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期中生物试卷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5 0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2015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2015?黄冈模拟)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抽取④或⑤液体可检测出人体内产生的各种激素的含量 当⑤处的渗透压升高,则会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B. 参与免疫的淋巴细胞可分布于③和⑤处,而抗体只能分布于⑤处 C. D.②处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该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2.(2分)(2013秋?白城期末)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 A.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O2、血红蛋白、H、尿素 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C.D.C a2+、载体、氨基酸 3.(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 激素和酶发挥作用后很快就会被灭活,有助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 D.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内释放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4.(2分)(2014秋?潮州期末)如图所示,A表示某人剧烈运动2分钟理论所需的氧量,B表示运动及恢复过程的氧耗量.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过程需氧量高说明剧烈运动耗能多,有氧呼吸产能多 在运动过程中血浆中乳酸的含量会增加,原因是肌细胞进行了无氧呼吸,在图中可通过2B.分钟内实际供氧量少于理论需氧量来说明 剧烈运动过程中有一半C6H12O6发生以下反应:C6H12O6→C3H6O3+能量 C. D.如果在运功过程测定血液pH,发现无大的变化,原因是血浆中有多对缓冲物质调节pH

5.(2分)(2015?仙桃模拟)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

+

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B. 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 C.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 6.(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抗体a引发的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B. 物质a可激活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导致病情加重 C.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7.(2分)(2015?德阳模拟)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B.

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C.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8.(2分)(2014秋?汉川市期末)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3以后,散热量比t1时多,体温下降 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会升高 B. 当环境温度为25℃时,散热量较少,产热量较多,体温会上升 C. D.从t1到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 9.(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γ﹣氨基丁酸(GABA)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GABA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 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脑内GABA与受体结合,服用该药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B.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 D.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以及ATP的合成和分解 10.(2分)(2015?嘉兴校级一模)给予相同位置不同刺激,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 )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号(时长相等)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A.传入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 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和感觉中枢的不同 B.

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C. D.从刺激到感觉形成,在完整的信号通路中都以电信号为信息编码形式 11.(2分)(2014?赫山区校级二模)如图能正确反映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甲状腺激素(TH)含量变化的是( ) A.B. C. D. 12.(2分)(2014?北京模拟)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35 可A. 以用放射性同位素S来标记胰岛素 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 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C. 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13.(2分)(2014?杭州一模)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凋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B.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C. D.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14.(2分)(2015春?淄博校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B.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C. D.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 15.(2分)(2015春?三明校级期中)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则与该组对照的一组应设为( ) A.用一成年的家兔做相同的实验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颈部切开伤口后缝合,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D.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做相同实验,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16.(2分)(2015?江西一模)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

制成提取液

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B. 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 C. D.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17.(2分)(2015?绵阳模拟)下列有关物质在生物体内运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物内不存在O2从细胞扩散到内环境的过程 人体内存在两种内分泌腺互为靶器官的情况 B. 动物体细胞只能吸收葡萄糖,不能释放葡萄糖 C. D.生长素只能从高浓度一端向低浓度一端运输 18.(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图中细胞A、B、C所示为组成人体某种器官的细胞所处生活环境及其有关生理活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A中的多糖是肌糖原,促进图中①过程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 细胞C中,⑨过程合成的甘油三酯在低密度脂蛋白的携带下运送到血液中,成为血脂 B. 细胞B中所示的生命活动⑧主要在线粒体中实现 C. D.细胞B中所示生理活动过程3产生的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 19.(2分)(2015?资阳模拟)如图为糖尿病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1或抗体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患者体内有抗体2,则抗体2和胰岛素都属于该患者内环境的成分

若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则其患病最可能类似于图中抗体2所致.从免疫B.学的角度分析,属于自身免疫病 图中的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胰岛B细胞 C. D.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20.(2分)(2014?益阳模拟)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生物细胞一定含有核糖体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起释放神经递质 B.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C. D.效应T细胞与癌变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癌变细胞坏死并裂解 21.(2分)(2015?长沙校级模拟)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不属于特异性免疫 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分化为浆细胞 B.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C. D.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进行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所以机体不需要合成其相应的抗体 22.(2分)(2015?海口二模)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 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 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 23.(2分)(2014秋?福州期末)在发现生长素的研究历程中,詹森用实验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到尖端下部,他随后还做了进一步的实验,更加肯定了该影响为化学信号的猜想.他所做的实验是( ) A.B. C. D. 24.(2分)(2014秋?厦门期末)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与③对照,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②与③对照,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B. ②与④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C.

D.②与⑤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 25.(2分)(2015?张掖模拟)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B. 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C.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26.(2分)(2014秋?杭州期末)下列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合理的例子是( ) A.当葡萄长得小时,适当使用赤霉素类似物 鲜花的叶子老化太快速时,适当使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B. 水果未成熟时,适当使用乙烯类似物对其催熟 C. D.杀除禾谷类田间茂盛的单子叶植物类杂草时,适当使用生长素类似物 27.(2分)(2015?杭州二模)将某植物幼苗分别培养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中,再用相同的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测得根的生长情况及负向光性倾斜角度(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源生长素对根负向光性倾斜角度影响较小的浓度是10mg/L ﹣﹣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根生长的外源生长素浓度在104~103mg/L之间 B. 施用1AA对根生长的作用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D.根尖发生弯曲生长的间接原因可能是单侧光引起根尖两侧lAA含量的差异 ﹣5

28.(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此图中不

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A、B、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B.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C. D.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29.(2分)(2015?德阳模拟)植物激素种类多样,调控机制复杂,同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应用得非常广泛.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幼根中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但不含乙烯 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与其浓度及作用部位无关 B.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C. D.油菜开花期如遇阴雨天,错过了最佳传粉时期,可以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2,4﹣D提高产量 30.(2分)(2014秋?宁德期末)研究人员进行两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伸长长度(单位:mm)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组号 操作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0 0 0 0 甲 顶芽保留 0 20 40 60 乙 去顶芽 2 5 7 丙 去顶芽,切口涂抹生长素 0 30 65 100 丁 去顶芽,切口涂抹赤霉素 0 A.比较甲、乙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比较乙、丙可知,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B. 比较乙、丁可知,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C. D.比较丙、丁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对侧芽生长作用效果相同

二、简答题(共3小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40分) 31.(1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该物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依赖于 . (2)请在右图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与 离子的 (填“外流”/“内流”)相关

(3)据图可知,BDNF具有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

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填“增加”/“不变”/“减少”).

(4)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 的建立有关. 32.(16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2013年初以来,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据统计,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雾霾天,空气中的细菌、过敏原和有害物质使很多人生病,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患者中有很多是12岁以下的儿童,症状多为胸痛、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这是因为儿童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 道防线,除了这种免疫反应,人体还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 反应清除病原体.

(2)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称为 ,导致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是 .

(3)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图示中Y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当 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不适症状.

(4)切除了胸腺的小鼠常被用于研究器官移植时的受体,原因是缺少图示中的 (用图中字母作答),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

(5)许多人对雾霾天气望而却步,只因曾深受其害,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完成这一调节过程,需要完整的 (填结构名称),在此结构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

(6)患者严重时出现的发热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它还可以分泌 (举两例). 33.(12分)(2015?郑州二模)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由胰脏内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维持血糖平衡,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请回答下列有关胰岛素的问题: (1)某个体血糖偏高,经检测发现,是由于其相关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所致.推测其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会比正常人

(2)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酷似胰岛B细胞膜上某物质的结构,该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

特异性抗体可以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属于 病.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小鼠为实验材料,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下为同学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实验原理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仵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慢,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②实验步骤

A、将正常的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小鼠活动状况;

b、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 溶液,B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小鼠活动状况;

C、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 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活动状况. ③实验现象

D、实验步骤b中发现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原因是 E、实验步骤c中A组小鼠活动情况是 ④实验结论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⑤该实验过程中,B组小鼠的作用是 ,每组小鼠在实验步骤中每﹣步都要观察记录活动状况,这样前后就形成了 .

7.(2分)(2015?德阳模拟)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B. 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C.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图.其中,A为下丘脑,B为甲状腺,C为浆细胞,D为T细胞.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解答: 解:A、图中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A为下丘脑,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参与体液调节,神经部参与神经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B正确; C、C为浆细胞,其来源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分化,C错误; D、据图分析,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8.(2分)(2014秋?汉川市期末)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3以后,散热量比t1时多,体温下降 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会升高 B. 当环境温度为25℃时,散热量较少,产热量较多,体温会上升 C. D.从t1到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由于内外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但两者依然处于动态平衡. 解答: 解:A、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多,而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使得产热量也比t1多,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A错误; B、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错误; C、当环境温度为25℃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散热量较少,则产热较少,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错误; D、从时间t1到时间t2,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 9.(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γ﹣氨基丁酸(GABA)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GABA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 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脑内GABA与受体结合,服用该药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B.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 D.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以及ATP的合成和分解 考点: 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突触前膜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够促进突触间隙的Cl﹣内流,所以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图2中,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都可以阻止钠离子内流,但作用机理不同. ﹣﹣解答: 解:A、由图1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 B、GABA与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脑内GABA与受体结合,故服用该药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B正确; C、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正确; D、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通过胞吐传递,故会发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以及ATP的合成和分解,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神经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0.(2分)(2015?嘉兴校级一模)给予相同位置不同刺激,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 )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号(时长相等)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A.传入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 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和感觉中枢的不同 B. 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C. D.从刺激到感觉形成,在完整的信号通路中都以电信号为信息编码形式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 解:A、传入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A正确; B、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所以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B正确; ++

C、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强度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C正确; D、从刺激到感觉形成,在完整的信号通路中有突触结构,所以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为信息编码形式,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为信息编码形式,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分)(2014?赫山区校级二模)如图能正确反映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甲状腺激素(TH)含量变化的是( ) A.B. C. D.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 解:当TH增多时抑制TSH分泌使TSH减少,TH减少时反馈作用弱,TSH量增多.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过程,能从图形中分析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利用已有知识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 12.(2分)(2014?北京模拟)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可A. 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 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 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C. 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硫元素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检测其放射性强度,如放射性强则血液中胰岛素少,如放射性弱则血液中胰岛素多. 35解答: 解:A、S元素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可用放射性同位素S来标记胰岛素,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体现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 C、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根据复合物的放射性可用来判断糖尿病患者病体中胰岛素含量,C正确; 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胰岛素的作用,综合考查了胰岛素含量的测定与免疫相关知识.具备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3.(2分)(2014?杭州一模)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凋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B.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C. D.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 解:A、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正确; B、激素③由图中可知,能作用于c和a,B正确; C、激素③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①分泌增多,C错误; D、幼年时,②促甲状腺激素,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呆小症,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D正确. 本题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解题关键是能读懂图形,区分出a、b、c代表的内分泌腺以及①、②、③代表的激素. 14.(2分)(2015春?淄博校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B.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C. D.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解答: 解:A、促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产生的,A正确; B、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那么甲状腺为靶器官,B正确; 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下丘脑,C错误; D、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 15.(2分)(2015春?三明校级期中)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则与该组对照的一组应设为( ) A.用一成年的家兔做相同的实验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颈部切开伤口后缝合,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D.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做相同实验,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科学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需要使用长势和大小相同的同种幼年家兔,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所以对照实验应是摘除甲状腺后在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观察.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以及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6.(2分)(2015?江西一模)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B. 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 C. D.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分析实验:

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解答: 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错误;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根据对B选项的分析,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 17.(2分)(2015?绵阳模拟)下列有关物质在生物体内运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物内不存在O2从细胞扩散到内环境的过程 人体内存在两种内分泌腺互为靶器官的情况 B. 动物体细胞只能吸收葡萄糖,不能释放葡萄糖 C. D.生长素只能从高浓度一端向低浓度一端运输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能分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也能进入肝脏细胞合成肝糖原. 3、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称为极性运输.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答: 解:A、动物内存在O2从细胞扩散到内环境的过程,如红细胞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浆,A错误; B、人体内存在两种内分泌腺互为靶器官的情况,如垂体和甲状腺,B正确; C、动物体细胞既能吸收葡萄糖,也能释放葡萄糖,如肝脏细胞,C错误; D、生长素只能从低浓度一端向高浓度一端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生长素的运输、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8.(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图中细胞A、B、C所示为组成人体某种器官的细胞所处生活环境及其有关生理活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A中的多糖是肌糖原,促进图中①过程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 细胞C中,⑨过程合成的甘油三酯在低密度脂蛋白的携带下运送到血液中,成为血脂 B. 细胞B中所示的生命活动⑧主要在线粒体中实现 C. D.细胞B中所示生理活动过程3产生的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动物体内的多糖有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可与葡萄糖相互转化而肌糖原不行.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其中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机体内合成. 解答: 解:A、在细胞A中的多糖是肝糖原,促进图中①过程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A错误; B、细胞C中,在胰岛素的作用下,⑨过程合成的甘油三酯在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携带下运送到血液中,成为血脂,B错误; C、细胞B中所示的生命活动⑧为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实现,C正确; D、人体内能合成的氨基酸都是非必需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否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9.(2分)(2015?资阳模拟)如图为糖尿病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1或抗体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患者体内有抗体2,则抗体2和胰岛素都属于该患者内环境的成分 若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则其患病最可能类似于图中抗体2所致.从免疫B.学的角度分析,属于自身免疫病 图中的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胰岛B细胞 C. D.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血糖的升高会刺激下丘脑的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同时血糖的升高也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的增多: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促进糖类的氧化的分解 ③促进血糖转化为肝糖原、肌糖原 ④促进糖

类转化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血糖降低,刺激下丘脑和胰岛B细胞,而下丘脑也会通过神经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会促进储能物质向血糖的转化,进而提高血糖. 解答: 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浆随体液运输,故抗体2和胰岛素都属于该患者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若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则其患病最可能类似于图中抗体2所致.竞争后使胰岛素不能和受体结合,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图中的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胰岛B细胞,C正确; D、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以及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对相关激素间关系的掌握能力. 20.(2分)(2014?益阳模拟)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生物细胞一定含有核糖体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起释放神经递质 B.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C. D.效应T细胞与癌变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癌变细胞坏死并裂解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膜的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细胞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历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解答: 解:A、几乎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A正确; B、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起为突触小体,内含突触小体(含有神经递质),因此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起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 C、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 D、效应T细胞与癌变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癌变细胞凋亡并裂解,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细胞膜的功能、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细胞膜的功能;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明确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属于细胞凋亡. 21.(2分)(2015?长沙校级模拟)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不属于特异性免疫 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分化为浆细胞 B.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C. D.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进行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所以机体不需要合成其相应的抗体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没有进入细胞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效应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 关系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 解答: 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能力太强导致的,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B细胞可以直接接受抗原刺激进行增殖分化,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对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起促进作用,B错误; C、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后分泌特异性抗体,C正确; D、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进行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但是仍然需要体液免疫合成其相应的抗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及体液免疫过程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2.(2分)(2015?海口二模)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 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 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 解:A、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 B、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 C、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错误;

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靶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埃博拉病毒”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2分)(2014秋?福州期末)在发现生长素的研究历程中,詹森用实验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到尖端下部,他随后还做了进一步的实验,更加肯定了该影响为化学信号的猜想.他所做的实验是( ) A.B. C. D.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鲍森﹣詹森进行的是单侧光下生长素能够透过琼脂片而不能透过云母片的实验,而拜尔进行的是在黑暗条件下将尖端切下来,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两侧的实验. 解答: 解:A、该实验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生长素,不是詹森的实验,A错误; B、该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不是詹森的实验,B错误; C、该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不是詹森的实验,C错误; D、鲍森﹣詹森进行的是单侧光下生长素能够透过琼脂片而不能透过云母片的实验,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将科学家以及其所做实验进行对应;而本题解题时,可通过实验图解的分析与实验结论对应即可找到错误的组合. 24.(2分)(2014秋?厦门期末)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与③对照,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②与③对照,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B. ②与④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C. D.②与⑤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 考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 分析图解: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 ②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

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 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 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 解答: 解:A、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而实验①④中具有多个变量,不属于对照实验,A错误; B、②与③对照,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B正确; C、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C错误; D、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⑤中没有尖端,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25.(2分)(2015?张掖模拟)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B. 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C.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通过分析题图中①②③激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可知,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 解答: 解:A、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A正确; B、①②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②③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高浓度生长素通过合成乙烯抑制细胞伸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因此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处理图中的激素还有细胞分裂素等,D正确. 故选:B. 点评: 对于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6.(2分)(2014秋?杭州期末)下列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合理的例子是( ) A.当葡萄长得小时,适当使用赤霉素类似物 鲜花的叶子老化太快速时,适当使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B. 水果未成熟时,适当使用乙烯类似物对其催熟 C. D.杀除禾谷类田间茂盛的单子叶植物类杂草时,适当使用生长素类似物 考点: 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 1、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3、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4、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解答: 解:A、赤霉素能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则当葡萄长得小时适当使用赤霉素类似物,A正确;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延缓叶片的衰老,鲜花的叶子老化太快速时适当使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B正确;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水果未成熟时适当使用乙烯类似物对其催熟,C正确; D、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作为除草剂,杀死禾谷类田间茂盛的双子叶植物类杂草,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五大类激素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7.(2分)(2015?杭州二模)将某植物幼苗分别培养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中,再用相同的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测得根的生长情况及负向光性倾斜角度(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源生长素对根负向光性倾斜角度影响较小的浓度是10mg/L ﹣﹣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根生长的外源生长素浓度在104~103mg/L之间 B. 施用1AA对根生长的作用都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D.根尖发生弯曲生长的间接原因可能是单侧光引起根尖两侧lAA含量的差异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3﹣4﹣分析: 分析题图:与对照组相比,10mg/L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根的负向光生长,10和10﹣5 5mg/L的生长素抑制根负向光的生长;10

﹣4和10mg/L的生长素促进根的伸长,10﹣5﹣3mg/L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据此答题. ﹣解答: 解:A、分析柱形图可知:外源生长素对根负向光性倾斜角度影响较小的浓度是104mg/L,A错误; ﹣4﹣3B、看图可知:10mg/L的生长素促进根的伸长,10mg/L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4﹣3故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根生长的外源生长素浓度在10~10mg/L之间,B正确; C、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对于根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正确; D、植株的弯曲生长和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根尖发生弯曲生长的间接原因可能是单侧光引起根尖两侧lAA含量的差异,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生长素的调节过程及其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是应用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28.(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此图中不

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A、B、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B.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C. D.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分析曲线图: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和茎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图中A、B和C分别是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解答: 解:A、由图可以看出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图中A、B和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最好,所以分别是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 C、由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C正确; D、由该曲线图可知:根、芽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但不能看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9.(2分)(2015?德阳模拟)植物激素种类多样,调控机制复杂,同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应用得非常广泛.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幼根中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但不含乙烯 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与其浓度及作用部位无关 B.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C. D.油菜开花期如遇阴雨天,错过了最佳传粉时期,可以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2,4﹣D提高产量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细胞分裂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 3、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4、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5、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解答: 解;A、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幼嫩的根中也能产生乙烯,A错误; 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促进效应与浓度和部位有关,B错误;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所以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C正确; D、油菜主要是应用种子,喷洒适宜浓度的2,4﹣D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不能促进种子的发育,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该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0.(2分)(2014秋?宁德期末)研究人员进行两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伸长长度(单位:mm)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组号 操作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0 0 0 0 甲 顶芽保留 0 20 40 60 乙 去顶芽 2 5 7 丙 去顶芽,切口涂抹生长素 0 30 65 100 丁 去顶芽,切口涂抹赤霉素 0 A.比较甲、乙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比较乙、丙可知,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B. 比较乙、丁可知,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C. D.比较丙、丁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对侧芽生长作用效果相同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如图,比较表格甲、乙、丙;可知顶芽可通过产生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乙、丙、丁组说明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解答: 解:A、比较甲、乙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的生长,具体机理不清楚,A错误;

B、比较乙、丙可知,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B错误; C、比较乙、丁可知,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C正确; D、丙、丁组两个变量,无法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对侧芽生长作用效果相同或相反,最好有乙组对比,D错误. 故选:C. 点评: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简答题(共3小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40分) 31.(12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神经递质 ,该物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依赖于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2)请在右图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与 Na 离子的 内流 (填“外流”/“内流”)相关

(3)据图可知,BDNF具有 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减少 (填“增加”/“不变”/“减少”).

(4)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体现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b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如图: ,原因是钠离子的内流,导致电位分布式外负内政. (3)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则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的数量减少. (4)根据突触蛋白c能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说明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见右图 Na(或“钠”) 内流 (3)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减少 (4)(新)突触 点评: 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32.(16分)(2015春?河南校级期中)2013年初以来,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据统计,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雾霾天,空气中的细菌、过敏原和有害物质使很多人生病,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患者中有很多是12岁以下的儿童,症状多为胸痛、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这是因为儿童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 一 道防线,除了这种免疫反应,人体还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反应清除病原体.

(2)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称为 细胞分化 ,导致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是 基因选择性表达 .

(3)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图示中Y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当 相同的抗原(或过敏原) 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不适症状.

(4)切除了胸腺的小鼠常被用于研究器官移植时的受体,原因是缺少图示中的 a (用图中字母作答),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

(5)许多人对雾霾天气望而却步,只因曾深受其害,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完成这一调节过程,需要完整的 反射弧 (填结构名称),在此结构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单向 (填“单向”或“双向”)的.

(6)患者严重时出现的发热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下丘脑 ;它还可以分泌 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举两例).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T细胞,b表示血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g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③⑤⑥过程是初次免疫过程,④⑤⑥是二次免疫过程. 解答: 解:(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患者中儿童的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除了这种免疫反应,人体还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

(2)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初次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吸附到组织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或过敏原)时引起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不适症状. (4)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切除了胸腺的小鼠常被用于研究器官移植时的受体,原因是缺少T淋巴细胞,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 (5)许多人对雾霾天气望而却步,只因曾深受其害.人们这样的反应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完成这一调节过程,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单向,因在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6)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它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故答案为: (1)一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2)细胞分化 基因选择性表达 (3)相同的抗原(或过敏原) (4)a (5)反射弧 单向 (6)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点评: 本题结合人体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3.(12分)(2015?郑州二模)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由胰脏内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维持血糖平衡,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请回答下列有关胰岛素的问题: (1)某个体血糖偏高,经检测发现,是由于其相关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所致.推测其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会比正常人 偏高

(2)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酷似胰岛B细胞膜上某物质的结构,该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糖尿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属于 自身免疫 病.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小鼠为实验材料,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下为同学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实验原理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仵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慢,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②实验步骤

A、将正常的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小鼠活动状况; b、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 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 溶液,B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小鼠活动状况;

C、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 葡萄糖 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活动状况. ③实验现象

D、实验步骤b中发现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原因是 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因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E、实验步骤c中A组小鼠活动情况是 低血糖症状缓解,活动恢复正常 ④实验结论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⑤该实验过程中,B组小鼠的作用是 作为对照(空白对照) ,每组小鼠在实验步骤中每﹣步都要观察记录活动状况,这样前后就形成了 自身对照 .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1、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①糖尿病主要病因是抗体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结合.②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 2、本题实验的研究思路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注射胰岛素)→出现相应激素缺乏对的病症(低血糖)→推知该种激素的生理功能(降低血糖浓度)→再次注射这种激素或相应的物质(葡萄糖)→实验动物病症的恢复→充分说明该激素的生理功能. 解答: 解:(1)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却不够敏感,其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上的受体所识别,从而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使人体的血糖含量偏高. (2)该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抢占了胰岛素的结合位点,故为Ⅰ型糖尿病.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3)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对正常小白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当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再对其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观察其症状是否缓解,如果缓解,即可证明. A、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B、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C、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⑤该实验过程中,B组小鼠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空白对照),每组小鼠在实验步骤中每﹣步都要观察记录活动状况,这样前后就形成了自身对照. 故答案为: (1)偏高 (2)自身免疫 (3)②b.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 c.葡萄糖 ③d.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因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e.低血糖症状缓解,活动恢复正常 ⑤作为对照(空白对照)自身对照 点评: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的具体作用;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t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