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L-5550D型焦炉调火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更新时间:2023-09-20 10:06: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焦化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编号:JH-ZYⅡ/SJZ-RG12
TJL-5550D型焦炉调火岗位
技术操作规程
版 次:A/0
拟制部门:生产技术质量科 审 核 人:李庆奎 批 准 人:顾德华
2011-06-10日发布 2011-06-15日实施 发文编号:
1 目的
指导和规范TJL-5550D型捣固焦炉调火岗位作业的生产操作与质量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酒钢焦化厂TJL-5550D型焦炉调火岗位的操作。 3 术语/定义
3.1结焦时间:煤料结焦过程中在炭化室内停留的时间,即由装煤时间至推焦时间的间隔。
3.2周转时间:某一炭化室从推焦(装煤)至下一次推焦(装煤)的时间间隔。
3.3标准温度:焦炉燃烧室的火道较多,日常生产中不可能经常测量所有火道温度,只选出两个火道的温度分别代表机、焦两侧平均温度,这两个火道称为测温火道,标准温度指机、焦侧测温火道平均温度的控制值。
3.4基本加热制度:焦炉加热调节出一些全炉性的指标。如:结焦时间、标准温度、全炉及机、焦侧煤气流量、煤气支管压力、孔板直径、烟道吸力、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交换开闭器进风门开度、空气过剩系数等应相对稳定,通常把这些指标叫做基本加热制度。 4 岗位职责、人员要求
4.1 直属作业区领导,完成其分配的工作任务,经常与三班煤气、推焦等岗联系。
4.2 制定切实可行的加热制度,使焦饼均匀成熟。 4.3 对焦炭质量及煤气等副产品质量负有职责。
4.4 按时完成月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目数据测量、调整,并做好各种台帐、数据资料的统计和记录。
4.5 负责焦炉温度、压力、护炉设备的管理,做到不因调火工作损坏炉体。
4.6 按时提出各备品备件、工具和材料计划,合理使用和保管好各种工具、仪表、仪器及药品。
4.7 负责好本岗位使用的工具、仪器、材料等。 4.8人员要求 序号 基本信息 隶属部门(作业区) 班组名称 岗位名称 所属工种 技能等级 特种作业 操作证 取证 1 一炼焦作业区 调火班 调火副操作 焦炉调温工 中级 煤气 焦炉调温工 5 技术标准 TJL5550D 型焦炉系双联火道、废气循环、下喷、复热式侧装捣固煤饼焦炉。
5.1炉体基本参数:
蓄热室高:3700mm 主墙宽:290mm 单墙宽:230mm 斜道高:825mm
炭化室全长 :15980 mm 炭化室全高 :5505 mm 炭化室机侧宽 :490 mm 炭化室焦侧宽 :510 mm 炭化室平均宽 :500 mm 炭化室锥度 :20 mm 炭化室中心距 :1350 mm 立火道中心距 :480 mm 立火道个数 :32 个 燃烧室墙厚 :100 mm 燃烧室平均宽:850mm 加热水平:805mm 炉顶高:1195mm 出焦串序:9—2串序 煤饼尺寸(长*宽*高): 15100(14900)*450*5200mm 煤饼密度: 1.0t/m3 干煤量: 35.1t
5.2 标准火道温度: 7、26火道为机、焦侧标准火道,标准火道温度根据结焦时间来确定,其测温点在换向后20秒的温度最高不得超过1450℃,最低不得低于1100℃。高、低温炉号及时处理并抽测。 5.3蓄顶温度:与立火道温度差约为150℃,不能超过1320℃,不低于900℃。
5.4 小烟道温度:不能超过450℃;分烟道温度:不能超过350℃。 5.5 炉顶空间温度:不得大于850℃。 5.6 焦饼中心温度:950~1050℃。
5.7 边火道温度:不低于规定标准温度150℃,与标准温度差尽量控制在100℃左右,任何情况下不得低于1100℃。
5.8 炉顶看火孔压力(下降):5~10Pa。
5.9 蓄顶吸力:同标准蓄热室相比,上升气流时应不超过±2Pa,下降时应不超过±3Pa,边蓄热室上升气流时允许相差±4Pa,下降气流允许差为±5Pa。 5.10 炭化室底部压力应保证结焦末期不小于5Pa。 5.11 集气管压力:80~120 Pa;集气管温度:80~100℃。
5.12 加热煤气主管压力:不得低于500 Pa。 5.13 加热煤气预热后温度:40~50℃。
5.14 空气过剩系数:看火孔:1.15~1.25;小烟道:1.20~1.35;分烟道:1.30~1.40。
5.15 投产6个月以上的硅砖焦炉,在有计划加快炼焦速度时,允许昼夜提高火道温度不得超过60℃,但当接近极限操作温度时,应不超过20℃。 6 操作规程 6.1温度测量操作
6.1.1横排温度的测量和调节
6.1.1.1横排温度是指焦炉同一燃烧室各火道的温度,是检查沿燃烧室长向温度分布的合理性、保证焦炭均匀成熟的测调项目。
6.1.1.2在交换后5分钟测下降气流火道,10分钟内测定十排单数火道或双数火道,在2个交换内测量完十排,每分钟应测量数量相同的火道。
6.1.1.3为避免交换后温度下降对测温的影响,故每次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到焦侧,双号燃烧室从焦侧到机侧。 6.1.1.4每组燃烧室在相邻的两个交换周期内由同一个人测完,其顺序也应相同,时间应均匀分配。看火孔应随测随打,一次不得超过6个,测完后立即盖好。
6.1.1.5 用所测得的结果绘制出每个燃烧室的横排温度曲线,以及十
K横=考核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考核火道数排平均温度曲线与全炉横排平均温度曲线。边燃烧室、修理与缓冲燃烧室不计入十排及全炉平均温度。
6.1.1.6将需考核的各火道温度累加并计算平均温度,以此平均温度值为标准引直线,此直线称为标准线。
6.1.1.7 考核燃烧室横排温度均匀性指标用横排温度系数K横表示: 式中 考核火道数:一般指除机、焦侧各2个边火道以外的火道数。 不合格火道数:对每个燃烧室、实测火道温度与标准线差超过
±20℃以上为不合格火道;对十排横排燃烧室,平均温度曲线与标准线差超过±10℃以上为不合格火道;对全炉横排燃烧室,平均温度曲线与标准线超过±7℃以上为不合格火道。
6.1.1.8 每个燃烧室横排温度曲线是调节各燃烧室横排温度的依据,而十排平均温度及全炉横排平均温度则用来分析斜道调节砖与煤气喷嘴排列是否合理,蓄热室顶吸力规定得是否正确。
6.1.1.9 不符合规定的火道,应及时进行检查,找出原因进行处理。 6.1.2炉头温度的测量与调节
6.1.2.1 炉头温度是指焦炉燃烧室两侧的端火道温度。
6.1.2.2 炉头温度受摘炉门、推焦装煤操作影响,散热多,温度低而波动大,且常因供热不足而出现温度过低。易造成生焦、推焦困难、炉墙裂缝、剥蚀、变形,加速炉体损坏。但温度过高会引起摘炉门塌
K头=测温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测温火道数焦,恶化操作环境。
6.1.2.3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每次测量顺序应一致,通常由焦侧交换机端开始,从机侧返回,两个交换测完,测定值不需换算为冷却温度值。
6.1.2.4 考核指标用炉头温度均匀系数K头表示: 式中 测温火道数不包括边燃烧室边火道。
不合格火道数:每个炉头火道温度与平均温度差大于±50℃的火道。
6.1.2.5 改进蓄热室封墙和废气盘两叉部的保温措施,以提高严密性,对提高边火道温度有明显效果。 6.1.3 蓄热室顶部温度测量
6.1.3.1测定蓄热室顶部空间温度是为了检查蓄热室温度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蓄热室有无局部高温漏火、下火等情况。
6.1.3.2蓄热室温度的测点选在蓄热室隔墙最高温度处,测量上升气流蓄热室,交换后立即开始测量。
6.1.3.3测量时由交换机端开始,按顺序进行,每次测一侧单号或双号,
四个交换测完,每次测量时间不超过5分种。
6.1.3.4 测定后分别计算机侧、焦侧的平均温度(除端部蓄热室外),并指出蓄热室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发现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6.1.4小烟道温度的测量
6.1.4.1 小烟道温度即废气排出温度。
6.1.4.2 测量该温度,主要是为了检查蓄热室的热交换情况是否良好,并发现因炉体不严密而造成漏火、下火等情况。
6.1.4.3在保证烟囱吸力足够的条件下,小烟道温度越低越好,以提高焦炉热工效率。
6.1.4.4 事先应检查好500℃水银温度计,温度计应稳定地插在橡胶塞中或用石棉绳缠紧以防掉入废气盘内。
6.1.4.5 将500℃水银温度计插入上升气流的废气盘测温孔中,插入深度为250—300mm,如小烟道下火不应插入。
6.1.4.6 在下降气流换向前5分钟-10分钟时读数,先读数后抽出温度计,测完后必须把测温孔关严。
6.1.4.7 测量完毕,做好相应测量,计算温度平均值。 6.1.5 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
6.1.5.1 炉顶空间温度是指焦炉炭化室顶部空间荒煤气的温度。 6.1.5.2它与炭化室加热水平、装煤平煤后炉顶空间高度、配煤比、焖炉时间等因素有关。
6.1.5.3该温度的高低对焦化产品有重要影响,温度偏高,易降低焦油、粗苯产率,并使粗苯中甲苯含量下降,煤气中的CH4减少,H2增加,煤气多而热值低,炭化室顶易结石墨;若太低,上部焦炭将出现生焦。 6.1.5.4 选择不串漏及温度正常的炉号在结焦时间三分之二时测量。 6.1.5.5准备有孔的消烟孔盖,孔中心与炭化室中心相合。先将所测炉号的上升管高压氨水打开,将直径40mm,端部封闭的铁管从靠近上升管的消烟孔盖的孔中插入炭化室,插入半小时后开始测量温度。 6.1.5.6测温铁管端部不许接触煤饼,应高于焦饼100mm,插入后将消烟孔盖与测温铁管的缝隙抹严,关闭高压氨水。
6.1.5.7插入后半小时测一次,共测两次,(如需要考察整个结焦时间的空间温度变化,可在装煤后立即插入测温管,每隔半小时测一次,直测到出焦前半小时为止)。
6.1.5.8每月测量不得少于1次,结焦时间改变1小时以上或配煤比变动很大时也测一次。 6.1.6 冷却温度的测量
6.1.6.1为了将换向后不同时间测定出的立火道温度均换算为换向后20秒的温度,以便比较全炉温度的均匀性与稳定性,并防止超过极限温度(1450℃),必须测出换向期间下降气流测温火道的下降量,即为冷却温度。
6.1.6.2 冷却值应在焦炉正常生产和加热制度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当推焦串序为9-2或2-1串序时,应选择的相邻的9~10排燃烧室。分别在机、焦侧标准火道内测量,测下降火道,测温地点为斜道口与焦炉煤气烧嘴之间,测量人员为4人或6人。
6.1.6.3 换向后,火焰刚消失即相当于换向后20秒开始测第一次,换向后第1分钟时测第二次,以后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直到下次换向为止。测定前,必须与交换机对好换向时间。每次测量后,必须将看火孔盖关闭,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全部测完不超过4小时。 6.1.6.4 根据测量结果,分别计算出所测全部燃烧室机、焦侧换向后20秒的平均温度和换向后每分钟的平均温度,其差值即为换向开始时到该分钟的温度下降值。
6.1.6.5 按测量直行温度的顺序与速度(每分钟能测多少个燃烧室数),将全炉划分为几段,根据各区段测温时间来确定其换向后20秒的校正值。
6.1.6.6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规定每半年测定一次,以春秋季为宜。在结焦时间改变1小时,换向时间改变,加热制度有较大变化时,需测定冷却温度。 6.1.7 焦饼中心温度
6.1.7.1 为了了解所制定的标准温度是否正确及炭化室长向、高向焦
饼均匀成熟的程度,需选择炉温和结焦时间正常的炉号。 6.1.7.2 与生产班长联系好推焦时间,拦焦车走行时专人监护。 6.1.7.3在推焦过程中用红外线测温仪在拦焦车上直接对准正在推出的焦饼中心进行连续测量焦饼中部上、中、下各点温度,且可测定多炉,以求平均值,所测各点温度平均即为焦饼表面平均温度。 6.1.7.4 焦饼中心温度应保持在950—1050℃,机、焦侧焦饼上下温差不应超过100℃,温差愈大,焦炭质量愈差,易造成上部产生生焦,下部产生过火焦的现象。
6.1.7.5 为防止炉顶空间温度过高和焦饼下部加热不足使推焦困难,焦饼上部温度不应高于下部。 6.1.8 炭化室墙面温度
6.1.8.1 测量炭化室墙面温度是为了检查焦饼上下加热均匀性。 6.1.8.2 推焦后关好两侧炉门,打开上升管盖,用测温仪测量与焦饼中心温度相对应的墙面温度。测量时,除测温的装煤孔盖打开以外,其它炉盖应关好。
6.1.8.3测量顺序是从上向至下测量两面炉墙,上、中、下三点应成一条垂直线,并应注意不要测在炉墙石墨上。
6.1.8.4 一般规定炭化室墙面上下温度差,焦炉煤气加热时不超过120℃,高炉煤气加热时不超过100℃。
6.1.8.5测量时间一般与焦饼中心温度同时测量,用以间接观察燃烧室上下温度分布情况。 6.1.9 直行温度测量
6.1.9.1 交换后5分钟测下降气流标准火道。
6.1.9.2 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测量,从机侧返回,在相邻两个交换内测完,测量速度要均匀。
6.1.9.3 每隔4小时测一次,每次测量结果按各侧不同时间测量的温度分段加冷却温度校正值并分别计算出机、焦侧的全炉平均温度。 6.1.9.4 一昼夜所测的各个燃烧室机焦侧的温度分别计算平均值,计算出与机焦侧昼夜平均温度的差,其差值大于±20℃以上的为不合格温度。边炉差值±30℃以上的为不合格温度。 6.1.9.5 个别燃烧室立火道温度出现超过1450℃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6.1.9.6 同一燃烧室立火道温度与上次温度相差±30℃、平均温度与上次平均温度相差±10℃以上时应检查原因,进行处理。原因不明,应重新测量或抽测。
6.1.9.7 均匀系数K均计算:
K均?2M? (A机?A焦)2M
式中:M——焦炉燃烧室数。
A机、A焦——为机、焦侧不合格火道数,燃烧室(除边炉
外)测温火道温度超过平均温度±20℃以上为不合格火道温度,边炉超过±30℃以上为不合格火道温度。
6.1.9.8安定系数K安的计算
K安?2N?(A'机?A'焦)2N
式中:N——昼夜直行温度的测量次数
A'机——机侧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偏差±7℃以上的次数。 A'焦——焦侧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偏差±7℃以上的次数。 6.2 压力测量操作 6.2.1 一般规定
6.2.1.1 测吸力、阻力、燃烧系统压力时需与交换机工联系,保持加热制度不变。
6.2.1.2 加热制度不正常,大风、大雨、停电及交换设备出故障时,不应测量。
6.2.1.3 准备好工具仪表,检查是否好使。 6.2.1.4 按规定格式完整填写生产记录。 6.2.2 蓄热室顶部吸力测量的调节。
6.2.2.1 测量蓄热室吸力是为了检查焦炉加热系统内煤气、空气和废气量的分配、横排温度分布、看火孔压力是否合理。
6.2.2.2全炉蓄热室顶部吸力调节是调节各蓄热室吸力与标准蓄热室吸力的相对值。
6.2.2.3 选择直行温度、横墙温度正常,格子砖阻力正常,不漏烟、不下火且位于炉组1/3(交换机侧)处的2个相邻蓄热室为标准蓄热室。标准蓄热室相连的上升气流火道看火孔压力要合乎要求;火道内空气过剩系数合适;两个交换相应的吸力值接近,下降与上升吸力差一致。
6.2.2.4 测前检查风门铁板是否一致(边炉除外),砣杆提起高度一致。事先检查测量仪器是否正量,测压管是否畅通,用口吹气检查有无泄漏。
6.2.2.5 调整标准蓄热室上升气流合乎标准并测出其绝对压力 (该值一般在换向周期一半时测得),在标准蓄热室号对应炭化室处于结焦中期时进行测量。插入蓄热室用的插管为350mm,并能与测压孔保持严密。
6.2.2.6 将绝对管连接标准蓄热室号测压管(表的正端是绝对管),交换后1分钟将相对管(与表的负端相连)按顺序连结(上升或下降)其它各蓄热室的测压管,测出与标准号的压力差,至交换前测完,每侧四个交换测完。测量过程中焦炉的加热制度必须稳定。
6.2.2.7 两个标准蓄热室在同向气流情况下吸力值应相等。各蓄热室与标准蓄热室的相对值规定上升气流±2Pa,下降气流±3Pa(边炉除外),超过规定值应查找原因或根据前几次吸力测量情况及该燃烧室温度情况等予以调节。
6.2.2.8 调节吸力力求做到分析全面,调节准确,调下降气流时移动废气盘小翻板,调上升气流调整进风门开度。
6.2.2.9 各炉吸力调节可变动分烟道吸力,各炉废气小翻板开度及全炉进风口开度。
6.2.2.10 全部测量调节好后,一切设备不准再动,调节后应有记录,并在废气盘上划好记号。 6.2.3 看火孔压力的测量
6.2.3.1 控制看火孔压力是控制燃烧系统各点压力基准。
6.2.3.2 看火孔压力过大不便于测量温度和观察火焰,且散热量大,上部横拉条的温度高,但可减少向火道内落灰并有利于高向加热。看火孔压力负压会造成吸入冷空气并造成火焰燃烧不正常。 6.2.3.3 测量时测上升气流的标准火道。
6.2.3.4 测量胶管一端与斜型微压计的正端相连,另一端与金属管相连,插入测温火道的测温孔内,其深约150mm~200mm处。测定时必须将带金属管的特制看火孔盖盖严。
6.2.3.5 交换后5分钟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转向机侧,再回到交换机端,两个交换测完。 6.2.4 炭化室底部压力的测量
6.2.4.1 测量炭化室底部压力是为了检查和确定集气管压力,使炭化室内的压力符合确定的压力制度。
6.2.4.2 测压点选在机侧吸气管下炉门底部。装煤后由炉门测压孔将长1.2米的直径15mm铁管平插入炭化室,管端应处于离炭化室墙20mm处。为使管子不被堵塞,应把插入炭化室的一端用石棉绳塞住,外露端与压力表相连。
6.2.4.3 测量在推焦2小时前进行,半小时测量一次,最后一次测量于推焦前30分钟开始。测量前用金属钎子将测量管透通(见黄烟),当底部压低于5Pa时,应将集气管压力提高,使底部压力保持5Pa,并记录此时的集气管压力,此压力即为该结焦时间下应保持的集气管压力。
6.2.4.4 若测量结焦周期内炭化室底部压力,测管的插法与上述相同。当炭化室装煤后与集气管接通时,用金属钎子把管中的石棉绳除掉。用50cmU型管进行第一次测量。以后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直至推焦前炭化室上集气管切断为止。测量时集气管压力始终保持所规定的压力。当炭化室度部压力减小后,改用斜型微压计测量。
6.2.4.5 测压时禁止打开上升管盖、消烟孔盖,高压氨水处于关闭状态,测完后绘制炭化室底部压力曲线。 6.2.5 蓄热室阻力的测量
6.2.5.1 将斜型微压计正端与蓄热室顶测压孔相连,负端与小烟道测压孔相连,交换后3分钟从炉端开始按顺序同时插入上升或下降气流蓄热室的上下两测压点,测出压差,四个交换测完。 6.2.5.2 测完做好记录,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和结焦时间。 6.2.5.3 全炉阻力是否增减,应与前次测量结果相比较(在结焦时间和加热制度相近的情况下)
6.2.5.4 阻力大时及时处理,绝对避免蓄热室正压。 6.2.5.5 将测量结果分别处理,绝对避免蓄热室正压。
6.2.5.6将测量结果分别计算每侧上升与下降气流蓄热室上下压力差的平均值。蓄热室阻力按下式计算:
6.2.6 五点压力的测量
6.2.6.1 选择标准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进行测量。
6.2.6.2 准备好斜型压力计三台,在交换后蓄热室两台表的正端管分别插入两个标准蓄热室顶的测压管内,上下气流各一个,炉顶一台表的正端管插入与该两号同一燃烧系统的同侧标准火道的下降气流看火孔内。
6.2.6.3 交换后5分钟,三台表同时读数,每隔一分钟读一次共读三次,然后用负端管测出相连火道看火孔的压差。换向后再依上述方法测量另一气流的相同各项,每侧应于两个交换内测完,两侧五点压力应在两小时内测完。
6.2.6.4 炉顶用150mm长的铁管,蓄热室顶部用测压导管,废气盘用250~300mm铁管。
6.2.6.5 测量五点压力时间内,禁止改变加热制度。
6.2.6.6 测完记录上帐,划出分布曲线,标出各点压力,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 炉顶 跨越孔 立火道底 蓄热室顶 箅子砖顶 小烟道 P阻=?P下降—?P上升2
0Pa -50Pa -100Pa 6.3 变更结焦时间的调节操作 6.3.1 延长结焦时间 6.3.1.1延长结时间 20~24 <20 >24 2 3 4 6.3.1.2 根据延长的结焦时间,确定相应的标准温度变更加热制度,在减少煤气流量时,支管压力不低于500Pa,当支管压力过低时,可关加减旋塞,换小孔板进行调节,并适当调节废气进风口开度、吸力。 6.3.1.3 个别炉室结焦时间延长,应适当减少相邻燃烧室的煤气量和空气量。若温度过高可关加减旋塞临时处理,要注意温度变化,保证相邻炉号正常出焦。 6.3.2缩短结焦时间
6.3.2.1 缩短结焦时间允许值如下表: <18 结焦时间(小时) >24 20~24 18~20 结焦时间(小时) 每昼夜允许延长时间(小时) 昼夜允许缩短时间(小时) 3 2 1 0.5 6.3.2.2 缩短结焦时间,增加煤气量等操作与延长结焦时间相反,注意支管压力不要过高(温度要先达到)。 6.4 调节操作
6.4.1更换高炉煤气孔板
6.4.1.1先关严更换号加减旋塞,然后打开孔板盒取出弹簧、孔板,测量其孔径,核对原记录是否准确,随即放入事先量准尺寸的新孔板,压好弹簧线弓,最后把盖板恢复原状,并开正旋塞。
6.4.1.2检查是否漏气,记录更换日期,孔板尺寸和操作者。 6.4.2更换焦炉煤气交换旋塞
6.4.2.1在下降气流进行,先关严加减旋塞,卸下旧旋塞。 6.4.2.2换上新旋塞,打开加减旋塞并试漏。 6.4.2.3做好更换记录。 6.4.3更换焦炉煤气孔板
6.4.3.1在下降气流进行,先关闭更换号加减旋塞,脸不要正对孔板盒开口的位臵,取下孔板盒螺丝,抽出旧孔板,测量其孔径并与原尺寸核对,将量准尺寸的孔板插入孔板盒内上紧螺丝,并检查泄漏。 6.4.3.2打开加减旋塞试漏,并记录好更换孔板尺寸日期,更换者 。 6.4.4拨动和更换牛舌调节砖
6.4.1换前应将量准尺寸的牛舌砖预热好。
6.4.2用带钩的钎子伸入炉内,将牛舌砖拨到需要的位臵,将原有的牛舌砖提出,再放预热好的牛舌砖。
6.4.3牛舌砖不要掉入斜道内,做好更换调节记录。
6.4.5调节拉条行程
6.4.5.1.根据季节气温不同调节大行程,根据气温变化及全炉砣杆提起高度用松紧器调节拉杆行程,煤气行程不得超过±3mm,废气行程不得超过±5mm。
6.4.5.2定期全面检查煤气系统和废气系统设备,包括四角链轮并加油润滑。
6.4.5.3每天检查煤气系统和废气交换拉条,拉杆的松紧情况,各部位润滑和清洁情况,交换时有无磨卡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4.5.4个别砣杆提起高度超过规定范围时间,可调节砣杆小链,调节后应保证各砣落下时处于严密状态,提起高度废气不超过±5mm,煤气不超过±1mm。
6.4.5.5每天检查交换旋塞运转情况,开关位臵是否正确,偏差不超过±3mm,检查搬把是否灵活,有无过紧,卡钉脱落等现象。 6.4.6调节交换旋塞
6.4.6.1检查拉杆松紧及两个交换的煤气流量是否一致。 6.4.6.2检查拉杆固定标志是否对正。 6.4.6.3交换时检查旋塞是否到位,发现多数不合格,可用松紧器调节,属于个别不合格,可用改变搬把角度调节。 6.5煤气加热设备的维护 6.5.1更换扇形轮
6.5.1.1在处于操作状态时划上印记,然后用撬杠把砣杆提起支好,卸下废气开闭器支架的螺丝,卸下交换搬把上的销轴。
6.5.1.2卸下小链,更换煤气、废气盘的扇形轮,卸下与空气盖板相接的销轴和砣杆小链螺丝,更换空气废气盘扇形轮。
6.5.1.3取下支架,卸下扇形轮,将事先准备好的方向一致的扇形轮上好。
6.5.1.4把支架按原来的位臵安放在废气盘上拧紧螺丝。 6.5.1.5上好交换搬把的销轴、砣杆小链及空气盖板。 6.5.1.6在一个交换内换不完,可在换向时人工将废气盘的砣杆或空气盖板按要求臵于正常状态。
6.5.1.7上好后检查各轴是否灵活,不灵活时要重新调整。 6.5.1.8检查、调节砣杆提起高度,使符合事先刻划的印记。 6.5.2掉砣的处理
6.5.2.1在下降气流时关严高炉煤气加减旋塞。 6.5.2.2卸下废气盘侧面盖板。
6.5.2.3用两根撬棍从侧面伸进废气盘内使成交叉形将脱落的砣托起,穿过丝杆,套紧螺丝上好螺帽。
6.5.2.4盖好盖板,按原位打开加减旋塞。
6.5.2.5在一个交换内处理不完时,应在交换前一分钟离开现场,以免交换时下火烧伤。
6.5.3焦炉煤气交换旋塞的清洗
6.5.3.1关严清洗号加减旋塞,卸下搬把及旋塞压盖,取下压紧弹簧,卸下旋塞垫圈,螺丝,先用搬子转动旋塞芯子,再取出用煤油(或洗油)洗净,将芯子铁壳内外的油污铲净,油沟开出并擦试干净,均匀抹少量合成锂基酯。
6.5.3.2防止灰尘及破布掉入支管,油质要干净,旋塞芯子不得错号。 6.5.3.3装正旋塞,弹簧松紧要上得适当,并注意搬把角度方向,搬杆不得上反不卡交换拉条。
6.5.3.4旋塞装完后,打开加减煤气旋塞,应检查煤气泄漏和到炉顶观察燃烧情况。
6.5.4清洗焦炉煤气加减旋塞
6.5.4.1关闭煤气主管阀门,并打开管道末端水封放散阀,打开蒸汽吹扫干净管内煤气,放散见蒸汽15—20分钟后,关小清扫蒸汽,严禁关闭放散管。
6.5.4.2松开旋塞压盖螺丝,取出清洗旋塞芯,并均匀涂抹合成锂基酯。 6.5.4.3对照旋塞号重新安装好,上紧压盖、螺丝,将旋塞转到关闭位臵。
6.5.4.4此项工作可结合焦炉检修停煤气时进行。 6.5.5清扫废气开闭器内部
6.5.5.1用高炉煤气加热时在下降气流进行,先将清扫号的煤气旋塞关严,卸下废气开闭器正面盖板。 6.5.5.2用压缩空气吹扫内部灰尘。 6.5.5.3提起煤气砣,清扫加工面积灰。
6.5.5.4清扫后落下煤气砣,将盖板抹上铅油上好并拧紧螺丝。 6.5.5.5开高炉煤气旋塞,检查上升气流吸力,并调节正常。 6.5.6蓄热室格子砖清扫
6.5.6.1准备好吹扫工具,并与推焦车与熄焦车司机联系好。
6.5.6.2在检修时切断电源进行操作,防止吹扫铁管碰两侧滑线架。 6.5.6.3将带弯头的清扫铁管接在压缩空气管上,在下降气流时将风管从蓄热室上部观察孔插到中心隔墙处,再开风,缓慢移动来回吹扫,然后将风管从下部清扫孔插到底后,再开风吹扫,吹风管必须正向上方,不得偏斜,由内向外缓慢移动。
6.5.6.4吹扫风压应保持在0.25Mpa以上。
6.5.6.5清扫时必须注意车辆,注意机车磨电道.交换前3分钟关闭风管阀门,抽出风管,将清扫孔盖严,待下降气流时,再继续清扫。 6.5.7小烟道的清扫
6.5.7.1清扫前应关闭相应的煤气旋塞,开大风门大盖,画好刻度后拆除进风门调节板。
6.5.7.2在下降气流时用风管由内向外进行吹扫,积灰吹至烟道口处时,用耙子扒至端部取出,防止灰尘进入分烟道内。
6.5.7.3清扫完毕后,按刻度安装进风门调节板,恢复空气大盖,然后开正旋塞。
6.5.8.砖煤气道的清扫
6.5.8.1准备好φ8-12mm,长8000mm圆钢钎子。操作时带好防尘帽和棉手套,扎好袖口,防止烫伤。
6.5.8.2打开下降气流的立管盖帽,伸入钎子,站稳脚跟,前弓后斜,上下往复,抽送多次并移动,但不要用力过猛,避免捅倒灯头砖或折断钎子。如钎子卡住要逐步活动慢慢拉下来,通透时禁止用肉眼从立管底部观察立火道。
6.5.8.3开始交换时钎子还没有拨出来,要立即关闭加减旋塞,待拔出后上好丝堵再开正旋塞。
6.5.8.4遇有被石墨堵死透不通的,可将小孔板堵严并切断煤气,拉开立管丝堵进空气,烧一、二个交换再透,透通后恢复正常。 6.5.8.5透完、上严丝堵把钎子放到指定地点。 6.5.9横排管清扫
6.5.9.1关严加减旋塞,卸下交换旋塞,打开机焦侧堵板,将小支管全部堵严。
6.5.9.2用压缩空气从机侧吹入,轻敲横管使灰尘吹出。 6.5.9.3清扫后恢复原来位臵,开加减旋塞,检查是否漏气。 6.5.9.4相邻两个燃烧室的横排管不得同时清扫。 6.6特殊操作
6.6.1无计划(即事故状态)停止送煤气操作
6.6.1.1焦炉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应停止加热。 a.煤气主管压力低于500Pa;
b.煤气管道损坏或爆炸而影响正常加热时; c.烟道系统发生故障无法保持所需的吸力时; d.交换设备(例如交换机和交换链条等)发生故障,短时期内不能修复,影响正常交换时; 6.6.2停止加热操作
6.6.2.1立即切断自动交换电源,并手动操作交换机将交换旋塞交换到全关位臵,如同时停电,先切断电源,对上离合器,用手摇装臵交换至关闭状态。
6.6.2.2从交换机端开始逐个关闭煤气加减旋塞。
6.6.2.3关小机、焦侧烟道吸力调节翻板,减小吸力,停止加热2小时
以上应将烟道吸力减到比正常使用值小20-60Pa,若吸力减不下,适当关闭总烟道吸力调节阀。 6.6.3停止推焦操作
6.6.3.1关小(关闭)煤气加减旋塞。
6.6.3.2关小机、焦侧吸力调节翻板,烟道吸力减到比正常使用值小20-60Pa。
6.6.3.2 将废气盘的空气开口用石棉板盖住,并留10mm缝隙。 6.6.3.3 切断自动交换系统,每1小时手动交换一次。
6.6.3.4 停止加热2小时以上集气管压力应保持比正常值大20-30Pa。 6.6.3.4 较长时间停止推焦时,要对焦炉实行间断加热进行保温操作。 6.6.4恢复加热操作
6.6.4.1 当影响焦炉加热的故障已经排除,煤气主管压力恢复到4000Pa以上时,并与调度室联系取得同意后,即可向炉内送煤气恢复加热(必须使用焦炉煤气恢复加热)。
6.6.4.2 送煤气操作,由作业长统一组织指挥,分配各工作组员的工作岗位,任务明确。
6.6.4.3 不许向两座焦炉同时送煤气。 6.6.4.4 整个送煤气期间,不许推焦,不许在炉区40米周围进行维修、动火作业。
6.6.4.5 如已用蒸汽保压或管道压力回零时,应先打开回炉煤气阀,再停止通蒸汽,用煤气赶蒸汽放散10-20分钟后取样做煤气爆发试验,连续两次试验合格后,关闭放散阀。
6.6.4.6 将煤气管道内的积水放净,打开水封进气阀,水封应保持满流,各仪表导管开闭器和翻板开正。
6.6.4.7 将进风门开度和烟道吸力翻板恢复到正常状态。
6.6.4.8 指派专人看护煤气压力,送煤气过程中注意煤气主管压力,低于3000Pa应停止送煤气。
6.6.4.9 检查交换机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先恢复吸力,比正常大20-30Pa,然后从管道末端开始逐个打开加减煤气旋塞,为了防止煤气压力不足,可以先把旋塞开1/2,全部送完后,如煤气压力稳定后再将旋塞全开。
6.6.4.10立火道温度低于着火点时(降至800℃以下)要先向立火道内投入火柴等引火物,然后送煤气并检查火焰燃烧情况,调至正常。 6.6.4.11煤气送入炉内,燃烧正常后,恢复生产,视温度情况调整加热制度,运转煤气预热器。 6.6.5有计划更换加热煤气操作 6.6.5.1准备工作
a.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将所换煤气的所属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并试运
转达到齐全、灵活、严密、将管道内积水放净,水封槽保持满流。 b.管道堵有肓板,应事先与煤气防护站联系抽出肓板。
c.停煤气时间较长,管道内应通蒸汽赶空气,然后用煤气吹扫。 e.整个换煤气期间,要有专人看煤气压力和检查煤气设备,当主管压力小于3000Pa时或发现其它不正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更换煤气操作。 6.6.5.2焦炉煤气换为高炉煤气时的操作步骤
a.高炉煤气主管压力为4000Pa以上时开始倒换。 b.交换后切断自动交换电源。
c.将下降气流的焦炉煤气进风口盖板盖严,顶丝拧紧,将小链条挂钩卸下。
d.调整高炉煤气的进风口开度。
e.调整烟道吸力与高炉煤气流量匹配。
f.打开机、焦侧下降气流的高炉煤气旋塞,为防止煤气压力不足,可先打开1/2,待煤气送完,高炉煤气主管压力在4000Pa以上时再开正,同时关闭下降气流焦炉煤气旋塞,上述工作完成后用交换机手动交换,下一个交换将重复上述操作,全部在连续两个交换内完成。 g.制定使用高炉煤气的加热制度,检查炉内燃烧情况,并向调度汇报,记录倒换时间。
h.倒换煤气时,相邻两座焦炉停止推焦,禁止两座焦炉同时进行煤气倒换操作。
6.6.5.3高炉煤气换为焦炉煤气操作步骤
a.高炉煤气主管压力在10000Pa以上时联系调度协调降压,压力持续过高时停止操作。
b.交换机交换后切断自动交换系统,关闭下降气流高炉煤气旋塞。 c.将下降气流的焦炉煤气进风口盖板的顶丝松开,将小链条挂钩提起焦炉煤气空气大盖。
d.调整焦炉煤气的进风口开度。
e.从管道末端开始逐个打开下降气流的焦炉煤气加减旋塞,为防止煤气压力不足,可先打开1/2,待煤气送完,焦炉煤气主管压力在4000Pa以上时再开正,上述工作完成后用交换机手动交换,下一个交换将重复上述操作,全部在连续两个交换内完成。
f.更换完毕停止高炉煤气调节装臵和仪表,调整预热器保持焦炉煤气温度40-50℃。
g.高炉煤气长期不使用时应和煤气防护站联系堵肓板,倒换煤气时相邻两座焦炉停止推焦,禁止两座焦炉同时进行煤气倒换操作。 6.6.6煤气爆发试验
6.6.6.1煤气放散15-20分钟后在管道末端将事先准备好的爆发试验筒用乳胶管和放气旋塞连接,把筒口套在取样管上,打开取样旋塞。
6.6.6.2打开煤气取样阀,待煤气进入取样筒后用放气孔放散筒内排净空气,待筒内全部充满煤气即盖上筒盖,关闭取样旋塞
6.6.6.3将取样筒拿到远离煤气设备的空旷地区,先点火后开筒盖,高炉煤气筒向上倾斜,点火时煤气没有爆鸣声,火燃烧到筒底为合格。 6.6.6.4试验不合格时,依上法继续放散、取样,重作试验直至连续两次以上试验合格,方可向炉内送煤气。 6.7事故处理
6.7.1全部停动力电
6.7.1.1将煤气压力、烟道吸力调节机切换为手动并固定,使压力、吸力翻板固定在停电前位臵,并监视其变化,从交换机端开始关闭加减旋塞,进行停止加热操作。
6.7.1.2切断交换机电源,每1小时用手摇装臵手动交换一次,。 6.7.2煤气管道着火或爆炸
6.7.2.1 管道裂纹、孔洞造成的泄漏着火,可采取降压灭火的方式。关小煤气调节翻板,降低煤气支管压力,但不得低于500Pa。
6.7.2.2 裂纹、孔洞可采取先用黄泥灭火堵漏,再打环形卡、锥形木楔进行堵漏,操作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和CO报警仪。
6.7.2.3 发生爆炸或着大火无法现场扑救时,关小煤气调节翻板,降低煤气支管压力,但不得低于200Pa(严禁管道内出现负压)。
6.7.2.2 切断自动交换系统,改为手动交换操作,戴好空气呼吸器从交换机端开始关闭加减旋塞。
6.7.2.3往管内通蒸汽,打开放散管。
6.7.2.4停止加热后,关闭回炉煤气阀,关闭回炉眼镜阀,关小蒸汽清扫阀(清扫阀严禁关死)。 7 考核
8 相关/支持性文件 9 记录
5.5m焦炉记录 编 号 ZLJL 05/JHC-043 ZLJL 05/JHC-044 ZLJL 05/JHC-045 ZLJL 05/JHC-046 ZLJL 05/JHC-047 ZLJL 05/JHC-048 ZLJL 05/JHC-049 ZLJL 05/JHC-050 ZLJL 05/JHC-051 记 录 名 称 蓄热室温度记录 焦饼中心温度测量记录 炭化室底部压力测量 炉头温度测量记录 风门开度记录 砣杆提升高度测量记录 炭化室项空间温度记录 燃烧室火道(砖火道)检查记录 20秒冷却下降校正值 产生部门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保管部门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保管期限 三年 三年 三年 三年 三年 三年 三年 三年 三年 ZLJL 05/JHC-052 ZLJL 05/JHC-053 ZLJL 05/JHC-054 ZLJL 05/JHC-055 五点压力 蓄热室上部吸力测量记录 焦炉温度曲线 小烟道温度记录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调火岗位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 三年 三年 三年 三年 10 附录 《焦炉工艺系统各项温度压力制度测调周期》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项 目 横墙温度 炉头温度 蓄热室顶温度 小烟道温度 焦饼中心温度 炉顶空间温度 冷却温度 炭化室底部压力 蓄顶吸力测调 蓄热室格子砖阻力 标准蓄热室小烟道废气分析 五点压力测量 测量周期 每月两次 每月两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 每年两次 每年两次 每月两次 每年一次 每月一次 每年一次 备 注 结焦时间、配煤比变动较大应增测 在靠近集气管出口处炭化室 需要时可随时检查
正在阅读:
2018-2024年江苏省房地产市场产销需求与投资分析报告(目录)07-02
师爱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07-27
高效课堂小结02-29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4939304-11
家教小报02-19
南京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01-03
微笑是什么作文02-05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卷
- 新人美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
- 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下
-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竹影》教案
- 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第六版课后答案
- 沈阳理工大学毕业论文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 CPA财务管理-企业价值评估大题这样做(上)
- 微观经济学 复习题一
- 湖北省2017年上半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初级技师职称考试试卷
- 文献综述 完整版
-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式菜名的翻译
-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 英语七年级下Unit6Topic1 - Our - Local - Area知识点讲解与练习
- 2021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唐小红精编版 - 图文
- 2020届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限时规范练
- 2018年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 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方案两篇 - 1
- 十大知名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 光学教程第1章 - 参考答案