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理论

更新时间:2023-09-04 21: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讲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是怎样构成,基础货币在其中的 地位和作用? 货币当局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吗? 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本讲主要内容:说明基础货币的决 定,货币供给的模型和货币乘数, 还有弗里德曼、卡甘等对货币乘数 的分析,以及对我国货币发行的分 析。

第一节 货币基数 第二节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 第三节 卡甘的分析 第四节 乔顿的分析 第五节 伯尔格的分析 第六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第七节 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 第八节 货币超发之议

第一节 货币基数一、货币基数的本质和特征 三个名词: 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基础货币(base money)

有权发行通货(currency) 的国家机构 。

货币基数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货币当局 的净货币负债,是货币供应量中最基本的部 分。 货币当局对社会公众 的负债。

货币当局和中央银行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 货币基数是货币当局的负债,但货币当局的 负债并不完全是货币基数。

货币当局的负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 公众所持有的流通中的货币,即通常所谓 的公众所持通货;二是商业银行及其他存 款机构所持通货,即通常所谓的库存现金; 三是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在中央银行 的存款。

货币基数和高能货币的细微区别 他们各自强调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货 币基数强调事物的来源,高能货币强调事 物的作用。

货币基数的四个特征 是货币当局的净货币负债; 是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负债产生的 基础和货币供给的制约力量; 它的运用能创造出多倍于其自身量的存款 货币; 它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

货币基数(有时又称基础货币或是高能货币)定义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的

公众所持有的政府(货币当局)的净货币负债。

二、货币基数的来源和运用 货币基数的来源实际上就是货币基数的供 给,而货币基数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对货币 基数的需求。

根据来源法测算货币基数的三种情形如果货币基数由某一机构(如中央银行)的负债所构成,而 这一机构保持着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则货币基数及其变化 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算出。 如果货币基数由一个以上机构的负债组成,而这些机构都 保持着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则可将这些资产负债表加以合 并,并通过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算出货币基数及其变化。 如果货币基数由一个以上机构(如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负 债组成,而其中有的机构(如中央银行)保持着完整的资产 负债表,有的机构(如财政部)不保持完整的资产负债表, 那么,

可以首先通过前者的资产负债表算出前者的货币基 数,然后将后者的负债加入到前者的货币基数中。

货币基数的运用实际上就是货币基数的存 在形式。货币基数包括公众所持通货及商 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后 者又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货币基数的供给完全是一种主动行为,主 要决定于货币当局的决策,而对货币基数 的需求则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 机构和非银行公众的行为。

第二节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表 现为:M C D H C R

其中M代表货币存量,H和R分别表示基础 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C代表非 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D代表商业银行 的存款。

若将此等式右端的分子分母都除以C,再分 别乘上D/R,就可以得出商业银行的存款与 其准备金之比D/R,商业银行的存款与非银 行的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比D/C:D D D 1 (1 ) M C D C R C D D H C R 1 R C R C

D D (1 ) C M H R D D R C

货币存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m· H, 从上式就可以得出货币乘数m为:

D D (1 ) C m R D D R C决定货币存量的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 存款与其准备金之比D/R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与非 银行的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比D/C。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即D/R与D/C不变), 高能货币总量的变动将导致货币存量的同 比率的变动。 D/R比率的变化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 化,因为,这一比率越高,一定量的存款 准备金所支撑的存款也就越多。 同样,D/C的值越大,表明公众手持通货就 越少,高能货币留在商业银行中作为准备 金的部分就越多,货币乘数相应就越大, 货币存量也就越多。这就是说,D/C比率也 与货币存量同方向的变化。

若设D/R和D/C分别为A和B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 货币乘数公式就为: A(1 B) m A B 现对上式分别求A和B的偏导数: m (1 B )( A B ) A(1 B ) A ( A B)2 A B AB B 2 A AB >0 2 ( A B) m A( A B) A(1 B) B ( A B)2 A AB A AB A(A-1) = >0 2 2 ( A B) ( A 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u7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