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总结-甘肃医学院

更新时间:2023-08-15 03:30: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果总结-甘肃医学院

五位一体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改革与研究成果总结

李莲英童亚芳宋华平李德双李静雅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是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也是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中药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中医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由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普及教育,学生在入校以后突然接触到“中基”课程,会出现很多问题,若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在以后的中医课程学习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传统中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传统中基教学采用的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后作业习题、期末理论考核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重医理教学,轻文史解释

中医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中的一门传统医学,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文化思想的知识成果,与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数术、民俗等多种文化形态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其精神内核与文化母体高度一致。中医文词深奥难懂,造成学习困难,重医理解释,轻文史知识解释使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医理,导致学而不解,学而不深、学后即忘。

1

成果总结-甘肃医学院

2.重内容讲述,轻思维模式建立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古代,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的最大差距,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还原思维基础上,而是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指导下,对人体整体功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体不同层次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由于学生普遍缺乏较深厚的传统人文背景;对“中基”课程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等)难以理解;对于中医“取象比类”等独特的研究方法难以认同,难以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因而中医基础理论必须重视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控制下的分析思维模式的教学引导,从而使学生建立辩证逻辑思维体系,为中医学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知识传授,轻医德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中蕴含丰富的医德思想,如传说中伏羲、神农的“尝百草、制九针”、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尤其是甘肃古代中医药成就(远古名医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武威汉简、敦煌医学)等均为医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而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医德教育,教师按教学计划、进度组织的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热爱,丢失了中医学宝贵的医德资源,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改革方法

2

成果总结-甘肃医学院

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从2006年开始,中医基础教研室成立了教学改革课题组,在平凉医专06—08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1级针灸推拿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各级学生中进行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与研究。

1.文史哲医德五位一体、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立体式教学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理论起源多元化的特点,使中医理论有别于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学科性质是自然科学,但其理论内核却是哲学化、人文化的,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构建和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特色。

1)以文为先,医学史穿插,多学科渗透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生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学文理,再学医理”,从文字解释入手,以文字的理解加深对医理的掌握,同时渗透文史知识及其它多学科知识,以文、史等多学科知识促进中医理论知识的掌握。

2)立足古代哲学思想,构建中医学思维模式

近数十年来的研究表明,运用西方的思维方法和文化认同,只能证实中医的部分理论与现象,根本不能发展中医。因此,中医药学只有按照自己的文化认同,沿着自身的文化体系去发展、去创新,才能融入主流医学的领域。教改后教学方法立足于传统

3

成果总结-甘肃医学院

哲学的精华——气、阴阳、五行学说,探索中医理论的源泉,通过教学过程中重视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以整体观念为主线,以“司外揣内”为基本方法,借助于取象类推说明事理,进而构筑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基本框架。

3)以中医理论为核心,主修中医学知识

结合文史知识,立足古代哲学思想,通过学习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学习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养生预防以及治则等相关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目的,促进学生中医理论知识“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

4)以医德为最高体现,提高大学生医德修养

将中医药知识与医学生医德素养教育相结合,在学习中医药知识、参与医疗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医德教育。

2.文献研究

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提炼文史哲医德的核心思想、建设方法和途径,及其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作用。

3.社会调查

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了解社会医疗现状,调查不同群体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生源地中药资源调查,激发学生立志于医学事业,自觉将中医药文化内化为自身素质,提升对中医药知识的热爱和兴趣。

4

成果总结-甘肃医学院

4.经验总结

总结“文、史、哲、医、德”五位一体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使之上升至理论高度。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发表论文,并将成果推广应用于全校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

三、成果创新点与教改后的教学效果

1.“文史医哲德”五位一体、多学科渗透的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医理为单一目的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文为先、史哲渗透、医为核心、德为最高体现”的文史医哲德五位一体、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将中医文史知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生医德素养与中医教学相结合,在学习中医知识、参与医疗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医德教育。实现既学习中医知识,又推广、普及、传承了传统文化,强化了医学生的医德素养的教学效果。

2.明确了培养目标

通过文史哲医德五位一体教学法的开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课程中人文、哲学等社会科学内容的讲述,强化学生对中医学的了解、掌握,进而热爱、认同,并自觉传承,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重视以选修课补充理论教学时数的不足,第二、三课堂(实验、实习课)的建设得到加强,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校园文化建设得到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5

成果总结-甘肃医学院

3.教学效果

由表1可知,实行教改的5个班级与传统教学的5个班级学生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教改组优于对照组;中等率、合格率、不及格率教改组低于传统教学组,说明教改组学生成绩向高分数段集中。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v5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