须经过专门的作业教学(即集体教学)。乌索娃认为,后一类知识在儿童的知识总量中虽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却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集体教学就发挥着帮助幼儿组织、提升简单知识的独特功能。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能够引起儿童智力发展重大飞跃的,一是掌握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和关系的一定的知识体系,二是掌握与此相应的认识活动的一般方式。”④而且有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教学影响下,学前儿童在直观的形象中也能够反映事物的共性,也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由此可知,集体教学的主要功能应是将幼儿自发获取的简单知识,转化为能够引起儿童智力发展重大飞跃的知识体系。知识的系统化,将使幼儿的旧经验在新的理解上得以重构。而重构后的知识体系,对儿童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能生成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明确集体教学改善的方面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面对全班幼儿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方式。对幼儿的指导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不是刻板固定的。针对目前集体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为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发展,应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善。

1.教学方式的变化:从直接传授为主转向引导发现为主

集体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活,即集体教学方式并不等于言语讲解的直接传授。但从目前的集体教学情况来看,直接传授还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言语传授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师的言语活动成为幼儿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以言语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接受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言语对思维活动的调节与概括机能。但幼儿的语言发展还处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水平,其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机能还很差,言语讲解对他们而言是不适宜的。所以,对幼儿直接传授学习的某些内容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幼儿主要通过感知、动作、表象认识世界,这就使得他们很难脱离具体的材料操作和直接经验进行学习。因此,发现学习是更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导发现就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奥苏伯尔认为:“发现法??更适合于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中使用,因为这时概念形成多于概念同化,而且不具备学习大量知识的先决条件(在认知结构中还缺乏可以利用的大量高级抽象观念和关联词,还不具备同化概念的抽象方式)。”⑤近年来,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在幼儿期,发现学习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等方面。这些对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v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