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复习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0 10: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ESR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2.Hct 血细胞比容,是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3.Ret : 网织红细胞

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胞质中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呈现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4.TT 凝血酶时间,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筛检指标之一。TT延长主要反映Fg浓度减少或功能异常以及血液中存在相关的抗凝物质(肝素、类肝素等)。

5.PT :凝血酶原时间: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是常用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6.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共同途径是否异常和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血物质。 APTT是常用而且比较灵敏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检指标之一

7.出血时间: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

8.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

9.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的现象。 10.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11.豪焦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1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粒粗大 、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

13.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

14.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1.血液检验的标本类型及其应用范围是什么? (一)全血

1、静脉全血:应用最广泛 2、动脉全血:血气分析

3、末梢全血:试用于仅需微量血液检验项目

(二)血浆:用于化学成分测定、凝血项目检测等 (三)血清:用于化学和免疫学等检验 (四)血细胞:用于某些特定细胞的检验

2.试述静脉血采集对于时间、体位及止血带使用的具体要求。 1、采血时间

1)应9点前空腹 2)应在其他检查和治疗之前 3)检测药物浓度时,应根据药物浓度特点 4)检验申请单应注明具体采集时间 3、采血体位:坐位或卧位

4、压脉带使用

1)尽量缩短压迫时间,应小于1min 2)血液进入容器后,应立即解开压脉带

3.简述皮肤采血法的注意事项。P6

4.血液标本在处理时应特别注意哪几个问题?

1、视每一份标本为无法重复获得、唯一的标本,必须小心地采集,保存,运送,检验,报告。

2、视所有标本都具传染性,对“高危”标本应注明标识 3、避免标本与皮肤接触或污染采血管的外部和实验台

4、检验后标本及容器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消毒、毁型、焚烧等处理

5.血液标本的拒收原则有哪些?

1,溶血,抗凝标本出现凝固 2,血液采集容器不当 3采血量不足或错误 4,转运条件不当

5,申请单和标本标识不一致 6,标本侮辱。容器破损等

6.描述正常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双凹圆盘形,大小相对均一,平均直径7.2μm(6.7~7.7μm ),瑞氏染色呈粉红色或琥珀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呈正常色素性,向心性淡染,中央为生理性淡染区,约为细胞直径的1/3,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7.静脉血红细胞病理性升高、降低的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血容量减少。如:呕吐、高热、腹泻等 2)绝对增多:

继发性:组织缺氧,EPO代偿性增高。 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 EPO非代偿性增高。 如:肝、肾的癌症 原发性: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主要分为3类 1)RBC生成减少

骨髓功能衰竭,如再障;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RBC破坏过多

①RBC内在缺陷,如蚕豆病

②红细胞外在异常,如新生儿溶血 3)红细胞丢失: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8.何谓网织红细胞?临床检测网织红细胞的意义是什么?

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胞质中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呈现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意义: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增生增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

胞造血情况。

9.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 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在溶血标本中,Hb中的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Fe3+,Hb转化为Hi。Hi与KCN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液中的浓度呈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得Hb的浓度。

10.表格形式列举网织红细胞的分型及特征。

11.魏氏法测定血沉的原理,对于抗凝剂和血液标本有何要求?P39,41

12.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及优缺点。P43

原理:采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如冰乙酸)将血液标本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低倍镜下计数一定区域内 白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13.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降低的临床意义。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及炎症最为常见。多为成熟的Nsg、较成熟的Nst

异常增生性增多:主要为病理性或未成熟粒细胞。常见于白血病(急粒、慢粒)、骨髓增殖性疾病(MPD)。

中性粒细胞减少: 1)增殖和成熟障碍;2)消耗或破坏过多;3)分布异常。

14.列表描述粒细胞生成、分化、成熟和释放的动力学过程(粒细胞的动力学特点)。P43

15.电阻抗法计数细胞的原理。P93

16.血液分析仪检测时对于检测标本有何具体要求?P113

尿液、粪便部分:

1.FOBT:上消化道出血量<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到红细胞。需用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称隐血,检查粪便隐血的实验即粪便隐血试验。

2.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

3.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F

4.尿液脓细胞: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形成。

5.闪光细胞 :低渗尿液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胞 6.蛋白尿:当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白尿。

7.功能性蛋白尿:泌尿系无器质性病变,尿液内暂时出现少量蛋白质

8.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 9.随机尿 :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10.晨尿:清晨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1.计时尿 :采集规定时间段内的尿液标本。

12.血红蛋白尿:若血红蛋白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为血红蛋白尿

1.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的特点。

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红细胞。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呈双凹圆盘形,细胞膜完整。偶见影形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但异常形态种类不超过2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的特点

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尿液中畸形红细胞(>70%)的类型在2种以上。表现为红细胞大小改变、形态异常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红细胞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锯齿形红细胞、影形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其血红蛋白含量不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t0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