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附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23 03: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审美变化与文人画;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中国画方面主要是对比绘画表现方式的历史变化,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理解审美趣味和“自我”的不同表现方式。结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果熟来禽图》运用的“没骨法”虽然审美标准发生了一点变化,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还是显得工整写实,没有很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1
四、说教法:
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
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4~6个学生回答。)
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a.为什么喜欢?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
(二)、讲授新课
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 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2
(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师:《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
(三)、分组讨论。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 1.分组:
第一组:“拉奥孔”;
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
大理石群像《拉奥孔》便是在希腊罗得岛上发现的,群像高184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哈桑格罗德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
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
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
3
第二组:“静物”;
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第三组:“自画像”
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彩强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
2.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3.延伸讨论⑴: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4.延伸讨论⑵: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四、总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比较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唐装、中山装、牛仔服、休闲服。
1、提问: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为什么? 2、教师简述四种服装的流行时期及特点。
唐装流行于唐代,显得富贵典雅;中山装流行于二十世纪初,显得庄重严肃;牛仔服流行于二十世纪末,显得青春健美;休闲服流行于当代,显得轻松随意。
3、提问:从上面四种服装的款式变化和同学们选择的差异,可以看出怎样的现象?
5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不同的人,审美情趣(即“自我”)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二、分析比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画的审美变化。 1、展示作品《写生珍禽图》、《果熟来禽图》 提问:这两副作品有何异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相同点:它们同属花鸟画,画得工整写实。
不同点:风格特点有细微差异,画法不同。《写生珍禽图》属“宫廷画”(解释“宫廷画”,也称院体画、职业画、行家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职业画家所画,多为统治阶层服务。其特点:工整写实,显富贵。)画面的色彩及描绘的内容显富贵,运用了“勾勒填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果熟来禽图》描绘的是硕果累累的树枝上歇着一只欲飞的小鸟,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显得秀美写实,开始倾向个性表现,运用了“没骨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
2、展示作品《枯木竹石图》、《黄甲图》、《竹石图》、《三千年结实》 提问:比较这些作品与前面两幅作品,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点:前面两幅画得工整写实。而这些作品画得简洁、随意,属“文人画”(解释“文人画”,也称诗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画。其特点:简洁、随意、富有诗意,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它们运用了“写意”的画法(解释“写意”画法并以树枝为例用粉笔示范)。
简要分析比较五副“文人画”的朝代、作者、风格特点、画法及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见下表) 朝代 五代 宋代 作品 作者 风格特点 画法 社会审美风尚 《写生珍禽图》 黄筌 富贵写实 勾勒填法 宫廷画占主流,强调富贵写实 《果熟来禽图》 林椿 秀美写实 没骨法 文人画形成潮流,强调即兴创《枯木竹石图》 苏轼 孤傲险怪 写意 作 6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枯木竹石图》 吴镇 古雅清逸 写意 《黄甲图》 《竹石图》 徐渭 苍劲奔放 写意 郑板桥 劲健秀逸 写意 文人画占主流,强调书画同源 文人画占主流,强调直抒自我 文人画占主流,强调笔墨技法 文人画占主流,强调以书入画 浑朴古拙 《三千年结实》 吴昌硕 写意 世俗倾向 郑板桥《竹石图》的自我表达解读 这副画描绘的是在悬崖峭壁的岩缝里长出的几根竹子,作者画完后有感而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这副画的意境和内涵,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完美境界。从这副画可以看出:竹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却毫不动摇,它所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历代许多文人画家常常把“梅兰竹菊”比作为“四君子”,并以此来托物言志,表达自我。
吴昌硕《三千年结实》的世俗倾向解读 吴昌硕在作品中表现的桃子(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带有世俗倾向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吴昌硕生活在上海一带,商业较为繁荣,收藏他作品的大都是商界的富人,为了迎合他们的心理,所以表现出了世俗倾向。
提问: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者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各不一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一是艺术家存在 “自我”差异(前面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正是艺术家们自我的体现);二是社会对艺术家“自我”的影响(如吴昌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世俗倾向就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提问:为什么元、明、清、近代时期文人画占主流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与当时的“重武轻文”的政治背景有关。因为当时文人不能受到重用,出现了文人逃世、厌世、过隐居生活的现象,他们便以写诗作画的形式来抒发个人的想法和情感。所以出现了文人画的热潮。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7
三、分组讨论:
领略了中国画的审美变化,继续了解西方的审美变化。 1、将教材67、68面的12幅作品按类别分成四组(分别展示) 第一组:“拉奥孔” 人物形象:造型变化
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注重人物比例、解剖结构; 绘画《拉奥孔》是风格主义的作品,注重气氛渲染、主观感受。
《拉奥孔》是根据希腊的神话故事创作的,表现的是两条巨蟒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活活缠死,表现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与命运抗争的悲壮美。
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文明古国,雕塑艺术非常精湛,如“维纳斯雕像”就出自希腊,它是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人崇尚人体健美、爱好体育运动,是奥运会的发源地,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圣火就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点燃的。
绘画《拉奥孔》作者格列柯是一位善于打破常规、思想激进的画家,为了突出画面悲剧性气氛,有意识地对人物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
第二组:“静物”
《有桃子的静物》注重画面的空间幻觉;
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注重画面的结构,趋向平面化; 利希滕斯坦的《玻璃果盘中的静物》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平面化。 第三组:“自画像”
丢勒的《自画像》:着装华丽、精心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毕加索的《自画像》:着装休闲、轻松打扮,人物造型平面化; 克洛斯的《自画像》:着装随意、自由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从形象打扮表明: 着装走向生活化
自画像直接反映:作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感受 第四组:“阳台”、“餐桌”
戈雅的《在阳台上的人》:画面背景空间较强,有一定深度;
马奈的《阳台》:是根据戈雅的《在阳台上的人》重组创作的,画面背景空间处理极为平板,但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
8
博纳尔的《餐桌旁》: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削弱了画面和物体的空间关系;
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画面基本上没有空间关系,富有装饰平面效果。 按照时间排列发现:这是一个三维立体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 2、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分析讨论第一组作品和第三组作品。 3、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每一组作品的内容:如创作年代、风格、造型特征、表现形式等并比较其区别。
4、每一组请一位学生上台对着相关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5、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 6、第二组和第四组由教师分析、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澧县一中不同时期的建筑图片
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审美风尚和建筑设计师的审美情趣。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建筑风格?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作简要分析比较。 2、展示同时期的小汽车图片
让学生感受同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和汽车设计师的不同自我。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小汽车?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作简要分析比较。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对中西审美变化的了解,清楚地看出,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形式和手段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传承历代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情趣,并以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改变和创造我们的生活,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健康和谐的社会审美风尚和个人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9
一、中国画审美变化 宫廷画――写实富贵 勾勒填法 没骨法 文人画――简洁诗意 写意
二、西方审美变化
1、拉奥孔――造型变化 2、静 物――平面化 3、自画像――生活化 4、阳台、餐桌――平面化
三、 社会审美风尚 制约、影响 艺术家审美情趣 更新、调整
10
正在阅读: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附教案)10-23
大连理工大学专升本高等数学题库道05-01
yx平流式沉砂池设计收集资料11-18
学雷锋寄语02-18
LAMMPS安装和使用经验09-25
未来的桥作文350字06-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专题(2013.09.16)07-26
这一课,令我难忘作文500字07-07
北外外研中心学位论文格式手册07-20
教大家用碗莲种藕种植的方法 - 图文04-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审美
- 教案
- 变化
- 自我
- 人民美术出版社 高一美术教案1-20课(全) - 图文
- 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汇总
- 利辛国干线建设工程PPP项目 - 图文
-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 C50 DEH+ETS Z77003 -
- 法律法规第7课时 专项练习(多选题)
-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对外委托拍卖管理的规定(试行)-地方司法规范
- 玻璃钢水箱的各种类型的使用说明
- 反常积分与无穷级数收敛关系的讨论
- 《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习题集库含答案
- 继续教育水利安全员B证(必过)
- 某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 2016土地估价实务:界定土地价格定义考试试卷
- 赵一曼读后感
- 云南大学团学工作简报4月上 - 图文
-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 古诗文100篇 - 图文
- 粘土与黏土的区别
- 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理试题(含答案)
- 幼儿园工作规程学习总结
- 2013中考数学分类有理数选择10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