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铁车站地面附属建筑

更新时间:2023-12-03 23: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地铁车站地面附属建筑

摘 要:文章从成都地铁1号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外观设计出发,基于城市的景观概念,着重阐述了地铁车站地面风亭的建筑布置形式、外观设计与城市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合的方式、方法。阐述了笔者的设计观点和设计思路,并提出了风亭布置适用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初步的解决问题思路。 关键词:地铁车站 地面风亭 城市景观 结合 1 概述

地铁车站的地面附属建筑(出入口、风亭等)布置形式,受到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受站址周边环境条件的限制。应综合考虑线网和线路条件、道路的交通流量和交通疏解条件、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车站的施工工法、站址范围内地面和地下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影响因素。并结合车站的不同特点,在满足地铁车站使用功能和运营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地铁车站的地面附属建筑布置形式。

目前国内由于气候条件、温湿度和车站的规模等因素,地铁车站一般设有3~4个车站风亭。地面风亭为防止雨雪、灰砂、地面杂物等被风吹入通风道内,并从安全考虑,一般设有顶盖及围护墙体,通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不小于2m,并且为避免串风,进风及排风口之间水平距离不小于5m。因此一般地下车站的组合式高风亭的体量相当巨大,高度接近或超过10m,对周边的环境及城市景观影响很大。

为此,本文通过对我院作为总体设计的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中最直接体现城市形象这一窗口功能的一个分项工程: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布置形式的分析研究,探讨与1号线部分车站特点相适应的地铁车站地面风亭合理、可行的布置形式。

2 成都地铁1号线工程概况

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升仙湖至世纪城段)呈南北走向,贯穿成都市城区的南北,为南北方向主干线,串联了城市新老城区中心和南北两端新发展区。该工程北起红花堰站北端,然后向西折向站北一路,向南下穿火车北站铁路站场后,沿人民北、中、南路及其南延线南下,出火车南站穿南延线与三环路立交桥进入南都西路,并沿南都西路,经三环路、行政中心和孵化园后,向东穿过外环高速公路折回人南延线,南止于新会展中心,线路全长18.5km,全部为地下线。一期工程共设车站17座,依次为:升仙湖站、火车北站、人北站、文殊院站、骡马市站、天府广场站、锦江宾馆站、华西坝站、省体育馆站、倪家桥站、桐梓林站、火车南站、高新站、行政中心站、孵化园站、海洋公园站、世纪城站。本工程2010年9月底建成试通车后,减少了地面交通压力,较大程度缓解了沿线区域交通紧张矛盾,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和乘车环境。(详见附图2-1)

3 风亭外观设计的定位

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火车北站至桐梓林站段线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沿城市主要交通走廊——人民北、中、南路及天府大道南延线布设。人民南路作为成都市的中轴主干道,对于城市的景观功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地铁1号线线路走向正处于人民北路、人民南路及南延线路面以下,其车站地面附属建筑必然与之产生接口关系,而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间,正逢成都地铁1号线地面附属建筑工程建设与成都市人民南路市政改造项目同步,因此市规划及相关部门提出:地铁1号线地面附属建筑的形式及体量不能对人民南路的景观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如何减小地面附属建筑的体量以及风亭的外观与人民南路改造的景观如何统一,成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解决的重点问题。(附图3-1人民南路街景)

基于上述情况,通过对成都地铁1号线人民南路沿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进行综合研究,并根据风亭建设本身因为地铁车站条件、施工方法、环境等影响,沿线采用了尽量减少组合式高风亭建筑体量的布置形式,很好地适应了人民南路沿线的站址周边环境条件,不但解决了地铁车站的功能需要,也形成全新理念导向下的独立城市景观小品建筑类型。

4 风亭的设计及研究 4.1 风亭设计原则及要求

1)风亭的整体规划和定位要求

风亭应尽量设于道路红线以外,外界环境污染不超标、不影响交通、对附近居民不造成直接污染,开阔、空气流通的地方;风亭通风口不得正对邻近建筑物的门窗,风亭进、排风口距邻近建筑物门窗直线距离应不小于5m;风亭与车站周边建筑物尽量合建,并应考虑该建筑物重新开发时不致影响其功能;独立修建的地面风亭,应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其建筑形式应符合本区域的统一要求;与人防配合,充分考虑战时进出风道位置,过风面积要求。 2)功能要求

风亭(道)、进出风口的设计,应满足环控专业所提出的土建和工艺技术要求。成都地铁1号线车站风亭要求为:

活塞风口出风面积18—20㎡ 新风口出风面积6—8㎡ 排风口出风面积12—16㎡ 各风口间距5m

高风亭与低风亭的设置前提:综合考虑规划、景观、交通等因素,必要时设计为低矮风亭时,风道设计应作相应考虑;风亭设于路边时,风口底边距地面不小于2m; 当风亭开口底部距地面高度小于2m时,应在风亭周围设置绿化,同时,其高度应满足防淹及安全的要求;低矮风亭布置在绿地内时高度不宜大于1m。 在风亭底部有机电设备时,风口不宜直接向上,并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3)冷却塔的设置方式

冷却塔应尽量布置在邻近建筑物的屋顶上,当因条件限制时不能布置在邻近建筑物的屋顶上时,可布置在风亭的顶部或周围的地面上,并尽量与风亭合建。 4.2 原有组合高风亭以及与冷却塔结合的方案

根据上述风亭和冷却塔设置的原则,以及借鉴其他城市的常规做法,设计对成都地铁1号线人民南路沿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及冷却塔的布置形式进行了初步考虑,做到简洁的外部造型,并将冷却塔布置在风亭的顶部,与风亭合建。(见附图4.2-1、附图4.2-1)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地铁风亭类型中,组合高风亭以及冷却塔的体量是最大的,也是跟周边环境最难协调的,原有组合高风亭与冷却塔结合设计的方案体量较大,对人民南路沿线的景观造成的影响较大。 4.3 展开方案设计及比对

方案一:在基本形体框架下,根据成都地铁1号线沿线周边新城市的建筑特点,方案采用几何模数构造的方式以及玻璃的虚实变化营造出整体的节奏感,见附图4.2-3方案一模型效果图。 本方案构造材料为花岗石、钢结构、夹胶玻璃及灌木。

方案二:同样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将简单呆板的形体进行分解,依附于材质、图案、各维度上的变化拉伸,使得风亭建筑以景观小品的设计方式演绎出来。整体造型大面积采用文化石含蓄的表达成都人文景观古朴优雅的个性,在玻璃的运用上强调二个方面的用意:即合理控制与石材围合体的比例关系,从视觉感受到心里层面削弱整体体量;又赋予其文化特征,采用“三星堆”文化的图形符号隐喻成都的历史厚重感。见附图4.2-4方案二模型效果图。

本方案主要构造材料为文化石、钢结构、夹胶玻璃及灌木。这样几种材料的搭配互有个性并共生共存,和一号线沿线的人文主体思想相协调。

方案三:在立方体体块之上以构图变化和线,打破高风亭固有沉闷感 。见附图4.2-5方案三模型效果图。

方案四:运用中国传统卯榫建筑结构独立出与面的对比关系,打破高风亭横向整体的体量感。见附图4.2-6方案四模型效果图。

方案五:将冷却塔与组合高峰亭进行整体考虑,以下沉式做法极大削弱车站地面附属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见附图4.2-7方案五模型效果图。

方案六:将组合风亭作为单体建筑进行塑造,以虚实手法分割大的体量关系。见附图4.2-8方案六模型效果图。

4.4 最后实施方案

因为成都是作为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历史底蕴且自然条件优越,集“生态”、“文态”于一体的城市定位一点都不为过。所以无论在人民南路地改造工程或是地铁1号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的设计中,文化定位和形式语言始终都是围绕“成都特色”而展开。以上六个方案中在削减原设计中建筑体量的同时,以各自不同的

形式展示出来。而方案二最能直接的反映成都印象,并能在色彩关系以及文化性方面与人民南路改造工程的景观效果相得益彰,所以1号线人民南路路边的组合式高风亭采用了方案二的设计。

而对于冷却塔的处理上,经过建筑与环控及给排水专业的共同探讨,大胆提出了“下沉式”的概念。将大体量的冷却塔置于一个大小适中的地下空间,并与风亭合设。工程完工照片。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车站风亭及下沉式冷却塔的建筑形式以它自身的简约精准的外形回应城市背景的脉络结构,风亭体量从地下升腾而起,两种不同材质在空中交汇穿插融合后又复归一体,简约的矩形外观所呈现的理性之美与交汇穿插关系所呈现的动态之美,形成既融通又对比的张力体系,穿插的体量所共同遵循的生成原则是内部功能空间最大限度的体现。

成都地铁1号线人民南路沿线车站的风亭及下沉式冷却塔的建筑布置形式很好地适应1号线的工程建设特点和站点的站址周边环境条件,不但实现了地铁车站的功能性,也实现了与外部城市景观资源的沟通与共享。

5 分析研究结论

地铁车站集当代新科技与建筑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城市建筑艺术成就和印象,从城市外部效应来看,也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因此在进行车站建筑设计时,应做到对空间营造超越功能的束缚而着眼于和外部景观的交流与对话。

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人民南路沿线车站的风亭的建筑布置形式,在目前国内地铁风亭功能的规范要求与地铁风亭周边环境景观相适应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号线的风亭带来了全国地铁前所未有的建筑布置形式,大大提升了与城市景观的融合性。使地铁风亭已超脱一般意义上的交通功能建筑,形成全新理念导向下的独立城市景观小品建筑类型。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的地面风亭布置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线路、不同站点各自不同的特点,并结合车站周边环境条件,经多方案的比较,提出经济、合理、可行的建筑布置形式;并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研究、规划,使地铁地面的附属建筑以更为公共与开放的姿态积极融于城市公共性,以更为多样性与复合型诠释与城市的深层关系。

本文归纳整理后提出的成都地铁1号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布置形式,是运用建筑设计新思维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也是对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挑战,突破和拓展了传统的设计理念。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许多城市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本文所提出的一些设计思路和观点,可供借鉴和参考,这也是笔者写本文的初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to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