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5-01 09: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头站乡明德小学 杨智华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作为语言,英语具有一般语言所具有的共性,即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在目前形势下研究讨论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课堂实现教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意识 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交际语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参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贸易机会的增加,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等几件大事使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英语实际应用的重要性。现在培养学生用得体的英语规则成功地进行交际,这应该是英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必须要引起英语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敏锐性,真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基本理论建构

跨文化交际研究兴起于美国,其理论建构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许多老师和学生曾亲身经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只是没有意识到交际行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准确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我们必须先从文化、交际谈起。对文化、交际的概念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由于中西方对文化的理解角度不同,对文化的定义也自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从四个层次去分析。“一为物态文化层;二为制度文化层;三为行为文化层;四为心态文化层”[1],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文化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形成文化系统的具体要素,即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现象。外语教学自然也是具体文化现象当中的一部分。 (二)什么是交际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2]。即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信息传播是经过一定的媒介由编码者传递给译码者,而信息的获得必须经译码者对信息进行解码。由于接受者对信息理解的解码过程往往是根据自己生活中己有的观念或知识来确定传递信息的行为意义的,所以,解码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赋义过程。交际的中心问题是赋予行为或结果以确定的意义,这是交际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所在。 (三)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多层次的交往活动。信息的编码和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实施的。像中国人与来华旅游者、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交往等都是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处处可能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四)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所谓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3]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由于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性,人们的思维活动也必然存在差异,因而不同社会的人的思维意识创造的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性。 (五)语言、文化与交际三者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人们常把语言比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比如:在英语中,代表“伯父、叔父、舅父、姑父”这些亲戚关系的称谓,被笼统地用uncle一词加以概括,兄弟姐妹,也没有严格地予以划分,兄弟共用一个词brother,姐妹共用sister,堂兄弟姐妹用

cousin一词概之。但在汉语中这些称谓是严格予以区分的,不同的称谓被赋予不同的词语。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又以文化为基础。交际必须遵循一定时期某个社会的文化规则,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通过交际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

总之,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文化教育、教学方面重视的严重不足,我国现今的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对相关的资料做了大量的阅读。笔者在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实习期间以及在龙江县头站乡明德小学教学期间也对五年级文化教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询问dog、black tea、uncle等常用词语的中西方差异。如下表:

dog black tea uncle 知道 25% 6% 53% 哈尔滨花园小学 知道一点 38% 31% 25% 不知道 37% 63% 22% 龙江县头站乡明德小学 知道 知道一点 25% 0% 43% 35% 18% 22% 不知道 40% 82% 35% 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此调查中反应比较明显,虽然很片面,但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现就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所观所感记述如下: (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对跨文化意识传播的影响

我国现今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不足的问题,这与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没有落到实处。初、高中升学,小学的择校问题,都围绕在“分”的周围。这些都是制约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顺利展开的障碍。结果造成了中国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英语,但还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造成了培养的外语人才绝大部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应用。造成了几亿人学英语,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二)教师跨文化意识淡薄对跨文化意识传播的影响

教师本身在认识上的不足,也是文化教学难以在实际中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惯性制约着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展开,在英语教学中仍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是为了考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些在短时期内还无法得到改观。

(三)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对跨文化意识传播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又了解到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也是造成这种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教师,特别是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他们本身在知识结构方面就存在着问题。自己对中英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都没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了解,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正确地对学生加以传播呢?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笔者根据大学实习阶段以及参加工作以来所了解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当前英语教学的要求。语言教学普遍只注意到学生语言本身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语言使用的实际价值,语言交际能力没有受到全面的重视。要想提高我国整体外语教学水平,就必须打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这一基础。这样做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也是英语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还是语言学习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4]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和途径 (一)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英语教师既应该是语言教师,同时又应该是文化教师。渗透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既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又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注意原则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在实施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方法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以及公平性。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联系。例如:介绍打招呼、问候等语言功能项目,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学生日常见面打招呼的实例,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习惯。在中国文化里,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常用“吃饭了没有?”“到哪里去呀?”等。这是一些习惯用语,没有真正询问的意思,问话人也不一定非要求对方做出明确的答复,但如果是“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supper)?”被用于与某个英美人打招呼的话,其含义就发生了变化。问话人这样询问是想得到Yes或No的回答。如果回答是No,问话人就会发出邀请,请对方吃饭。所以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在打招呼时,常用“Good morning!”“Morning!”“Good afternoon!”“Hello!”“Hi!”“How are you!”等。还有介绍如:英语中的称谓语、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2.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渗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在介绍命令与请求的表达方式时,我们可以仅介绍一些诸如“Please open the door.”或“Can you open the

door?”之类的较简单的用语。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表示同样意义的稍复杂的表达方法,像“C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等。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指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应适应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地制宜地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既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文化知识教学如果超越了学生的实际,不但不利于学生理解,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妨碍语言知识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样,远远低于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文化知识介绍也不具挑战性,没有趣味性。

4.此外,笔者还认为以下原则在实践当中也是辅助教学的良方 (1)交际原则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在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同时,我们应注重语言的这个基本特点。比如:在接受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

英国人:-Your shirt looks really good. -Thank you very much. 中国人:-你炒的菜好香啊,真好吃! -过奖了,马马虎虎而已。

(2)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3)同步原则

这里所说的同步原则是指在利用英语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时应与课本的内容保持一致。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跨文化意识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寻找到正确的途径来培养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可采用如下途径或方法:

1.直接阐释法

直接阐释法要求教师对教材之中出现的自己认为有可能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对学生直接加以解释。我们知道,对词义的了解是体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条件。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会对某些词产生误解。这样,在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之间,当双方用外语进行交际时,就会由于对某些词语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比如在汉语中,含有“狗”字的词语多是贬义,如“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西方,人们则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与dog有关的词汇则多为褒义,如“Love me. As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ucky dog.”等。

2.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汉英语言文化进行对比,以呈现两者之间差异性的一种方法。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开展比较法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相同或相似的单位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点和不同点。例如,表示感谢的话语“谢谢”“Thank you”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之中汉语、英语用得都很普遍。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两种语言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如汉语里在亲密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就是帮忙,也不大习惯用。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者表示在相互之

间的关系上产生了距离。但是在美英文化中,无论是陌生的人还是亲密朋友,即便是家庭成员之间,得到帮助都“Thank you.”,不用则显得太不懂礼貌。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安排学生担任角色或学生自选角色模仿表演的方法。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得体运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师最好担当对话中的某一个角色,对活动的开展,对语言的应用加以控制,通过互换角色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组织活动时不要单一机械,要灵活机动,提高语言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从而把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兴趣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不直接参与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协调作用。

事实证明,学生参与度高低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克服心理障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交际,乐于开口。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实践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直观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幻灯片、投影、录像、电视、电影等多媒

体设备,创造比较真实的交际环境,产生体会、感知和模仿,使学生得到最直接的视觉体验,其效果远胜于课堂上通篇单一的介绍。

(2)加强同外界的交流

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在线交流等直接面对、深入了解、逐渐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这些轻松的交流会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条件的学校应多邀请外籍教师给学生讲课,鼓励学生与外国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3)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教师作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既要有本民族文化的修养,又要有国际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在教育学生之前,自己首先要做具有超越精神的跨文化人,具备应有的素质。 五、结论

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意识的渗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的讨论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笔者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交流,也是文化交流;英语教学不只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该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和英语教师的注意并予以高度重视。这样做既是由语言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也是由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思想所决定的。既符合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外语教学的发展。中国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的匮乏以及交际失误的事实,证明了这样做的迫切性。实施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是在教学、教师、学生三方面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广大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那种英语教学单纯面向考试、升学的做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已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

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落到实处。

注 释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五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6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五版.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参 考 文 献

1.【美】 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3.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4.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5.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6. 罗培常.《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7. 罗培常《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8.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Language and Cultur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 9.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修订版)——胡文仲比较文化论文集(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二版.

10.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11. 束定芳.《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12.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13.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14.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第一版.

15.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二版. 16.《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美】Robert J·Sternberg & Wendy M·Williams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0. 边玉珍、王璐.《英语谚语荟萃》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21.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23. 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4. 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25. 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26. 张公瑾、丁时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tq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