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设计说明

更新时间:2023-05-21 13: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一:沥青路面专项设计说明

1、路床顶面设计标准

路基交工验收前,应对路基外观质量和局部缺陷进行整修或处理,路床顶面表层的整修,应根据质量缺陷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案、工艺进行。补填的土层压实厚度应不小于100mm,压实后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得松散、起皮。

路床顶面验收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的有关要求执行,其施工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路面结构设计

1、车行道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各层由上至下依次为: 4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乳化沥青粘层(0.5kg/m2

) 8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乳化沥青封层(1.0kg/m2)

18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8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2、人行道路面结构

6cm彩色人行道板 2cm 1:2水泥砂浆卧底 12cmC10水泥混凝土

3、路用材料设计

1、 沥青砼面层 沥青砼路面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良好的抗水损害并具有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

本工程沥青砼面层路用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

热拌沥青混合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2、材料要求 (1)、一般要求

①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替代现场检测。

②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 ①沥青

本工程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其各项指标不得低于《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求;

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

注:[1]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法执行。用于仲裁试验求取PI时的5个温度的针入度关系式的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97。

②粗集料

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该采用碎石,粗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路面面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符合要求的玄武岩,若无玄武岩可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石质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

沥青砼上面层其石料磨光值≥42BPN,磨耗值不大于28%,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0%,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12%,吸水率不大于2%,软石含量不大于2.5%,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

沥青砼中、下面层其石料磨耗值不大于30%,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4%,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15%,吸水率不大于2%,软石含量不大于3.5%,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

其余指标须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8.2、表4.8.5和表4.8.7的要求。粗集料应优先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的碱性石料,并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法检验其与沥青的粘附性,不符合要求时可掺入占矿粉总

量1~2%的水泥、干燥磨细消石灰做填料,或掺加抗剥离剂。 ③ 细集料、填料

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和石屑。细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级配,要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要求的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规格。

细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注: [1]对于天然砂砾,采用0.075mm通过率控制细集料的洁净程度;

[2]对于石屑和机制砂,采用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者亚甲蓝值指标(适用于

0~2.36mm或0~0.15mm)来控制细集料的洁净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热拌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20%。在可能发生车

辙的路段,控制天然砂用量不超过10%。天然砂,其规格及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

的要求执行,具体要求为:

2

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9.3的要求。

a沥青采用SBS改性乳化沥青,洒布量不小于1Kg/m(沥青净含量);

机制砂的级配应该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S16的要求。 石屑可从沿线采石场购得,其规格及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9.4要求。

石屑应采用石灰岩石屑,采石场破碎石料时通过4.75mm或者2.37mm的筛下部分,生产石屑时要求采用抽吸措施,表面层和下面层宜将S14和S16规格进行组合使用。

矿粉填料必须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始终保持干燥不起团,能从矿粉仓自由流动,拌和机的回收粉尘不得作为填料使用。为改善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要求采用干燥的磨细一级消石灰粉作为填料的一部分,其用量宜为矿料总量的1%~2%。

④粘层、下封层及桥面防水粘结层 粘层及下封层

沥青面层之间须浇洒粘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第

9.2条的规定,沥青用量建议值0.5kg/m2

,粘层采用乳化沥青PC-3型,其中上、下面层之间粘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

透层和下封层按浙江省交通厅浙交[2006]235号“半刚性基层上的下封层和透层改为一层”

b集料采用3-5mm石屑(S-14),洒布量6-8m3/1000m2

c施工前,基层必须采用强力清扫车全面清扫后用空压机清理干净; d施工机械必须采用智能型沥青撒布车、碎石洒布车和轮胎式压路机;

e碾压完毕后封闭交通2-3天,等水分蒸发后方可低速开放交通;养护7天后方可摊铺沥青路面下面层;

集料技术指标要求见下表。

集 料 指 标 表

⑤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分两层填筑,7d(25℃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0MPa, 上层压实度为不小于98%,下层压实度不小于97%;

本工程设计建议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剂量为5%,施工水泥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一般为4%~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最大剂量不超过6%。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及浙江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设计与施工指南,基层、底基层其混合料采用骨架密实型,配合比设计时,采用振动试验方法成型试件,并以振动成型试件的最大干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比。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集料级配范围表(振动成型)

4、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本工程根据公路等级、气候及交通条件,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及下面层混合料选择采用密级配粗型沥青混合料(C型)。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执行,必须进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施工时必须根据地区温度情况和实践成功的经验,通过现场配合比试验及试拌试铺验证后执行。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不宜超出《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表 5.3.2-1、表5.3.2-2的级配范围。

AC-13C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

注:此表中沥青混合料的矿料设计级配范围供施工单位生产时参考,实际工程施工时采用的矿料级配曲线应该根据工程所采用的具体材料及达到规范的指标要求进行调整。

1、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a、确定各矿料的组成比例,使合成的矿料混合料级配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b、确定沥青的最佳油石比。

c、配合比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等使用性能的检验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2、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a、确定各热料仓矿料和矿粉的用量。必须从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矿料取样进行筛分,根据筛分结果,通过计算,使矿质混合料的级配接近目标配合比,以确定各热料仓矿料和矿粉

的用料比例,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

b、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OAC和 OAC±0.3%,取以上计算的矿质混合料,用试验室的小型拌和机拌制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旋转压实)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体积性质,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生产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之差应不超过0.2个百分点。

c、生产配合比设计检验。用以上生产配合比试拌沥青混合料,进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检验,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3、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合格后铺筑试铺段。取试铺用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旋转压实检验、马歇尔试验检验和沥青含量、筛分试验,检验标准配合比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率接近目标配合比级配值,并避免在0.3mm ~ 0.6mm处出现驼峰。由此确定正常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5、沥青路面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1、路面施工应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JTJ036-98)、、《公路

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交通部有关路面设计施工指导意见等执行。

2、路面施工前必须进行路基工程的交接和验收。路基工程交付前必须对路基的强度和变形进行检测,路基必须稳定、密实和均匀,检测结果必须满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水稳碎石底基层设计厚度为36cm时,宜分2层(每层18cm)摊铺碾压,下层分段摊铺和碾压密实后,至少7d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上层基层的施工,铺筑上层时,应该保持下层水稳碎石表面湿润,应该在下层表面撒少量水泥或者水泥砂浆。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养生期不宜小于7d,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不能封闭交通时应限制重车通过,其他车辆的车速不应超过30km/h。

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并应在第一次重冰冻到来之前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完成。 4、施工过程中减轻半刚性基层裂缝的措施

⑴、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在允许的范围内; ⑵、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决不能让基层暴晒变干开裂; ⑶、养生结束后及时作沥青封层;铺设沥青砼面层。

为减少基层裂缝,必须做到三个限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在减少含泥量的同时,限制细集料、粉料用量;根据施工时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具体要求水泥剂量应不大于5%、集料级配中0.075 mm以下颗粒含量宜不大于3%、含水量宜不超过最佳含水量的1%。

5、基层和面层结合应良好,基层表面应平整、稳定、结构均匀,无松散颗粒,具有一定的粗糙度。

沥青混凝土面层各层宜连续施工,各层之间必须洒粘层油。

6、沥青混合料面层采用拌和楼集中厂拌,拌和场场地、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各种规格的集料应分别堆放,不得混杂;粗、细集料应该进行覆盖,防止雨淋。沥青面层宜连续施工,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工和运输污染。

沥青原材料要重视进行沥青的专项检查工作,沥青混合料应严格控制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环节的配合比质量。

为保证生产的沥青混合料有足够的沥青用量,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沥青用量,缩小沥青用量误差范围,即允许误差±0.3%缩小为±0.2%~±0.1%。

7、沥青加工及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应该根据沥青标号及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来确定。

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宜通过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5.2.2-1的规定确定。缺乏粘温数据曲线时,可参照表5.2.2-2的范围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高值或低值。

8、沥青路面施工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过程控制”(在线监测)和总量检验。

为做好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控制,及时发现各项生产参数是否符合配合比设计要求,拌和机宜采用间隙式拌和机,必须配有自动打印设备,可以自动记录每盘矿料用量、沥青用量和温度,每个台班结束时打印出一个台班的统计量,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

同时拌和设备必须具有二级除尘装置,宜备有保温性能号的成品储料仓,拌和厂生产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标准击实成型试件应符合马歇尔设计指标要求。

9、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通常情况下采用两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同步向前摊铺。

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沥青稳定碎石层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改性沥青表面层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进行找平。

压实后各层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及平整度应该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

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其中包括不少于2台大于25t的轮胎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的碾压工艺,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

10、沥青砼施工时应严格控制生产和施工质量,特别注意施工温度和压实。施工温度包括拌和、摊铺、压实温度,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控制。

沥青面层不得在雨天施工,当施工中遇雨时,应停止施工。

碾压后的路面在冷却前,任何车辆机械不得在路面上停放,并防止矿料、杂物、油料等落在新铺的路面上,路面冷却至50℃后才开放交通。

12、其它未尽事未尽事宜按照交通部行业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等其他相关规范及文件的要求执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sm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