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精华解读

更新时间:2023-09-16 22:05: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精华解读

凯恩斯与哈耶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争论已经持续了80年,但至今我们对于经济学及其政策的解读依然无法跳脱他们所设立的框架。如果你想了解媒体上那些喋喋不休的争论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回到那场“世纪大辩论”,去深入了解两位经济学大师的核心观点。本周为大家推荐一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编者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将其中的观点和争论逐条列出,希望对大家理解该书有所助益。1 序幕,不走极端任何一种理论如果推向极致那都会是一种灾难,正如拉罗什福科说过:“大多数虔信者让我们对虔诚感到厌恶”。作为开篇,引两句话,不同时期的人用不同角度来对待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杂志》 Journal of Keynesian Economics ——JOKE(玩笑)正如加尔布雷斯曾经说过的,只需要再来一场衰退,凯恩斯主义就会复活。2 凯恩斯的成名作,惊人的预见性。过重的债务负担以及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使得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彻底崩溃了,民众的痛苦使得极端主义思潮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最终在希特勒的上台后酿成了悲剧。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就预见了这样的情景,这本书有惊人的预见性。凯恩斯的一本畅销书《和平的经济后果》,以冷静、全面、无情地略带打趣的口吻,揭露了战胜国索赔主张危险至极的荒唐。

他的整体观点是,和谈与和平无关。贪婪地复仇,渴望看到德国永远臣服脚下,有可能会唤起另一场导致世界冲突的“欧洲内战”。这本书在英国卖出18500册,美国售出70000册,它被译成了法语、荷兰语、意大利语及俄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日语和中文。全球畅销超过10万册。它还被翻译成了的德语,在维也纳大受欢迎。正如哈耶克所说的,“他的《和平的经济后果》让他在欧洲大陆比在英国还出名。”3 凯恩斯对于通货膨胀的警告凯恩斯主义所推崇的政府支出、放松流动性,在今天看来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肇因,这给了人们一种误解,认为凯恩斯支持通货膨胀,并且凯恩斯主义必然会导致通胀,其实这些都是对凯恩斯的误读。凯恩斯绝对不支持通胀,并且他认为一旦经济恢复了自发增长的能力,政府干预政策就应该适时退出以免造成通胀。对于亲历过恶性通胀的哈耶克来说,对于通货膨胀更是深恶痛绝。在反对通胀方面,两位经济学大师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凯恩斯对于通货膨胀的观点。《和平的经济后果》,由于政府超发货币来为战争提供资金:“通过持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没收相当大一部分的国民财富。”“要颠覆现有的社会基础,再也没有比破坏货币更微妙又稳妥的手段了。”用法律的力量进行价格控制,维持货币的虚假价值,本身就孕育了经济最终崩溃的种子。就长期而言,系统内的货币数量和稳定价格之间必然存在一

个恒定的关系。然而,这一长期,对当前事务而言起到了误导作用,改变价格与货币数量关系的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均衡状态取决于长期,但“长期而言,我们都会死的。”——凯恩斯给出了自己最出名的一句评论。4 观点冲击:奥地利学派和哈耶克的观点对比凯恩斯的观点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让我们脱离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货币使用的每一步,也就是在让我们脱离理性的经济。美国的廉价信贷导致了资本商品业的繁荣,但他相信,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哈耶克和奥地利学派的核心观点,关于商业周期。根据哈耶克的看法,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干预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人为地降低利率或借贷的价格,无非会带来物价上涨,而人为提高利率,则意味着鼓励商业活动的收缩(衰退)。奥地利学派人为,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差额造成了商业周期。凯恩斯观点:一个全靠自己的个人主义社会无法妥善运作,甚至无法在尚可忍受的层面上运作,时局越艰难,放任的制度运转就越糟糕。刺激经济能恢复企业的信心,“哪怕有些项目最终会失败,这很有可能。”依靠自利的结果是政治的中甲,因为“政治哲学家可以退休,把位置让给商人,因为后者靠着追求利润,就能达成哲学家的至善境界。”凯恩斯极力反对英镑以战前的标准与黄金挂钩,认为错误的信仰带来灾难性的萧条。英镑恢复战前价值,会造成巨大的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大大降低煤工等关键行业工人的薪资

和生活水平,其产品按新价格将不再具有国际竞争力。通货紧缩不会自动降低工资,它只会通过失业的方式让工资下降。从这里来看,凯恩斯确实赞同政府要在非常时期(经济衰退)干预市场,但是宏观调控是以再造就业,恢复流动性为指向的。是在一定特殊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补救政策,而不是让政府随意干预市场的运行。对比观点:凯恩斯人为,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而哈耶克则有些不情不愿地人为,人只能服从自然规律,命中注定只能受经济自然规律的支配。凯恩斯乐观,如果掌权者做出正确决策,生活不必那么艰难。哈耶克悲观,人类活动受着严格的限制,不管用心多么粮良苦,试图改变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必定会招来最意想不到的后果。5 大辩论:“节俭悖论”还有“乘数效应”凯恩斯所认同的“节俭的悖论”认为经济衰退是因为储蓄太多,商品和服务欠缺需求所致。倘若个人选择储蓄而非消费,储蓄又投资到资本货物当中,生产的额外产品没人买,衰退就出现了。商业周期峰顶的太多储蓄导致了周期谷底的产品过剩。哈耶克的3点回击:1)储蓄无法投资到新的生产中,除非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投资制造出来的新产品不愁找不到销路。2)新投资激发了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了商品价格,让人买得起了,结果就没有过剩了。3)奥地利学派“迂回”生产方法,投资于中间资本产品(更新厂房,技术创新),在需求恢复时释放出产能。谜一样的“乘数效应”以及对政

府开支的争论乘数效应是指政府创造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增加一个为工人供给商品的新岗位。更多的贸易活动能产生更多的贸易活动,因为繁荣的力量和贸易萧条的力量是一样的,运作起来都带有累积效应。由于工资“很有粘性”,无法轻易削减,所以就需要政府开支来恢复经济的活力。但对于政府开支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公共开支会错配资金,冲击私人领域(对四万亿的批评)。而凯恩斯的回击是,政府开支能够通过减少失业救济等支出项来弥补这些因素。其实关键问题还在于,政府能否好用资金,以及是否真的能带来乘数效应,对经济长期走强有好处。关于政府项目的反面意见:理查德·霍普金斯爵士对于凯恩斯政府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观点的质疑:引导资金进入某些行业,会使劳工市场错位。把工人从生产效率高、赢利能力强的企业转移到相对而言没有价值的公共项目上;资本的数量有限,如果政府为公共项目筹资,就会减少私人行业所需的资金。凯恩斯的回应:回归充分就业能让失业救济支出及企业亏损减少,足以弥补霍普金斯提出的这些因素了。反对增加财政开支太短视了。我们陷入恶性循环。我们什么也不做,因为我们没有钱。但恰恰是因为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才没有钱。凯恩斯并不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凯恩斯对使用关税的观点:收入关税是我们残酷的口粮,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6 哈耶克的货币理论以及对凯恩斯《货币论》的驳斥哈耶克的货

币理论:货币没有内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需要货币的。货币存在的绝对数量不是人类幸福带来的结果,故商品有客观价值,而货币却没有客观价值。我们感兴趣的只是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值(与收入来源相比较,或作为欲望满足手段)有什么样的影响。经济最有效运作的关键是让货币保持中立。除非全世界只有一个中央货币管理机构,才能实现货币调控。一个国家单独采取行动,注定要招来灾难。哈耶克指出凯恩斯主义补救措施的弊端:凯恩斯主张将闲置的产能投入使用,刺激经济,使之恢复活力,提高就业。但困境是向消费者提供信贷来治愈经济萧条之做法,其实起到了反作用。他认为,这种“人为的需求,不过时拖延了清算的日子罢了。不要打兴奋剂治标,让时间来治本。”简而言之,没有简单容易的道路能走出低迷。从长远而言,自由市场最终会让经济恢复到人人实现就业的均衡状态。7 观点交锋:关于储蓄与投资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不需要达到均衡状态,哈耶克不同意;凯恩斯认为投资和储蓄的差额非常重要,它对价格的稳定有着不利影响,哈耶克也不同意。哈耶克宣称,储蓄和投资不相等,是银行提供不当或“非自然”信贷水平的结果,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做法会导致商品价格变化。然而,凯恩斯更看重“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不相符合的时候。8 哈耶克对凯恩斯核心观点的反驳,微观经济学 VS 宏观经济学增加投资以对应这一本来就需要维持

旧有资本的“储蓄”——任何此类举措,其效果都等同于将投资抬高到净储蓄通胀水平以上的做法,它强迫储蓄,误导生产,最终导致危机。在经济衰退时期缺乏私人投资的条件下,为什么提高公共投资能创造就业,不会带来哈耶克认为不可避免的危机一题,他正忙着为之建立一套智性上无懈可击的解释——长久以来,他就着迷于此了。而这些思索的结果,就是他的不朽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微观经济学 VS 宏观经济学哈耶克坚信,整体而言,经济学是一个深奥的主题,只能从市场个体互动的角度去部分理解。然而,凯恩斯却正在构思《通论》,提出思想突破口。他认为,从整体上由上至下地观察供给、需求和利率等诸多元素的交汇点,这样理解经济学最为适宜。哈耶克卡在了后世称为“微观经济学”的思考上,着眼于构成经济的成本和价值等不同元素;凯恩斯却正朝着思考经济运作的新路上飞跃,即把经济视为整体的“宏观经济学”。9 迈向《通论》关于乘数效应:这是常识,尽管凯恩斯也承认,“精确衡量这种特点带来的效应恐怕不可能。”凯恩斯很肯定的是,由于政府开支增加完全可以通过支出减少来得到弥补。不用支付失业保险,再加上贫困救济开支减少,政府省下来的钱占公共建设投资成本的一半。预计新就业人士能带来相当于投资成本1/8的就业税。关心许多因素——税收的增长,国库在多方面的节省……进口相对于出口的增长。私人储蓄的增长(主要来

自利润)以及物价上涨带来的储蓄率的变化,都能抵消投资的成本。但为什么不会带来通胀呢?如果国家的资源已经充分使用,这些额外的购买会体现为物价上涨、进口增加。但在当前情况下,额外消费只有一小部分会作用在这方面,因为它的大部分可由目前未得到利用的国内资源来提供,不会让价格发生太大变化。财政难以负担呢?其实会通过失业救济金减少,以税收增加的形式回到他手里。《通论》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即经济学家和财政部长不应当只顾着看国家收入和支出是否持平,更要看国家总收入的水平,即凯恩斯所说的国家“总需求”《通论》另一关键元素:国家收入等于所有就业者的收入总和。除了增加国家收入没有别的办法能够平衡预算,而增加国家收入和提高就业基本上就是一个意思。关于减税:减税对就业市场会产生预期效果,但用削减政府等量开支(如减少学校教师的薪资)来平衡减税,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这代表了对国民消费力的再分配,而非净增长。要把世界从大萧条里拯救出来,除了战争之外别无他途?要战争还是“赤字财政”?迄今为止,战争是政府认为大规模贷款支出可取的唯一理由。对和平时期存在的种种问题,它们胆小,过分谨慎,缺乏热情,没有毅力和决心,只把贷款视为债务,却不去想怎样把社会本可能浪费的过剩资源转化成游泳的资本资产。我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做出展示,哪怕承担的是和平的使命,这个国家也能精力充沛。10 《通

论》的诞生,哈耶克熄火哈耶克仍然对政府的干预行为颇多微词:以强制信贷扩张的方式对抗萧条,无异于以招来邪恶的手段治愈邪恶。政府如何用钱才是关键!当前世界的许多麻烦,来自公共当局的轻率借贷和不当支出。(这种做法)抵押了未来的预算,它们往往会抬高利率……不要回到从前放任支出的老习惯上,而是要废除限制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1936年2月4日《通论》正式出版两位凯恩斯主义者对《通论》的评价:保罗·萨缪尔森,日后成为凯恩斯最杰出的福音使者,他总结《通论》成就时说:“这本书写得不好,组织糟糕……它傲慢、脾气暴躁、好辩,在致谢部分又表现得不够慷慨大度。它充满了子虚乌有和混乱的东西……闪耀的洞察力和直觉散布在单调乏味的代数里。尴尬的定义会突然之间过渡成令人难忘的华彩乐章。等终于掌握了它,我们发现它的分析显而易见又完全新鲜。总之,这是一本天才之作。”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自封为凯恩斯的大祭司,他写道“和凯恩斯其他所有作品不同,这本书十分模糊。如果它不是这样,经济学家不必围绕他的意思和目的展开争论,它也不会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经济学家最擅长回应模糊和相关谜题了。”《通论》解决了什么?凯恩斯否定了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萨伊定律,该定律认为供给创造了需求,这个概念“仍然是整个古典理论的基础,没有它,古典理论就崩溃了……当代思想仍然深深受这一概念的影响,

认为人不这样花钱,就会那样花钱。”这是错误的想法:“个人的储蓄行为必然会带来类似的投资行为。”否定萨伊定律是《通论》新思维的核心,它带来了“流动性偏好”古典理论的逻辑:储蓄多——利率下跌——投资上升——产出增加,储蓄减少储蓄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产出减少,储蓄增加流动性偏好的概念,颠覆了传统储蓄和投资关系的认识,因为如果储蓄者相信自己持币观望会得到更划算的交易,他会以现金、珠宝或黄金的形式来保留储蓄。现金为王,在2008年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出现过,隔夜拆借利率飙升。由于流动性偏好,利率需要维持较高水平,因为银行必须向储户提供溢价来换取其资金。流动性偏好否定了储蓄比支出更具美德的“常识性”观念,而这一观念,恰好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以为财富的主人渴望拥有资本资产是因为喜欢它,却不料他想要的是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通论》为何如此受欢迎?凯恩斯,至少他给了人们希望,失业问题不靠集中营也可以治愈。关于如何得到真正自由的争论:哈耶克,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妨碍个体的自由,《通论》所主张的生产理论将必然导致集权理论的诞生。凯恩斯,人人都得到就业的繁荣社会,是维持独立思考和行为最可靠的途径,而独立的思考和行为保证了真正的民主。11 凯恩斯攻克美国短短几年,凯恩斯就吸引了许多美国年轻经济学家的心灵和头脑。他对美国理论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之

巨,可从学术期刊提及他的次数中明显看出。1934年,受他理论启发的只有20篇文章;1936~1940年,这个数字飙升到269篇。罗斯福新政,大规模的公共支出提高需求。这就是实践中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纠偏:有些人主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靠增加支出提高需求,凯恩斯对此做了驳斥,“那就像是因为买了一条太长的皮带就想让自己长胖一样。在今天的美国,皮带比腰围长得太多了。凯恩斯煞费苦心地指出了若经济已达充分就业状态国家继续注资提升需求会有什么后果。当社会的所有劳动力和资本设备都已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有效需求除了无限制地提高价格,别无任何作用。12 哈耶克的反击在哪里?人们都热切地等待哈耶克挑战《通论》,但哈耶克的思想却飘向了他方。哈耶克的讲座“经济学与知识”对于经济均衡概念的思考:大规模经济行为的先验假设依赖于一整套理想的条件:每一个人都掌握了为在完美市场中做出决策所需的一切有关目前及将来环境的知识。但是,哈耶克提醒听众,完美的市场并不存在。市场中哪怕最简单的决定,都由许多准确和不准确的人类选择构成。两点重要结论:1)价格反映了对市场认识的集体智慧;诸如政府等外部力量干预价格形成,就像是想按住测速仪指正的方式来规范汽车行驶速度一样。2)没有一个人,哪怕是“全知全能的独裁者”,能够了解经济体中所有个体的想法、欲望和期待。如果一个集权统治者,甚至心怀善意

的非政治“规划者”,基于自己能够准确了解他人思想的假设来干预经济,必然会挫败、阻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哪怕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代表个人的利益行事。哈耶克称“这个极具启发意义的想法让我从全新的角度看到了经济理论的整个特点。”哈耶克从微观角度对《通论》的反击应该是有力的,但《通论》引发的喧嚣太盛,哈耶克的讲座几乎没人注意到。哈耶克被时代遗忘了……哈耶克写作了属于他的通论《资本的纯理论》,其中有他对凯恩斯《通论》的批驳:《通论》的主要论点是诡辩,它否认了经济学家始终关心稀缺性的问题。“凯恩斯带给我们那的,其实是人们长久以来渴望的富足经济。”哈耶克相信,价格是理解生产过程的关键,是理解整个经济运作的基础,价格的基础来自商品的稀缺性,而非如凯恩斯所说,来自储蓄与投资失衡及生产“实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全书的结语:长期而言,我们都会死,所以,政策应该完全受短期因素指引吗?我担心,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一语的信徒们真的会遇到洪水滔天的那一刻。他们会自食其果的。能否充分理解“商品需求不是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一原则,以及它有什么样的局限性,是对经济学家的最佳考验。13 二战爆发以及《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战争爆发了,凯恩斯提出“延付薪酬”,认为,一旦战争开支耗尽,战后必将出现低迷时期,此时把积累的钱拿出来用,就能起到抗低迷的作用。哈耶克称其方法巧妙。在战争期间,

哈耶克愿意同凯恩斯站在一边,因为凯恩斯非常反对通货膨胀,而这也是经历过恶性通胀的哈耶克极其反对的。1944年3月10日《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9月18日在美国出版上市。凯恩斯拜读后的评价:“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伟大的作品。我们有绝对充分的理由感谢你把迫切应该说出来的话说的这么好。想必你知道,我并不完全接受这本书里的经济学论述。但从道义上和哲学上,我几乎完全同意它的观点;我不光同意,而且深为感动。”凯恩斯在一番表扬后提出了他的质疑:希特勒的崛起并非仰赖大政府带来的便利,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失败和大规模失业。哈耶克的分析是以对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认识为基础的,他忽视了人的因素。哈耶克关心的是政府干预与暴政之间的联系,凯恩斯却相信,极权主义的倾向根植于个人的道德选择。从计划走向极权主义可能存在一道滑坡,但哈耶克同样站在滑坡上。这是我唯一严肃的批评。你是不是地承认,这是一个在哪里划下界线的问题。你赞同必须在某个地方划下界线,也赞同逻辑上的极端实不可取的。但你却并未向我们说明在哪里、怎么划下这条界线。你大大低估了中间路线的可行性。(福利国家)你此前一直试图说服我们,只要朝着计划方向迈出一寸,你就必定走上滑坡的路,它会带我们跌下悬崖。观点对比:凯恩斯说,在一个珍视自由的国家,比如英国,计划是不会招来暴政的,哈耶克反击说,你无法依然“英国人”固有的“性

格”解救英国人民于此种命运(指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认为《通往奴役之路》中已经详细解答了凯恩斯的反对意见,即在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之间划界限的问题。两位右派学者对《通往奴役之路》的评价:《一九八四》作者乔治·奥格威的消极看法:“哈耶克教授——没有看到,或者不愿承认,回归‘自由’竞争对大多数群众意味着一种更糟糕的暴政,因为自由竞争比政府更不负责任。竞争的问题在于,总会有人赢,有人输。哈耶克教授否认自由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垄断,但在实践中,它确实会带来垄断,由于绝大多数人宁可要国家的管理也不愿萧条和失业,那么,只要主流民意在这件事上有决定权,滑向集体主义就是不可避免的。”安·兰德在书的空白处潦草地写下了好些骂人的话,说哈耶克是“该死的傻瓜”、“可怕的蠢货”、“混账”、“完全、彻底、恶毒的混蛋”。《通往奴役之路》尽管大受欢迎,却是一本不光区分了左翼和右翼更区分了右翼与极右的决定性著作。1946年4月30日凯恩斯过世哈耶克对其评价:“我所认识的真正伟人,令我无限仰慕。没有他,世界会使一个远为贫困的地方”。14 茫然岁月宏观整体的思考方式是凯恩斯给后世经济学家最大的贡献。哈耶克和米塞斯认为经济活动太复杂,无法量化,用平均值来界定个人如何确定价格是误导,弗里德曼的研究则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凯恩斯将经济视为整体的概念,并用平均值来判断经济变化的因和果。哈耶克接受了洛克的法

治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演化。唯有法治的存在,才能确保自由市场对所有人公平运作,如果法治缺席,暴政就会上台。有了法治,公民能对未来做出确定的决定,提供了社会实现富裕的有序条件。哈耶克认为要限制法律对私人生活的干涉,允许个人向右他所谓的“某种确获保障的私域”。人人生而平等?我们所期待的经济快速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正是不平等的结果,没有不平等,经济快速进步是不可实现的。哈耶克和米塞斯责怪美国的大萧条是因为商人以太低的利率借了太多的钱,又把钱投入到亏损的业务上。他昔日最紧密的朋友、最热情的支持者——莱昂内尔·罗宾斯改投凯恩斯的门下,并反驳哈耶克对大萧条的补救方法(暂停错误投资,提高利率鼓励更多储蓄,阻止消费者支出,让市场自己找到平衡点)是不合适的,这就像是“拒不给掉进冰窟的醉汉盖上毯子、注射兴奋剂,因为他最初的麻烦是热得过了头”。15 凯恩斯时代1946——1980饱受蹂躏的欧洲成了凯恩斯主义的实验室。美国认为,必须牢牢记住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中所提出的教训:应当首先限制集权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美国纳税人非但不曾以贫困来惩罚战败国,反而通过“马歇尔计划”来帮它们实现繁荣。追求“充分就业”成为主流思潮,但凯恩斯主义并非没有质疑。戈特弗里德·哈伯勒:如果失业的人集中在某些“萧条”地区和行业,而其他地方则是充分就业,总支出的增加则会带动充分就业

地区的价格上涨,而对不景气的产业却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此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与不景气及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30年之后,哈伯勒的正确预见才得到证实。充分就业是一种幻想,干预就业市场会导致堕落的混乱,这会叫美国人产生错觉,想要从政府那里获得它无法提供的东西。经济学范式的发展:正是这一时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词第一次得到了使用: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个别元素;宏观经济学奖研究经济整体。1948年,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出版,未来60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售出了4000多万本。萨缪尔森说,“只要我能撰写该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我才不在乎谁撰写它的法律呢。”紧缩政策的选举困境:要财政纪律还是要选票要成功赢下投票箱,就是要把经济管理好,让商业周期跟为期四年的选举周期保持一致。要是有人敢在财政预算赤字上“做正确的事”,一定没好下场。预算赤字下还要减税?肯尼迪的减税“赌博”。加尔布雷斯抱怨,减税是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反动”形式,它不能像有针对性地公共开支那样解决公共弊病。此外,减税还会带来同伙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假定失业率降低和通货膨胀上升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减税的推动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既能创造充分就业又不会引起物价上涨的方法。1964——1966 “赌博”成功了,经济增长5.8%上升到6.6%;失业率 5.2%下降到2.9% ;通胀2%-3%之间。

1965年12月,《时代》杂志把“年度人物”的荣誉颁给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华盛顿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人们,利用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不光避免了战前岁月的暴力循环,还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极其稳定的物价。滞胀来了!一种名为“滞胀”的全新经济现象出现——经济低增长甚至不增长,又伴随着通货膨胀。此前,人们一直以为这是压根不可能出现的局面。凯恩斯时代落入了垂死的阵痛。“滞胀”时代到来了。“滞胀宣告天真的凯恩斯主义结束了。”米尔顿·弗里德曼评论道。16 哈耶克的反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在经济学的方法论上他对凯恩斯的评价很高,但政治层面上他更倾向于哈耶克的观点,即自由主义。凯恩斯对技术经济学的馈赠是十分正面的,但他的政治遗产却是负面的。他极大地助长了政府规模的扩张。弗里德曼关于“大萧条”成因的研究:他研究了美国自19世纪中期以来的每一轮波峰和波谷,发现每次下行开始前,总会出现货币供给的大爆炸。再对照大萧条的数据,他推断,要是1929-1933年美联储通过降低货币利息来增加货币供给的话(实际政策则为货币大幅紧缩),低迷最多持续一两年。故此,按弗里德曼的推算,大萧条其实是“打紧缩”,它是一场本可避免的人为灾难。为了改进商业周期,弗里德曼提出,要严格控制货币增长,只允许它缓慢增加,后世称此中政策叫:“货币主义(Monetarism)”。弗里德曼倾向于减税,不光是因为他相信

个人比政客们更清楚该如何花掉自己的钱,还因为既然要减税,政府支出就必须减少。弗里德曼非常赞同哈耶克的悲观立场,认为“善意的独裁迟早会导致集权社会。”但他也相信凯恩斯写给哈耶克最后一封信里所说的话,即干预是否会导致暴政,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有强烈的公平感为立足基石。这解释了为什么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的福利国家政策并未导致集权主义。弗里德曼认为英国有着“贵族结构”,“权贵之责任”(地位高则责任重)并非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此外,英国还有“基本上清廉的公务员”和“奉公守法的公民”。美国实行福利国家是否具备这些呢?弗里德曼并不怎么乐观,“分赃制度构成了公众的态度……因此,凯恩斯的政治遗产在美国的效力已经在衰减了。”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尊重个人主义的美德,警惕国家权力),和哈耶克对政府的天生不信任完美契合。两人都认为,通货膨胀比失业带来的苦难更大。转折点: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理由是,他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但似乎说服力不够强。两年后弗里德曼也获得了诺奖。获奖花絮:与哈耶克一起获奖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社会民主党政治家冈纳·默达尔。在颁奖典礼上,哈耶克当众宣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荒唐可笑,既不值得颁发,也不值得领受;默达尔则谴责委员会竟颁奖给哈耶克。里根与撒切尔,哈耶克的两位支持者尽管开

玩笑时略显轻浮,但里根读书的品位绝非如此。“我读过冯·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学观点。”他解释说。里根极为出色的沟通能力,积极地推动了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信息。里根自己就懂哈耶克,也懂米尔顿·弗里德曼。我猜你没法把哈耶克弄到《今日秀》(Today)来,但你能叫里根以更准确的例子、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哈耶克的核心。撒切尔在牛津求学时读到了《通往奴役之路》,1974年,她发现这本书有新的现实意义。担任保守党领导者后没多久,她去见党内的左倾研究部门,把手伸进手袋,掏出一本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呯的一声砸在桌上。“这才是我们应该信奉的东西!”她叫道。里根经济学的三根支柱1)通过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认为滞胀“是一条吞噬我们内脏的恶龙”他相信弗里德曼是正确的: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关键。“人们逐渐认为这属于凯恩斯主义的一部分,即略有通胀是件好事。”沃尔克回忆说,“之后,你得到了一点通胀,紧接着你有需要一点儿,因为它刺激了经济。人们习惯了它,它的效力渐渐丧失。和抗生素一样,你必须要新品种才行了。”2)“拉弗曲线”的应用,相信减税能增加收入。里根认为,大幅削减收入税,将增加个人消费,发过来又能通过”涓滴效应“拉动整个经济的需求。“涓滴效应”和“乘数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其局限性,且都无从证明。3)“供给学派经济学”的观点。繁荣的经济最好是通

过减少行业管制和企业税收,鼓励生产商供给更多更廉价的商品来实现,而不是像凯恩斯主义那样增加公共开支,刺激“需求主导”的发展。凯恩斯主义者对里根经济学的质疑:里根经济政策就是变戏法,是政治噱头,表面上打着削减政府规模的哈耶克旗号,实质上是通过激增的国防开支拉动总需求和经济增长。正如罗伯特·索洛所说:“1982-1990年持续的经济繁荣,是靠里根政府以增加支出、降低税收这一明显的凯恩斯主义方式设计出来的,这是财政预算赤字扩张性增长的经典案例。”加尔布雷斯表示同意,里根在国家正经历着一场相当不愉快的经济衰退时就任总统,并执行了许多强硬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他说,”其结果质疑,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执政的80年代改善了经济。有趣的一点是,这一切是由并不真正理解凯恩斯、对他持批评态度的人完成的。这就是不由自主的匿名凯恩斯主义吧。17 战火重开淡水经济学家 VS 咸水经济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基本沿袭了凯恩斯-哈耶克从前辩论的老路。一方是所谓的“淡水经济学家”,因为他们所在的大学聚集在美国内陆的大湖区,另一方是“咸水经济学家”,来自沿海的几所院校。淡水经济学家和哈耶克一样,认为通货膨胀是国家最可怕的祸害,咸水经济学家则像凯恩斯一样,认为失业问题更严重。淡水派认为,应当把经济视为有感觉力的有机体,受市场参与者的理性决策所控制。经济衰退是经济周期的常规面貌,

只能忍受,无法治愈。偏向“供给”式补救措施,即取消政府的管制或税收,鼓励企业提供更便宜的商品,从而刺激需求。咸水派认为,对经济自由放任不适合所有人。在商业周期的底部,应当争取解决失业问题。市场自发变革非常迟缓,强调“需求拉动”的补救措施。有危机就有凯恩斯主义2000年的时候曾有人问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凯恩斯时代是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加尔布雷斯宣称:”只要再来上一场经济衰退——这很有可能发生,我们就会回过头去,利用一部分政府盈余来创造就业,重新发动经济了。“他从未想过,这段话的预言色彩竟然是那么强。2008年凯恩斯主义复仇一般地又回来了。《时代》周刊以“凯恩斯复出”为题,欢迎老男孩的回归。美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克鲁格曼等一直怀疑刺激不够大、不够快的凯恩斯主义者,要求往经济中第二次注入资金和信贷,而且规模要更大。但公司已经现金泛滥的时候继续增加全美货币供给收效甚微,甚至会有很多反作用。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的美联储主席马里纳·埃克尔斯早就做过规劝。他说,货币政策是不能视为刺激的:“绳子只能拉,不能推”。也就是说:不管你准备好了多少钱,始终不能强迫企业进行投资。美国会在2013年退出QE吗?即使美国经济没有复苏,美联储也应该退出,因为再增加流动性其效力已经越来越差了,只会使这个“烂摊子”更难收场,到了让经济“自愈”的时候了。18 谁是赢家……自哈

耶克和凯恩斯第一次交锋以来已经过去了80年,是谁赢了这场经济学史上最著名的决斗呢?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败给了凯恩斯,一旦世界经济陷入崩溃,没人会特别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崩溃。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多次宣称凯恩斯主义已死,但弗里德曼在1966年承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换言之,没人不再是凯恩斯主义者”。他的宏观方法,如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经济上,弗里德曼偏向凯恩斯,他经常赞美凯恩斯的经济学。然而,在政治上,弗里德曼更接近哈耶克。哈耶克的反政府干预理念鼓舞了整整一代人。为何哈耶克的理论被人欣赏但在实践中却似乎失败了?一方面,哈耶克庆贺苏联解体,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普遍采用经济规划,意味着凯恩斯击败了自己。较之1947年,当今知识界对中央规划和控制是不怎么支持的。但今天的世界比1947年时离社会主义更近了。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政府如今的开支都比1947年要多……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更多了。都走了福利国家的路。首先,哈耶克的理论有乌托邦的色彩,也就是太极端了1)他希望国家权力收缩到最小,希望经济的每一个元素,甚至货币发行权,都在私人手里,因为他要挑战国家制造货币的垄断权力。2)《通往奴役之路》是在“二战”期间写的,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最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享有比美国更广泛的福利制度和高度社会化的经济,而又不曾到达

误入极权主义的“临界点”。故此,福利国家并没有通往奴役的那条路。3)他认为,代议制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削减个人自由,带来不必要的成本。他坚持主张“自由市场是迄今为止实现参与式民主的唯一机制。”哈耶克的终极目标——用私有化社会取代代议制政府。其次,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的,“大政府,是写进民主制度的政治DNA里的。”无论是撒切尔夫人还是里根,都不曾朝着哈耶克以私人企业取代国家的最终目标迈出过哪怕一小步。在两位领导者当中,尽管撒切尔夫人起步的基础较低,接手的是一个亟待改革的混合经济,但她的成就最大。里根的哈耶克言论,远远超过了他对政府规模的缩减意愿,在他执政期间,联邦预算不断膨胀就是最好的证明。谁才是救世主?亦或是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尼克松的经济顾问赫伯特·斯坦曾说:“传统的保守派认为凯恩斯以黑暗而邪恶的影响力破坏了自由经济制度。然而,他其实是在一个鼓吹更激进变革的时代帮忙拯救了自由制度。”80年里,凯恩斯两次拯救了资本主义。公共开支、宽松货币是否是可持续呢?还是要回到哈耶克的痛苦药方上?资本主义的“救世主”究竟会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很好的总结了经济学领域最精彩纷呈的一段论战,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新的思考空间。政府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也许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终极的正确答案,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大家不断争

论,以至于不让任何一种观点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ux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