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24 03: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尝试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从三个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能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进一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有余数除法,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拨一拨”活动,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起来。

3、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方向和路线。通过实际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角、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4、读统计图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发展趋势,作出简单预测。

三、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班级情况分析 六、课时安排:

1、乘除法 ------------------- 7课时

2、观察物体 ------------------- 2课时 3、千克、克、吨 ------------------- 5课时 4、乘法 ------------------- 8课时 5、周长 ------------------- 6课时 6、除法 ------------------- 6课时 7、年、月、日 ------------------- 6课时 8、可能性 ------------------- 2课时 9、总复习 ------------------- 4课时

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教学反思 :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P4~P5 知识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 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 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 解决问题: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 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教学反思 : 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唯一,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先独立思考,再完成题目。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教学反思 : 口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第7题 1、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2、 提出问题:他们交的钱数够吗? 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完成。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三、第8题 1、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2、 提出问题:怎样租车划算? 3、 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说说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再比较那种方案划算。 四、小结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 还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 教学反思 : 参观科技馆 教学内容:P8~P9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 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4、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5、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先引导学生看图 ,然后根据要求列式解答,最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看图,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3、出示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与同伴交流。 4、以比赛的方式完成。 学生分组竞赛。 四、小结 你觉得这节课学的怎样? 学生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 植 树 教学内容:P10~P11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 拓展应用 完成P11 练一练第1~3题 1、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4、在 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 × 3 24 × 2 26÷2 26 × 2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互评,自评。 教学反思 : 练习二 教学内容: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除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 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 1、第1、8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2、第2题 组织学生看图,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3、第3题 学生从问题中思考解题方案,然后再解答,互相交流算法。 4、第4题 逆向思维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做完后说说有什么规律,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先观察,再思考,完成后与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5、第6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然后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7题 填表,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方法,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独立完成,说说怎样计算的。 7、第9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要提倡多样化,如可以先计算60÷3=20(页),7天可看140页,140比150小,所以看不完;也可以想3天看60页,那么6天看120页,剩下30页一天看不完,所以一星期看不完这本书。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除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教学反思 : 二、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P14~17 二、单元目标: 1、 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 能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4、 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难点:根据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 3、关键:利用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数学操作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探索、交流、体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3周 搭一搭 教学内容:P14~P17 教学目标: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拓展应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 ) ( ) ( ) ( ) ( ) ( ) ( ) (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① ② ③ 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A ① ② B ③ ④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⑶、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学反思 : 三、千克、克、吨 一、教学内容:P18~P27 二、单元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 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 3、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重点、难点、关键 1、 重点: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难点: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 3、 关键: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推算,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的思考方法。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4~5周 有多重 教学内容:P18~P2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 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表示\千克\,用\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教学反思 : 1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P21~P2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 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 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 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吨\的质量。 4、 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 50 250 5 3、连一连。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或\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教学反思 : ] 综合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P23~P25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观念。 2、 巩固所学过的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提高计算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4、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 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 1吨、1千克、1克有多重?请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3、 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关系怎样?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二、练习 1、练习四的第1~4题 (1)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2)第2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独立连一连,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同桌间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思考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中的第5~11题 (1)第5、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时,老师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尝试解答。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3)第8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口述,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4)第9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

(5)第10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在组织全班交流。 (6)第11题 这到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用实物演示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P26 教学目的: 1、 通过搭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 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教学关键: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画\搭配路线图\、画表格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硬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挂图一,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1、引入课题 提问: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 2、提出问题,初步交流 根据这个情境,你认为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方法(出示图二,指导学生观察) 1、获取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口答 2、提出问题:要满足\一荤一素\,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3、独立探索,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搭配方法 5、指导看书:P26的搭配路线图 6、介绍画表格搭配法。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P26页\星期五的配菜问题\(出示挂图) 1、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体验搭配方法的多样化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在搭配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结合上面的例题和练习强调: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 搭配中的学问练习课 教学内容:P27 教学目的: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4、 在交流、探讨中,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搭配菜谱)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出示挂图,指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意,独立尝试 (2) 全班交流 (3) 加深认识 2、第2题 出示情境土,指导学生观察,叙述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三、拓展深化 教师出示思考题:有3本不同文艺书和2本不同故事书,从中任选2本文艺书和一本故事书,共有几种不同选法。 (1) 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2) 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 乘 法 单元教学内容:P28~P43 1、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3、 连乘。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法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6、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在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教学时,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探究,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购物、乘车等情境,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如小棒、图片等),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如计算\×3×2\,先让学生估算结果,可以得到结果比\×3×2=120\大、而比\×3×2=150\小。又如\×2=296\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引导用估算的方法。 在学生独立估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计算方法必然多样。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供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同学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对学习中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个要点: 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价上述要点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学生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是否愿意独立寻求计算方法、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方法、是否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是否关注各种算法的特点等。 同时,在评价计算速度时,可以允许学生逐步提高计算速度,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11课时。 单元教学进度: 第6~8周 购物 教学内容:P28~P29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 20×5= 23×3= 4×200= 23×3= 4×15= 24×2= 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12+12+12+12=48 b、10+10+10+10+2+2+2+2=48 c、 1 2 d、12×4=48 e、10×4=40 1 2 1 2 2×4=8 1 2 × 4 40+8=48 + 1 2 4 8 4 8 ??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 2 先用4乘\中个位的2得8,积 × 4 的个位上写8; 4 8 再用4乘\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①132×3 = 396(元) ②132×3-132 ③132×(3-1) 396-132=264(元) =396-132 =132×2 =264(元) =264(元)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 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P30~P31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 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 6 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 2 4 4乘\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 4 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 第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 第2题。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1)18×2+18 (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种方法: (1)15×3+45×8 (2)400-45×8 15×3=45(元) =45+360 =400-360 =405(元) =40(元) 因为405 〉400,所以买票钱不够。 因为40〈 45,所以买门票钱不够。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 乘火车 教学内容:P32~3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① 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②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 ② 7 2 2×5=10 × 1 5 350+10=360 3 6 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漏写得\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 45×2=90(千米), 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内容:教材P34 学习目的:1、探索并掌握\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

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1 3 0 ② 13×5=65 ③ 1 3 0 × 5 130×5=650 × 5 6 5 0 6 5 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 0 2 ② 400×3=1200 ③ 2×3=6 × 3 2×3=6 400×3=1200 6 5 0 1200+6=1206 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一、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 4 0 1 5 0 3 2 0 1 0 5 × 3 × 4 × 4 × 8 6 0 3 3 3 0 8 0 7 5 0 5 × 2 × 5 × 9 × 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二、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 第 五 课 时 练 习 课 学习内容:教材P35 练习课 学习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答。(指名口答) 7×0= 0×8= 5×0= 6+0= 0+8= 14×0= 0×18= 3+0= 0×0= 0+8= 0-0= 0×1= 2、 竖式计算。 705×8= 240×6= 108×4= 480×5=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导入: 我们这节课进行一次夺红星比赛。你们想得到红星吗?每个积极发言,爱动脑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星。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35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 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上、下两题,通过比较发现变化规律。 2、 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第(1)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① 130+130=260(米); ② 130×2=26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②种做法,可提问学生:解答时为什么要乘2? 第(2)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③ 130+130+130=390(米) ④ 130×3=39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④种做法,可提问学生: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 第3题。 让学生先独立填空,然后再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思路: (1)先计算出结果后,再比较大小,进行判断; (2)通过估算的方法进行判断; (3)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4、 第4题。 这道题含有加、减、乘的混合练习,练习时先出示本题的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 做题前可提醒学生看清每道题的运算符号,并提出要求,看谁能又对又快地把题目做完,一般限定在6分钟内完成,反馈时强调算完后要认真检查。 全班交流 四、游戏。 编算乘法式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9的数字卡,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示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 编成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式题,(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再算出来,看谁在规定时间内编的题多,算得又对又快。 规定时间到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拓展延伸: 回家继续做\编、算乘法式题\的游戏。 (但三位数可以是任意的三位数,不限定中间或末尾有0。) 教学反思 : 买 矿 泉 水 教学内容:P36~P37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2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4、 15 × 6 × 8 36 ÷ 9 × 12 32 + 17 × 3 (15 + 35)× 6 5 × 18 × 7 105 × 2 × 5 5、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 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 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 实践活动 学习内容:教材P 38 实践活动(黄豆有多少粒) 学习目的: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1千克左右的一堆黄豆,然后提问:你想知道这堆黄豆有多少粒吗?[板书课题:实践活动:黄豆有多少粒?] 提出问题:1千克左右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是怎样猜的? 二、操作、实验推理: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黄豆、天平、杯子等学具,独立操作、实验、推理,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各组同学的交流情况,并及时指导。 三、组织全班交流,展示猜想方法的多样化: 1、小组汇报。 每一组先选一名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猜想结果,并简要说一说是怎样猜想的,然后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师生对每组的汇报进行讨论,交流不同的意见,做出恰当的评价,并给予鼓励。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 ①把这堆黄豆分成(大约)相等的若干份,先数出1份有几粒,再算出这几份共有多少粒; ②先用手抓1把,数一数1把约有几粒,用同样方法继续抓,看看一共抓了几把,再算出这几把共有多少粒; ③用杯子量的方法:用杯子装满后,数一数一杯有多少粒,再看看一共能装多少杯,再算出这几杯共有多少粒; ④用天平秤称的方法:先数出100粒放在天平秤上称,称出100粒约有几克,再把剩下的黄豆按第一次称的克数继续称完,看看一共称了几次,算出共有几克。 学生还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探究: ⑤先数50或100粒堆成一堆,再将整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办法; ⑥用硬纸条做一个方框,把黄豆平摊在框内,数一数一框有几粒,再一框一框数的办法; ⑦类似\沙漏计时\的办法。 ?? 2、小结。 以上几种估算方法能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勤动脑,勤动手,又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向同学学习,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 第 八 课 时 学习内容: 教材P 39 练习五第1题至第5题 学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根据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形式美。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32×3 5×80 600×8 130×2 24×2 0×85 7×0 210×1 3000×3 20×5 1×320 222×4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上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练习课,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夺红星比赛,大家努力吧!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9页的第1题~第5题。 1、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板书,发现问题,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练习情况,发现典型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教师强调:计算时要认真,要细心检查。 3、第3题。 出示本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让小组派代表发言,说明解题思路和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① 根据数量估计。 如北京 天津,137千米大约1天;天津 济南,360千米用不了3天;济南 青岛;393千米用不了3天;合起来不到7天,1周能到青岛。 ② 根据图估计。 根据北京 天津这段路线大约1天,估计出天津 济南、济南 青岛都不需要3天,得到1周内能到达青岛。 ③ 计算。 137+360+393=890(千米), 135×7=945(千米) 945 〉890, 所以1周内能到青岛。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改正错题。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乘法计算的过程。 5、第5题。 这是一个\发现规律\的问题,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探索隐藏着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时,指名口答,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如下所示: 1×9+2=11 9×9+7=88 12×9+3=111 98×9+6=888 123×9+4=1111 987×9+5=8888 1234×9+5=11111 9876×9+4=88888 12345×9+6=111111 98765×9+3=888888 123456×9+7=1111111 987654×9+2=8888888 9876543×9+1=88888888 最后组织学生欣赏这两组算式独特结构,得到美的体验。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教学反思 : 第 九 课 时 学习内容:教材P 40-41 练习五第6题至第12题 学习目的: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根据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4、体验数学的形式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完成练习五中的第6题~第12题。 二、指导练习: 1、 第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 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交流时,指名板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教师鼓励某些学生较简单的做法,如:算450×2×5=450×10=4500等。 3、 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 (2)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结合(用估算的方法)以缩小试乘的范围。 (3)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由每个同学负责一组题目的计算,再汇总起来进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几种解题策略进行对比,并做出评价。 4、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了什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以下两种方法: (1)用直接计算的方法。(既算出每道题的积,再发现规律) (2)根据题目的特征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如:2×99=200-2=198)在学生计算出得数后,还可以让学生推想:6×99、7×99、8×99、9×99、6×999、7×999、8×999、9×999的结果。(指名口述,说明推想方法。) 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得数的规律,欣赏这组题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 5、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要大。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7、第12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再出示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出现典型的计算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去改正。 三、全课总结: 归纳本节课练习内容,小结练习情况,指出注意问题。 教学反思 : 第 十 课 时 学习内容:教材P 42-43 整理与复习(一)与练一练 学习目的: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 3、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4、进一步认识物体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质量单位之间关系。 5、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上一节\整理与复习(一)\课,对我们前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 二、整理与复习: 1、回忆知识点。提问:前四个单元,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出示板书,如下所示: 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乘除法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1、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二、观察物体 可能不同 2、学会正确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学会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4、学会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重量 三、千克、克、吨 2、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的换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四、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连乘 教师指出:我们还学习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讨论疑难点。 提问:通过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你认为哪些问题是学习上的难点? 指名口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我还不太清楚。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再认识。 3、体会成长的快乐。 提问:通过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你取得哪些进步? 指名口答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我了解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 学生只要能简单地说出自己在某方面取得的进步,教师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4、学法指导。 指出:我们每学完一些知识都要进行整理和复习,进行知识的疏理,整理时要回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你感到还弄不太清楚,通过回忆、交流、请求别人帮助及适当的练习等形式深化认识。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一练\中的1、2、3、4题。 1、 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把计算结果和题中相应的数用线连接起来,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口述答案。 2、第2题。 让学生口述自己家中的一个物品并估计出它有多重,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口述的同学是否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4、第3题。 第(1)、(2)、(3)这三个问题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板书,并让板书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第(4)个问题要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多提一些有实际意义,或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课内解决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内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教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整理复习的方法? 教学反思 : 第五单元 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参与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感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交通与数学。教科书先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安排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科书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周长并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只要学

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科书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本单元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1、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尽相同的探究结果。 3、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和体会。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对一个量进行估计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估测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6课时 单元教学进度: 第9~10周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P44~45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线、直尺、皮尺。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式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画一画。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用一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5、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6、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量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式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拓展应用 1、摸一摸。 (1)课桌面的边线。 (2)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3、连一连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教学反思 : 游 园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五册P46 教学目标: 1、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灯片。 教学过程: 1、 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2、 活动二:算一算 (1)用灯片出示46页的算一算 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3、 课后练习:练习六第1题前两个图。 教学反思 : 花边有多长 教学内容:P4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1、 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1) (2) (3) (4) (5) (6) 2、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周长。 3、 你能算出下面三角形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第①图: 4+5+6=15(cm) 第②图: 5+5+4=14(cm) 5×2+4=14(cm) 第③图: 6+6+6=18(cm) 6×3=18(cm) 讨论:都是求三角形的周长,为什么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计算,有的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 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三、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3、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 + 12 + 34 + 12 = 92(分米) (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 × 2 + 12 × 2 = 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 + 12)× 2 = 92(分米) 四、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44cm 15cm 22cm 2、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活动一: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4、 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5、 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60cm 60cm 60cm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6、 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长有几根小棒 宽有几根小棒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7、 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 (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教学反思 : 第五课时 拼桌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 教学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st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