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06 20: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下列病毒中,通过神经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是____________.

A.巨细胞病毒B.EB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狂犬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可通过血流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是:____________.

A.鼻病毒B.流感病毒C.麻疹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单纯疱疹病毒 3.在下列病毒中,不通过垂直传播的是____________.

A.乙型肝炎病毒B.EB病毒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流感病毒 4.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A.阻止病毒基因的表达B.阻止病毒吸附细胞C.阻止病毒脱壳和穿入 D.阻止病毒的生物合成E.阻上病毒的释放

5.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____________. A.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B.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

C.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细胞损伤D.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 E.病毒的酶抑制细胞的代谢

6.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____________.

A.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谢B.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 C.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D.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 E.病毒感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7.包膜病毒的感染一般不直接导致细胞:____________. A.膜抗原性改变B.转化C.融合D.裂解E.出现包涵体 8.I型干扰素是:____________.

A.活化T细胞释放的杀病毒蛋白B.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C.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糖蛋白D.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脂蛋白 E.抗病毒的化学疗剂

9.于扰索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

A.诱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B.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C.直接抑制病毒的释放 D.阻碍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E.与病毒结合,阻止其脱壳 10.干扰素的生物活性中不包括:____________.

A.抗毒素B.抗病毒C.抗肿瘤D.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E.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11.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中不包括:____________.

A.间接灭活病毒B.选择性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C.种属特异性 D.高活性E.只能针对某种病毒,作用有特异性

12.灭活下列病毒所需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A.流感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D.麻疹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 13.关于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____________. A.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B.60C30分钟能杀死所有病毒

C.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耐受反复冻融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 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

14.病毒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____________. A.抗原性B.感染性C.血凝特性D.诱生于扰素的能力E.融合细胞特性 15.病毒凝集红细胞(血凝试验)的机制是:____________.

A.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凝素抗体结合B.红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表面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D.病毒与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1

E.红细胞上的血凝素与病毒结合

16.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递送要求是:____________. A.孵箱保存B.室温保存C.加入防腐剂D.冷藏速送 E.加入含抗生素和蛋白的运辅培养基中冷冻速送

17.可从粪便标本中分离的一组病毒是;____________.

A.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B.狂犬病毒、轮状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 D.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E.EB病毒、埃可病毒 18.检查包涵体可作为:____________.

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标志之一B.衡量病毒毒力强弱的标准C.诊断乙型脑炎病毒感染 D.鉴定病毒的特异性依据E.测定病毒数量的指标 19.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____________.

A.细胞圆缩、脱落B.细胞融合C.形成包涵体D.干扰现象E.细胞裂解 20.判断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是否生长应选:____________.

A.红细胞吸附试验B.血凝试验C.血凝抑制试验D.间接血凝试验E.补体结合试验 21.用于估计病毒感染性强弱和数量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

A.蚀斑形成试验B.TCIDS0或ID50测定 C.ELLSA D.PCR E.EIA 22.可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理化因素是:____________. A.紫外线B.甲醇C.甲醛D.乙醇E.乙醛

23.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A.使用抗毒素B.使用抗病毒化学疗剂C.使用中草药D.使用疫苗E.使用抗菌药物 24.脊髓灰质炎病毒糖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____________.

A.血清LGG、IGM B.血清LGG、肠黏膜局部SIGA C.血清LGG、咽部黏膜局部SIGA D.血清IGA和LGG E.肠黏膜局部SIGA

25.下述药物中,对治疗病毒感染无效果的是:____________. A.干扰素B.抗生索C.聚肌苷酸D.黄连、黄芩E.三氮唑核苷 26.接~R活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种类主要是____________. A.IgG、SIgA B.IgD C.IgE D.IgG E.IEM 27.灭活疫苗的缺点不包括:____________. A.需多次注射B.免疫维持时间短C.疫苗成本高

D.诱导细胞免疫反应差E.可发生干扰现象降低免疫效果 28.我国目前应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属于:____________.

A.减毒活疫苗B.灭活疫苗C.亚单位疫苗D.多价疫苗E.基因重组疫苗 1.D 2.C 3.E 4.B 5.C 6.B 7.D 8.C 9.A 10.A

11.E 12.B 13.A 14.B 15.B 16.E 17.C 18.A 19.D 20.B 21.B 22.C 23.D 24.B 25.B 26.D 27.E 28.E

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一、名词解释 1. 黄病毒属

2. 自然疫源性疾病 3. 出血热病毒 4. 汉坦病毒 二、填空

1. 在我国,主要的黄病毒成员有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

2

2. 黄病毒常见的传播媒介有 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等。 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为_______ ,核酸类型为_______ 。

4.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为 _______包膜病毒,对脂溶剂 _______,对酸_______ 。 5. 乙型脑炎病毒亦称 _______,其传播媒介是_______ ,作为传染源的动物主要是_______ 。 6. 乙脑病毒的血清型有 _______种,其抗原性 _______,病后可获得_______ 。

7. 乙脑病毒的结构蛋白有 3 种: C 、 M 和 E ,其中组成血凝素的是_______蛋白,可吸附敏感细胞受体的是_______蛋白。

8.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_______ 或 _______感染,脑组织的感染多与机体_______ 结构功能不完善有关。 9.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 _______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 _______抗原性交叉。

10. 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_______ ,感染后临床上分为_______ 和_______ 两个类型。 11. 森林脑炎病毒又名_______ 病毒,其传播媒介为_______ ,病后可获得_______ 免疫力。 12. 在我国已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13. 汉坦病毒感染人体引起 _______,其动物宿主和传染源主要是_______。

14. 汉坦病毒可通过感染动物的_______ 、_______ 或_______ 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周围环境。

15. 人或动物感染汉坦病毒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

16.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_______ 和_______ ;病后可获得_______ 。 三、选择题 【 A 型题】

1. 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A. 森林脑炎病毒 B. 东方马脑炎病毒 C. 西部马脑炎病毒 D.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E. 日本脑炎病毒 2. 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 蚊 B. 蜱 C. 白蛉 D. 幼猪 E. 鼠 3. 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蚊子是:

A. 传染源 B. 中间宿主 C. 储存宿主D. 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E. 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4. 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幼猪是:

A. 传染源B. 中间宿主C. 传染源和扩散宿主D. 储存宿主 E. 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5. 不需要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 鼠疫杆菌 B.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 普氏立克次体D. 钩端螺旋体 E. 登革病毒 6. 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临床症状或表现是:

A. 隐性感染 B. 轻型感染 C. 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D.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E. 出血热 7. 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结构蛋白是:

A.M 蛋白 B.C 蛋白 C.E 蛋白 D.P 蛋白 E.L 蛋白 8. 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 库蚊 B. 按蚊 C. 伊蚊 D. 蚤或虱 E. 硬蜱 9. 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A. 库蚊 B. 按蚊 C. 伊蚊 D. 蜱 E. 以上都不是 10. 登革病毒的血清型数目有:

A.1 个B.2 个 C.3 个D.4 个 E.5 个 11. 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有: A. 蚊 B. 蜱 C. 蚤 D. 白蛉 E. 虱

3

12. 森林脑炎的病原体是:

A. 日本脑炎病毒 B. 登革病毒 C. 东方马脑炎病毒 D. 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 E. 西方马脑炎病毒 13. 临床上常用于诊断乙型脑炎的方法是:

A. 脑脊液中分离病毒 B. 测定补体结合抗体 C. 测定中和抗体 D. 测定体内特异性 IgM 抗体 E. 测定病毒核酸 14. 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是:

A. 合成疫苗 B. 减毒活疫苗 C. 基因工程疫苗D. 亚单位疫苗 E. 灭活疫苗 15. 黄病毒最易感的动物是:

A. 乳鼠 B. 家兔 C. 黑猩猩 D. 恒河猴 E. 幼猪 16. 汉坦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 单片段单负链 DNA B. 多片段单负链 RNA C. 单片段单正链 RNA D. 多片段单正链 RNA E. 双链 DNA 17. 汉坦病毒的 RNA 分为几个片段? A.2 B.3 C.4 D.5 E.6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 登革病毒 B. 汉坦病毒 C. 新疆出血热病毒D. 埃博拉病毒 E. 刚果出血热病毒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与哪种动物有关? A. 鼠 B. 猫 C. 狗 D. 猪 E. 牛

20. 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重要的有效措施是:

A. 灭鼠 B. 灭蚤 C. 灭蚊 D. 防蜱叮咬 E. 使用特异性疫苗 21. 汉坦病毒首先分离于:

A. 韩国黑线姬鼠肺组织 B. 韩国病人肺组织 C. 新生乳鼠 D. 新疆出血热病人血液 E. 日本死者的脑组织 22. 关于汉坦病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是无包膜的 RNA 病毒 B. 主要以蜱为传播媒介 C. 不凝集鹅红细胞 D. 对酸的抵抗力强 E. 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出 23. 新疆出血热的传播媒介是:

A. 蚊 B. 蚤或虱 C. 鼠 D. 蜱 E. 白蛉

24. 新疆出血热病毒与汉坦病毒的相同点是:

A. 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B. 抗原性 C. 传播方式D. 致病性 E. 以上都不是 25. 目前对下列哪种病毒尚无特异疫苗?

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脑病毒 C. 登革病毒D. 汉坦病毒 E. 新疆出血热病毒 【 B 型题】

A. 传染源 B. 储存宿主 C. 扩散宿主D. 传播媒介 E. 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 1. 病人是乙脑病毒的 2. 蚊是登革病毒的

3. 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的 4.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

A. 库蚊 B. 伊蚊C. 蜱 D. 幼猪 E. 恙螨 5. 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及长期储存宿主是 6. 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7. 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据储存宿主是

A.M 蛋白 B.C 蛋白 C.E 蛋白 D.P 蛋白 E.F 蛋白

4

8. 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是 9. 乙脑病毒衣壳蛋白是

10. 位元于乙脑病毒包膜内面的蛋白是 11. 副粘病毒与与感染有关的蛋白是 A. 蚊 B. 蜱 C. 兔 D. 鼠 E. 幼猪 12. 汉坦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13. 新疆出血热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14. 登革出血热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是

A. 基因组长片段 B. 基因组中片段 C. 基因组短片段 D. 基因组 A 片段 E. 基因组 B 片段 15. 汉坦病毒 RNA 多聚酶的基因位于 16. 汉坦病毒糖蛋白的基因位元于 17. 汉坦病毒核蛋白的基因位元于 【 X 型题】

1. 黄病毒的共同特点为:

A. 属于小 RNA 病毒科B. 有包膜和血凝素C. 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D. 蚊、蜱等为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E. 所致疾病多较严重 2. 通过病毒血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有:

A. 狂犬病病毒 B.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 登革病毒D. 汉坦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3. 关于乙型脑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病毒分离较容易B. 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为 IgG ,且特异性高

C. 抗体捕获的 ELISA ,可测 IgM 用于早期诊断D. 补体结合试验可测特异性 IgM E. 中和试验用于病毒鉴定和血清流行病学检出 4. 关于黄病毒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所致疾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B. 对脂溶剂敏感C. 其流行存在地区性和季节性 D. 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E. 均已研制出有效疫苗 5. 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特点有:

A. 大多数为隐性感染 B. 病毒经感觉神经进入大脑 C. 全身症状明显 D. 病后免疫力持久 E. 隐性感染无免疫力

6. 关于乙型脑炎病毒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抗原性稳定,很少变异B. 病毒在 pH6.0~6.5 范围能凝集雏鸡、颌和鹅的红细胞

C. 隐性感染率高,病死率也高D. 流行高峰与蚊密度高峰相一致 E.动物感染后很少发病 7. 分离乙脑病毒可采用的标本是:

A. 血液 B. 粪便 C. 尿液 D. 死者脑组织 E. 咽漱液 8. 森林脑炎的传播途径有:

A. 蚊虫叮咬 B. 蜱叮咬 C. 胃肠道 D. 性接触 E. 呼吸道 9. 关于登革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B. 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小 C. 分为 4 个血清型D. 人和猴为其储存宿主E. 病后免疫力牢固 10. 乙脑病毒与森林脑炎病毒的相似之处是:

A. 形态结构 B. 培养特性 C. 抵抗力 D. 疾病类型 E. 流行范围 11.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

A. 传染源 B. 中间宿主 C. 传播媒介 D. 储存宿主 E. 扩散宿主 12. 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有:

5

A. 日本脑炎病毒 B. 单纯疱疹病毒 C. 脊髓灰质炎病毒D. 登革病毒 E. 新疆出血热病毒 13. 目前可特异性预防的疾病有:

A. 流行性乙型脑炎 B. 乙型肝炎 C. 森林脑炎D. 登革热 E. 丙型肝炎 四、问答题

1. 简述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共同特征。

2. 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黄病毒属:是指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因为它们通过吸血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传播,故过去曾称为虫媒病毒。在我国主要的黄病毒成员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

2.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微生物除感染人外,尚存在于动物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体内及自然疫源地。易感者进入自然疫源地后可受到感染而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地方性、季节性特点,其发病与动物宿主、传播媒介的存在与活动有关。 3.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称为出血热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多种不同的病毒,在我国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 4. 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 RNA ,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 14 个型别,在我国流行的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 二、填空题

1. 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2. 蚊 蜱 白蛉等 3. 球形 单股正链 RNA 4. 有 敏感 敏感 5. 日本脑炎病毒 库蚊 幼猪6. 一 稳定 持久免疫力 7.E E 8. 隐性 轻型 血 - 脑屏障9. 四 有

10. 伊蚊 普通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 登革休克综合征11. 苏联春夏型脑炎 蜱 持久 12.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13.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鼠

14. 唾液 尿液 粪便15. 皮肤伤口 呼吸道 消化道16. 出血 肾脏损害 持久免疫力 三、选择题 【 A 型题】

1.E 2.A 3.D 4.C 5.D 6.C 7.C 8.A 9.C 10.D 11.B 12.D 13.D 14.E 15.A 16.B 17.B 18.B 19.A 20.A 21.A 22.E 23.D 24.A 25.C 【 B 型题】

1.A 2.D 3.C 4.E 5.A 6.B 7.C 8.C 9.B 10.A 11.E 12.D 13.B 14.A 15.A 16.B 17.C 【 X 型题】

1.BCDE 2.BE 3.CE 4.ABCD 5.ACD 6.ABCDE 7.AD 8.AC 9.ABCD 10.ABCD 11.CD 12.ABC 13.ABC 14.ABCD 15.ABE 16.AC 17.BD 18.ABCDE 19.CDE 20.ABCDE 21.ABCD 22.BCDE 23.ABCDE 四、问答题

1. 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共同特征为:

(1) 病毒呈小球状,直径多为 40~70nm ,有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组成的刺突,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核心为单股正链 RNA ;

(2) 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但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基因结构、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的合成机制所有不同;

(3) 病毒对热、脂溶剂和去氧胆酸钠敏感,在 pH3~5 条件下不稳定;

6

(4). 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人、家畜、野生动物及鸟类等受其叮咬后可获得感染。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在我国,三带喙库蚊不仅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家畜、家禽,尤其是幼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少数人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中和抗体约在病后 1 周出现,可维持数年至终生。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接种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是当前保护易感者的主要手段。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特点:

(1)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鼠类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病毒可随感染鼠的唾液、尿和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2)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与感染鼠的血液及其排泄物接触而感染。病毒随污染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螨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毒。 (3) 感染类型:以显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少见且无牢固免疫力。 (4) 临床特点:发病急骤,主要症状为高热、皮下出血和肾脏损害。

(5)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损伤,尤其是 III 型超敏反应参与致病过程。 二、填空

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为_______ ,核酸类型为_______ 。 5. 乙型脑炎病毒亦称 _______,其传播媒介是_______ ,作为传染源的动物主要是_______ 。 6. 乙脑病毒的血清型有 _______种,其抗原性 _______,病后可获得_______ 。

8.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_______ 或 _______感染,脑组织的感染多与机体_______ 结构功能不完善有关。 9.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 _______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 _______抗原性交叉。

10. 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_______ ,感染后临床上分为_______ 和_______ 两个类型。 11. 森林脑炎病毒又名_______ 病毒,其传播媒介为_______ ,病后可获得_______ 免疫力。 答案

3. 球形 单股正链 RNA 5. 日本脑炎病毒 库蚊 幼猪6. 一 稳定 持久免疫力 8. 隐性 轻型 血 - 脑屏障9. 四 有

10. 伊蚊 普通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 登革休克综合征11. 苏联春夏型脑炎 蜱 持久 三、选择题 【 A 型题】

1. 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A. 森林脑炎病毒 B. 东方马脑炎病毒 C. 西部马脑炎病毒 D.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E. 日本脑炎病毒 2. 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 蚊 B. 蜱 C. 白蛉 D. 幼猪 E. 鼠 3. 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蚊子是:

A. 传染源 B. 中间宿主 C. 储存宿主D. 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E. 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4. 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幼猪是:

A. 传染源 B. 中间宿主 C. 传染源和扩散宿主D. 储存宿主 E. 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5. 不需要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 鼠疫杆菌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C. 普氏立克次体 D. 钩端螺旋体 E. 登革病毒 1.E 2.A 3.D 4.C 5.D

7

6. 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临床症状或表现是:

A. 隐性感染 B. 轻型感染 C. 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D.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E. 出血热 7. 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结构蛋白是:

A.M 蛋白B.C 蛋白 C.E 蛋白 D.P 蛋白 E.L 蛋白 8. 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 库蚊 B. 按蚊 C. 伊蚊D. 蚤或虱 E. 硬蜱 9. 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A. 库蚊 B. 按蚊 C. 伊蚊 D. 蜱 E. 以上都不是 10. 登革病毒的血清型数目有:

A.1 个B.2 个C.3 个 D.4 个 E.5 个 6.C 7.C 8.A 9.C 10.D

11. 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有: A. 蚊 B. 蜱 C. 蚤 D. 白蛉 E. 虱 12. 森林脑炎的病原体是:

A. 日本脑炎病毒 B. 登革病毒C. 东方马脑炎病毒 D. 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 E. 西方马脑炎病毒 13. 临床上常用于诊断乙型脑炎的方法是:

A. 脑脊液中分离病毒 B. 测定补体结合抗体 C. 测定中和抗体 D. 测定体内特异性 IgM 抗体 E. 测定病毒核酸 14. 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是:

A. 合成疫苗 B. 减毒活疫苗 C. 基因工程疫苗D. 亚单位疫苗E. 灭活疫苗 11.B 12.D 13.D 14.E 四、问答题

2. 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在我国,三带喙库蚊不仅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家畜、家禽,尤其是幼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少数人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中和抗体约在病后 1 周出现,可维持数年至终生。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接种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是当前保护易感者的主要手段。

第1、2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2.微生物学 4.代时 5.细胞壁 7.脂多糖 8.质粒 10.鞭毛 11.菌毛 13.细菌L型 14.磷壁酸 16.专性需氧菌 17.热原质 19.抗生素 20.兼性厌氧菌 二、填空题

1.医学微生物包括、和三大部分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共六类微生物。

8

3.医学微生物学

6.肽聚糖或粘肽 9.荚膜 12.芽胞 15.细菌素 18.专性厌氧菌 21.菌落

3.病毒必须在内才能增殖,为型微生物。 4.正常菌群对人体具有、、和等作用. 5.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和。

7.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和两种,其中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8.细菌的菌毛有和两种,前者与有关,后者具有作用。

9.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菌,被染成红色的是菌。 1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和。

1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包括、和3种成分。 1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构成。

1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和构成。

14.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加热溶化经冷却凝固后即成;当加入时,即成半固体培养基。

1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 16.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

17.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和。

18.SS琼脂培养基含有胆盐、枸橼酸、煌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和的生长,常用于的分离和培养。

19.细菌色素分为和两种。

20.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

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适宜的、合适的酸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22.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最适温度为,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

23.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和

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期。 24.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 三.单项型选择题

1. 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个体微小;B.分布广泛; C.种类繁多; D.可无致病性;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

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 D.细菌; E.立克次体 3. 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

A.螺旋体B.放线菌; C.真菌;D.细菌;E.立克次体 4. 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体形小于1mm的生物;B.单细胞的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E.以上均是错误的

5.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 ) A.核蛋白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膜;E细胞壁 6.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

A.鞭毛;B.菌毛;C.纤毛;D荚膜;E轴丝 7.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

A.外膜;B.核膜;C.线粒体膜;D.荚膜;E.细胞膜 8.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

9

A.抗吞噬作用; B.产生毒素; C.耐热性; D.粘附于感染部位; E.侵袭力 9.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

A.mRNA.; B.核蛋白体; C.质粒; D.异染颗粒; E.性菌毛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 A.菌毛; B.荚膜; C.中介体; D.胞浆膜; E.鞭毛 11.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

A.革兰氏阴性菌;B.真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12.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核质 E.细胞壁 1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 A. 肽聚糖; B.蛋白质; C.鞭毛; D.核酸; E.脂多糖 14.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 )

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中介体; D.线粒体; E.核蛋白体 15.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结构是( )

A.中介体; B.细胞膜; C.异染颗粒; D.芽胞; E.荚膜 16.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聚糖骨架; B.四肽侧链; C.五肽交联桥; D.β-1,4糖苷键 E.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 17.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 ) A.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E.破坏细胞膜 18.有关G+菌细胞壁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成分是粘肽; B.含有磷壁酸; C.对青霉素敏感; B. D.含有大量脂多糖;E.易被溶菌酶裂解 19.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 ) A. 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B.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C.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20.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 A. 细胞壁 B.芽胞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 21.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 )

A.粘肽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E.外膜 2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

A.粘肽 B.脂蛋白 C.外膜 D.脂多糖 E.以上均不是 23.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胞 E.细胞质 24.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 A. 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E.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2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 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 ; E.可自行丢失

26.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 ) A. .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B.为双股DNA.; 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

10

A.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B.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9.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A. 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 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 C. 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 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10.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一项是()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

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立即保持低温和干燥. 四.问答题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

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4.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1%蛋白胨和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固体培养基、0.3-0.5%--半固体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

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二、填空题答案

1.标本的采集时间,采取方法。 2.中和试验。

3.急性期和恢复期。高4倍或4倍以上。 4.脑脊髓液,血,出血瘀斑渗出液。 5.选择,鉴别

6.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 7.肥达氏反应和外斐反应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C 7.A 8.B 9.D 10.E 四、问答题答案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项目 输入物质 产生免疫力时间 免疫力维持时间

人工主动免疫 抗原

慢(2~3周) 数月至数年

16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淋巴细胞 快(输注即生效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

对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标本,在其采集和送检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

(2)根据疾病特点,适时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采取局部标本处,不应使用消毒剂。 (3)采集标本原则上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对已使用过抗菌药物患者的标本,应注明药物

种类。

(4)标本必须新鲜,采取后尽快送检。除某些细菌(如脑膜炎球菌)在送检中要注意保温外,

大多数标本可冷藏保存送检。

(5)在检材容器上贴上标签,并在化验单上填好检验目的、标本种类和临床诊断等内容,以

供检测时参考。

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1)基础培养基:含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如肉浸液培养基,琼脂培养

基。

(2)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3)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

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

4.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1) 原理:

+

①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②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

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

+

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

(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 (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2.灭菌 3.防腐 4.无菌 5.无菌操作 6.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 二、填空题

1.化学消毒剂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机理是,和。 2.干热灭菌法包括,,。

3.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和。 4.常用的湿热灭菌法包括,,、和。 5.紫外线杀菌机理是,导致细菌和。

6.环境中的有机物对细菌有作用,其可与消毒剂发生反应,使消毒剂的杀菌力 7.普通琼脂培养基灭菌可采用法。

17

8.手术室空气消毒常采用法。

9.用于新生儿滴眼,预防淋球菌感染常用的消毒剂是

10.葡萄球菌对其敏感,常用于浅表创伤消毒的消毒剂是。

11.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有效。对芽胞需要提高消毒剂的和方可奏效。 12.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和等。 13.常用于消毒饮水和游泳池的消毒剂是和。 14.生石灰可用于和的消毒。 15.酚类消毒剂包括和。 三、单选题

1.关于紫外线杀菌不正确的是

A.紫外线杀菌与波长有关;B.紫外线损伤细菌D.NA.构型

C.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害;D.紫外线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 E.一般用紫外线灯做紫外线的杀菌处理 2.关于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正确的是

A.灭菌效果最可靠,应用最广;B.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

C.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D.通常压力为2.05kg/C.m2 E.通常温度为121.3℃ 3.对普通培养基的灭菌,宜采用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流通蒸汽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间歇灭菌法 4.关于乙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浓度在70~75%时消毒效果好B.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定期调整浓度 C.经常用于皮肤消毒D.用于体温计浸泡消毒E.用于粘膜及创伤的消毒 5.欲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宜选用

A.间歇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紫外线照射法 6.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

A.紫外线照射 B.干烤灭菌法 C.间歇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 7.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流通蒸汽法 C.间歇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煮沸法 8.酒精消毒最适宜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0% E.30% 9.关于紫外线,下述哪项不正确

A.能干扰D.NA.合成B.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C.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 D.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E.穿透力强 10.关于消毒剂作用原理是

A.使菌体蛋白变性B.使菌体蛋白凝固C.使菌体酶失去活性 D.破坏细菌细胞膜 E.以上均正确 1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B.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C.破坏D.NA.构型 D.影响细胞膜通透性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 12.血清,抗毒素等可用下列哪种方法除菌

A.加热56℃30min B.紫外线照射 C.滤菌器过滤 D.高压蒸汽灭菌 E.巴氏消毒法 13.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B.芽胞被完全消灭C.鞭毛蛋白变性D.菌体D.NA.变性 E.以上都不是 14.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 )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 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18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E. 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15.关于正常菌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可产生碱性物质拮抗其他细菌;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16.关于菌群失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菌群失调进一步发展,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可称为菌群失调症; B.菌群失调症又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

C.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正常菌群成员的耐药性,从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D.可使用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E.内分泌紊乱也会引起菌群失调症; 17.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 )

A.玻璃器皿;B.移液器头;C.滤菌器;D.手术刀、剪;E.橡皮手套 18.关于煮沸消毒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B.可用于一般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的消毒; C.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到105℃;D.常用于食具消毒; E. 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

19.杀灭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 A.灭菌;B.防腐;C.无菌操作;D.消毒;E.无菌 20.新洁尔灭用于皮肤表面消毒的常用浓度是( ) A.0.01~0.05%;B.0.05~0.1%;C.1~5%;D.10%;E.2% 四、问答题

1.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4.什么是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如何?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2.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要求比消毒高。

3.防腐:防止、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4.无菌:指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

5.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医疗中的手术、介入治疗等。 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二、填空题答案

1.破坏菌体蛋白,抑制或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2.烧灼法,干烤法,焚烧法。3.牛奶和酒类。

4.煮沸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间歇灭菌法,流通蒸气消毒法。 5.干扰细菌D.NA.合成,变异和死亡。6.保护,减弱7. 高压蒸气灭菌法。 8. 紫外线消毒。9.硝酸银10.龙胆紫。11.繁殖体,浓度,作用时间。

12.浓度和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环境中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消毒剂之间的拮抗。

19

13.氯,漂白粉14.排泄物,地面15.石炭酸,来苏儿 三、单选题答案

1.C. 2.D. 3.D. 4.E. 5.A. 6.E. 7.A. 8.C. 9.E. 10.E. 11.C 12.C13.B14.E 15.A 16.E 17.A 18.E 19.D 20.B 四、问答题

1.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但应

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时杀菌的效果最强,而其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面的蛋白迅速凝固,使酒精无法渗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

(2)温度和酸碱度:通常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与酸碱

度有关。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最适酸碱度,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另外,细菌在适宜的酸碱度抵抗力较强,如果偏离其最适的酸碱度,细菌就很容易被杀死。

(3)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

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就越长。所以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

(4)环境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质。细菌也

经常与血液、痰液和脓液等有机物混合在一起。这些混杂物可和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原理:使细菌菌体蛋白质凝固和变性;使细菌核酸降解;使细菌的胞浆膜损伤。 类别:

(1)煮沸法:煮沸1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若需杀死芽孢,应延长时间至1-3小时。可

用于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的消毒。

(2)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通常10-15分钟可杀死细菌

的繁殖体,但不保证杀死芽孢。 (1) 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能够杀死细菌所有的繁殖体和芽孢,主

要用于不耐热的物质,如某些营养培养基的灭菌。 (2)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通常压力为

2

1.05kg/cm,温度为121.3℃,持续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等。 (3) 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8.8℃30分钟或者71.7℃15-30秒,可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

和杂技菌,而不破坏物品的质量。如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1)防御外来致病菌:如组成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

粘附。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谢产物,造成肠内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及吸收。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

酸等。

(3)免疫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来刺

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4)抗肿瘤作用:能产生一些酶类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质;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

作为抗原或免疫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4.什么是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如何?

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员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

20

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出现了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称之为菌群失调症。机制有: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看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

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

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第4、5章 噬菌体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转化 2. 转导 3. 溶原性转换 4. 接合 5. 噬菌体 6. F、F菌、F质粒

7.质粒 8.普遍性转导 9.局限性转导 10.耐药突变 11.突变 二、填空题

1.当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时,该噬菌体称为,该细菌称为. 2.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相互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和. 3.细菌基因的转移方式包括转化、、和。

4.几种质粒可共存于一个细菌中,表明这些质粒间有。有些质粒不能共存,称。 5.卡介苗是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可用于预防。 6.L型细菌是指细菌,培养应用培养基。 7.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 8.有F质粒的细菌能产生。 9.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 10.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是。

11.可传递接合性R质粒的基因由和组成。 1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毒力,其菌落形态是型。 三.选择题

1.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淋巴细胞 B.真菌细胞 C.细菌细胞 D.螺旋体细胞 E.衣原体细胞 2.下列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大肠杆菌 3.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因为其基因发生了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突变 E.溶原性转换 4.下列哪项不是噬菌体的特性

A.个体微小;B.具备细胞结构;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D.专性细胞内寄生;E.以复制方式增殖; 5.前噬菌体是指

A.以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B.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

C.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 D.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E.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6.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B.质粒是细菌必需结构;C.质粒不是细菌必需结构;D.质粒是双股环状DNA.; 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菌体内; 7.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B.耐药传递因子和F质粒的功能相似; C.R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 E.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 8.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

21

A.接合;B.转导C.转化D.突变E.溶原性转换; 9.转化过程中受体菌摄取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

A.胞饮;B.通过性菌毛C.通过噬菌体D.细胞融合E.直接摄取 10.突变使细菌遗传物质发生下列那种改变()

A.质粒丢失;B.溶原性转换C.基因重组D.核苷酸序列改变E.以上均是 1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

A.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B.不需供体菌C.不需受体菌.D.需噬菌体E.需质粒; 12.L型细菌的特征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青霉素不敏感;B.抗原性改变;C.呈多形性; D.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E.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13.H-O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C.形态变异;D.鞭毛变异;E.耐药性变异; 14.在细菌之间直接传递DNA是通过()

A.鞭毛;B.普通菌毛;C.性菌毛;D.中介体;E.核糖体;

15.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局的过程,称为() A.转化;B.转导;C.突变;D.接合;E.溶原性转换; 四、问答题

1.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是什么?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机制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 3.举例说明细菌变异的类型。

第4,5章 噬菌体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3.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噬菌体:是指一类侵袭细菌、放线菌、螺旋体和真菌的病毒。 +-6.F菌、F菌、F质粒: -+

(1)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

(2)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3)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

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具有遗传功能的闭合环型DNA,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菌性状有关,如R、F和毒力质粒。

8.普遍性转导:供体局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9.局限性转导:有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电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电的基因转入受体菌。 10.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 11.突变: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二、填空题

1.温和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

22

3.转导和接合溶原性转换。4.相容性,不相容性 1. 牛型结核杆菌,结核病

2.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高渗培养基。7.温和噬菌体。8.性菌毛。 9.形态和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10.质粒 11.耐药性决定因子和耐药性传递因子。12.强,光滑型 三.选择题答案

1.A2.B 3. E4.B5.A6.B 7.D 8.A 9.E 10.D 11.D 12.E 13.D 14.C 15.D 四、问答题答案

1.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是什么? (1)细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减毒株制备疫苗、从无毒株转变为有毒株制备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为人类利用和服务。

(2)微生物抗原变异的医学意义。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鉴别细菌、探讨细菌的规律。 (3)细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减毒株制备疫苗、从无毒株转变为有毒株制备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为人类利用和服务。

(4)微生物抗原变异的医学意义。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鉴别细菌、探讨细菌的规律。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机制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 (1)机制:质粒中的耐药基因和细菌的基因突变。

(2)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措施: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有效抗菌素,足量、合理、协同使用抗菌药物。

3.举例说明细菌变异的类型

(1)形态和结构变异:如H-O变异,是细菌从有鞭毛到无鞭毛的突变,例如变形杆菌。 (2)菌落变异:如S-R变异,是细菌从光滑型到粗糙型的突变,多发生在肠道杆菌。 (3)毒力变异:可表现为毒力的增强或减弱。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杆菌培养230代,获

得的减毒株。 (4)耐药性变异:原来对某种抗菌物质敏感的细菌,可变异为对该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菌株,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株。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感染 2.侵袭力3.毒血症4.败血症 5.带菌者 6.内毒素 7.外毒素 8.菌血症

9.脓毒血症 10.类毒素11.菌群失调12.条件致病菌13.致病菌14.细菌毒力15.侵袭力16.医院内源性感染 17.医院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19.医源性感染 20.非特异性免疫

二.填空题

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 4.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 和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7.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 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23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和.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与吞噬两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等

20.定居于人和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和。 三.单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 B.菌毛 C.异染颗粒 D.脂多糖 E.磷壁酸 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A.毒素 B.血浆凝固酶 C.热原质 D.细菌素 E.透明质酸酶 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 B.普通菌毛 C.荚膜 D.性菌毛 E.芽胞 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M蛋白 C.膜磷壁酸 D.壁磷壁酸 E.SPA 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C.M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A.H抗原 B.肽聚糖 C.O抗原 D.荚膜多糖 E.脂多糖 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脂质A E.脂蛋白 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食物中毒 B.发热 C.休克 D.DIC E.白细胞反应 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2.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耐热 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肉毒梭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脑膜炎奈氏菌 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24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杆菌 C.肉毒梭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肠炎沙门菌 16.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B+C 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19.带菌者是指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 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 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 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23.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24.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5.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合成

26.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A.毒血症;B.脓毒血症;C.病毒血症;D.败血症;E.菌血症 四.问答题

1.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2. 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 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4.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25

色,边缘不清 3. 链道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

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1)产生金黄色色素 (2)有溶血性

(3)产生血浆凝固酶及发酵甘露醇

4.简述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1)致病物质:脂磷壁酸、M蛋白、侵袭性酶(链道酶、链激酶)、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

毒素。

(2)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几急性肾小

球肾炎)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Vi抗原 2.肥达反应 3.S-R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 二.填空题

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无芽胞杆菌, 随排出体外。 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 .

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 ,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 ,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试验 .

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抗原、抗原和荚膜(K)抗原 . 5.肠道杆菌H抗原为鞭毛蛋白 ,不耐热,℃24h才被破坏 ,min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变异 .

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 ,血循环中白细胞数 . 7.Vi抗原与有关 ,含Vi抗原的菌株比Vi抗原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 . 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志贺菌呈乳糖 .

9.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 10.IMViC试验是指 、 、 、 . 11.肠道杆菌抗原主要有、和 .

12.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 ,但当侵犯组织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引起肠内感染的大肠杆菌主要有、、、 .

13.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 . 14.伤寒杆菌免疫以为主 .肠热症后可获得.

15.疑似肠热症病人做病原体分离培养采取标本时 ,发病1~2周取 ,2~3周可采取 、 或 . 16.志贺菌属的细菌通常称为 ,是引起的病原菌 .按生化反应不同分为、、、四群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 、 ,某些菌株还可产生毒性很强的 . 17.分离肠道杆菌一般选用 、培养基 . 三.单选题

1.关于肠道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肠道杆菌都为Gˉ杆菌;

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2.肠道杆菌不具有的一种抗原是

A.M抗原; B.H抗原; C.O抗原; D.K抗原; E.Vi抗原 3.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31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排列变异; E.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变异 4.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肠道菌常用的试验是

A.IMViC试验; B.甘露醇分解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胆汁溶菌试验; E.葡萄糖发酵试验 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O血清型是

A.O6; B.O25; C.O157; D.O111; E.O158 6.我国城市水饮用卫生标准是

A.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B. 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10个大肠菌群 C.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5个大肠菌群; D. 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30个大肠菌群; E.每5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7.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100ml中大肠杆菌不得超过 A.3个; B.5个; C.10; D.50; E.100 8.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是

A.沙门菌;B.霍乱弧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痢疾杆菌; E.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9.志贺菌的抗感染免疫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主要的抗体类型是

A.IgM; B.IgG; C.IgD; D.分泌型IgA; E.IgE 10. 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

A.福氏志贺菌; B.宋内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痢疾志贺菌; E.B群志贺菌Y变种 11. 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

A.培养基中加亚碲酸钾; B.菊糖发酵试验; C.尿素分解试验; D.胆汁溶解试验; E.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 12. 伤寒杆菌破溃后释出内毒素使

A.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B.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C. 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D. 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 E.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不变

13.目前筛查伤寒带菌者的方法是检测血清的

A.O抗体; B.H抗体; C.K抗体; D.Vi抗体; E.O加Vi抗体 14.肠热症发热一周内, 检出伤寒沙门菌最高阳性率的方法是

A.血培养; B.尿培养; C.便培养; D.痰培养; E.胆汁培养 15.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

A.第1周; B.第2周; C.第3周; D.第4周; E. 第5周 16.伤寒病人进行粪便培养致病菌的最好时期是

A.潜伏期末; B.发病1~4天; C. 发病5~10天; D. 发病2~3天; E. 发病4周之后 17.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效价, 通常是

A.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40; B.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 C.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160; D.O凝集价≥1:160, H凝集价≥1:80; E.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80 18.关于大肠杆菌,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B.有鞭毛能运动; C.所有大肠杆菌均是条件致病菌; D.在卫生细菌学中有重要意义; E.是泌尿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 19.伤寒杆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

A.早期诊断; B.判断预后; C.检查免疫力; D.调查带菌者; E.以上都不是 20.关于伤寒杆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O ,H ,Vi抗原; B.主要引起细胞免疫; C.可用免役血清鉴定菌型; D.有鞭毛;

32

E.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21.下列肠道致病菌的特征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在SS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 C.除少数外均不分解乳糖; D.抗原构造复杂 ,均有H ,O抗原; E.可用免疫血清鉴别型别 22.伤寒的并发症肠穿孔和肠出血常发生在

A.病程第一周; B.病程第二周; C.病程第二周至第三周; D.病程第三周; E.病程第四周 23.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A.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B.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C.间接凝集反应; D.协同凝集反应; E.沉淀反应

24.29岁女性 ,发热1周 ,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脾肿大 .外周血白细胞偏低 ,起病后曾服退热药及磺胺药 ,发热仍不退 ,临床怀疑为伤寒病 .为进一步确诊 ,首选应做的检查是

A.肥达反应; B.血培养; C.尿培养; D.粪便培养; E.骨髓培养 问答题

1.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致病机制与菌株关系是什么? 2.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1. 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

2. 什么是肥达反应?有何意义?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 Vi抗原: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 2. 肥达反应: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 S-R变异:是指细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或O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LT):是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由A,B两个亚基组成。 二.填空题答案

1.阴性,粪便2.肠道正常,条件致病菌3.乳糖,初步鉴定4.菌体(O),鞭毛(H) 5.60,30 6.升高,下降7.毒力,丢失8.宋内,缓慢发酵9.乳糖发酵 10. 吲哚生成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

11.H抗原、O抗原、包膜(K)抗原12.肠外,ETEC、EPEC、EITC、EHEC

13.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14.细胞免疫、牢固免疫力15.血、粪便、骨髓或尿

16.痢疾杆菌,痢疾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菌毛、内毒素,外毒素。17.SS琼脂、中国蓝培养基 三、单选题答案

1.C 2.A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E 12.D 13.D 14.A 15.B 16.D 17.B 18.C 19.D 20.E 21.D 22.C 23.B 24.E 四、问答题答案

1.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致病机制与菌株关系是什么? 特点

ETEC EPEC

33

EIEC EHEC

机理 主要症状

LT,ST,定居因子 腹泻、腹痛、低热

细胞毒素 腹泻、呕吐、非血性便

侵袭肠黏膜细胞致病物:(LPS) 腹痛、痢疾样便

细胞毒素,

菌毛 腹痛、血性便

2.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3.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

(1)普通大肠杆菌:引起化脓性炎症,是肠道正常菌群的组分。在寄居部位改变、局部或全

身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化脓性感染。如伤口化脓、胆囊炎、败血症等。 (2)急性腹泻

①肠产毒大肠杆菌(ETEC):是儿童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可产生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定居因子。 ②肠致病大肠杆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具有高度传染性,严重可导致死亡。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繁殖而致病。致病物质是细胞毒素。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多侵犯较大儿童和成年人,引起类似菌痢的腹泻。主要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炎症和溃疡。 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可产生与志贺痢疾杆菌类似的毒素,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1) 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2) 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4.什么是肥达反应?有何意义?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 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霍乱肠毒素 2.弧菌属 二、填空题

1.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群即、,霍乱弧菌标本直接涂片可见样运动 . 2.完整的霍乱肠毒素由与结合而成 ,其中是其毒性亚单位 .

3.根据霍乱的发病机制 ,治疗霍乱的关键是,并同时应用进行治疗. 4.副溶血性弧菌在含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引起人类. 5. 霍乱弧菌可分为O-1群霍乱弧菌.和。 6. 霍乱弧菌耐不耐酸,其选择培养基是。

7霍乱肠毒素的A1肽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不断转化为,引起肠液大量分泌,导致严重呕吐腹泻。

8.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或经口传播,致病因素主要是、和。 二.A型选择题

1.关于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是

A.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增菌培养基;B.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

34

B.在霍乱病人粪便悬滴标本中可见“穿梭运动”现象。

D.ELTor生物型霍乱弧菌抵抗力强,是因为有芽胞形成; E.革兰染色阴性 2.霍乱肠毒素

A.为耐热外毒素; B.为不耐热内毒素;

C.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D.A2肽链活化后,使肠上皮细胞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 E.A1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3.关于霍乱,错误的是

A.属于烈性消化道传染病; B.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C.病愈后,少数病人可长期带菌;D.病后的免疫力短暂; E.接种霍乱死疫苗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4.一男性病人,43岁,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1天。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查体,疲倦面容,皮肤、唇舌干燥,眼窝内陷。血压80/60mmHg。应首先进行如下何种检查来进行初步诊断: A.便常规;B.尿常规; C.取粪便标本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 D.取耳血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E.碱性蛋白胨水接种 5.下列细菌中有菌毛和鞭毛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脑膜炎球菌; C.肺炎球菌; D.痢疾杆菌; E.霍乱弧菌 三、问答题

1.请简要说明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2.弧菌属: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呈弧形的革兰阴性菌,以水中为最多。主要致病类型是霍乱弧菌(引起霍乱)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 二、填空题

1.古典生物型、EL Tor型,穿梭. 2.一个A亚单位与4-6个B亚单位 , A亚单位. 3.及时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菌药物. 4.3.5%,食物中毒.

5.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和非O-1群霍乱弧菌。6.碱,碱性琼脂平板培养基。 7 ATP,cAMP。8.水或食物,鞭毛、菌毛和霍乱肠毒素。 三、单选题

1.D2.C 3.D 4.C 5.E 四、问答题

1.请简要说明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霍乱属于烈性传染病。若遇到可疑霍乱患者,应采集“米泔水”样粪便或呕吐物快速送检,以便尽早确诊,及时隔离治疗。

(1)直接涂片镜检:悬滴法检查有无“鱼群”样排列、运动活拨的细菌。样本中加入抗血清

后,运动消失。革兰染色为阴性。 (2)分离培养与鉴定:

2.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成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当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r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