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四版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16 2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流信息技术复习秘籍 TG与其他同学联合出品

目录

一、《物流信息技术》 ...................................................................... 2 条码技术 ....................................................................................... 2 RFID ............................................................................................. 4 GPS ............................................................................................... 5 二、《计算机网络》 .......................................................................... 7 第一章 ........................................................................................... 7 第二章 ........................................................................................... 7 第三章 ........................................................................................... 8 第四章 ........................................................................................... 9 第五章 ......................................................................................... 10 三、《计算机网络》补充题 ............................................................ 11 第一章 ......................................................................................... 11 第二章 ......................................................................................... 15 第三章 ......................................................................................... 19 第四章 ......................................................................................... 21 第五章 ......................................................................................... 25 人员分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物流信息技术》

条码技术

书本第二章习题 1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一维条码制是 D

A、交叉25码 B、EAN C、库德巴吗 D、49码 (3) A 码是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制定的一种商品用条码,主要是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地区。

A、UPC B、EAN C、39 D、93 (4) A 二维条码形态上是由多行短截的一维条码堆叠而成,它在编码设计、校验原理、识读方式等方面继承了一维条码的一些特点,识读设备与条码印刷与一维条码技术兼容。

A、堆叠式/行排式 B、矩阵式 C、图像式 D、数字式 (6)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上讲,条码识读系统由 D 等部分组成。

A、条码扫描和译码 B、光学系统和探测器 C、信号放大、滤波、波形整形

D、扫描系统、信号整形、译码

(7) B 可以识读常用的一维条码,还能识读行排式和矩阵式的二维条码。 A、光笔 B、图形式条码识读器 C、卡槽式条码识读器 D、激光条码识读器

(8)条码的编码方法中, A 是指条码符号中,条与空是由标准宽度的模块组合而成。

A、模块组合法 B、宽度调节法 C、矩阵法 D、堆叠法 2简答题

(2) 列举一维条码的主要码制。

一维条码的主要码制:UPC码 EAN码 25码 交叉25码 39码 库德巴码 128码以及93码

(3) 简述一维条码的结构。

一维条码的结构:一个完整的一维条码的组成次序依次为:静区(前)、

起始符、中间分隔符、校验符、终止符静区(后)。 (4) 简述条码识别系统的组成

条码识别系统的组成: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上讲,条码识读系统由扫描系统、信号整形、译码等部分组成。

(5) 列举出二维条码的主要码制。

二维条码的主要码制:PDF417码、49码、16K码、Data Matrix码和Maxicode码

(6) 简述二维条码与一维条码的区别。

二维码与一维码的区别:一维条码通常是对物品的标识,而不是对物品的描述。在没有预先建立商品数据库或不便联网的地方,一维码标识汉字和图像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在远离数据库或不便联网的地方实现信息的携

带、传递和防伪。 补充:

? 条码的识读原理

条码的识读技术是一种将条码符号所表示的编码内容读取出来,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的综合性技术。 其包含:

1、光学技术2、光电转换技术 3、译码技术4、通信技术

物体的颜色决定其反射光性,白色能强反射各种可见光,黑色则弱反射 各种可见光。当条形码扫描器光源发出的光在条形码上反射后,条码扫 描器将反射回来的光收集到内部。

? 收集来的光线发送到光电转换器上,光电转换器根据强弱不同的反射光 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电信号输出到条码扫描器的放大电路增强 模拟信号。

? 放大电路送到整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白条、黑条的宽度 不同,相应的电信号持续时间长短也不同。然后译码器通过测量脉冲数 字电信号的数目来判别条和空的数目.通过测量信号持续的时间来判别 条和空的宽度。

? 此时所得到的数据仍然是杂乱无章的,要知道条形码所包含的信息,则 需根据对应的编码规则,将条形符号换成相应的数字、字符信息。

? 最后,由通讯设备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管理,物品的详细 信息便被识别了。

? 条码的两种编码方法模块组合法和宽度调节法的基本原理

模块组合法是指条码符号中,条与空是由标准宽度的模块组合而成。一个标准宽度的条表示二进制的“1”,而一个标准宽度的空模块表示二进制的“0”。

EAN条码、UPC条码和93码均属模块组配型条码。

宽度调节法是指条码中,条(空)的宽窄设置不同,宽单元表示二进制的“1”,窄单元表示二进制的“0”,宽单元的宽度通常是窄单元宽度的2~3倍。

39条码、库德巴条码及交插25条码均属宽度调节型条码。

?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主要包括

编码体系:标识代码、附加属性代码

数据载体: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和射频识别 数据交换系统: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ANCOM:是一套以EAN ? UCC 编码系统为基础的标准报文集。EANCOM作为UN/EDIFACT讯息的子集,提供了清晰的定义及诠释,让贸易伙伴以简单、准确及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交换商业文件。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编码体系主要包括

标识代码、附加属性代码

? EAN-128 多个单元数据串链接的原理

把多个单元数据串编码于一个128条码中时,要遵循“先预定义长度单元数据串,后可变长度单元数据串”的原则。

所谓预定义长度单元数据串是指那些预先设定了数据串长度且长度不变的单元数据串,如贸易项目标识、生产日期等单元数据串。

预定义长度单元数据串的后面不需要插入分隔符(FNC1字符);非预定义长度单元数据串(即可变长度单元数据串)的后面则必须插入分隔符,但128条码中最后一个单元数据串的后面不需要插入分隔符。

不需使用数据分隔字符,每个字符串后紧跟下一个应用标识符,最后是校验符及终止符。

对于可变长度字符串的链接,需要使用数据分隔字符。数据分隔符使用FNC1字符。FNC1紧跟在可变长度数据串最后一个字符的后面,FNCI后紧跟下一个字符串的应用标识符。如果字符串为编码的最后部分,则其后不用FNC1分隔符,而是紧跟校验符和终止符。

RFID

书本第三章习题 1选择题:

(2)主动式标签和被动式标签的主要区别在于 A A.是否带电源 B.电池的供电方式 C.标价的高低 D标签的大小

(4)射频识别技术的低频系统和高频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 B A.成本的高低 B.频率的不同 C.标签内存的大小 D.阅读距离 2简答题:

(1) 简介RFID技术的特点

RFID技术的特点:①全自动快速识别多个目标;②应用面广;③数据记忆量大;④环境适应性强;⑤可重复使用;⑥安全性能高。

(2) 简述主动式标签和被动式标签的区别 主动标签与被动标签的区别:①主动式标签内部自带电池进行供电,具有可读写的特点能传输较强信号,因而具有更远的读写距离。②被动式标签内部不带电池,从读写器产生的磁场中获得工作所需的能量。比主动式标签价格低很多,且具有更广的应用领域。

(4) 简述RFID工作的基本流程。 RFID工作的基本流程:

① 编程器预先将数据信息写入标签中; ② 阅读器经过发射天线向外发射无线电载波信号; ③ 当射频标签进入发射天线的工作区时,射频标签被激活后立即将自身信息标签由天线发射出去;

④ 系统的接受天线收到射频标签发出的载波信号,经天线的调节器传给阅读

器,阅读器对接受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送到后台计算机。 (7) 简述RFID使用的主要频率标准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RFID阅读器发送的频率称为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或载波频率。RFID载波频率基本上有3个范围:低频(30~300kHz)、高频(3~30MHz)和超高频(300~3GHz)。常见的工作频率有125kHz、134.2kHz、13.56MHz、433MHz、860~930MHz、2.45GHz。

补充:

?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

电子标签+天线+读写器+中间件(软件/硬件)+应用软件

? 国际上主流的RFID标准有哪几类(EPCglobal、UID和ISO标准)

EPCglobal、UID 和ISO标准 ? EPC编码格式

EPC编码由版本号、域名管理、对象分类、序列号四部分组成; 版本号:规定EPC 中编码的总位数和其他三部分中每部分的位数; 域名管理:负责在自己范围内维护对象分类和序列号; 对象分类:指示产品包装或最小存货单位; 序列号:单一货品识别的编码;

? 为什么要使用 RFID中间件

A、RFID基础设施管理: 典型的企业级应用需要管理成百上千的阅读器(可能是不同品牌或型号的) ,RFID中间件提供对其进行配置管理,实时监控阅读器的状态。

B、数据过滤和收集:去除阅读器产生冗余、错误的标签数据。生成报告时只上传关心的数据(分组统计的)。 C、数据处理尽量靠近源头

大量RFID数据存在于系统“边缘”; 让有价值的数据进入中央系统;

对数据进行清理、筛选、整合和汇总;

屏蔽各种错误与异常,避免给中央系统带来麻烦。 D、对事件进行层层抽象,转化为有价值的事件 RFID应用领域面临着大量简单事件; 实现简单事件向有价值事件的转化。

GPS

书本第二章习题 1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利用 A 原理建成了子午卫星导航系统。 A.多普勒频频 B.时间导航 C.双卫星定位 D.载波射频 (7)当GPS能够收到 D 以及以上卫星的信号时,它能计算出本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维度、高度)。 A.1颗 B.2颗 C.3颗 D.4颗 2简答题:

(7)解释GPS工作的基本原理

GPS定位采用空间被动式测量原理,即在测量基础上安置GPS用户接收系统,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接收GPS卫星系统发送的各类信号,由计算机求解站星关系和测站的三维坐标。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机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补充:

? 列出当今4个典型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伽利略(Galileo)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A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AGPS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1) AGPS手机首先将本身的基站地址通过网络传输到位置服务器; (2) 位置服务器根据该手机的大概位置传输与该位置相关的GPS辅助信息(包

含GPS的星历和方位俯仰角等)到手机;

(3) 该手机的AGPS模块根据辅助信息(以提升GPS信号的第一锁定时间

TTFF能力)接收GPS原始信号;

(4) 手机在接收到GPS原始信号后解调信号,计算手机到卫星的伪距(伪距

为受各种GPS误差影响的距离),并将有关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位置服务器;

(5) 位置服务器根据传来的GPS伪距信息和来自其他定位设备(如差分GPS

基准站等)的辅助信息完成对GPS信息的处理,并估算该手机的位置; (6) 位置服务器将该手机的位置通过网络传输到定位网关或应用平台。

二、《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23.因特网协议栈的5个层次是什么?在这些层次中,每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4.什么是应用报文?什么是运输层报文段?什么是网络层报文段?什么是链路层帧?

25.路由器处理因特网协议栈中的哪些层次?链路层交换机处理的是哪些层次?主机处理的是哪些层次?

第二章

1.列出5种非专用的因特网应用及它们所使用的应用层协议。

3.对两进程之间的通信会话而言,哪个进程是主机,哪个进程是客户机?

12.考虑一个电子商务网站需要保留每一个客户购买记录。描述如何用cookies来完成该功能?

15.为什么说FTP在“带外”发送控制信息?

16.假定Alice使用一个基于web的电子邮件账户(如Hotmail或gmail)向Bob发报文,而Bob使用POP3访问他的邮件服务器来获取自己的邮件。讨论报文是怎样从Alice主机到达Bob主机的。列出在两台主机间移动该报文所使用的各种应用层协议。

23.具有集中式索引的即时讯息以何种方式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和P2P体系结构的混合结构?

27. 2.8节所描述的UDP服务器仅需要一个套接字,而2.7所描述的TCP服务器需要两个套接字。为什么?如果TCP服务器支持n个并行连接,每个连接来自不同的客户机主机,TCP服务器将需要多少个套接字?

第三章

4.描述应用程序开发者为什么更倾向于选择在UDP上运行应用程序而不是在TCP上运行?

6.当应用程序运行在UDP上时,该应用程序是否能够得到可靠数据传输?如果能,如何实现?

7.假定主机C上的一个进程有一个端口号6789的UDP套接字。假定主机A和

主机B都用目的端口号6789向主机C发送一个UDP报文段。这两台主机的这些报文段在主机C上会被描述为相同的套接字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主机C上的进程是怎样区分源于两台不同主机的两个报文段的?

P130 会,一个UDP套接字是由一个包含目的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的二元组来全面标识的,如果两个UDP报文段有不同的源IP地址或源端口号,但是有相同的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那么这两个报文段会通过相同的套接字定向到相同的目的进程。主机是通过提取从客户机发来的报文段上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来区分源于不同主机的报文段的。

8.假定在主机C的端口80上运行一个web服务器。假定这个web服务器使用持久连接,并且正在接受来自两台不同主机A和B的请求。被发送的所有请求都通过位于主机C的相同套接字吗?如果他们通过不同的套接字传递,这两个套接字都具有端口80吗?讨论并解释。

不是的,是通过不同的套接字连接到主机C的。主机C通过解析TCP报文段首部中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根据两者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报文段的。

15.假设主机A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连续发送连个TCP报文段。第一个报文段序号为90,第二个报文段的序号为110. a.第一个报文段中有多少数据?

b.假设第一个报文段丢失而第二个报文段到达主机B,那么在主机B发送主机A的确认报文中,确认号应该是多少?

第四章

2.在数据报网络中,网络层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在虚电路网络中,网络层的3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15.假设在一个源主机和一个目的主机之间有3台路由器。不考虑分片,一个从源主机发送给目的主机的IP报文讲通过多少个接口?为了将数据报从源移动到目的地需要检索多少个转发表?

17.假定主机A向主机B发送封装在一个IP数据报中的TCP报文段。当主机B接收到该数据报时,主机B中的网络层怎样知道它应当将该报文段(即数据报的有效载荷)交给TCP而不是UDP或某个其他东西呢?

第五章

1.如果因特网中的所有链路都提供可靠的交付服务,TCP可靠传输服务将是多余的吗?为什么?

7.MAC地址空间有多大?IPv4的地址空间呢?IPv6的地址空间呢?

8.假设节点A、B和C(通过他们的适配器)都连接到同一个广播LAN上。如果A向B发送上千个IP数据报,每个封装帧都有B的MAC地址,C的适配器会处理这些帧吗?如果会,C的适配器会将把这些帧中的IP数据报传递给C的网络层吗?如果A用MAC地址的帧中发送这些帧,你的回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9.为什么ARP查询要在广播帧发送?为什么ARP响应要在具有一个特定目的MAC地址的帧中发送?

三、《计算机网络》补充题

第一章

什么是协议?

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在报文传输或接收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

另外一个定义:网络协议是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吴)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义、语法与时序;

? 语义:用于解释比特流的每一部分的意义; ? 语法:语法是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 式,以及数据出现的顺序的意义; ? 时序: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请对比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

通过网络链路和交换机移动数据有两种基本方法: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 电路交换:

? 会话沿着通信路径的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预留、专用

? 电话网,每一会话建立一条“电路”,预留了恒定的速率4KHz

? 分组交换:

? 数据通过网络以离散的“块”发送 ? 资源不预留 ? 拥塞、等待 ? 因特网

电路交换是最落后的交换方式,先要建立电路连接(可以使虚拟电路),然后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交换结束之后释放电路。这种方式交换方式比较可靠,但是网络利用效率很低。现在一般不采用这种这种交换方式了。

分组交换是现在最常见的交换方式,它是把一个数据报分成若干个片段,然后分别同时发送,每个数据片段所经过的线路路由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个数据片段走什么路由要根据网络的具体情况和所使用的路由协议来决定。到达目的节点之后,再把所有数据片段重新组装好。这种交换方式的线路使用效率很高。

什么叫存储转发?

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储下来,在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 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网络中使用包交换来发送包的特性。该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沿着路径到目的地的每次交换都是接收包并暂时存储到存储器的过程。

请解释“封装”的概念

封装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首部信息。

请简述因特网协议分层组织的原因

处理复杂系统:

? 明确的结构使得能够标识复杂系统构件的关系

? 分层的 参考模型 用于讨论,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

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 模块化易于维护、系统的更新

? 各层服务实现的改变对于系统的其他部分透明,各层之间是独立

的,这样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

大多数的计算机网络都采用层次式结构,即将一个计算机网络分为若干层次,处在高层次的系统仅是利用较低层次的系统提供的接口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层实现该功能所采用的算法和协议;较低层次也仅是使用从高层系统传送来的参数,这就是层次间的无关性。因为有了这种无关性,层次间的每个模块可以用一个新的模块取代,只要新的模块与旧的模块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接口,即使它们使用的算法和协议都不一样。

简述因特网的协议分层,各层提供了什么服务;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运输层(transport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各层的作用: (1)物理层

任务:实现透明地比特流传送。

主要关注的问题: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在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比特“1”而不是比特“0”;连接传输媒体的插头应当有多少只引脚以及各个引脚应如何连接等。

注意:构成传输媒体的一些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并不在物理层之内而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因此也有人把物理介质层当作第0层。

(2)数据链路层

任务: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主要关注的问题:如何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改造成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3)网络层

任务:为不同主机之间所传输的分组选择恰当的路由。 主要关注的问题:如何寻找恰当路由和平滑网络流量等。 (4)运输层

任务:在两端主机(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进程之间,建立一条传输连接,以透明地传送报文。

主要关注的问题:如何在一个不太可靠的通信子网上实现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

注意:运输层一般只存在于通信子网以外的主机中。 (5)应用层 任务:

a. 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b. 将应用进程经常使用的一些功能(公共服务)进行标准化,并提供实现这些功能所要使用的协议。

因特网协议栈中的5个层次是什么?各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应用: 支持网络应用

? FTP, SMTP, HTTP

? 运输: 进程到进程数据传输

? TCP, UDP

? 网络:主机到主机数据传输

? IP, 选路协议

? 链路: 在邻近节点之间传输分组

? PPP, 以太网

? 物理: 将比特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外一个节点

路由器、链路层交换机、主机各处理了因特网协议栈中的哪些层次? 路由器是网络层 链路层是数据链路层 主机是应用层

常见的住宅接入方式有拨号、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请对它们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 ? 拨号调制解调器

? 最高达56Kbps直接接入到路由器

? 该网络接入仅是通过沿着一条点对点拨号电话线的一对调制解调

? 不能同时上网和打电话:不能“总是在线”

? ADSL: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

? 一般由电话公司提供

? 类似于拨号接入,也是运行在现有的电话双绞线上 ? 限制了用户和ISP调制解调器的距离,所以速率高得多 速率在两个方向上是不对称的,下行的速率比上行高

? 最高达1 Mbps 上行 ? 最高达8 Mbps下行 频分复用能同时上网和打电话

? 高速下载信道 位于50KHz-1MHz频段 ? 中速上载信道位于 4KHz-50kHz频段

? 普通的双向电话信道 位于0KHz-4KHz频段

? HFC: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 不对称:最高达30Mbps下行, 2 Mbps上行 由电缆和光缆将家庭连到IPS路由器

? 家庭共享到路由器的接入

需要特殊的调制解调器:电缆调制解调器+10base-T以太网端口 部署: 可利用电缆电视公司 和DSL一样永远在线 可以共享广播媒体

考虑从某源主机跨越某一条固定线路向某目的主机发送一分组。列出端到端时延的组成,这些时延,哪些是固定的,哪些是变化的?

包括节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至于固定还是变化,书上和PPT都没有说到,网上也没有,建议大家自己再看看书,第23页) ? 1. 节点处理:

? 检查比特差错时间 ? 决定输出链路

? 2. 排队

? 等待输出链路传输的时间 ? 取决于路由器拥塞的等级

3. 传输时延:

? R= 链路带宽 (bps) ? L= 分组长度 (比特)

? 发送比特进入链路的时间= L/R 4、传播时延:

? d = 物理链路的长度

? s = 在媒体中传播的速度 (~2x108 m/sec) ? 传播时延 = d/s

请解释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的区别

传输时延----是指将数据由终端加载到信道上所需的时间。是路由器将分组推出去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分组长度和链路传输速率的函数,与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无关

传播时延----是指数据在信道上传播所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等于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除以传播速率两者之和才是完成一次单向通信所花费的时间!

第二章

1 请举例说明“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相对性(P55) 对于P2P文件共享时

主机在下载文件的时候起到客户机的作用 在上传文件的时起到的是服务器的作用

在给定的一对进程之间的通信会话中,发起通信(即在该会话开始时与其他进程联系)的进程被标示为客户机,在会话开始时等待练习的进程是服务器。

(服务器:

总是打开的主机

有固定的,“周知”的IP地址 可扩展为服务器场(主机集群) 客户机:

与服务器通信 可以间歇地连接

可以具有动态的IP地址 彼此不直接地通信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应用服务(google、yahoo mail、Facebook、土豆)往往是应用基础设施密集的,而且互联和带宽费用很高)

2 “应用层”和“应用层协议”有什么区别?(P32,60,61)

应用层是因特网协议分层的一部分,是网络应用程序及其应用层协议存留的地方。它包含了很多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定义了运行在不同端系统上的应用程序进程如何相互传递报文。它是应用层的一部分。

3 为什么说QQ是客户机/服务器和P2P体系结构的混合体?(P62) 1、两个用户之间聊天是P2P体系结构

2、当用户在线时,向中心服务器注册其IP地址是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用户联系中心服务器以发现伙伴的IP地址是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4 请分别解释HTTP连接的非持久和持久两种方式。(P64,65)

1、非持久 HTTP连接是指客户机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时,客户机和服务器为每一个请求建立和维护一个TCP连接,同时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分配TCP的缓冲区和变量,当一个请求结束后该连接关闭。

2、在持久连接的情况下,服务器在发送响应报文后保持该TCP连接打开,在相同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后续请求和响应报文可通过相同的连接进行传送。

5 HTTP 响应报文中Date首部行和Last-Modified首部行有什么区别?(P67) Date首部行表示服务器产生并发送响应报文的时间,不是对象创建或最后修改的时间,而是服务器从它的文件系统中检索到该对象、插入到响应报文并发送该响应报文的时间。

(Server首部行和User-agent首部行对应)

Last-Modified首部行表示对象创建或最后修改的时间,对既可能在客户机也可能在网络缓存服务器上的对象缓存来说非常重要。

6 简述HTTP中cookie的工作原理(P68,69) Cookie技术有4个组成部分

1)在HTTP响应报文中的cookie 首部行 2)在HTTP请求报文中的cookie 首部行

3)保持在用户主机中的 cookie 文件并由用户浏览器管理 4)位于Web站点的后端数据库 工作原理: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当请求报文到达服务器时该服务器产生一个唯一识别码,并以此作为索引在它的的后端数据库中产生一个表项。接下来服务器用一个包含Set-cookie:首部行的HTTP响应报文对服务器进行响应,其中Set-cookie:首部行含有识别码。当服务器收到该HTTP响应报文时,它会看到Set-cookie:首部。该客户机在他管理的特定cookie文件中添加一行,其中包含该服务器的主机名和Set-cookie:首部中的识别码。当客户机继续访问服务器时,每发出一个请求,服务器就会从它的cookie文件中获取该客户机的识别码,并放到HTTP请求报文中含有识别码的cookie首部行中。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可以跟踪该客户机在此服务器的活动。一段时间过后,当客户机再次访问该服务器时,客户机在其请求报文中继续使用该Cookie:首部行。

7 WEB缓存有什么好处?缓存怎么证实它的对象是最新的?(P72) 1 减小客户机请求的响应时间 减小机构访问链路的流量

因特网密集安装缓存使得内容提供商能有效地交付内容 2 缓存可以用条件GET方法证实它的对象是最新的。 其方法是: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报文时,服务器向缓存发送被请求对象的响应报文,服务器再将对象对象转发到客户机的同时,也将对象保存在本地缓存器中。一段时间后,另一个客户机通过缓存器请求同一个对象,该对象仍在这个缓存器中。该缓存器通过发送一个GET,执行最新检验,如果If-modified-since:首部行的值同先前服务器发送的响应报文中Last-modified:首部行的值相同。服务器向缓存器发送GET响应报文,告诉缓存对象是最新的未修改。

8请结合HTTP和FTP简述控制信息的“带外”传送和“带内”传送的含义。(P73)

HTTP协议是在传输文件的TCP连接中发送请求和响应首部行的,所以是“带内”传送

FTP使用两个并行的TCP连接来传输文件,一个是控制连接,一个是数据连接。控制连接用于在两个主机之间传输控制信息,数据连接用于实际传输一个文件。FTP使用一个分离的控制连接,所以FTP的控制信息是“带外”的。

9为何DNS不采用集中式的设计,而是采用分布式的设计?(P87) 集中式设计会出现以下问题:

单点故障:如果该DNS服务器崩溃,整个因特网将随之瘫痪! 通信容量:单个DNS服务器不得不处理所有的DNS查询

远距离的集中式数据库:单个DNS服务器不能与所有查询客户机都接近,所以会出现严重的时延

维护困难:单个DNS服务器将不得不为所有的因特网主机保留记录。这不仅将

是这个中央数据库非常庞大,而且它还不得不为解决每个新添加的主机而频繁更新。

所以为了更好的处理上面提到的问题,DNS采用分布式设计。

10 DNS的一种简单设计方式是在因特网上只使用一个DNS服务器,这种集中式设计会有什么问题?

单点故障:如果该DNS服务器崩溃,整个因特网将随之瘫痪! (P87)

通信容量:单个DNS服务器不得不处理所有的DNS查询

远距离的集中式数据库:单个DNS服务器不能与所有查询客户机都接近,所以会出现严重的时延

维护困难:单个DNS服务器将不得不为所有的因特网主机保留记录。这不仅将

是这个中央数据库非常庞大,而且它还不得不为解决每个新添加的主机而频繁更新。

11 DNS提供了一些什么服务?(P85) 1、将主机名转换成到IP地址

2、 主机别名 有着复杂主机名的主机可以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别名,主机别名比主机规范名更容易记。应用程序可以调用DNS来获得主机别名对应的规范主机名以及主机的IP地址

邮件服务器别名 电子邮件应用程序调用DNS,对提供的邮件服务器别名进行解析,以获得该主机的规范主机名极其IP地址

负载分配

对于繁忙的站点,往往一个IP地址集合对应于同一个规范主机名。DNS数据库中存储着这些地址集合,当客户机请求时,服务器用不同顺序的IP地址集合回答

12 DNS怎么实现在冗余的服务器之间进行负载分配的?

繁忙的站点被冗余分布在多台服务器上,每台服务器均运行在不同的端系统上,有着不同的IP地址。对于这些冗余的WEB服务器,一个IP地址集合对应一个规范主机名。DNS数据库中存储着这些IP地址集合。当客户机为映射到这个IP地址集合的名字发送一个DNS请求时,该服务器用包含全部这些地址的报文进行回答,但在每个回答中旋转这些地址排放的顺序。因为客户机通常总是向IP地址排在最前面的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报文,所以DNS就在所有这些冗余的Web服务器之间旋转分配负载。

13学校要注册一个域名scut.edu.cn,那么在edu.cn这个域的权威DNS服务器中需要加进哪两条重要的资源记录?(P89) (scut.edu.cn,dns.scut.edu.cn,NS) (dns.scut.edu.cn,IP,A)

14写出你所知道的P2P文件共享中内容定位的几种方式(P98-101) 集中式索引 查询洪泛 层次覆盖

15简述BT文件分发的下载策略和上载策略(P97)

下载哪些数据块

在任何时刻,每个对等方都具有来自某文件块的子集,且不同的对等方具有不同的文件块子集。

对等方周期性的询问邻近对等方所具有的块列表

并根据该对等方没有的块从他邻居中确定最稀罕的块,并优先请求它们 最稀罕优先:均衡每个块在洪流中的拷贝数量 上传数据的策略: 上传数据给优先邻居

优先邻居:当前能够以最高的速率供给她数据的4个邻居 每10秒重新计算,并可能修改优先邻居

每 30秒随机选择一个对等方,并开始与其进行交换数据块

如果彼此速率足够高,它们会将对方放入其前4位列表中,并继续与对方进行

第三章

? 为什么说运输层网络层服务即依赖又强化网络层服务

运输层只工作在端系统,中间路由器不处理和识别运输层的任何信息 计算机网络可以有多种运输层协议和不同的服务模型

运输层协议所能提供的服务受到底层网络协议的服务模型的限制

在网络层不提供相应服务的情况下,运输层能提供某些服务如可靠和安全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ppt第5页

? 请简述UDP和TCP提供的服务

UDP-“尽力而为”IP的服务的简单扩展,增加了两种最低限度的运输层服务 多路复用、分解(进程间交付) 差错检测 ——ppt第7页 UDP:

1、只做了运输协议能够做的最少工作,“没有不必要的,” 只有“基本要素” 的互联网传输协议

2、除了多路复用、分解和差错检测几乎没有对IP增加别的东西 3、“尽力而为”服务,UDP段可能: 丢包

对应用程序交付失序 4、无连接:

在UDP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无握手

每个UDP段的处理独立于其他段, 段之间没有顺序关系 ——ppt第22页

可靠的、按序的交付 (TCP) 复用/分解

可靠数据传输:通过使用序号、确认和定时器 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 ??——ppt第8页

? 什么是套接字?结合传输层的知识怎么标识一个UDP和TCP套接字? 套接字:从网络向进程传递数据和从进程向网络传递数据的门户(书上语句) 理解:从网络层向运输层或从运输层向网络层传递数据的端口号信息确认 UDP套接字是由一个包含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组成的二元组来标志的; TCP套接字是通过四元组: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来标志的。

? 有那些常用传输层的可靠传输机制?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些机制可以

应用在链路层吗? 书P153~154表

可以,P187总结第三段

? 简述TCP的加倍时间超时机制

P164 TCP的重传机制可能会因网络的拥塞更加严重,加倍时间超时机制,就是当网络拥塞时,将重传的时间加长,调节传输速度,缓解网络拥塞 ? 解释TCP快速重传机制,它有什么好处?

第四章

简述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工作原理(ppt第四章)书228-229也有

答:出数据报: 每个外出的数据报用NAT的 IP地址和新的源端口号代替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等待远程的客户机/路由器的响应,将用NAT的IP地址和新的源端口号作为目的地址

记住(在NAT转换表中)每个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到NAT的IP地址和新的端口号的转换对。

入数据报: 对每个入数据报的地址字段用存储在NAT表中的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替代对应的NAT的IP地址和新的源端口号 。

简述NAT网络地址转换的优缺点(书P229)

答:缺点:1.端口号是用于编址进程的方法,而不是用于编址主机的 2.路由器通常应当处理最多达第三层的协议

3.NAT协议违反了所谓端到端原则,既主机间应相互直接对话。 4.地址短缺应由Ipv6解决。

4.妨碍P2P应用程序,包括P2P文件共享应用和P2P的IP之上话音应用。 5. (百度)在一个具有NAT功能的路由器下的主机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端对端连接,并且不能参与一些因特网协议。一些需要初始化从外部网络建立的TCP连接,和使用无状态协议(比如UDP)的服务将被中断,送来的数据包很难不能到达正确的目的地址。NAT也会使安全协议变的复杂。

优点:使用NAT技术可以使一个机构内的所有用户通过有限的数个(或1个)合法IP地址访问Internet,从而节省了Internet上的合法IP地址;另一方面,通过地址转换,可以隐藏内网上主机的真实IP地址,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百度)

列举至少3种能够解决NAT 穿越问题的办法(百度) 答: (1)使用中转服务器,这种方法要求在公网上 假设一个中转服务器,通信双方分别与服务器建立 TCP连接,通信中的数据均发往服务器,再由服务 器转发。

(2)要求用户更改他们的NAT设备配置,开放

某些特定的端口,以满足通信需求。这种方法同样 不可取,因为这会降低安全性,而且一般用户并没 有权限去更改NAT设备的配置。 (3)NAT设备N 和NAT设

备M 把2个不同的私网连接到公网上的SIP 代理服务器

用于中转HostA 和HostB 之间的SIP 消息, 以协调

NAT穿越中的消息流。在通信之前通信双方通过与公网上的STUN 服

务器的通信, 可以获得某个内网传输层地址经NAT映射后的地址, 然后通过SIP 消息, 经S IP服务器中转, 把映射后的本机传输层地址告诉对方。此时, 通信双方即可向该传输层地址发送UDP消息, 实现不同NAT 内两主机间的直接通信。

在转发一个IP数据报过程中,如果路由器发现该数据报报头中的TTL字段为零,则其应该采用何种处理行为?(百度上有原题)

答:将该数据包丢弃,然后向源IP地址发送ICMP报文。

请简述Traceroute的工作原理(PPT第四章)

答:源向目的地发送一系列UDP段第一个 TTL =1第二个 TTL=2, 等不可能的端口号。当第n个数据报到达第n和路由器:路由器丢弃数据报,并向源发送一个ICMP报文(类型 11, 编码0),报文包括路由器的名字和IP地址。当ICMP报文到达,源计算 RTT,Traceroute执行上述过程3次 停止规则:UDP段最终到达目的地主机

目的地返回ICMP “目的端口不可达”分组 (类型3, 编码3) 当源得到该ICMP, 停止。

简述路由算法的分类,因特网主要有那些选路算法 答:路由算法的分类:

1.根据全局式还是分布式区分: 全局选路算法 分布式选路算法

2.根据算法是静态还是动态来分类: (1)静态选路算法 (2)动态选路算法

3.根据算法是负载敏感还是负载迟钝区分: (1)负载敏感算法 (2)负载迟钝算法

因特网中的选路: 自治系统内部选路(RIP) AS内部选路(OSPF)

自治系统间的选路(BGP)

·简单对比虚电路网络和数据报网络(Ppt 第四章 第12 17 22页) 答:虚电路网络:

(1)在数据流动之前,先建立连接(呼叫),数据传输完成后拆除

(2)每个分组携带VC标识符

(3)在源到目的地路径上的每台路由器都要参与虚电路的建立,每个路由器完全知道经过它的所有虚电路,为每条经过的连接维护维护状态

(4)链路、路由器资源(带宽、缓存)可能分配给VC,转发表会不断更新 (5)内部网络更复杂,保证需求 数据报网络:

(1)在网络层无呼叫建立

(2)路由器功能:没有端到端连接的状态,无网络级“连接”的概念

(3)分组使用目的主机地址转发,在相同源和目的对可能采用不同的路径。 (4)可以互联不同的链路类型网络,便于新的服务应用 ·为什么给一条虚电路在不同的链路上分配不同的虚电路号?而不是使用一个全局的虚电路号(书P205) 答:(1)逐链路代替该号码减少了分组首部的VC字段的长度 (2)(important!)简化了虚电路的建立:当具有多个VC号时,该路径上的每条链路都能选择一个VC号,独立于沿着该路径的其他路径所选的VC号;如果一条路径是固定的VC号,路由器必须处理相当大的报文。 ·为什么IP网络会出现分组乱序的问题,为什么ATM网络可以实现有序分组交付?(Ppt 第四章 第九页 参考..) 答:ip网络是数据报网络,的服务模型是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型,既没有宽带保证,也没有无丢失的保证,有任何可能的顺序处理,并且不能维持定时,所以会出现分组乱序的情况;ATM网络是一种虚电路网络,如CBR,拥有恒定带宽的保证和无丢失的保证,有定时维持,所以可实现有序的分组。 ·数据报网络中地址前缀通常起表达什么含义?为什么在数据报网络中转发数据报的时候使用最长前缀匹配原则?(书P207 第二问…ppt 书 百度上都无…) 答:路由器根据目的地址的前缀,可以与表中的表项进行匹配,匹配的结果是:如果存在匹配,该路由器向通过与该匹配相联系的接口,向相联系的链路转发该分组。

·在网络层,若某个大报文被分段传输,请问接收方根据所接收到的IP数据报的哪些字段把这些小的分块还原为原来的大报文?并请简要描述根据这些字段进行报文组装的过程。(书P218)

答:接受方通过标识、标志和片偏移字段实现小的分块还原成原来的大报文。 (1) 创建一个数据报时,发送主机为该数据报设置源地址,目的地址与标识号。

路由器将一个数据报分片时,形成的每个数据报会附加上原数据报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标识号。这样,目的地从同一发送主机收到一系列报文时,检查标识号确定哪些数据报文是同一较大报文分段形成

(2) 为了让目的主机确定收到最后一个报文片段,最后一个片的标志被标为

0,所有其他的标志被标成1

(3) 为了让目的主机确定一个片是否丢失,用偏移字段指定片应放在初始Ip

报文的那个位置。

·CIDR编址相对分类编址有什么好处?(书 P224) 答: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路由器转发表的长度。CIDR编址方法,其形式为a.b.c.d/x,地址的最高x部分比特构成IP地址的网络部分,常称为该地址的前缀;而一个组织通常分配一块连续的地址,即具有相同地址前缀的一段地址;组织外部的路由器转发数据时仅仅需要考虑IP地址的前缀部分的x比特,在组织内部路由器转发分组的时候才需要考虑剩下的比特。

另一方面,更加灵活高效。因为分类编址方法,被限制长度必须为8,16,24比特,在支持迅速增加的具有小、中规模子网组织数量上有问题,C类子网仅容纳254台,B类子网可以容纳65534台,处理非常不灵活,容易导致浪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s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