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及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5-22 15:2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区域主义

文章编号:1003—2398(2003)05—0052—04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及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汪 涛,曾 刚

1

2

Ξ

(1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21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THEDEVELOPMENTOFNEWREGIONALISMANDITSIMPACTSUPONTHEMODESOFREGIONALDEVELOPMENTINCHINA

WANGTao,ZENGGang

1

2

(1.GeographicalColleg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2.SchoolofResources&EnvironmentScienc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Nowadays,thereexitstwotrendsintheworld.Theyareglobalizationandregionalization.Newregionalismcameforthinthelateof1980πs.Duringthisperiod,internationalsocial2economicen2vironmentchangedgreatly.Thesechangesleadtothefundamentaldifferencesbetweennewregional2ismandoldregionalism,intheaspectsofpoliticaleconomy,internationaltrade,economicsystem,andtargetsofregionaldevelopment.InthebackgroundsofglobalizationandPost2ColdWarEra,newre2gionalismrepresentsthreeforms.First,themacroregionalism.Secondlythemicroregionalism.Thelastformofnewregionalismreferstothedomesticregionalorganizations.Undertheimpactofnewre2gionalism,thepresentregionaldevelopmentmodelsofChinareflecttwoproblems.Oneisthatthemodelspaymoreattentiontotheagglomerationanddiffusioneffectsofdevelopmentalfactorsinsingleregionandneglectthecooperationandcompetitionamongregions.Theotheristhatthemodelspaymorefocusontheresourcedispositionandeffectandneglectthecommonbenefitsystemcausedbyre2gionalleague.Thispaperclaimsthat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shouldbeconsideredinthreelevels.First,thecountryasawholeunittakespartinvarioustransnationalregionalcooperationorganizations.Secondlytheeconomicdistricts,takingcitiesasitscore,formeconomictechnologicalcooperationnetworkwitheconomicdistrictsofothercountries.Thirdlythedomestic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shouldbereinforced,andtheoperationofregionalmanagementorganizationsandinstitut2ionsshouldbetakenintoaccount.

Keywords:Region;NewRegionalism;Regionaldevelopment

提 要:在当今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并存的时代,新区域主义以其强调区域竞争、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多样性的主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新区域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期间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激烈变动,导致新旧区域主义在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经济系统、区域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差别。在全球化和后冷战结构的制约下,新区域主义

主要表现为大区域主义、小区域主义及国家内部的各类区域组织三种形式。论文针对中国现行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新区域主义的冲击下,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提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三个层次展开。

关键词:区域;新区域主义;区域发展中图分类号:K902,F11919  文献标识码:A

Ξ

收稿日期:2002—08—25;修订日期:2003—0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1023)

),女,安徽池州人,讲师,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作者简介:汪涛(1970—

方向为区域规划、区域发展、高新技术扩散。

区域主义

近年来“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提高了对“区域”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所在地(locus)的研究兴趣。区域主义被看作是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变化的一个方面,这些变化改变了领土间的关系[1]。

的重建及贫困的孤立区的关注,到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尺度上的战略性协调的关注[5]。

战后西方国家经济重建时期,主流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看法由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转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视为是自我平衡的,一般很少系统地研究区域问题,认为区域问题不过是调整生产要素失败的空间表现。相反,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活动是不平衡的过程,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不平衡,所以政府在处理区域不平衡趋势中应担任关键角色[6]。在战后时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不仅被用于政府方面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方法,而且还被用在区域问题管理上。另外,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支持区域基础结构的改进,及以地方的供应刺激自由投资者或政府支持已有企业,成为空间凯恩斯主义战后的主要区域政策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抑制核心区域的增长,为解决边缘区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而在区域内投资再分配。这些政策,在国家的核心区域之外成功地创造了工作的机会,推动了农村及衰落工业区的现代化。

上述政策在20世纪后期渐渐淡出大部分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舞台。强调适度政府干预必要性的斯蒂格利茨

(Stiglitz)认为,信息不完全问题既遍及私营部门也涉及公

1 新区域主义的起源及背景

111 新区域主义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出现的经济全球化的离心力与

区域化的向心力,这两股力量反映了对动态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补充维度[2]。

区域主义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就已存在,近来,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显著增强。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学术界者倾向于从特惠贸易协定角度,对于亚太次区域合作加以研究,结果认为,特惠贸易协定仅在西欧收到成效。这被称作是战后经济区域主义兴盛的第一波。80年代后期,以1986年的旨在创建一个统一的、相对封闭的西欧市场的《单一欧洲法案》,及美国为了回应欧洲区域主义的挑战,同加拿大签署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为契机,发起了第二波区域主义。对这些延续至今的组建次区域贸易等方面安排的种种活动,国外学术界提出新区域主义的概念。

112 新区域主义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11211 国际经贸联系日益加强

共部门,因此,在承认政府干预经济、克服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政府干预的不足之处。斯蒂格利茨将其归结为:与政府强制力紧密相关的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正,而且会产生寻租活动;当前政府带给未来政府的有效合同的局限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费用[7]。新区域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国家不再有支撑大尺度区域政策的能力或智谋,因为它们的政策必须首先关注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日益增长的力量,而不是国内的选举区[1]。

11213 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从旧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半个世纪时期,国际经贸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工业国在工业产品方面的多边自由贸易比旧区域主义时代更完整。其次,部分发展中国家,认识到更大的区域市场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开始放弃“进口替代”的战略思想,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第三,FDI(外国直接投资)更为显著、多边,不仅工业国家之间双向投资上涨速度快于贸易的发展,而且许多FDI也移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趋势都促进了具有以下特点的新的区域整合:①一个或更多经济小国将自己与一个大国联系在一起,这些小国已开始实施重大的单边改革(对外贸易和吸引

FDI);②成员国间贸易自由化是适度的,而且主要因小国

环境的可持续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联的。因为即使在发达国家,生态问题最大的区域,也会有显着的资本获取限制。环境意识对区域政策影响力的提高,对区域的活动场所产生很大作用,进而推动了区域意识[1]。例如美国缅因州市政当局,在环境保护部门的重压,和州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的诱惑,及私营部门的需求之下,在很多方面,放弃了它历来对区域主义的反感,而以空前的速度加入到它们近邻的力量中。20世纪80年代,缅因州市政当局主要通过区域联合的规模经济,建立可靠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但在90年代,对于州政府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作用。固体废弃物管理变得更为复杂、昂贵、费时,并受到民众反对,因此它很快超出了即便强大的区域联合的能力。故需要在区际联合基础上,为新的垃圾填埋法建立缅因州废弃物管理机构,来满足现时及未来需求[8]。

11214 柔性专门化生产组织模式的得以广泛采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组织模式由福特制(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向后福特制(用户化的、小批量

的让步而实现,即区域协定是不对称的;③区域协定通常涉及到深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问题

自由主义

二战后的大部分时期,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干预经济,促进国内落后区域的发展,试图达到区域发展的平衡。然而,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管理上的能力,将区域更直接地暴露于国际形式的竞争中

[1]

[3]

11212 国家经济管理能力不断下降,区域经济政策倾向于

。由此赋予新区域主义两个相关联的特征:一是新区

域主义没有被中央—地方的体制包含在内;二是在新型竞争方式下,新区域主义使区域间相互竞争,而不是为区域提供国家分工下的互补角色

[4]

。这时人们对区域关注的焦

点也发生了转换———从新地方主义(Newlocalism)对城市生产)过渡。面临由保险且稳定的大市场的分裂而带来的

区域主义

市场不确定性,公司日益地需要利用雇员的积极的参与

(学习的伙伴),需要与它们的供应方分担风险(延伸的企

家经贸组织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新马印尼增长三角、亚太经合组织等,通常被称为大区域主义(macroregionalism)。一种是由全球财税和服务市场促成的,以国家内部的城市或经济区为主体,通过与其它国家内部的城市或经济区间的技术经济网络形成连结,通常称为小区域主义(microregionalism)。这些能够互相连结的跨国的城市和经济区,通常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享有主要的经济角色,也愈来愈要求更大的自主性。这种小区域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呈现出以许多城市为多元中心的网络组合。其发

业),并需要与公共商品(如培训和教育)的供应者建立长期联系。西方很多中小公司开始采纳柔性专门化体系作为应对,竞争迫使企业间形成了区域网络尺度的联盟主义[9]。即柔性专门化体系促进了空间集聚及区域层面的整合,这标志着区域作为经济分析单元的再现。

生产活动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地方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地方化的产业氛围是其它区域最难模仿的[10]。1998年,波特(Porter),提出在全球经济中持久的竞争优势依赖于地方事物的增长———知识、联系、动机,这样远方的对手无法与之匹敌。地区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通过一个高度地方化的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强化区域内的联合成为政治权力机构与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

1999年,琼斯(Jones)认为,对于竞争政策最适合的单元

展趋势是,城市通过资讯和传输科技作为杠杆,掌握世界的资本、金融和资讯流,其运作并不需要按照国家或城市的逻辑来进行,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国家或政府想要进入全球资本金融和资讯流中,就必须进入这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网络,否则很容易被边缘化。另一种为国家内部的各类区域组织,如英国近年来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建立的RDAs(区域发展机构)等。RDAs作为在区域层次运作的半自治机构,是以地区为基础的、远离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并致力于促进区域发展的组织,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内源性发展[12]。RDAs与区域议院、区域政府机关构成了新框架的中心,成为新的制度空间[11,13]。通过发展区域的“行为构架(actionframeworks)”产生“制度浓度

(institutionalthickness)”,同时给予内生创新和增长所需的

既不是国家,也不是公司,更不是一个传统的产业部门,而是网络[11]。区域机构经常通过便利的网络巩固新产品空间,促进了产品供应方水平的升级。因此在全球化和地方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选择建立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种弹性政策措施。

113 新旧区域主义的区别

从政治经济角度看,处于冷战时期的旧区域主义是在两极架构制约下的产物,呈现的是以强权为中心的统治格局;而处于后冷战时期的新区域主义是在多极架构下产生的,呈现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企业公司共同构成的治理格局。

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多边的自由化更加完全;二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已经放弃了闭关自守,反对市场经济的做法,其政策也是尽量加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三是由于区域自由化,已促进了单边改革和多边贸易的开放,并改善了私营部门的自由经济环境,所以相对于旧区域主义的保护思想及政府干涉的本能,新区域主义享有旧区域主义所没有的可信性。

从经济系统角度看,新区域主义的目的是支持结构的重构,塑造更为复杂、快速、通用、持续的系统,以促成基于市场的、既竞争又民主的、更为开放的经济。

从区域发展目标角度看,新区域主义已不再局限于纯经济或政治的层面,而具有包含文化、历史的多元层次的整合互动意义。因此,新区域主义能较好地支持着和平、民主等非经济目标[2]。

“供给结构(supplyarchitecture)”以活力[14]。

3 对新区域主义的评述

美洲的学者,一般较为关注区域的经济利益,倾向于研究大区域主义问题。埃思尔(Ethier),从政治经济、直接投资、基本经济改革等角度分析美洲的大区域主义根源及特点[3]。梭罗格(Soloaga)应用重力模型,对58个国家的1980—1996年的年度非燃料进口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只有EU(欧盟)和EFTA(欧洲自由贸易地域)两个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比重有明显的增加,而其它的区域协定集团则没有迹象表明新区域主义显著地推动了集团内的贸易[16]。西欧的学者更为关注社会效益、区域公平等问题。英国学者对国内区域发展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传统的工业地区及欠发达地区。麦肯龙(MacKinnon)从区域管治和FDI角度研究了威尔士和英格兰东北部的制度转换,提出FDI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流动的规则,局限了区域机构培育企业根植性的能力[15]。托马尼(To2

maney)、内森(Nathan),认为英格兰的政治文化特色限制

了新区域主义在英格兰的发展[1,13]。迪斯(Deas)以曼彻斯特为研究对象,提出RDAs的建立更进一步地支持了基于区域的管治,而且加剧了城市—区域层次的紧张状态[5]。洛弗(Lovering)则通过对英国威尔士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对新区域主义提出质疑,认为新区域主义的许多主张是由片面性的分析而得出来的,因此区域的地域范围尚未

2 新区域主义的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和后冷战结构的制约下,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和运作不再完全以国家为中心,而呈现多种形式。一种是以国家为单位的诸多范围不一、组织结构机制各异的超国

区域主义

明晰,其中心含义也欠明了;他还认为新区域主义所关心的核心是全球化和商业,而忽略了区域发展和福利状况[17,18]。

成利于企业根植性的制度浓度。

[参考文献]

[1]TomaneyJandWardN.EnglandandTheNewRegional2

ism[J].RegionalStudies,2000.471—478.

[2]DevlinRandEstevadeordalA.WhatisNewintheNew

RegionalismintheAmericas[M].Argentina:BuenosAires,2001.1—21.

[3]WilfredJ.Ethier.ThenewregionalismintheAmericas:

atheoreticalframework[J].TheNorth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01,(2):159—172.[4]KeatingM.TheNewRegionalisminWesternEurope:

TerritorialRestructuringandPoliticalChange[M].Chel2tenham:EdwardElgar,1998.73.

[5]DeasIandWardK.Fromanewlocalismtoanewregion2

alism.Theimplicationsofregionaldevelopmentagenciesforcity2regionalrelations[J].Pol.Geogr,2000.273—292.

[6]MyrdalG.EconomicTheoryandUnder2developedRe2

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55—56.[7]斯蒂格利茨著.郑秉文译.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

4 新区域主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建国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由了从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三阶段。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基本上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不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实行自上而下的外控制为主的区域发展模式,区域发展目标片面强调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上主要从属于国家的经济赶超战略,地方政府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开始采取梯度开发的不均衡区域发展模式,增长极理论也得以应用。进入90年代直至现阶段,由于以地区差距问题为代表的区域问题的显现和倍受关注,学术界提出点轴发展模式,国家开始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19]

上述发展模式对中国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融入发展体系之中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的时期,区域的经济角色日益突出,现行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新区域主义的冲击下,暴露出两大薄弱环节:第一,注重单个区域的要素集聚与扩散效应,而忽视了多个区域之间形成的合作与竞争格局。近年来,全球各城市之间为争夺全球资本份额而进行竞争不仅存在于同一国度内的城市之间(如中国沿海已拥有相当自主权的城市都争相吸引外资),而且越来越多的竞争将会超越国界(如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柏林近来为吸引新欧盟中心银行的竞争)

[20]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9—80.

[8]JosephsonJ.NewRegionalism:Opinions,IssuesandOp2

erations[J].CurrentMunicipalProblems,1992,18(3):297—313.

[9]CookePandMorganK.TheAssociationalEconomies

[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55—58.[10]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

[J].经济地理,2001,21(5):550—552.

[11]JonesM.NewInstitutionalSpaces:TrainingandEnter2

priseCouncilsandtheremakingofeconomicgovernance[M].London:JessicaKingsley,1999.20—28.[12]李青.英国、德国对区域经济的管理及其新近变化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60—64.[13]NathanM(Ed).TheNewRegionalism2Strategiesand

governanceintheEnglishregions[M].Manchester:CentreforLocalEconomicStrategies,2000.5—6.[14]WebbDandCollisC.RegionalDevelopmentAgencies

andTheNewRegionalismInEngland[J].RegionalStudies,2000.857—873.

[15]DannyMacKinnonaandN.A.Phelps.Regionalgover2

nance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edynamicsofin2stitutionalchangeinWalesandNorthEastEngland[J].Geoforum,2001.255—269.

[16]IsidroSoloagaaandL.AlanWintersb.Regionalismin

thenineties:whateffectontrade[J].29.

TheNorth

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01.1—

。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城市间迫切需要建

立有效的城市战略联盟,互补而不是内耗城市竞争力;第二,注重一定经济区域的资源布局和效率,而忽视了由不同的区域(包括跨国界)相互联盟所构成的共同利益体系。尤其是在中国现行行政区体制下,随着中央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逐步放权,条块分割更为显著。这种条块割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两个不利的影响:一是不利于地区性中小企业迅速地应对世界贸易中的技术、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缺乏行业预警机制。二是出于行政区划间的利益冲突,地理意义上的区域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如,在对处于伶仃洋北岸、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地区开发上,广州、香港、东莞、深圳之间矛盾重重,掣肘多于合作,区域竞争力的整合力度有待加大[21]。

笔者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三个层次展开。首先,以国家为主体加入各种超国家的区域合作组织,这是融入世界经济、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减小全球化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国家内部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生产、销售等网络,开展与其它国家内部的城市或经济区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构筑经济技术合作网络。第三,进一步加强国内的区域经济协作,重视区域层面的管理组织机构的运作,以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t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