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4-02-28 1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③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0·扬州模拟)有关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③ 细菌占有第2、3、4、5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 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鸡→狐。生产者固 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不占营养级,细菌与 狐没有共同的捕食对象,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答案:B

2.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③

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中耕松土对过程③有促进作用。 答案:C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 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答案:C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不断酸化的海水逐渐吞噬珊瑚,使营养级较低的浮游生物丧失栖息地,从而破坏 食物链

C.海洋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可减缓气候变暖

D.人类工业生产排出的大量CO2多数被海洋和森林吸收了,尽管造成了温室效应,但 是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影响

解析:人类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自然界原来的碳循环的平衡状态,对生物 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使部分生物因不适应变化后的环境而被淘汰,致使生物的 多样性锐减。 答案:D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下列哪 个选项体现了间接价值 (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答案:A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 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 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答案:C

7.生活废物中常有生活污水、洗涤剂、生活垃圾、塑料袋等,对其处理的描述不正确的 .是 ( ) A.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流的污水含有机物多,会引起水质富营养化 B.洗涤剂帮助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C.生活垃圾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且有机物降解时还会吸引害虫传播疾病

D.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制品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应减少使用

解析:处理有机物污染时可以用微生物将其分解,杀死微生物不利于污水处理。 答案:B

8.(2010·南通调研)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 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子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9.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解析:从碳循环的过程分析,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故A、B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C项食物网应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包含分解者B;根据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消耗25 kg的A。 答案:D

10.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食物关系,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 (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相对值)如下表所示,这条食物链关系可表示为

( )

生物种类 有机物量

甲 500 乙 75 丙 506 丁 11 A.甲→乙→丙→丁 B.丙→甲→乙→丁 C.丁→乙→甲→丙 D.乙→丙→甲→丁 解析:甲和丙所含有机物的量接近,应处在同一个营养级上。 答案:D

11.(2010·福州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解析:在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可能处于多个营养级;在一条食物链中,有时营养级与生物体型不一定成正比,如在大树→昆虫→鸟这条食物链中;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自养型生物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答案:C

12.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 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E 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时期 C.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解析:通过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大气中的CO2库,F、D、B是各级消费者, C是分解者。故构成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植物相当于图1中的E。 答案:A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食草动物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如大肠杆菌

D.能量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蜣螂。生态系统除了包含生物成分之外,还有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14.(2010·安徽十校测试)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此部分属于第一营养级。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答案:B

15.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 ) A.大气中的CO2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

解析:人体内的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 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答案:A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湿地生态系统中红树林等,能够吸收河口带来的有机物污染,从而保护环境 B.鲸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较高级消费者,大量捕捞后,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的主要原因是年降水量少 D.农业生态系统中,从沼气池释放能量流入人类这一最高营养级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 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得多。 答案:C

17.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的选项正确的是 ( ) 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

C.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的能量的1 000倍

解析: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故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真菌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

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所以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能量的625~10000倍。 答案:C

18.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由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 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等于a所含的能量 B.若b>0.2a,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解析:在该生态系统的这四种生物中,甲所有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最多,而单一 个体不一定最多;群落是指该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答案:B

19.(2010·汕头模拟)小李同学做了一个测定光照强度与生态系统稳定关系的实验。将若干小球藻、水草及小鱼各一份(完全相同)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盛有河水的玻璃缸内,使之处于气密状态,并对乙缸进行遮光处理。实验在温度适宜的暗室中进行,在距玻璃缸0.3 m处用不同功率的灯泡分别给予光照1 h,期间用仪器记录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单位是g/m3,“+”表示增加的量,“-”表示减少的量),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果记录表

甲缸 乙缸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缸和乙缸中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实验中乙缸是用来测定该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耗氧量

C.光照强度至少大于30 W时才能维持甲缸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甲缸在45 W 时氧气的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甲缸和乙缸中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河水中的微生物)。在30 W时, 甲缸氧气的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 答案:D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只能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实现反馈调节的前提

15 W -6 -10 20 W -4 -10 25 W -2 -10 30 W 0 -10 35 W +2 -10 40 W +5 -10 45 W +10 -10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还可以来自自养型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能量不能循 环流动。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5分)(2010·龙岩质检)请据图回答几个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左上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填字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2)在右上图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 和④分别属于 和 (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在右上图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 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 是 。 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 调节机制 来实现的。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主要成分。能量传递效率为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的比值。信息在种间可起调节作用,从而使生物之间数量相互制约。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系统稳定。

答案:(1)A (2)兔→狼 草 兔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负反馈

22.(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的“猪—沼—鱼—肥—粮蔬”生态模式时绘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构建以沼气为中心的“猪—沼—鱼—肥—粮蔬”生态模式时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是 , 该生态系统最大的优点是 。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若要生产3 kg鸡肉最少需要水稻和大豆共 kg。

(3)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 。 (4)若农田内有虫害发生,采用何种措施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 (5)水稻、大豆的秸秆除了图中所示的用途外,还有哪些用途?(写出2个)

。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依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原理,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因为系统内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均由生产者固定并输入。在害虫防治时,采用生物防治可减轻农药污染。

答案:(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水稻和大豆 15 (3)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4)科学引入害虫天敌防治、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害虫农作物等 (5)①作为饲料养猪;②作为工业原料,广泛用于造纸、制造建材、酒精和一次性包装盒等

23.(10分)请回答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2008年奥运吉祥物福娃“迎迎”原型来自我国青藏高原特有 的动物藏羚羊,其分布在可可西里的自然保护区。人们保护 藏羚羊的目的是 。 A.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D.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来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是 的结果。

(3)从整个生物界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 水平的多样性。

(4)从红豆杉的树皮和针叶中分离纯化出的紫杉醇,是一种对子宫癌、乳腺癌、白血 病等有特殊疗效的药物。从生物多样性价值角度说明,红豆杉此作用属 于 。

(5)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 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如图所 示,图中的横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 列问题:

①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中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 ②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中c点以上,会对生物多样性造 成什么样的影响? 。

③生态学家建议在此草原中引入鼠类的天敌和草食性昆虫的天敌,从能量流动的角 度看,其目的是 。 ④草原生态系统如果发生大火后,随着时间推移,该地方的群落结构重新趋于稳 定,这个变化称为 ;其需要的时间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 ,说明草 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是 。

解析: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由于多样环境的选择使具有多种变异的生物种群出现差异而形成的。草原放牧应控制放牧量,才能做到既保护草原,又能获得畜牧收益,实现可 持续发展。草原失火,牧草的宿根、种子的存在,土壤条件的存在,故演替为次生演替。

答案:(1)D (2)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种群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3)生态系统 (4)直接价值 (5)①既能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多的畜产品产量 ②草原退化、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③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④次生演替 短 恢复力稳定性高

24.(8分)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

(1)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 (正、负)反馈 来实现的。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 模型。

①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 。 ②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 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 (2)某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呈 (正、负)反馈状态。为 减缓其污染,应该控制哪些污染源?(至少2点) 。 解析:(1)生物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来实现的,如:血 糖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不同营养级之间的生物数量

调节等。(2)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正反馈调节过程。 答案:(1)负

(2)正 控制含N、P等污染物的排放,如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对 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

25.(9分)(2010·河源模拟)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灾难性影响。某 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 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植物 A B C D E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 ,请绘出该物种的种群 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 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 率 。(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 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 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 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 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号 1 2 区域植株数 20 40 荚果数/植株数 8.3 6.8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6.0 5.9 2004 10.0 3.0 0.3 3.0 3.2 2005 9.2 2.1 0.6 2.0 2.8 2006 8 1.1 1.1 0.4 1.7 2007 6.8 0.3 1.5 0 1.3 2008 5.5 0.1 2.3 0 0.5 3 4 5 60 80 100 3.9 2.7 2.1 6.2 5.9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1)物种入侵初期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J”型曲线。(2)由于环境资源充足,而又没有天敌等,所以自然选择对入侵种群没有作用,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4)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目越多,平均利用资源就越少。分析题表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1)C 如图(要求体现描点连线)

(2)不变 (3)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合理即可)

(4)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3 4 5 60 80 100 3.9 2.7 2.1 6.2 5.9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1)物种入侵初期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J”型曲线。(2)由于环境资源充足,而又没有天敌等,所以自然选择对入侵种群没有作用,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4)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目越多,平均利用资源就越少。分析题表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1)C 如图(要求体现描点连线)

(2)不变 (3)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合理即可)

(4)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t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