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打印版

更新时间:2024-03-29 1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部分 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识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81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286

产生: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独立:1897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之父”

发展: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二)理解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285 a确定心理事实 b揭示心理规律 c揭示心理机制 d揭示心理本质

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285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史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286

A理论意义: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意义。

B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三)应用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1

二、认知过程 (一)识记

1、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后效;29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反比 感觉的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

2、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错觉;298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整体属性反映、个体属性反映 时间知觉—正确估计时间

似动现象(属运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诱导运动(属似动现象)——云走月也走 错觉——不正确的知觉

3、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30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a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b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意志努力 c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现象)——a注意对象的特点b有无坚定目的c个人主观状态;2注意广度(7 2);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

4、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遗忘、再认、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 置效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记忆的几个品质;311

A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B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C识记的分类:(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不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D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或回忆) E遗忘——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F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后不遗忘。

G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5、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323

A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

2

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B思维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C思维种类:

(1) 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任务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直觉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 以思维的目的维度划分: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策性思维

(3)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

D思维品质——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严谨性

E(333)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6、问题解决的概念;329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7、想象的概念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330

A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的目的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C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D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E幻想:也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8、言语的概念和特点;言语的感知与理解。338 A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B言语的特点: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C言语的感知:口头言语的感知,书面言语的感知 D言语的理解:

a概念:言语的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b过程(言语的理解可分为三级水平:1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言语理解的第一级水平;2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二级水平;3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二)理解

1、感觉的种类;295

根据刺激的来源: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根据刺激能力的性质:物理和化学

从距离和非距离的角度:距离感觉、非距离感觉

临床上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度感觉和内脏感觉

3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296 反比

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297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4、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98

联系——一方面,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另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可见,知觉比感觉更加复杂。

5、知觉的特征;300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6、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308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知觉对象的特点、当时的知觉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 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意志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7、影响识记的因素;314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a识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动任务的性质。b识记任务的远近对记忆内容保持的长久与否也有关系。c另外,不同的识记任务和要求会影响人的识记方法、进度和效果。

4材料的数量性质

5识记的方法a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可把识记分为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b根据识记时的时间安排,可把识记分为集中识记和分散识记。

8、思维的过程;327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33

新颖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

4

10、问题解决的阶段;329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29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12、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332

13、言语的种类。337 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三)应用

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304 a根据学习任务与性质,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b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c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d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310 a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b运用有意注意规律 c运用俩注意转换规律

3、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321 a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b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c对材料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d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e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f有效运用记忆术 g适当过度学习

h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觉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4、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313

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机械记忆的特点是材料越没有内在联系,越要求使用这种识记;单纯依靠对材料的机械重复,不需要或很少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不利用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效果差,遗忘快。

意义识记的特点在于需要理解识记对象的意义;能充分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因此效果好,遗忘慢。如果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被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与已有知识

5

经验联系起来,这种识记也属于意义识记。

大量实验研究和日常生活实践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不论是在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或速度方面都优于机械识记,其主要原因是意义识记依靠了人在过去经验中已形成了暂时的联觉系统。

机械识记的必要性:

机械识记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识记者面对的就是本身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比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记忆具有被动性,但对学生而言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的材料虽然有可能有意义,而识记者对其缺乏应有的理解,只有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在逐步加以理解。有些内容,限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但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也应该进行机械识记,如幼儿学习古诗,一、二年级的学生背诵乘法口诀。

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配合与运用:

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时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实践中,如果把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这两种方法合理地配合与运用,可以更好的取长补短,增进记忆效果。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同应用3)

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34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7、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336 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要。 2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 4培养创造性个性。

8、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38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 b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c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d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6

三、 情感和意志过程 (一)识记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344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识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时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关系: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说共有的:情感是后续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以由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3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沉稳。

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345

情绪的种类:依据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快乐、悲哀、愤怒、恐惧;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情调、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3、意志的概念与特征;350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

a意志行动时人所特有的确定目的的行动

b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c克服内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d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意志品质352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二)理解

1、情绪与情感的功能;347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感染功能

2、意志行动的过程。351

a准备阶段(采取决定阶段/确定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2确定目标、3选择行动计划和制定行动计划 b执行决定阶段

(三)应用

1、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348 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使

7

学生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从而提高其脑力劳动的效率;积极的情绪能是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积极的情绪状态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消极情绪则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当有机体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会缩小意识范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消极的情绪状态能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致使身体虚弱,感情脆弱,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如果人经常处于极度消极情绪状态中,可能会导致身心疾病,如中医所记载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经常性的情绪障碍还会使人出现焦虑、抑郁、狂躁等心理疾患。

对小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认知调解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注意转移法、幽默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2、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起意志品质 3、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客服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客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8

四、 人格心理 (一)识记

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358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是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2、需要的概念;362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3、动机的概念;365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动力。

4、气质的概念;367

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5、性格的概念;369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6、智力、创造力的概念;373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般把创造力看成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知识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创造性。

7、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结构。376 智力结构:内容、操作、成果三维结构

创造力的结构: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适应品质

(二)理解

1、人格的结构;359

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认知风格4自我调控系统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61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3、需要的种类;362

根据需要的起源——先天的生理性的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63

缺失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

9

成长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5、动机的种类、功能;365

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6、气质类型的特点;367 胆汁质——不可遏制 多血质——活泼 粘液质——安静 抑郁质——弱质

7、性格的类型;369

1、根据理智、情绪、意志三者在心理机能方面哪个占优势: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根据心理活动的指向:外内向、内向型

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70

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9、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376

加德纳 7种——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10、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73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三)应用

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371 a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b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c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d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e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f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368 a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b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c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d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e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80 a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10

b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力的榜样)

c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d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377 a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科学的智力观 c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d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11

五、人生全程发展 (一)识记

1、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观;387

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儿期、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人生全程发展观:a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b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c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2、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年龄特征;388 乳儿期、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老年

3、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图式、同化与顺应等概念;391 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

图示:是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影响。

4、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391 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岁-7岁):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例: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大小)。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5、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97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399

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理解

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390

12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395

3、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396

4、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400

(三)应用

1、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395 a按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b教师应该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略微高于学生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 c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d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e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2、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398

a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确立适当的目标,并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认真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b对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而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c建立多维度的成功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同时教育学生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进行纵向比较,淡化横向的社会比较,这有助于不同类型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

d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

3、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401 a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b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境,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c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 d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13

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一)识记

1、小学生动作发展的特点406

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发展,它受到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的发展顺序及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的制约。动作发展不仅对身体有影响,对智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感知觉发展的特点408

3、记忆发展的特点410

4、思维与智力发展的特点412

5、言语发展的特点415

6、情感发展的特点421 1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 2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加 3友谊感逐渐发展 4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

5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6情感稳定性明显增强 7情感自控力不断增强

7、个性发展的特点423 1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2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 3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 4小学儿童态度的发展

(二)理解

1、道德发展的特点433

a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纪律)的养成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有显著地位。 b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c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过渡性。 d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2、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426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三)应用

1、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416

a促进观察的发展: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办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

14

录整理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6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b培养记忆能力:1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并且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2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3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4对小学生进行抽象记忆的培养。5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6及时复习,防止遗忘。7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8掌握回忆的策略。

c培养智力: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d培养智力培养思维能力:1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2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3教给学生思维活动和创造方法4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运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散思维的能力6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

e培养言语能力:1小学生口头语言的培养2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培养3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

2、根据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422 a提高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b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c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3、根据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促进中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428

a自我意识的培养:1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2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3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自我

b对班级中小团体的引导

c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1亲子关系的调节2师生关系的调节3同伴关系的调节

4、根据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能力。435

a提高道德认知能力:1道德概念的掌握是道德认知形成的前提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3道德评价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标志4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

b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1知行结合,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4在活动中以境育情5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情感

c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d注意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1道德动机的激发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5

七、学习理论 (一)识记

1、学习的概念444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安德森、加涅、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划分445 安德森: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加涅: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奥苏伯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替代性强化的概念 4、发现学习457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来的教学方法。

5、有意义言语学习459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6、加涅的智慧技能

7、观察学习的过程

8、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与作用。460

(奥索伯尔)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作用: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其保持知识。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1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2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3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

(二 )理解

1、 桑代克与苛勒关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质448

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S-R(直接的,不需要中介)

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449

3、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比较458

16

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发现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因此,前者比后者复杂。同时,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智力发展认识功能中的作用也不同。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

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稍晚。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程度。

接受学习未必都是机械学习,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同样,发现学习未必都是有意义学习,它也可能是机械学习。学校应主要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

其次,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办法,关键是看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这两种形式应是相互配合、补充的。

5、加涅对教学心理学的贡献461

a“九五矩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九个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习表现(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

b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动机、了解(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八个阶段

6、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462 比较范畴 认知派的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 代表人物 奥苏伯尔 罗杰斯 概念 有意义学习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有意义学习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

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起变化、全面渗人人格和人的行动之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中的学习

学习结果 它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学习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

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学习,即新的渗透到个人的行为之中,渗透到个人学习材料如何纳入已有知的系统之中 的行动之中,渗透到他为了未来而选

择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学习使其态度和人格引起变化,是智慧融为一体的人格教育和价值观

概念范畴 属于认知范畴 属于知情统一 举例说明 如果只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当一个儿童触到一个取暖器时,他就

“烫”这个词的意义,在教学中使用可以学到“烫”这个词的意义,同时只对教师有意义的材料,学的速度将也学会了以后对所有的取暖器都要会很慢,而且不容易在学生的记忆中当心,迅速学到的这些内容和意义都长期保存 会长期保留在儿童的记忆中

7、加涅的认知加工学习观。

(三)应用

1、强化对学习的意义451

2、斯金纳关于行为塑造、程序教学的意义452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454

17

a教师的榜样和楷模作用 b同伴的示范作用 c父母的言行一致 d认知示范

e认知行为矫正1确定目标2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3自我强化

4、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划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468

a课程目标层面b课程结构层面c课程内容层面d课程实施层面e课程评价层面

18

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一)识记

1、知识的概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469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互相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安德森关于知识的分类469

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概念的学习473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4、规则学习及其方式476

规则学习即原理学习,是对自然界中定律、定理的学习。 (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5、问题解决学习477

6、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481

a陈述性阶段b程序性阶段c自动化阶段

7、策略的概念与种类488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迈克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丹瑟洛:MURDER M情绪的调节和维持U理解R回忆D消化和细述E扩展R复习和检查 沃克斯福特:1元认知策略2情感策略3社会策略4记忆和认知策略5补偿性策略 皮连生:1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2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3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的策略4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

张大均:1学习准备2课堂学习3课后巩固

8、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490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1记忆术(人为联想策略):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还有歌谣、口诀2内在联系策略(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树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建立对比;利用先行组织者

c做笔记 d提问

19

e生成性学习(生成策略) f记卡片策略

9、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494

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领会监控、集中注意、调节监控)

10、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497

A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B迁移的种类

a依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b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c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d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e根据迁移的程度: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 f根据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g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二)理解

1、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2、规则学习的条件476

3、问题解决的策略477

a算法b启发法:1手段-目的分析法;2爬山法;3逆推法

4、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5、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6、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7、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8、迁移的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9、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a材料的共性 b情境的共性

c学习的定势与态度 d认知结构的特点 e学习策略的水平

(三)应用

1、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480

20

a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b有效运用注意规律

c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

d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是知识系统化 e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3、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483 a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b注重示范与讲解 c运用变式与比较 d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

e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f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4、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96

a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

b学习策略训练教学(1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5、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502 a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b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1教学过程中应当安排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细化 2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3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

4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以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c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d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21

九、学习动机 (一)识记

1、学习动机的概念509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2、自我效能感515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行为。

3、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513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力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二)理解

1、动机的种类510

按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的起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在活动中作用大小:主导学习动机-辅助学习动机 根据学校情境中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泊尔):认知内驱力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

2、成就动机理论513

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 归因理论513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韦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4、自我效能理论515 班杜拉

5、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参见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22

(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

(2)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三)应用

1、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518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努力归因”,无聊成功或是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是,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

(2)“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是又强调努力。

2、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517 A学习动机的培养: a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b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c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d培养学生努力换来成功的归因感 B学习动机的激发

a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b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 c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d合理运用外部奖励,有效运用表扬

e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展开学习竞争 C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a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b设置合适的目标

c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d训练归因

23

十、教师心理 (一)识记

1、角色的概念523

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地位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2、 角色期待523

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a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c班集体的管理者d心理健康的维护者e学生成长的合作者f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524

教师的知识结构:专政治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教师的人格特征524

a职业信念——教学效能感、教学归因

b职业性格——理解学生、与学生相处、了解自己

5、教师的行为特征525

a教师的教学行为:1教师行为的明确性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任务取向4富有启发性5参与性6及时评估教学效果

b教师的期望行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的典故神话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6、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7、专家型教师526

专家型教师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8、心理健康。528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二)理解

1、教师角色期待的形成523 教师角色的认知、认同、信念

2、教师职业成长的过程527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关注生存——关注情境—

24

—关注学生

3、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526

a课前计划的差异b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c课后评价的差异d其他差异

4、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529

5、教师的压力与应对529

a教师的角色适应b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3教师职业生涯中 6、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

倦怠——情绪耗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

(三)应用

(1)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 借鉴、微格教学、专门训练、反思性教学

(2)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532 a社会支持策略

(1) (2)

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营造出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关系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消除教育体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加强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不和谐相信。

(3)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社会公共心理卫生体系中,充分利用社会领域中的专业化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资源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预防、诊断和矫治工作。

b学校发展策略

(1) (2)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工作于生活的关心和鼓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学校管理工作效能的核心内容。

在对教师进行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要注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帮助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3)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扩展教师的业余生活空间,帮助教师改变生活单调的局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娱乐等健康休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缓解心理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融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能更好地获得来自于同事和领导的支持。

c自我维护策略

(1) 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 (2) 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 (3) 教师要掌握一些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rn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