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11 06: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写在右边的括号内。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杜威

B.冯特

C.华生

D.詹姆斯

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儿童期的,又具有成年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心理学家把这种特点称为()

A.转折性

B.坦率性

C.社会性

D.过渡性

3.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桑代克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是()

A.联结说

B.发现说

C.顿悟说

D.认知说

4.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感受性

5.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描写的状态属于()A.原型启发

B.酝酿效应

C.灵感

D.顿悟

6.刺激停止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是()

A.遗觉性

B.后象

C.表象

D.想象

7.考试时集中注意的状态是()

A.下意识

B.潜意识

C.焦点意识

D.无意识

8.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维纳

B.马斯洛

C.班杜拉

D.阿特金森

9.自我意识是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A.自我矛盾

B.自我欣赏

C.自我调控

D.自我封闭

10.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的选项写在右边的括号内o

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临床法

E.个案法

2.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有()

A.感受器

B.传人神经

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3.直观教学的形式包括()

A.内容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像直观

D.言语直观

E.形式直观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规范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道德行为

5.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中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表现为()A.从他律到自律

B.从结果到动机

C.从片面到全面

D.从态度到行为

E.从对人到对己

6.记忆的过程包括()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E.遗忘

7.动机理论有()

A.认知理论

B.本能理论

C.内驱力理论

D.期望理论

E.强化理论

8.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有()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9.注意的品质包括()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起伏性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分配

E.注意的转移

10.按照功能可把能力分为()

A.液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认知能力

D.操作能力

E.社会交往能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1879年__________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心理学的道路。

2.完形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又称为__________。

3.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__________个组块。

4.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知觉称为__________。

5.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__________。

6.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是__________。

7.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转折期,有心理学家称其为__________。

8.__________也是一个人由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

9.智力测验表明,智力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有高低水平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呈__________。

10.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称为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叫知觉?知觉有什么特性?

2.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分类及其标准。

3.简述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4.简述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策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试论述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赵X,女,13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班级学习委员,进入初中以来,她觉得自己变了很多:对一件事情有时非常狂热,有时又很淡漠;有时特别固执,有时又变得没有原则;特别害怕同学嘲笑和老师的忽视,如果那样会让她觉得特别没面子。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强烈的不安和焦虑让她手足无措。请结合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分析赵X的情况。

2.张X,15岁,女,高中二年级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时,她觉得自己特别爱和同学比较,从学习到穿着打扮,她都会在内心审视自己的优劣;在和男生交往时,一方面,她对异性有特殊的好奇和关注,但对一些男生有意无意流露出对她的好感,会让她很焦虑,她怕伤害对方也怕自己受到伤害;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她开始觉得父母很多的观点也不对,对很多事情她有自己的想法,但她不爱告诉父母,害怕他们担心或生气。

请结合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培养措施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张X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4.D 5.B 6.A 7.C 8.B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BCD 4.BCDE 5.ABCE 6.ABCD 7.BCD 8.ABCED 9.ACDE 10.CDE

三、填空题

1.冯特2.格式塔心理学3.7±2 4.错觉5.定势6.激情7.心理断乳期8.正态9.创造力10.艾宾浩斯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人的知觉活动表现出四种基本特性。

①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

③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参考答案】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共有四种类型:

①强、不平衡型.其特点是兴奋、抑制过程都强,但兴奋过程略强于抑制过程,是易激动、奔放不羁的类型.又称兴奋型或不可遏制型。这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②强、平衡、灵活型.其特点是兴奋与抑制过程都比较强,并容易转化,反应敏捷,表现活泼,能适应变化的外界环境。又称活泼型或灵活型。这种气质类型是多血质。

③强、平衡、不灵活型,其特点是兴奋与抑制过程都较强,但两者转化较困难。它是一种安静、沉着、反应较为迟缓的类型.也称安静型或不灵活型。这样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

④弱型,其特点是兴奋与抑制过程都弱过强的刺激容易引起疲劳.甚至引起神经衰霸.并以胆小畏缩,反应速度缓慢为特征,又称抑制型。这样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

(2)上述类型期分的标准是:高级神经基本活动有三种特性。即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这三种特性的水同组合构成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3.【参考答案】

对个体而言,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露概念的本质而形成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

形成科学概念主要受以下5种因素影响:

(1)过去经验的影响

日常的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2)提供概念所包含事物的变式

在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时,一定要是充分和正确的变式才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3)下定义

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生掌握的概念才更深刻.掌握概念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5)概念系统

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概念系统.概念系统有利于知识系统化.也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新概念二

4.【参考答案】

(1)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情感体验

要认真分析导致情绪不正常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调适.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2)调节情绪障碍,合理宣泄

要让学生掌握痛哭、写日记、倾诉等宣泄的方法。

(3)转移注意力

要有意识的转移注意焦点.也可以改变环境.如外出散步等:

(4)自我言语暗示

言语的词句和语调的选择都会影响人的情绪。有的言语对消除紧张有奇效。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

术。

五、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主体自身的特点,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任何相当于强烈的刺激.例如,强烈的光线.压夫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引起注意。就刺激物的强度而言,固然强烈的刺激物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无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对比较而言。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他强烈刺激物构成的背景上出现,就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有其它刺激物的背景上出现。则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在喧嚣的地方.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使人们注意.而在寂静的夜晚,轻微的耳语声.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之闻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显著.特别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孩子群中站一个大人,万绿丛中一点红,都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运动变化着的刺激物比静止不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例如.大街上的红绿霓虹灯有规则地一亮一灭.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性时引起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习惯化刺激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谓好奇心,就是人们对新异刺激的注意。

(二)主体自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但也与人本身的状态有关。

1.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都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因为这些事物对他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人们天天看报,所注意的消息往往有所不同,从事文教工作的人,总是更多地注意文教方面的报导;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总是更多地注意体育方面的新闻。

2.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凡能激起某种情绪的刺激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当一个人心胸开朗.心情愉快,平常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当一个人无精打采或过于疲劳时.平常容易引起的事物,这时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

3.已有的知识经验。

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保持注意有着巨大的意义。新异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但要保持这种注意则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因为新异刺激物固然能引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注意。但如果人对它一点也不理解.即使能一时引起注意.也会很快失效。如果人对新异的刺激物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迸一步的理解,就能引起长时间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最初产生的是无意注意,尔后才产生有意注意。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控制无关刺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呆板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2.注重几种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得注意力长期保持。必须交替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并使之象有意注意转化

3.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①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有助于注意的培养②加强意志锻炼③培养良好的性格④培养应针对个体差异。

2.【参考答案】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

青少年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是不自觉地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

(二)意志品质的薄弱。

(三)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还不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

明辨是非。有些中学生道德情感非正常发展。由于受各种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他们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

(四)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中学生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

(五)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条件等自然条件。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会阻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而其中以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最好。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态度一致,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

(六)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七)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积极的社会现象是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指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的正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

综上所述,在中学生身上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1:【参考答案】

一、原因分析:

赵X的行为表现体现丁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表现为: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人们常用“疾风暴雨”来形容初中生的这种情绪特点;但中学生的情绪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与幼年和童年期

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细致的特点,由于中学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所以案例中赵X对一件事情有时非常狂热,有时又很淡漠。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中学生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得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中学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所以案例中赵X有时特别固执,有时又变得没有原则。

(3)情绪的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中学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衷、惧等各种情绪隐藏予心中不予表现: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痕迹。中学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附和别人的一些想法,会将某种原来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了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造作痕迹。

(二)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由于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所以赵x表现为特别害怕同学嘲笑和老师的忽视,如果那样会让她觉得特别没面子。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强烈的不安和焦虑止她手足无措。

二、解决方案:

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提前向学生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正确认识手淫现象。引导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的、广泛的健康交往。

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当学生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

三、总结:

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着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他们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

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表现形式和体验不再像儿时那么简单,但也不如成人情绪那么稳定,表现出明显的两极性。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其积极的情绪。

案例2:【参考答案】

一、原因分析:

张X的行为体现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进入中学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小学生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交往的实质上看.既有感情定向感,又有目的定向性。

(一)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

中学生人际交往目的更突出.具有摆脱依赖性、独立性增强的特点。

所以案例中张X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她开始觉得父母很多的观点也不对.对很多事情她有自己的想法,但她不爱告诉父母,害怕他们担心或生气。

(二)有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

1.注意自我形象。

2.常把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当成一种束缚:

3.十分需要伙伴与友谊.以补偿失去的对父母的依赖。

4.渴望独立、显示自我是中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形式。

所以案例中张X进人高中以来,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时,她觉得自己特别爱和同学比较.从学习到穿着.她都会在内心审视自己的优劣。

(三)趋向关系性交往。

1.中学生自我主体性评价的进一步增强。

2.中学生交往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的同时.又有了很强的目的性。

3.不少学生把对自己发展有帮助、有益作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

(四)喜欢与异性交往。

男女生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开始喜欢一起学习、娱乐,性意识朦胧。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所以张X在和男生交往时,一方面,她对异性有特殊的好奇和关注,但对一些男生有意无意流露出对她的好感,会让她很焦虑,她怕伤害对方也怕自已受到伤害。

二、解决方案:

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讲究一定的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对待同学朋友

1.平等互助2.悦纳他人3.真诚待人4.主动认错5.频繁交往

(二)对待父母老师

1.尊敬2.理解3.沟通

(三)对待异性朋友

1.健康、文明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3.保持一定距离

三、总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学会和同学、老师和家长相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ur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