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规模化猪场母猪分胎次饲养营养策略分析 郭长义 谭会泽 邹仕庚 夏明亮 养猪 2012-06

更新时间:2023-09-20 18:11: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规模化猪场母猪分胎次饲养营养策略分析

郭长义,谭会泽,邹仕庚,夏明亮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云浮527439)

众所周知,后备母猪与成年母猪有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后备母猪健康不如成年母猪稳定;第1 次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从生产上要考虑到它的背膘厚度及与公猪的接触;从断奶到配种的间隔一般较长,从而影响配种和妊娠舍的正常周转;低的免疫力导致其后代抵抗力低。鉴于以上原因,为使后备母猪能在以后的生产中发挥最大作用,早在1991 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一位猪场经理Robitaille就采用了母猪分胎次饲养方法,把后备母猪移到另外一个场地进行配种,然后把怀孕50~70 天的母猪再引到他自己的猪场,通过4 年的实践发现该方法明显提高了猪场生产成绩,自此之后这种新的饲养模式逐渐被接受并在国内外广泛采用。

如上所述,分胎次饲养起初主要从疾病防控和细化管理的角度考虑,将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分开饲养,同时还将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后代分开饲养。除此之外,其意义还在于可以根据不同胎次母猪的营养生理特点,采用相应的营养策略,通过优化营养供给来为种猪高产稳产提供支持。

妊娠期间,母猪对能量的需要主要是维持需要,以及提供繁殖组织和胚胎发育及母体自身生长的需要;母猪对蛋白质及氨基酸需要包括维持需要、生殖系统沉积尤其是胚胎沉积,以及母体增重的需要。初产母猪由于尚未达到体成熟,除满足其繁殖所需,还需要满足其生长所需。很多猪场初产母猪的配种日龄和配种时的体重都能达到要求,但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营养供给量没有区别,饲粮只能满足经产母猪的营养需要,却不能满足初产母猪的需要,导致第2 胎母猪的问题很多,如失重大、不发情率高、分娩率低及配不上种、产仔数低、淘汰率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第1 胎母猪营养不足。与经产母猪相比,初产母猪每单位代谢体重需摄入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和自身发育的双重需要,初产母猪每单位代谢体重摄入的能量和蛋白质应比经产母猪高,特别是赖氨酸的摄入量应高于经产母猪,以保证其充分发育和延长母猪使用年限。

与此同时,高胎龄母猪繁殖成绩下滑同样值得关注。生产上母猪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一般在3~5 胎达到高峰,此后会不断降低,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相对供应量下降所致。具体来讲,生产上由于各个胎次的妊娠母猪饲粮采食量都被限制在较为恒定的水平上,而母猪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因此随着胎次的增加母猪每千克体重所摄入微量营养素的量就会显著减少,这样一来,胎龄大的母猪面临的营养缺乏的风险就会更高,从而对繁殖和免疫构成威胁。据Boyd(2004)报道,Hanor 公司下属两家猪场对成熟母猪(3~10 胎)进行了试验,在这两家猪场里实行了胎次隔离,专门把成熟的母猪(3 胎以及3胎以上)分到一个区(50%),对照母猪按通常的标准添加0.15%的微量营养素,试验母猪增加微量营养素。增加后,7 胎的母猪按每千克体重摄入微量营养素的量将与3 胎母猪摄入量相当。结果显示,4~10 胎当中微量营养素“均衡”组的母猪窝断奶仔猪数得到明显提高(0.60 头/胎,1.44 头/年),一定程度证实了窝产仔数随年龄增

加而降低的现象可能是营养造成的。除此之外,高胎龄母猪对功能性添加剂的反应比初胎母猪更敏感。闻爱友等(2004)研究表明,在饲粮中添加叶酸能够明显增加经产母猪(2 胎以上)的产仔数,且表现出随着胎次的增加母猪产仔数也有增加的趋势,但添加相同水平的叶酸,初产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并未显著增加。另有研究报道,甜菜碱或Omega-3 对高胎龄母猪的饲喂效果表现出同样的规律。究其原因,可能与母猪本身的排卵数、子宫容积等因素有关。因为添加上述功能性添加剂并不能增加母猪的排卵数,只是有利于更多受精卵在子宫内的成活,减少胚胎的早期死亡率,由于2 胎以上的经产母猪排卵数较多,子宫容积较大,而初产母猪排卵数较少,子宫容积较小,使添加效果不明显。

泌乳期间,母猪对能量的需要包括维持需要、产奶需要以及体温调节需要;对蛋白质氨基酸的需要包括维持需要和产奶需要。据Boyd 等(2000)报道,相比经产母猪而言,头胎母猪容易受泌乳期体蛋白损失的影响,如果泌乳期体蛋白损失达到4千克,那么第2 胎窝产仔数将会减少0.75 头,并导致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延长。朱良印等(2005)研究表明,提高初产母猪泌乳期饲粮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可以提高仔猪断奶成活率和断奶窝重,且母猪泌乳期失重减少,断奶至发情间隔缩短,证实了增加头胎母猪营养供给更有利于其生产水平的提高。付娟林等(2009)报道,随母猪胎次增加,体重不断变大,由于体储不断增加,营养需要量不断下降,以赖氨酸为例,头胎母猪的需要量超过1.1%,而5 胎以上下降至0.7%,提示高胎龄母猪对氨基酸的需求有下降趋势。

空怀期间,生产上一般倡导短期优饲以便于母猪及时发情和促进排卵,但不同胎次母猪对短期优饲的反应并不相同,通常后备母猪和低胎龄母猪更为敏感,饲喂高能高蛋白质的哺乳母猪料有更明显的效果,对于高胎龄母猪来讲效果不如低胎龄母猪明显。

综上所述,由于母猪在不同的胎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有条件的猪场可在生产上结合分胎次饲养技术,将母猪群按1~2 胎、3~5 胎、6 胎以上进行分开饲养,不同胎龄阶段采取不同的营养策略,如适当提高低胎母猪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增加高胎母猪微量营养素水平并结合甜菜碱或Omega-3 等功能性添加剂,通过优化营养生理供给来确保母猪高产稳产,防止过早淘汰,提高猪场整体收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v7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